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23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一模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18:27:15
文档

2023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一模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2023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图是某考古遗存有关信息。与此相符的文化是(   )年代:距今约7000年地域:长江下游以南地区遗存:①干栏式木构建筑②装饰稻穗的陶盆等A.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2.历史时空是历史现象发生的背景。下图所反映的历史时空中未出现的历史现象有(   )A.战事连绵,社会动荡.封邦建国,巩固疆土C.学术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推荐度:
导读2023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图是某考古遗存有关信息。与此相符的文化是(   )年代:距今约7000年地域:长江下游以南地区遗存:①干栏式木构建筑②装饰稻穗的陶盆等A.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2.历史时空是历史现象发生的背景。下图所反映的历史时空中未出现的历史现象有(   )A.战事连绵,社会动荡.封邦建国,巩固疆土C.学术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2023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图是某考古遗存有关信息。与此相符的文化是(   )

年代:距今约7000年地域:长江下游以南地区

遗存:①干栏式木构建筑

②装饰稻穗的陶盆等

A.半坡文化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河姆渡文化

2.历史时空是历史现象发生的背景。下图所反映的历史时空中未出现的历史现象有(   )

A.战事连绵,社会动荡 .封邦建国,巩固疆土

C.学术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铁犁和牛耕进一步推广

3.《后汉书·蔡伦传》记载:“缣(细绢)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据材料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

①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②“蔡侯纸”的出现推动了纸的普及

③社会需要推动了科技进步   ④东汉时作为书写材料的纸完全取代了竹木简牍

A.②③ .①②③ .③④ .①③

4.历史上将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服装称为“胡服”,胡服的款式与汉服迥然不同。一般来说,胡服重视的是其使用功能,因而比较缺乏中原汉民族那样强烈的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由此可推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服饰的重要目的是(   )

A.缩小南北差距 .发展农业经济

C.规范统治秩序 .加速民族交融

5.如果把“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最符合这一学习内容的主题是(   )

A.制度创新与走向统一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6.明清治国者有特别发达的“智慧”:一曰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一个铁桶;二曰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下列选项体现该“智慧”的是(  )

A.闭关锁国  八股取士 .对外开放  小农经济

C.对外开放 八股取士 .闭关锁国 小农经济

7.同学们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对中国古代“主义集权制度”形成了如下评价。据此补全省略号处的论点(    )

论点论据
有利于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战国时期秦国修建都江堰;隋朝修建大运河;明朝修筑长城等。
有利于……

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康熙册封五世班禅等。

A.强化君权,禁锢思想 .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

C.监督地方,巩固统治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8.1874年底,荷兰公使向清提出,由该国出面在中国沿海设立救生船只。李鸿章回应,非通商口岸的救生船均应由当地管辖,因为“各国所管海面及海口、澳湾、长矶所抱之海并沿海离岸十里均归本国管辖”。据此可知,清(   )

A.与列强实现了平等外交 .用领海理论维护主权

C.形成了对外开放意识 .重视加强近代海防建设

9.1882年底,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当然,法国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这说明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

A.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

C.推动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10.下表反映了新民主主义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其中第一阶段空白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

第一阶段1924—1927年

第二阶段1927—1937年

星火燎原,北上抗日
第三阶段1937—1945年

团结抗战,驱除倭寇

第四阶段1946—1949年

转战陕北,进京赶考
A.民族耻辱,抗争探索 .建党大业,面貌焕新

C.列强,消灭军阀 .国共合作,成功

11.下表是《中华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这表明《中华临时约法》(   )

第二条中华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行使其统治权
A.否定了君主制度 .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C.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 .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12.1929年,中华国民通过《禁止诬蔑太平天国案》,蒋介石称赞说:“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但是,1930年后政权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   )

A.“攘外必先安内”的实施 .农村根据地的迅速发展

C.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蒋介石阶级立场的改变

13.1961年4月,陈云致信周恩来,汇报了在杭州、南京召集有关方面负责人研究化肥设备制造和生产问题的情况,计划每年竣工五个年产五万吨合成氨的化肥厂,同时开建五个厂,每年形成二十五万吨合成氨,相当于一百万吨化肥的生产能力。这样的建设规模除美国有过几年外,其他国家没有先例。据此推知,这一计划的实施(   )

A.落实了“大跃进”运动的精神 .改善了国民经济的布局

C.推动了中美关系的缓和 .促进了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14.下图是杨之光在1954年创作的中国画《一辈子第一回》,该画描绘了一位老妇人有生之年第一回拿到选民证时的激动心情。该作品旨在说明当时(   )

A.第一部社会主义的颁布 .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初创

C.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广大农村妇女地位的提高

15.20世纪50年代,美国主流媒体很少赞扬中国,且报道时多使用“红色中国”。1979年,美国《时代》周刊则以《的梦想》为封面标题,赞扬“向世界打开了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壮举”。这一转变的发生主要是由于(   )

A.美国着手改善中美关系 .中国经济实力已经显著增强

C.中国内外发生重大变化 .美国媒体摒弃意识形态偏见

16.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两次融入世界市场,下列诸要素中与史实相悖的是(   )

时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第二次:2001年

A方式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历15年艰苦谈判,主动加入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B社会性质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C经济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影响弊多利少。丧失主权完整,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利大于弊。有利于中国现代化,但也面临挑战
A.A .B .C .D

17.依据下列年代尺示意图的主题,推测方框中可能填写的是(   )

A.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C.开放沿海十四个城市 .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8.《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倘自由民打地位较高者之颊,则应于集会中以牛皮鞭之六十下”;“倘自由民之子打与之同等的自由民之子,则应赔银一名那”;“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这说明法典(   )

A.能为受害人伸张正义 .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

C.保护了奴隶主的财产权 .带原始同态复仇的痕迹

19.《党宣言》称:“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这里强调的是(   )

A.新航路开辟的作用 .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资产阶级的掠夺本性

20.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为顺应时代潮流,世界上许多国家不约而同地进行了改革或。某班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并得出结论,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结论
A废除农奴制彻底消除了农奴制残余
B中国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美国南北战争实现了美国的
D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路
A.A .B .C .D

21.1921年春,列宁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此,列宁进行的调整是(   )

A.实施“五年计划” .实行新经济

C.实行余粮收集制 .实施农业集体化

22.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的必备素养。按时序梳理,下图空白处应填写的是(   )

A.日本制造七七事变 .德国入侵苏联

C.中国参加开罗会议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23.1951年,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及卢森堡六国签订《巴黎条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及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成为欧洲共同体。1993年,欧盟宣告成立。这一发展过程反映了(   )

A.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世界政治格局彻底改变

C.欧洲国际影响达到顶峰 .欧洲经济政治合作加强

24.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脱离殖民统治,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到60年代末,国家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这一浪潮的发生(   )

A.推动了拉丁美洲的 .推动政治多极化的趋势

C.加速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促使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5.世界博览会的主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理念的一个缩影。下表是世博会部分主题,这些主题反映了

2000年

人类—自然—科技—发展

2005年

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
2010年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2015年

给养地球:生命的能源
A.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无法解决 .科技进步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

C.全球范围内利益冲突严重加剧 .当今世界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

二、综合题

26.无商不活,商业使中国古代经济增强了活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据《春秋左传》所载,春秋时筑城原因不外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的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宋代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才逐渐增强,逐渐出现了纯粹经济功能的工商业市镇。

——《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兴起的原因,指出宋代以后城市功能发生的变化。

材料二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了解了西域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同时还带回大量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此后,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在这些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的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历史学家把这些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

——《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2)据材料二,简要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

材料三  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法或市舶法,不许、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进出口货物有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3)据材料三,归纳宋朝海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材料四  在文化理念上,晋商突出尊奉乡人关公,以关公的“诚信仁义”来规范他们的行为和经商活动。许多山西商人把吃苦勤俭的美德代代承传,形成一种不怕艰苦、不畏风险的创业精神。在经商的刻苦性上,可以说山西商人居全国商人之冠。

(4)据材料四,概括明清晋商值得现代企业借鉴的商业精神。

27.某班历史小组开展“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探究性学习。

【婚俗】

材料一  辛亥老人回忆湖南地区的情况时说:“后,男女交际自由、结婚自由和男女平权的呼声很高”,“自由结婚也不是家长能阻止的了”。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岳麓版高中教材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1)据材料一,说明我国近代婚姻观念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婚俗变革存在的局限性。

【传媒】

材料二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光绪帝下诏准许官民办报,随着清“言禁”“报禁”的开放,办报出现了高潮,伴随着资产阶级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一些爱国知识分子纷纷以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其思想的武器。

——《中国近代报刊史》

(2)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

【建筑】

材料三  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3)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建筑发生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外部因素。

(4)综合上述分析,试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28.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为材料一中的六个时间点的结论提供史实依据。要求:时间点的关键事件要表述准确。

争夺霸权:____________

体系建立:____________

战祸又起:____________

格局形成:____________

霸权主义:____________

材料二  1921年新西兰画家大卫·洛创作了漫画《无尽的赔偿》。画中的马代表德国,马车前,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对手持马鞭的法国总理白里安说:“也许让马蹄着地它会跑得更快一些。”1921年,希特勒说道“仇恨!我们拥有仇恨!”

(2)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持的整个国际关系体系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依据材料二说明理由。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攻势,导致了冷战。美国之所以采取进攻……从政治上来说,美国的主要决策人极端仇视主义和苏联。从经济角度而言,美国资本家及其在中的代言人谋求世界对美国商业利益的开放。美国需要扩大海外市场以避免美国的经济陷于停滞和难以接受的失业。

——《冷战史》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40年代美国推行冷战的原因。

材料四  尽管如此,中苏间的紧张关系,再加上东方阵营中的震动,意味着作为整体的世界正在放弃两极性,而像一位意大利主义者所称的那样,走向“多中心主义”……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冷战世界秩序出现了新的挑战,在世界均势格局中有了明显的暗示。

——《我们世界的历史新纪元》

(4)材料四中“多中心主义”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冷战世界秩序出现了新的挑战”的表现。

参:

1.D

【详解】根据题干中“距今约7000年”“长江下游以南地区”“干栏式木构建筑”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河姆渡文化遗存。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住宅是干栏式房屋。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种植水稻。饲养猪、狗和水牛。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会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因此,D项正确;半坡文化(陕西),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山东)都是黄河流域的文明,排除AB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展示的是东周时期的形势图,结合所学可知,西周为了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封邦建国,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到东周,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崩溃,因此B项未出现在东周时期,符合题意,选择B项;东周时期礼坏乐崩,各个封国为了争霸陷入混战,这一时期学术思想异常繁荣,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铁犁和牛耕也得到进一步推广,因此ACD项都能出现在东周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可知,皇帝夸赞他的才能,从此都采用他造的纸,所以“蔡侯纸”的出现推动了纸的普及,②说法正确。因为“缣(细绢)贵而简重”,所以蔡伦利用一些便宜易得的原料改进造纸术。社会需要推动了社会进步,③说法正确,A项正确;根据材料“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可知,蔡伦利用一些便宜易得的原料改进造纸术,不是发明造纸术,①说法错误,纸张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④说法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原汉民族服饰比较重视“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据此可以推知,北魏孝文帝之所以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服,其主要目的在于规范统治秩序,C项正确;北魏政权并没有实现全国的统一,它仅是统一了黄河流域,“缩小南北差距”也就无从谈起,排除A项;胡服比较重视其使用功能,但是孝文帝却将“胡服”改为“汉服”,可知其主要目的并不是发展农业经济,排除B项;改穿汉服能够促进民族交融,这是其意义,并不是其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反映的是隋唐时期史实。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强盛,交通便利,采取对外较为开放的,中外交往频繁。所以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B项正确;制度创新与走向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都与秦朝有关,排除AD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C项。故选B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一曰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一个铁桶”可知当时清采取的是闭关锁国的。根据材料“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可知请实行的是小农经济。故D正确,BC错误。八股取士是明朝时期科举制采取的形式,故排除A项。故选D。

7.D

【详解】秦朝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武帝时期实现大一统,唐朝、元和清朝进一步巩固,因此,省略号处的论点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项正确;材料中不是加强君主权力,排除A项;材料中属于多民族国家统一,不是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排除B项;表格论据没有体现监督地方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根据题干“李鸿章回应,非通商口岸的救生船均应由当地管辖,因为‘各国所管海面及海口、澳湾、长矶所抱之海并沿海离岸十里均归本国管辖’”可知,李鸿章利用国际惯例维护了我国的领海主权,B项正确;与列强实现了平等外交,题干未体现,排除A项;中国近代的开放是被迫的,并非主动的对外开放,排除C项;维护领海主权并不能说明重视加强近代海防建设,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当然,法国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说明在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对外国航运公司影响巨大,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D项正确;轮船招商局创办是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人才的培养,排除B项;洋务运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推动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1924年, 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在苏联和中国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 在广州的黄埔创办了黄埔军校,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军事政治人才。1926年,国民发动了北伐战争,军阀,列强成为国民洪流中的最强音。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震动了全国,推动了国民的发展,C项正确;民族耻辱,抗争探索开始于1840年,排除A项;建党大业,面貌焕新在192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第一次国共合作,右派叛变,国民失败,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根据题干“中华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行使其统治权”等信息可知,中华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实行民主共和政体,否定了封建君主制度,A项正确;中华是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排除B项;分权制衡原则,题干未体现,排除C项;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土地战争时期,以为首的中国党人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积极性空前高涨,还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这些措施粉碎了国民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使得农村根据地的迅速发展.因此政权反对农民阶级,进而反对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B项正确;“攘外必先安内”的实施是193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是在1927,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蒋介石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阶级立场没有改变,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961年4月,陈云致信周恩来,汇报了在杭州、南京召集有关方面负责人研究化肥设备制造和生产问题的情况,计划每年竣工五个年产五万吨合成氨的化肥厂,同时开建五个厂,每年形成二十五万吨合成氨,相当于一百万吨化肥的生产能力。这样的建设规模除美国有过几年外,其他国家没有先例。”可知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经济造成了破坏,后对经济进行了三年调整,材料所述促进了国民经济协调发展,D项正确;“大跃进”是“左倾”错误的体现,排除A项;“改善了”表述过于绝对,且材料未涉及布局,排除B项;材料主旨信息并非强调中美关系的缓和,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 义类型的,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题干“1954年”“平生第一次拿到选民证书”可以见证我国的制度建设成就是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即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初创,B项正确;的颁布与“拿到选民证时的激动心情”不符,排除A项;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在1956年,排除C项;广大农村妇女地位的提高开始于1949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根据“向世界打开了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壮举”和时间是1979年可知,在1978年中国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导致中国的内外发生了重大变化,C项正确;中美关系开始改善是发生在1972年,排除A项;当时中国刚刚开始进行改革开放,经济实力还没有显著增强,排除B项;美国媒体从来都没有放弃过意识形态以及对中国的偏见,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不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形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2001年中国是的社会主义国家,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近代中国的经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而2001年中国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近代的中国受到西方列强的入侵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但是弊大于利,而2001年中国入世,利大于弊,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7.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80年,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A项正确;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是1985年,排除B项;开放沿海14个城市是1984年,排除C项;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是1990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8.B

【详解】依据材料“倘自由民打地位较高者之颊.”,“倘自由民之子打与之同等的自由民之子”等信息,可以看出法典对不同阶层的人做出了不同的规定,制定了不同的惩罚措施,体现了严格的等级性,B项正确;不同的阶级享有不同的待遇,可见 《汉谟拉比法典》 并非一定为受害人伸张正义,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私有财产的规定,无法得出保护了奴隶主的财产,排除C项;根据材料中关于“打人脸颊”行为的三种处理规定,可见《汉谟拉比法典》仍然体现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即同态复仇,可见并未祛除习惯法的印记,排除D项。故选B项。

19.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可知,这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所以“给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反映的是新航路的开辟的积极作用,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的作用,与早期的殖民扩张无关,排除B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第二次工业完成后,排除C项;资产阶级的掠夺本性与“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0.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危机,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转变成一个资本主义强国,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因此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日本明治维新,D项正确;废除农奴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排除B项;美国战争实现了美国的,排除C项。故选D项。

21.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由于战时主 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所以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新经济也改变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法,符合题意,B项正确;实施“五年计划”开始于1928年,排除A项;余粮收集制属于战时主义,排除C项;推行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下的农业,排除D项。故选B项。

22.B

【详解】依据图示信息可知,空白处发生在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之后,在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之前,因此空白处的时间是1939—1941年12月。结合所学可知,德国入侵苏联是1941年6月,与图示时间相符,B项正确;七七事变是1937年,与图示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国参加开罗会议是1943年,与图示时间不符,排除C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是1942年,与图示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3.D

【详解】根据题干“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及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成为欧洲共同体。1993年,欧盟宣告成立。”结合所学可知,欧洲煤钢共同体到欧洲共同体,再到欧盟,这一发展过程反映了欧洲经济政治合作加强,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D项正确;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与题干欧洲一体化无关,排除A项;世界政治格局彻底改变,表述错误,排除B项;欧洲国际影响达到顶峰,无法从题干中得出,排除C项。故选D项。

24.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国家掀起轰轰烈烈的民族运动的浪潮,在非洲,利比亚、埃及、阿尔及利亚先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运动进入高潮,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被称为“非洲年”,之后非洲运动继续发展,1990年,纳米比亚,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因此,20世纪60年代的非洲运动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C项正确;拉丁美洲的运动发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政治多极化出现在苏联解体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开始于1920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5.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给养地球:生命的能源”表明,当今世界环保意识的增强,选项D符合题意;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可以解决,选项A不符合题意;B项不能在题干材料中得到反映;题干所给材料没有体现出全球范围内利益冲突严重加剧,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6.(1)原因:主要因为政治、军事的需要而兴建。变化:城市的经济功能显著增强。

(2)条件: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建立相对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

(3)特点:加强管理;进出口商品种类多(或贸易品种多);官方和私营贸易并存,以私营贸易为主。(答出2点即可)

(4)精神:不怕艰苦、不畏风险的创业精神;奉行“诚信仁义”经营理念。

【详解】(1)根据材料一“在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可知,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是早期城市建立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二“……宋代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才逐渐增强,逐渐出现了纯粹经济功能的工商业市镇。”可知,宋朝之后城市的经济功能显著增强。

(2)根据材料二“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了解了西域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同时还带回大量有商业价值的信息。”可得出,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根据材料二“此后,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可得出,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建立相对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

(3)根据材料三“ 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法或市舶法,不许、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可知,宋朝加强了海外贸易的管理;根据材料三“进出口货物有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可知,进出口商品种类多(或贸易品种多);根据材料三“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可知,官方和私营贸易并存,以私营贸易为主。

(4)根据材料四“文化理念上,晋商突出尊奉乡人关公,以关公的“诚信仁义”来规范他们的行为和经商活动。许多山西商人把吃苦勤俭的美德代代承传,形成一种不怕艰苦、不畏风险的创业精神。”可知,明清晋商奉行“诚信仁义”经营理念,具有不怕艰苦、不畏风险的创业精神,值得现代企业借鉴。

27.(1)变化:倡导男女交际自由、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传统婚姻观念受到冲击。

局限性:变革主要局限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大中城市;局限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阶层;旧婚姻观念并未完全改变。(答出2点即可)

(2)原因:①民族危机加剧;②的支持;③资产阶级运动的推动;④先进人物的推动。(答出2点即可)

(3)特点: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或既保留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言之有理即可)

外部因素:西方文明的冲击(或西方文明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4)特征:不平衡性;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答出1点即可)

积极影响: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传播了西方民主科学思想;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等。(答出1点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后,男女交际自由、结婚自由和男女平权的呼声很高”表明近代婚姻观念发生的变化是:倡导男女交际自由、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传统婚姻观念受到冲击。根据材料“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表明变革主要局限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大中城市,农村内地并无什么变化,而且主要发生在知识层和官宦之家,表明自由婚姻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阶层,整体来说旧婚姻观念并未完全改变。

(2)根据材料“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光绪帝下诏准许官民办报”“伴随着资产阶级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一些爱国知识分子纷纷以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其思想的武器。”表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从民族危机加剧、的支持、资产阶级运动的推动、先进人物的推动等方面思考作答。

(3)根据材料“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表明近代中国建筑发生变化的特点是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或既保留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些变化的外部因素是受西方文明的影响。

(4)特征: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从地域看: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逐渐发展到内地。从过程看:由西方引进,经历了一个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从程度看:总体进展缓慢,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沿海地区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变化较慢、较小。表明近代社会生活特征:不平衡性;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积极影响: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社会生活变迁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和近代化进程等。

28.(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年巴黎和会和1922年华盛顿会议,确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 年,德国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形成。 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

(2)理由:《凡尔赛条约》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战胜国对战败国德国进行了无情的宰割,激起德国复仇心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答出2点即可)

(3)原因:对主义和苏联的仇视;扩大海外市场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

(4)含义:世界多极化趋势。表现:欧洲共同体成立与发展(或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日本的崛起;中国的振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答出2点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霸权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一战结束后,1919年战胜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凡尔赛条约》以及协约国与战败国之间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统称为凡尔赛体系。1922年,以美国为首的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调整了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关系。在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国际上统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又一次引发战争,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为了应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1955年,苏联联合东欧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美苏双方相互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但霸权主义、地区冲突仍威胁着世界的安全,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高于主权”的幌子,越过联合理会,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了持续78天的轰炸。

(2)根据材料二“马车前,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对手持马鞭的法国总理白里安说:‘也许让马蹄着地它会跑得更快一些。’1921年,希特勒说道‘仇恨!我们拥有仇恨!’”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战胜国与德国签订的《凡尔赛条约》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战胜国对战败国德国进行的无情宰割,激起德国复仇心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因此说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持的整个国际关系体系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3)根据材料三“……从政治上来说,美国的主要决策人极端仇视主义和苏联。”可得出美国领导人极端仇视主义和苏联;根据材料三“从经济角度而言,美国资本家及其在中的代言人谋求世界对美国商业利益的开放。美国需要扩大海外市场以避免美国的经济陷于停滞和难以接受的失业。”可得出美国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4)根据材料四“尽管如此,中苏间的紧张关系,再加上东方阵营中的震动,意味着作为整体的世界正在放弃两极性,而像一位意大利主义者所称的那样,走向‘多中心主义’……”结合所学可知,“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因此,“多中心主义”指的是世界多极化趋势;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欧洲逐渐走向联合,日本崛起,中国的振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都对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了冲击。

文档

2023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一模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2023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图是某考古遗存有关信息。与此相符的文化是(   )年代:距今约7000年地域:长江下游以南地区遗存:①干栏式木构建筑②装饰稻穗的陶盆等A.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2.历史时空是历史现象发生的背景。下图所反映的历史时空中未出现的历史现象有(   )A.战事连绵,社会动荡.封邦建国,巩固疆土C.学术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