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晋升语文高级教师职称考试试题3份(含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18:27:24
文档

晋升语文高级教师职称考试试题3份(含答案)

中学语文高级职称考试试题(一)第一部分公共题(5分)1、从2008年9月1日开始,全国免除(D),这是个将被历史铭记的日子。A农村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B城乡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C农村高中段免除学杂费D城乡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和课本费3、《学记》中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教学中的什么原则(C)A循序渐进原则B直观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4、孩子学钢琴到一定程度后,就感觉自己不会进步了。这在认知上叫什么(B)A高原反应B倒摄抑制C生理极限5、一教师与一专家合作,采用他的研究成果,应
推荐度:
导读中学语文高级职称考试试题(一)第一部分公共题(5分)1、从2008年9月1日开始,全国免除(D),这是个将被历史铭记的日子。A农村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B城乡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C农村高中段免除学杂费D城乡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和课本费3、《学记》中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教学中的什么原则(C)A循序渐进原则B直观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4、孩子学钢琴到一定程度后,就感觉自己不会进步了。这在认知上叫什么(B)A高原反应B倒摄抑制C生理极限5、一教师与一专家合作,采用他的研究成果,应
 中学语文高级职称考试试题(一)

第一部分   公共题(5分)

1、从2008年9月1日开始,全国免除( D  ),这是个将被历史铭记的日子。

A农村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  B城乡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   

C农村高中段免除学杂费 D 城乡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和课本费

3、《学记》中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教学中的什么原则(C)

A循序渐进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4、孩子学钢琴到一定程度后,就感觉自己不会进步了。这在认知上叫什么(B)

A高原反应  B倒摄抑制  C生理极限  

5、一教师与一专家合作,采用他的研究成果,应用与实践中。这个研究方法称为什么(C)

A观察法  B文献法  C行为研究法

第二部分  专业题(95分)

一、填空题

1、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的自得情趣;  幸福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自得的情趣;幸福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美好祝愿。

2、“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 、《中庸》  。“五经”是指 《诗经》 、《尚书》、《礼记》、《周易》、 《春秋》  。

3、《名人传》写的是  贝多芬 、米开朗琪罗、 列夫·托尔斯泰   三位伟人历经苦难坎坷的一生。

二、阅读题(20分)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词语解释

不知何许人(地方   )造饮辄尽(  就 )期在必醉(希望    )衔觞赋诗( 杯子    )

2、翻译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

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深究。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为贫贱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功名利禄。

3、课文从哪几方面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品质?(3分)

性格特点、生活境况、志趣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②,终无济于天下。子曰③:“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人书》) 

4、词语解释

①穷僻之域(地方  )                  ② 无济于天下(帮助    )            

③虽子羔、原宪之贤 ( 即使   )       ④既不出户(门   )

5、下面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庶几可得十之五六           B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在那里)  

 C面墙之士(一面墙壁)      D十室之邑(县城)

6、翻译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人们求学(或做学问),不能天天上进,就要天天后退

7、结合甲乙两文划线处,说说两人在求学方法与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三、分析题

(一)1、这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家小心些。

《 藤野先生   》

2、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  阿长与< 山海经 > 》

3、少年出外谋生,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背影》

4、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什么了。他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杜小康只能与父亲说说话。奇怪的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对话,他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什么,而且,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现在也可以通过眼神或者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 孤独之旅 》

5、老王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 

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 

只眼。                                                    《老王》

1、写出上面的片段分别选自什么课文。

①、                          ②、                    ③、                      

2、上面这五个片段中的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请任选其中两个结合课文概括其性格特征。

们都是普通人,他们的心中同样有爱,而且感人之深,不仅让作者念念不忘,更让读者深为感动。

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正直热情,工作认真执着,热爱关心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有求实精神。

阿长

3、请你说说如何结合上述五个语段对学生进行人物描写手段的教学?(5分)

(二)八(上)第二单元五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背影》、《台阶》、《老王》、《信客》都以“爱”为主题,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让我们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情感,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人物命运的体悟又往往超出“爱”之外。这两者是否矛盾呢?请结合新课标阅读教学目的和建议谈谈你的理解。

四、作文(20分)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是冰心的一首小诗。请你理解此诗内涵,自选角度,自拟题目,结合你的工作实际写一篇400字以上的文章。文体诗歌除外不限,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地名。

五、教材教法。(20分)

1、《短文两篇》(八下;巴金《日》《月》),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什么?

2、为突破重难点设计一个教学环节。

3、板书设计

4、为《月》设计两个阅读题,并附参(5分)

六、名著导读(15分)

教师上名著导读课《水浒传》,让学生做导演。你来评评这堂课。

2018年中学语文高级职称考试试题(二)

一、课程标准20分

(一)填空题6分

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3、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二)简答题

4、如何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7分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5、“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对这一理念,你是怎样理解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实施的?7分 

①开发语文实践的资源。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②注重语文实践的途径。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二、教材教法40分

6、《社戏》是美的,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的风俗。它是一幅富有浓厚人情味的小说,它是一幅作者故乡的山水画卷,若把它编到7年级“民俗风情”或8年级“小说之林”,试从不同角度分析教学重点,并分析设计意图。

从“民俗风情”角度分析教学重点,并分析设计意图。8分

教学重点:懂得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领略课文体现的美。

设计意图: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因此,从民族风情的角度设计教学,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从““小说之林””角度分析教学重点,并分析设计意图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弄清各部分之间内在联系,正确把握文章主题。学习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设计意图: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第四学段侧重考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因此,从小说的角度,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正确把握文章主题,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7、试以其中一个教学重点为例,设计教学环节突破重点。8分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弄清各部分之间内在联系,正确把握文章主题。学习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⑴课文写了哪些事?

⑵本文课题《社戏》,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又不多,其他事件好像与“戏”无关,能否删去?为什么?(小组讨论探究)

⑶文章写得仅仅是戏么?是结合文章结尾分析文章主旨。

⑷本文明写“戏”,实写“乐”,试分析其他事件与“乐”的关系,学习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8、课堂教学不采用追问式,而采用主题式探究,试从主题探究的角度分析文章的“美”。6分

自然美:小说为我们展示了江南水乡的独特的自然风景,“两岸的豆麦和河流”、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有山有水,有香气,作者调动了神来之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夜景图。夜空中有着朦胧的月光,听着婉转悠扬的歌声,让人沉醉在这水乡的月色中、沉醉在这水乡特有的社戏中。小说就是通过这些如诗如画般的景色的描绘,为我们带进江南水乡,领略江南水乡的优美的自然风景,作者就在这样的江南水乡中生长着,江南的特有的景色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也就是这江南美景,给作者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人性美:《社戏》中为我们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有作者童年的好友,有自己的亲人,也有淳朴的农民,他们无一不透露出江南水乡人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品性,阅读之余,我们感受到的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淳朴善良的人性美。多么富有天真和纯洁的人性之美,优美的自然环境养育了纯洁的心灵,小伙伴们的带着善意的偷豆的举动,以及对六一公公的近乎幼稚的看法中,透露出的淳朴的人性美。

情感美:在小说众多的人物中,还透露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之美,这种情感是不带任何杂念的,是纯正的是无私的,作者在外祖母的家乡——平桥村,就得到了优待。陪“我”一起掘蚯蚓,钓鱼虾,放牛,充满童真之趣,带着“我”月夜去看戏,桂生为“我”找豆浆、舀水,以及六一公公没有责骂我们偷了他家的豆还送豆给我们吃等一系列的描述中,此外如外祖母的慈蔼,母亲的关怀,也都让人倍觉亲切。在这临河的小村里,自然与人情融为一体,人情之质朴、淳厚如那里的山水一样令人沉醉、感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情感美的江南的乡村,在这个村里,人与人之间无不真情相待,人与人之间无不充满着一种温情和友爱。

9、“民风民俗” 折射历史文化,增长我们的文化情愫。试从导入、教学过程、开发利用资源、作业设计等角度体现“民风民俗”。6分

开发利用资源:在小说中对风俗画的描绘始于鲁迅先生(如《祝福》、《社戏》、《孔乙已》等),沈从文的《边城》则是风俗画的一个高峰。在汪曾祺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当然,又绝不是为写风俗而写风俗,文学毕竟不是民俗学。在他的作品中,这些土风习俗、陈年遗风,或是用于人物出场前的铺垫,或是用于故事的发展,或是用于整个作品情调的渲染,都又一定的用场。

作业设计:课外阅读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体会民间习俗和民族风情。

10、以下案例试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分析有点。(最少两点)指出案例中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12分

小鱼问大鱼道:“妈妈,我的朋友告诉我钓饵上的东西是最美的,可就是有一点危险。要怎样才能尝到这种没味而又保证安全?"

"我的孩子,”大鱼说,“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对不去吃它。”

“可它们说那是最便宜的因为它不负任何代价。”小鱼说。

“可这完全错了,最便宜得很有可能恰好是最昂贵的,因为它企图别人的代价是整个生命。你知道吗?它的里面过这只钓钩?”

“要判断里面有没有钓钩,必须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呢??小鱼又问。

“那原则其实你都说了。一种美味,又似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钓钩很有可能藏在里面。”

案例过程:故事写了                          。学生回答(略)

故事好在(美在)                          。学生回答(略)

读了故事,我                            。学生回答(略) 

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 

改进建议:  

三、专业知识40分

(一)、古诗文默写4分

1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二)、选择题6分

14、诗意理解(    )15、成语使用(   )16、病句(    )

(三)、文言文阅读。《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7、解释加点词4分

①阙:通“缺”,空缺 这里是中断。   ②溯:逆流而上  

③良:实在,很                   ④旦:早晨

18、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没有坐船快。 

19、一些优秀作品注重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一切景语皆情语”,郦道元的《三峡》渲染了秋天的悲凄气氛。结合《陋室铭》《爱莲说》《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等谈谈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20分(最少结合两文300字以上)

郦道元在写了三峡雄壮、险峻、秀美之后,他着力地表现秋的悲凄:水枯气寒,猿鸣凄凉,充满了凄清肃杀的气氛。更妙的、更美的就是那一声渔歌,就是那一句似乎顺手拈来同时又是巧妙点缀的渔者之歌。本来,“林寒涧肃”已经是够凄清的了,“空谷传响”的“高猿长啸”已经够凄异了,啼声的“哀转久绝”已经能够让闻者倍感寒意了。然而一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顿然将这凄寒之境进行升华,它唱出了哀婉的猿声中旅人的悲凉心境,更加烘托出秋景的凄凉,给人余音缭绕之感。

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并非单纯写景,写景是为了引出“迁客骚人”及他们的“悲喜”之情,而这又是为了引出后边的“古仁人”及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的思想倾向显而易见。最后自然得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旨句,真正做到了“水到渠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是范仲淹的人格写照,更是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

2018年中学语文高级职称考试试题(三)

注意事项:  

1、本考试时量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题时,请将所有试题答案写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及答题卷一并上交。  

3、凡答案未写在答题卷上的均不给分。  

    

第一部分:语文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实践(15分)  

一、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  

1.阅读《红楼梦》时,头脑中呈现出大观园的形象,这是  

A.创造想象         B.再造想象         C.幻想               D.空想  

2.《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的是  

A.直观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启发性原则  

3.“点拨式”教学法的代表人物是  

A.蔡澄清        B.李镇西       C.程  翔            D.洪镇涛  

4.新《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是  

A.教学  阅读  评价  

 B.根植于现实  面向世界  着眼未来  

 C.自主  合作  探究                   

D.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一首表达爱国与思乡主题的诗歌,一般来说最恰当的教学思路是  

A.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味诗中的思想感情。   

B.让学生在把握诗中人物和情节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       

C.让学生在分析字句的基础上,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D.让学生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结构特点。  

第二部分:语文教育的基础知识与技能(135分)  

二、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6.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晨曦    妊娠    赈灾    海市蜃楼    振奋人心  

B.凋谢    惆怅    碉堡    风流倜傥    稠人广众  

C.飞镖    漂白    剽窃    膘肥体壮    虚无缥缈  

D.湍急    瑞雪    喘息    不揣冒昧    惴惴不安  

7.下面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嘉奖             誓死如归              奏效       越俎代庖  

B.慰籍             历久弥新              整饬       弱不经风         

C.真谛             既往不咎             小憩        举步为艰  

D.体恤             提纲挈领             端倪        磬竹难书  

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今年1月1日,中国26年来粮食接受联合国      的历史画上了句号。  

②“保卫”网站遭受黑客袭击,       仍在修复当中。  

  ③帕金森病是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疾病,拳王阿里就患有      病。  

A.馈赠    日前     该             B.捐赠    目前     该     

C.馈赠    目前     本             D.捐赠    日前     本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各类配套完善的高新园区的建成使用,不仅带动了房地产开发,取得了经济效益,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聚集着人气,改善着人居环境。  

B.“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的运动人形刚柔相济,形象友善,在蕴含中国文化的同时,充满了动感,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以及以运动员为核心的奥林匹克运动原则。  

C.近年来禽流感在国内时有发生,危害极大,各级必须筚路蓝缕,积极作好预防,以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  

D.显然,打造“信用”和发展“民营经济”这两大热点,在民众的关注下不期而遇了。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青藏铁路纵贯青海、两省区,跨越青藏高原,是连接与内地的一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铁路干线。  

B.这家老字号食品厂规模不大,但从选料到加工制作都非常讲究,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倍受信赖的。  

C.天安门广场等七个红色旅游景点是否收门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已在记者招待会上予以否认。  

D.财政将逐年扩大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地方财政也将设立助学专项资金。  

三、文言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奋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①,少以荫补②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③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选自《四部丛刊》)  

【注】①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少年举进士不第,仁宗时赐进士出身,多任小吏,仕途上不得志。②荫yìn补:子孙因前辈功勋而得官为“荫”,官吏或缺被选充职为“补”。梅尧臣26岁时因叔父梅询荫补为太庙斋郎。③王文康公:王曙,宋仁宗时宰相。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穷人:困顿的人  

B. 犹从辟书                           辟书:招聘的文书  

C. 作为雅、颂                        作为:当做     

D. 不自收拾                          收拾:整理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              B.  少以荫补为吏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  辄抑于有司                           D.  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3.下列有关“诗穷而后工”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在受到困厄环境磨砺,幽愤郁积时,方能写出内容精美的诗歌作品。  

B.序中“达”“穷”皆限指政治仕途。为此,作者对梅尧臣仕途困顿表示了痛惜,同时他还高度评价了梅尧臣的诗作。  

C.在欧阳修之前,孔子有“诗可以怨”、司马迁有“发愤著书”、韩愈有“不平则鸣”的说法,“穷而后工”的观点,是对前人思想的发展。  

D.作者提出“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的观点,深刻地概括了古代作家生活境遇和诗歌创作的关系。  

1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欧阳修为已故挚友梅尧臣的诗集写此序言,重点不在评梅诗,而在对梅一生怀才不遇表示同情和不平。  

B.《梅圣俞诗集序》从议入手,提出“穷而后工”的论点,然后择要介绍梅尧臣的生平,进而引发作者感慨。行文先议后叙,转换自然。   

C.第二段写“长老”“世人”都惊异于梅尧臣的诗才,这些并非闲笔,从正面肯定了梅尧臣诗文所取得的很高成就。  

D.作者怜友惜才,将梅尧臣设计为“御用诗人”,固然有情感深厚地为友人鸣不平的意思,但多少显露了他的思想局限。  

四、文言文翻译、古诗词赏析和古诗文默写(24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 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3分)

  

⑵ 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3分)  

⑶ 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3分)  

  

1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5分)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①,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①碧山,在今湖北省安乐县。山下有桃花岩,相传为李白读书处。  

(1)诗人为什么对问者“笑而不答”?(2分)  

(2)后两句写景,有何深意?(3分)  

  

17.古诗文默写。(10分,任选五小题,每空1分)  

(1)日月忽其不淹兮,_______________。惟草木之零落兮,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2)云销雨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3)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 。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4)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绝如缕。(苏轼《赤壁赋》)  

(5)碧云天,黄花地,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雁南飞。_____________________,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6)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三国演义》卷首词)  

(7)海纳百川,有容乃大;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林则徐)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凤凰女子  

                                    彭荆风  

    山峦、树林,村庄全被白茫茫的浓雾遮没了,我们的汽车穿行于雾中,只隐约听见鸡的啼声、河水搅动水车的吱嘎响声,还有洗衣少妇时缓时急的捣衣声和轻柔的笑语声,她们笑得那样甜而开朗,我仿佛见到了一群“白脸长身见人善作媚笑的女子”,赤着脚站在清澈冰凉的溪水中……  

    “山高水急,地苦雾多”,这是沈从文先生对凤凰的描述,他还告诉我们,这地处湘、黔、川三省边境的小城,人民一向崇尚武侠,好勇善斗,从前“地方居民不过五六千,驻防各地的士兵却有七千”,再加上“五百左右的碉堡,二百左右的营汛”,也就终年鼓角烽烟、战乱频仍了。  

    那样多的男子从军、修碉堡、守营汛去了,家事农作只能依靠妇女来撑持,这山高水急的地方,怎能不“地苦雾多”!凤凰女子生活的艰难也就可想而知了!  

    时过多年,那历史的创伤还在么?凤凰人是怎样在男丁减少、土地贫瘠的条件下奋发劳作的?浓雾逐渐稀薄,我却怕大雾消散后,看到的是一个贫穷颓败的小城,那是多么不愉快!小城很安静。不是假日又不是四乡群集的赶街天,街上的人也就不怎样拥挤,像许多既经历了岁月和沧桑又进入了新的时代的边远小县城一样,城区也是由老街和新街组成,宽敞的新街表达了这地方的发展,老街弯曲的小巷、古旧的房屋、光滑的石板路,则纪念着那过往的辛酸岁月。听说,凤凰人很珍惜这些老屋,舍不得拆去,特别是那些妇女对旧居更是充满依恋,一砖一柱令她们回味的事太多了。我住了几天,穿城走巷几次之后,也觉得为了扩建,拆去了有过多少神秘故事的天王庙、充满商业竞争意味的万寿宫,以及那诞生了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的宅院,非常可惜,那还有什么特色呢?  

    凤凰女人的怀旧,实际是深含对历史和美的审视。凤凰人珍惜旧城,还珍惜那傍城而过,河水清澈,多鳜鱼、鲫鱼、鲤鱼的沱江。春季水浅,江底大石块凹凸可见,浮游的小鱼也清晰可数,江上有小船,渔人在默默撒网,矫健又从容;听说,沈从文先生在1982年以八十高龄最后一次返回凤凰时,就是乘着一只水木船漂游于沱江,深情眺望他眷恋着的故乡山水,对江水的洁净深感欣慰;他去世后,凤凰人远去北京把他的骨灰迁回葬在沱江边上,他们知  

道 沈 先生爱水,他生前说过:“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轻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离。”  

    但我却觉得明丽的沱江给凤凰女子的影响更多,她们的温柔、柔弱中的强韧,与这长河是多么相似。  

    凤凰的朋友们同意我这看法,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万千苦难都能承受的凤凰女子,有什么不能包容呢!人们还记得在日寇入侵、国家危难的时刻,这个当时人家不过六千户、    人口不到两万的凤凰城,却出动了一个师的兵力,仅在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战役,凤凰籍士兵就付出了伤亡两千八百人的代价。八年抗战,几乎家家有寡妇,户户有哀声,那艰难的年月,小城的劳作大多由这些善良、温柔的妇女来承担!  

    因为小城的军伍人家多(前,凤凰出了七名中将、二十七名少将,团、营、连、排长更是不计其数),既有荣光,也有灾难,特别是“”时期,不少家庭都再次受到冲击,温柔的凤凰女子又陷入了忧伤、恐惧之中……  

    尽管这小城有过花翎闪动、冠盖如云的辉煌时代,似乎那时候的男子不可一世,我敬仰的还是那些温柔、贤良的凤凰女子,她们才是小城的基石!  

    我想找几个老少妇人谈谈过去和现在,她们只是温柔地甜笑,似乎那些事,只是如同她们平日的描花绣朵的手工艺一样,虽然精巧艳丽,在她们看来却已习以为常了!  

    如今苦难的时代已经结束,凤凰也冲出了浓雾展翅飞翔,年轻一代的凤凰女子也早已走出家门,投身到各项建设事业中去,无论是雄踞苗岭大山中,高 四十二米 ,宽 八米 ,长 二百四十一米 ,被誉为全国石肋拱桥中的首位的乌巢河大桥,还是坝高 八十一点六米 ,发电量一万一多千瓦的长潭岗电站,那年税利亿元以上的凤凰烟厂,甚至遍布苗乡的学校里都有她们的身影。  

     离开凤凰时,一位苗族姑娘赶来送我,她家的庭院里种满了黄的迎春、红的玫瑰、白的山茶,她却把一盆虎耳草珍重的赠给我。虎耳草是湘西特产,生命力很强,这也是凤凰女子的个性吧!  

18.用三个词语准确概括出凤凰女子的主要性格特征。(4分)  

  

19.作者认为凤凰女子“才是小城的基石”,你认为其理由是什么? (4分)  

  

20.作者着力描写了凤凰古城经历的沧桑岁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六、文章赏析(12分)  

21.试从下面三个标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  

    ①简析《凤凰女子》在环境描写上的特色。  

②简析《凤凰女子》在行文结构上的主要特征。  

③简析《凤凰女子》侧面表现人物的技巧。  

  

七、写作(60分)  

22.作文  

题目: 感  动  

注意:主题自定,除诗歌外体裁不限。不少于800字。

参:  

一、二、三题(42分,每题3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B  D  A  C  A  D  B  B  B  A  C  B  B  C  

二、6.D (A项“赈”与“振”同音,B项“凋”与“碉”同音、“惆”与“稠”同音,C项“镖”与“膘”同音、“剽”与“缥”同音,只有D项加点字的读音全不相同,分别读:tuān、ruì、chuǎn、chuǎi、zhuì。)  

7. B (誓——视  籍——藉  经——禁  为——维  磬——罄。)  

8. B (馈赠:赠送(礼品)。捐赠:赠送(物品给国家或集体)。日前:几天前。目前:即指现在,与题中“仍在”相照应。该:指上文说过的人或事物(多用于公文)。本:是指自己方面的,题中所指是不是第一人称。)  

9. B(A项“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只用于人,不用于物。C项“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难,句中误把它当成了事先做好准备,应改为“未雨绸缪”。D项“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意外相遇,一般用于人。)  

10. A  (B项中“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倍受信赖的” 错误使用了被动句,语序不当,不能说是顾客备受信赖,应为“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倍受新老顾客信赖的”。 C项中“予以否认”表达不明,是典型的两面对一面错误,是否收门票不能被“否认”。 D选项“扩大”与“提供教科书”搭配不当。)  

三、文言文阅读  

11.C  (写出成为)  

12.B (B.以:介词,凭借。A.而:上例,连词,表并列,却;下例,连词,表递进,而且。C.于:上例,介词,表被动;下例,介词,向。D.之:上例,结构助词,用主谓短语间,取消句子性;下例,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3.B  (这里的“穷”主要指政治仕途上的困顿,但据文意,不能设限。)  

14.C (应是从侧面反映了梅尧臣诗文所取得的成就,世人也没有惊异于梅的诗才。)  

四、文言文翻译、古诗词赏析和古诗文默写(24分)  

15. ⑴然而当时人无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向梅圣俞请教。  

⑵虽然对梅圣俞了解很深,最终也没有举荐他。  

⑶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旧稿)。  

16.(1) “笑而不答”的意味全在“笑”中。其中既有对问者不了解自己的轻蔑,也有自己独得闲适的独特感受。  

(2) 三四句写碧山之景,纯真、宁静、自然、和谐,让人流连忘返,这实则是对前一问的侧面回答。这样,不答而答,似断又续的结构更使全诗增添了无穷的韵味。从“碧山”与“人间”的鲜明对照中,可隐见诗人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的统一。       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17.(1)春与秋其代序,恐美人之迟暮        (2)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  

(3)望帝春心托杜鹃  蓝田日暖玉生烟    (4)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5)西风紧  晓来谁染霜林醉             (6)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7)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2分)  

18.强韧,温柔,贤良(或“善良”)  

19.(1)过去.风凰女子在万千苦难中撑持着家事农作。 (2)现在,风凰女子投身到各项建没事业之中。  

20.凤凰古城经历的沧桑岁月就是凤凰女子经历的沧桑岁月,这样写更有力地揭示出凤凰女子性格形成的历史背景;通过今昔对比,歌颂了新社会新生活的美好。  

六、文章赏析(12分)(例文)  

21.①简析《凤凰女子》在环境描写上的特色  

    这篇文章在景物或环境描写上很有特色。  

    文题是写“凤凰女子” 而开篇却先写“雾”,写被雾遮没的景物.写雾罩传出的“鸡啼声”和“吱嘎响声”,最后才写到洗衣少妇的“捣衣声”和 “笑语声”,这样描写,既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味,又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之效。从而引起作者的想像——“白脸长身见人善作媚笑的女子”,但这还只是冰山之一角,到底怎么样?这便会引起读者无穷的想象和看下去的兴趣。  

    接着,文章又插人沈从文先生对昔日凤凰的描述:“山高水急.地苦雾多”“五百左右的碉堡,二百左右的营汛”。这既暗示了过去凤凰女子生活和劳作的艰辛,又与倒数第二段对今日凤凰的现代化建设的描述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第五段作者转入对现在凤凰城的描写:“老街弯曲的小巷、古旧的房屋、光滑的石板路”。这些“古迹”实际上是凤凰女子沧桑岁月的印证。包含了凤凰女子的怀恋,反映了她们对历史和美的审视。  

    随后,文章由凤凰城写到傍城而过的沱江,无论是写“凹凸可见”的大石块,还是写“清晰可数”的小鱼,都突出了'河水的清澈,衬托了凤凰女子的温柔而又强韧的性格特征。  

    由此可见本文写景实际上是为了表现凤凰女子。  

②简析《凤凰女子》在行文结构上的主要特征  

    《凤凰女子》以凤凰小城为背景,围绕凤凰女子组材.结构严谨有序,脉络清晰自然,经纬分明。具体来说。在结构上表现为三个主要特征:  

    第一,按时间顺序串句成文:先通过写现实中的凤凰洗衣少妇联想到战乱时凤凰女子生活的艰难。再通过写现实中的凤凰小城和城旁的沱江,回忆起八年抗战时的凤凰女子表现出来的坚韧,最后才写到新时代凤凰女子的精神面貌和在社会建没中的贡献等。全文基本上按照“现实——过去——现实”的结构行文,使文章井然有序。  

    第一,形散神不散。这篇散文在选材上比较散,既写到了过去凤凰之景,又写到了今日凤凰之景;既写到了过去的凤凰女子,又写到了今日的凤凰女子;既写到了凤凰女子,又写到了凤凰男子。文章联想和想象丰富,思路开阔舒展,但又始终围绕表现凤凰女子强韧、温柔、贤良这一主旨展开。  

    第三,注重过渡和照应。比如,“凤凰女人的怀旧,实际是深含对历史和美的审视,这…句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如结尾写凤凰女子冲出了浓雾展翅飞翔,这虽然是虚写,但照应了开头对雾的描写。  

③简析《凤凰女子》侧面表现人物的技巧  

  《凤凰女子》一文,虽然短短一千多字.却写尽了凤凰女子的神韵,而这与作者高超的侧面表现人物的技巧分不开。  

    首先,散文开头,作者将凤凰女子的美丽形象置身于清澈的溪水中,让读者在脑海中形成如水般美丽灵动的初步印象;  

    紧接着作者就写了凤凰小城沧桑坎坷的历史和凤凰女子的怀旧情结,不经意中就将小城的强韧品质和强大的生命力赋予凤凰女子,凤凰女子的形象开始丰满;  

    行文中,作者又明确地用明丽的沱江水来比拟她们能承受万千苦难的优秀品格,并列举了一些具体事例,如果说先前凤凰老屋树立了凤凰女于的筋骨与肌肉的话,那么沱江水无疑就给她们注入鲜活的血液,于是整个形象丰满充实了;  

    然而作者还不够,又用凤凰的男子作映衬,映衬她们的沉默无私,兼容并包,尤其在文尾用极富生命力的湘西特产虎耳草作为凤凰女子的象征,这乃画龙点睛之笔,至此,凤凰女子的形象已鲜活灵现,呼之欲出!  

七、写作(60分)(略)

文档

晋升语文高级教师职称考试试题3份(含答案)

中学语文高级职称考试试题(一)第一部分公共题(5分)1、从2008年9月1日开始,全国免除(D),这是个将被历史铭记的日子。A农村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B城乡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C农村高中段免除学杂费D城乡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和课本费3、《学记》中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教学中的什么原则(C)A循序渐进原则B直观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4、孩子学钢琴到一定程度后,就感觉自己不会进步了。这在认知上叫什么(B)A高原反应B倒摄抑制C生理极限5、一教师与一专家合作,采用他的研究成果,应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