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不可得兼(jiān)死亦我所恶(è)XXX则死(fú)。
B.免冠徒跣(xiǎn)。
C.德隆望尊(zūn)。
D.足肤皲裂(jūn)。
以头抢地(qiǎng)。
俟其欣悦(sì)。
右备容臭(chòu)。
休祲降于天(jìn)。
负箧曳屣(xǐ)。
妻妾之奉(fè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故不为XXX也(苟且偷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
B.此之谓失其本心(指人的羞恶之心)。
C.请广XXX(增广、扩充)。
D.长跪而XXX(感谢)。
以大易小(交换)。
天下缟素(穿白色丧服)。
万钟于我XXX(益处)。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XXX主办的“我与中国”全球短视频大赛于6月17日启动,面向海内外短视频创作者、爱好者、各类机构征集作品。
B.据XXX报道,XXX团队2019年6月17日正式公布了“青蒿素抗药性”研究的最新进展,受到广泛社会关注。
C.整体而言,网络文学虽不乏风靡一时的佳作,但精品数量依旧偏少。
D.科技创新是探索真理、造福人类的事业,伟大而又艰辛,其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战国策》是东汉XXX根据战国史料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
B.XXX,名轲,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与XXX并称“XXX”。
C.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讲究韵律,通常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D.XXX,词开豪放一派,与XXX同是豪放派代表人物,并称“XXX”。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这便是孩童语文课本中必须有文学稿章,而且应当选取优质文学篇章的理由。
②孩童若拥有丰富的文学阅读,便从小就有了更形象、更干净、更准确运用母语的能力。
③文学阅读是对母语更高层次的研究。
④母语最优美的语气、搭配、节奏、表达力都在母语文学里。
⑤优美的儿童文学语言令人心平气和,值得被记忆储存,以为日常运用。
A.③⑤①④②
B.④①③②⑤
C.④①②⑤③
D.③①④②⑤
6.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6分,每空1分)
1.他们不仅在研究上有共同点,而且在性格上也很相似。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别人,要多一点谨慎。
3.他的表现不仅让老师满意,也让同学们很钦佩。
4.大家都对这个问题很关心,希望能够早日解决。
5.这个计划看起来很好,但是具体实施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
6.虽然他很努力,但是还有很多不足需要改进。
1.塞下秋来风景异,万里_________________。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3.身不得,男儿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代的仁人志士在“生”与“义”不能兼得时,总会以XXX《鱼我所欲也》中的“取与舍,_________________”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
5.《儒林外史》,作者XXX。
6.作者通过刻画XXX的行为举止,揭示了XXX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7.《红楼梦》,作者XXX。
8.目的在于_________________。
9.新闻调查显示,75.2%的中小学生家长认为“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普遍,小学比例最高,有家长表示几乎没听孩子说过有关课间玩耍的趣闻。
10.概括:绝大多数中小学生的家长认为课间十分钟过于安静,小学比例最高。
2)近来,“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引起了社会热议。一些人赞成这种做法,认为在课间保持安静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研究气氛,同时也能减少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而另一些人则反对这种做法,认为课间应该是热闹的,学生应该走出教室,参加各种活动。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你的观点。(4分)
3)如果我们想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现象,我们可以采访学生和老师。请你分别设计一个采访问题。(2分)
学生采访问题:你认为在课间保持安静有助于研究吗?为什么?
老师采访问题:你觉得在课间保持安静对学生的成长有何影响?为什么?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利州南渡》并回答问题9-10.
利州南渡
XXX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XXX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XXX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XXX,五湖烟水独忘机。
注释】XXX:春秋时楚人,助越XXX灭XXX乘舟离去。忘机:忘却俗念。
9.本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在XXX的空水面前,斜晖映照下的曲岛苍茫接连着翠微。
10.尾联中“寻XXX”三字有何深意?
这句话暗示了诗人想要摆脱尘俗,寻找内心的宁静,仿佛XXX乘舟离去,忘却了纷繁世事。
因此,很多人借书给我,我就得以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
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有时候,如果先达对我发怒,我就更加恭敬,礼节也更加周到,不敢回答他的话,等到他心情好了,我再请教他。
3)曰:“儿能背诵所读书,XXX。”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
母亲说:“儿子能够背诵所读的书,就可以解忧了。”XXX的诵读声音清脆悦耳,就像是药鼎煮沸的声音一样响亮。
4)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痊。
因此,每当母亲生病时,XXX就会在母亲身边诵读书籍,然后母亲的病就很快好转了。
正是青年读书时
人年轻时,无论多么忙碌或是贫穷,有一种快乐谁都无法剥夺,那便是读书。但青年人读书,有时会有热情、少方法,战略上异常重视、战术上捉襟见肘,不得其门而入。关于如何读书,前人进行了诸多总结,依我看,如下四点能做到便十分不易,却也十分有益。
首先,要追求把书“读完”。当年,XXX先生写《书读完了》,让吃一惊。别说书海无边、时间有限,就算只读2019年初至今出版的中文书,正常人穷其一生都不可能。为何XXX先生敢说“书读完了”?其实,这背后是对读书的系统思考。比如中国古书,其中的头绪、结构、系统有据可循,其中有些书是绝大部分书的基础——XXX举例说,如果研究“红学”,那么《红楼梦》就是一切的基础,没有捷径,非读不可。
其次,要仰仗经典之力。日本作家XXX曾借小说主人公之口说,“我只是不愿意在阅读未经过时间洗礼的书籍方面浪费时间”。这话听着刺耳、偏执,背后却有一番考量。大浪淘沙始见金,时间这个公平的见证者,为人类淘汰了不计其数的书,却同样留下了卷帙浩繁的佳作。阅读经典,是进入人类知识殿堂的捷径。
青年人读书,应当从源头去读,在脑海中搭起一个“格式塔”,日拱一卒。在青年时期、记忆力最强时,先尽量“输入”,快速吸收基础知识,打好底子。书当然是看不完的,但在年轻时打下广博的基础,却能“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意大利作家XXX对此感受极深,甚至专门写出一本《为什么读经典》。书中,他为经典作品下了诸多定义,其中第一条便是,“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XXX!因为经典作品反复接受一代又一代人洗礼,总能跨越时代,进入群体的记忆中。即便这些作品需要你花力气、下功夫阅读,也是值得的。知识青年,不读经典,何以自立?
此外,还要经常打开新书。我们关于读书的经验,大都来自前人。然而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与过去又有些不同。知识更新速度爆炸性增长,一日不学便有跟不上之感。即便当下互联网如此发达,人类最优秀的知识结晶,依然倾向于以出版的方式固化。畅销书榜上,让人失望者有之,给人启发者却更多。许多经典都曾流行一时,今日之流行未必不是明日之经典。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直指当下或未来、瞄准过去被忽视的真问题的书,对我们的工作生活是有益的指导。
作者认为读书要经常打开新书,因为时代不同,知识更新速度快,而畅销书榜上的书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许多经典都曾流行一时,今日之流行未必不是明日之经典。同时,这些直指当下或未来、瞄准过去被忽视的真问题的书,对我们的工作生活是有益的指导。
读书得读其闪光点,尤其对当下出版的书更要抱以宽容与理解之心。创新的见解、观点、结论问世时,因其往往领先于时代,往往不容易被接受。青年人更应对世界投以好奇的目光,最先去发现、去接受新书中那些对世界可能有推动作用的闪光点。好奇与新知,是两盏时时互应的明灯。
作者认为读书要读其闪光点,尤其对当下出版的书更要抱以宽容与理解之心。青年人应该对世界投以好奇的目光,去发现、去接受新书中那些对世界可能有推动作用的闪光点。好奇与新知,是两盏时时互应的明灯。
最后,读书要“手脚并用”。人的记忆力有相当的局限性,人的理解力亦需要多重辅助。动手记下要点,动手写下感受,动手转发给师友,便多了一种理解的可能性。应当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既从书中汲取营养,又将知识应用于现实;既以书为友,又以实践为师……在一个崇尚奋斗的时代,青年人既不能做“书呆子”,也不能做“清谈客”,知识中的相当一部分必须与现实对接,书本中的文字需要在纸张外落地生根。
作者认为读书要“手脚并用”,即要动手记下要点、写下感受、转发给师友等,以增加理解的可能性。同时,应当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既从书中汲取营养,又将知识应用于现实;既以书为友,又以实践为师。在一个崇尚奋斗的时代,青年人既不能做“书呆子”,也不能做“清谈客”,知识中的相当一部分必须与现实对接,书本中的文字需要在纸张外落地生根。
人生的许多变化,也许正是从学会正确读书开始的。而做一个读书人最幸福的是,眼前是无尽的书籍世界,我们在其中能寻觅到、体验到通往更大世界的千万条路。
作者认为学会正确读书是人生变化的起点,做一个读书人最幸福的是,眼前是无尽的书籍世界,我们在其中能寻觅到、体验到通往更大世界的千万条路。
16.第⑤段运用了比较论证方法,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对比来说明读书的重要性。作用是强调时代变迁对读书的影响,引导读者重视读书的必要性。
17.这句话的含义是好奇心和追求新知是相互促进的,好奇心驱动着人们去寻求新知,而新知又会激发更多的好奇心。
18.第⑧段的论证思路是通过描述老屋的历史和现状,来表达对于时间的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和城乡差距的拉大。
19.作者出生的老屋已经不存在了。
20.第二处老屋是在唐山地震后盖的。
21.作者几年前回到老屋,发现因邻居们的相继搬走留下的断壁残垣,屋主人或辞世或进城,很是孤寂。
22.作者站在老屋的院中,四周被核桃树围住,感到孤独和隔世。
文章已经被清理过,没有格式错误和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20.文章语言生动、细腻。请根据语境,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眼前只见满院青苔,风和麻雀肆无忌惮地来回游荡,它们再也不用担心父亲的一声咳嗽,就被吓得飞到远远的枝头上。
加点词语:肆无忌惮。表达效果:形容风和麻雀自由自在,毫无拘束的状态。
2)每近腊月二十,瘦小的母亲仿佛有神力,泡几大盆磨豆腐的豆子,煮肉、烙饼、蒸馍,厨房里热气腾腾。
加点词语:瘦小的。表达效果:形容母亲身材瘦小,但具有神力,能够完成繁重的家务工作。
21.阅读全文,谈谈你对第⑥段中“老屋醒着,屋子里居住过的人都漂浮着”这句话的理解。(2分)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老屋的一种人性化的感受,认为老屋仿佛有灵魂一般,能够感知到曾经在里面居住过的人的存在,这些人仿佛在老屋里漂浮着,与老屋产生了某种联系,这种联系是无法割舍的。
22.文章中的画线句蕴含着作者对故乡以及老屋怎样的认识和情感?(2分)
画线句“故乡的老屋,就像一位老人,它有着自己的生命,有着自己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老屋的一种深情认识和感悟,认为故乡和老屋有着自己的生命和故事,是值得尊重和珍视的。作者的情感也充满着对故乡和老屋的怀念和思念之情。
23.续写:我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老人走了过来,他看到我的困境,主动伸出援手。他帮我完成了剩下的工作,并且告诉我,他曾经也是一个年轻人,有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他告诉我,只要有梦想,就要勇敢追求,不要轻易放弃。这位老人的话让我深受启发,我决定要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实现它。
作文:
因为有梦,所以不放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些人的梦想可能很大,有些人的梦想可能很小,但是不管梦想的大小,只要有了梦想,就要勇敢去追求,不轻易放弃。
我曾经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但是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有时候我会感到迷茫和无助,甚至想要放弃。但是每当我想要放弃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自己的梦想,想起自己曾经的执着和坚持,这些都会让我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前进。
因为有梦想,所以我不放弃。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当然,实现梦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努力和拼搏。但是只要我们有了梦想,就要勇敢去追求,不要轻易放弃。
有梦想,就有了生命的动力,有了奋斗的方向。我们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因为有梦想,所以我们不放弃,我们要一直向前,直到实现自己的梦想。
9.江面开阔清澄,波光粼粼,夕阳映照在水中,闪烁不定。XXX和岸上青翠的山岚在斜晖的笼罩下,一片苍茫,呈现出宁静、清丽的画面。
10.作者表达了想像XXX那样功成身退、忘却俗念的归隐之情,展现了淡泊宁静(与人无争)的思想。
11.(1)奔跑。(2)等待。(3)稍事休息。(4)既然如此,那么……
12.B(A.使用;B.结构助词“的”;C.他的,表祈使语气;D.表承接或表转折)
13.(1)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就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2)如果你能把读的书背给我听,我就很高兴了。
14.XXX和XXX都记叙了勤奋读书的内容。但甲文侧重于讲述如何克服研究上的困难,而XXX还表现了母慈子孝的主题。
XXX参考译文:XXX九岁时,母亲教他学《礼记》《周易》《毛诗》,他都能够背诵。母亲有空又抄下唐宋诗人的诗,教XXX朗诵。母亲和XXX都体弱多病,每当XXX生病时,母亲就将XXX抱到一间房子里来回走动,自己不睡觉;XXX的病稍微好一点儿,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他低声念诵作为游戏。母亲生病,XXX总是坐在她枕边不离开。母亲看着XXX,常常一句话不说,显得很悲伤,XXX也很伤心地依恋着她。XXX曾经问她:“娘,您心里不快活吗?”她说:“是不快活。”“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帮您消除忧虑呢?”她说:“你能把读的书背给我听,我就高兴了。”于是XXX就开始背书,XXX的书声与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响声。母亲微笑着说:“我的病好些了!”从此,每当母亲生病时,XXX就拿着书在她床边朗诵,她的病就会好起来。
15.①要追求把书“读完”;②要依靠经典之力;③要经常阅读新书;④读书要“手脚并用”。
16.通过列举意大利作家XXX的深刻感受和《为什么读经典》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读书应该“依靠经典之力”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7.人们需要保持好奇心,才能够不断追寻、探索并发现新知。
18.本段首先提出“读书要‘手脚并用’”的观点,接着指出人的记忆力具有局限性,理解力也需要多种辅助。然后具体论述了如何“手脚并用”地阅读书籍,最后得出结论:青年人不能做“书呆子”,也不能做“清谈客”,要将书本中的文字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19.老屋是文章的线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0.在没有人的老屋前,风和麻雀自由自在地飞舞,展现出“肆无忌惮”的场景。母亲的勤劳能干则体现在四个动词“泡”“煮”“烙”“蒸”中。
21.故乡的人们都离开了,去到大城市里工作和生活,但老屋却一直守护着故乡,等待着人们的归来。老屋是故乡的象征,它承载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也暗示着作者已经不愿意漂泊。
22.在现实中,故乡的老屋已经破败不堪,但在作者的心中,故乡的老屋是一根根坚实的根基。无论走多远,漂泊多长时间,取得多少成就,最终都会回到这里。作者表达了对故乡和老屋的无限怀念和惋惜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