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试卷总述:
今年江苏高考数学试卷在去年平稳的情况下,感觉更是稳中求稳,稳中求变。总体感觉没有偏题、怪题、无从下手的题,要比去年容易些。今年的数学均分达到96分左右,比去年高出了9分!其中填空题约51.5分,解答题约44.5分。这几年,江苏数学命题保持了一贯的风格,以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维能力为主,也因此均分在逐年上升,去年数学均分约87,比前年高7分,今年抬得更高。难度虽然降低,但区分度反而提高了。
近四年江苏高考数学知识点分布
| 教材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
| 高一 | 必修一 | 1,2,11,14,19 | 1,5,10,13 | 4,11, | 1,10,13, |
| 必修四 | 7,9,10,15 | 9,11,15 | 1,10,15, | 5,12,15 | |
| 必修五 | 8,13,20 | 6,14,17,20 | 13,14,18,19 | 7,14,18,20 | |
| 必修三 | 4,5, | 2,4, | 5,7, | 3,4,6, | |
| 高二 | 必修二 | 16 | 7,12,16, | 8,9,16,17 | 8,9,16 |
| 选修2-1 | 18,22, | 8,18,19 | 3,12,22 | 17 | |
| 选修2-2 | 3,12,17,23 | 3,23 | 2,20,23 | 2,11,19,23 | |
| 选修2-3 | 6, | 22, | 6, | 22 | |
| 选修4-2 | 21(B) | 21(B) | 21(B) | 21(B) | |
| 选修4-4 | 21(C) | 21(C) | 21(C) | 21(C) |
一、稳中求稳
1.试卷结构与前几年保持一致,各题型所占分值和分值分布不变.数学Ⅰ题量延续14+6的模式,数学Ⅱ(理科附加题)四选二,加两题必做题,题型相对稳定。
2.知识点分布与近几年江苏考题基本一致,8个C级考点重点考查,且部分C级考点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考查了绝大部分B级考点和少数A级考点,部分B级考点难度较大。考查的知识、技能、方法不偏不怪,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这也应为今后数学教学的方向。
3.试卷在内容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贴近中学数学教学,坚持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试题成熟、新颖,情景设置合理,稳中求变,突出运用,凸显能力。试题梯度明显,让不同层次的考生的实际水平都得以体现。学生做的整体感觉较好,节奏感强,没有偏题、怪题和让学生无从下手的题,给考生以一种亲和的形式出现,能充分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数学水平。如填空题1-11 以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考查为主,12-14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思维品质,其复杂程度、能力要求和解题难度也不是很大,即使第14题,大部分考生的反应相比去年来说,觉得容易得多,只要用正弦、余弦定理把cosC表示为边a,b的关系,再用基本不等式即可。解答题的第15题为三角题,第16题立体几何,这两题不设置任何思维和运算上的障碍,学生都非常熟悉。第18题以三角为模型的,这些都是学生熟悉,所用的方法也很常见。
4.继续沿袭以前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数学思维和素养,特别注重考查了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函数方程思想。
5.理科附加题部分符合高考要求,难度适中。第21题(四选二),保持原有风格,是容易题;第22题是概率分布,为中档题,第23题考察数学归纳法,题目新颖,创新性强,有较大难度.
Ⅰ卷
| 题号 | 分值 | 模块 | 知识点 | 考察类别 | 难易度 | |||
| 易 | 中 | 难 | ||||||
选 择 题 | 1 | 5 | 集合 | 交集 | 交集的概念 | √ | ||
| 2 | 5 | 复数 | 复数 | 复数的实部 | √ | |||
| 3 | 5 | 流程图 | 流程图 | 流程图操作步骤 | √ | |||
| 4 | 5 | 概率与与统计 | 古典概型 | 树状图的运用 | √ | |||
| 5 | 5 | 三角函数 | 三角函数的交点问题 | 考察Y轴的值 | √ | |||
| 6 | 5 | 概率与统计 | 统计图 | 由统计图运算频数 | √ | |||
| 7 | 5 | 数列 | 等比数列 | 等比数列中的某一项的值 | √ | |||
| 8 | 5 | 空间几何 | 圆锥 | 圆锥的体积和面积的关系 | √ | |||
| 9 | 5 | 平面几何 | 弦长 |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以及勾股定理 | √ | |||
| 10 | 5 | 函数 | 函数恒成立问题 | 端点值和顶点值得关系 | √ | |||
| 11 | 5 | 平面几何 导数 | 切线问题 | 运用导数求出直线斜率 | √ | |||
| 12 | 5 | 向量 | 向量的计算 | 向量之间的转换 | √ | |||
| 13 | 5 | 函数 | 零点 | 数形结合 | √ | |||
| 14 | 5 | 三角函数 | 正余弦定理 | 利用正余弦定理以及基本不等式 | √ | |||
| 题号 | 分值 | 模块 | 知识点 | 考察类型 | 难易度 | |||
| 易 | 中 | 难 | ||||||
| 解 答 题 | 15 | 14 | 三角函数 | 和差公式及二倍角公式 | 公式的运用 | √ | ||
| 16 | 14 | 空间几何 | 线面平行,面面垂直 | 公式的直接运用 | √ | |||
| 17 | 14 | 圆锥曲线 | 椭圆方程及离心率 | 运用公式计算 | √ | |||
| 18 | 16 | 应用题(解三角形) | 解三角形 | 运用三角形内角关系列式计算 | √ | |||
| 19 | 16 | 函数 | 奇偶性及恒成立问题 | 利用不等式几星考察,要求分类讨论 | √ | |||
| 20 | 16 | 数列 | 等差数列的基本概念及材料扩展 | 灵活运用知识,属于压轴题 | √ | |||
| 题号 | 分值 | 模块 | 知识点 | 难易度 | ||
| 易 | 中 | 难 | ||||
| 21(A) | 10 | 平面几何 | 同弧所对圆周角 | √ | ||
| 21 (B) | 10 | 矩阵 | 矩阵的运算 | √ | ||
| 21 (C) | 10 | 参数方程及极坐标 | 参数方程与一般方程的转化 | √ | ||
| 21(D) | 10 | 不等式 | 不等式证明 | √ | ||
| 22 | 10 | 概率与统计 | 概率及期望计算 | √ | ||
| 23 | 10 | 数学归纳法 | 数学归纳法的具体操作 | √ | ||
1.解析几何题的难度及计算量大大降低。
今年解析几何题的位置仍然和去年一样,前置到第17题,重回考察椭圆的有关内容(去年考查是直线、圆的位置关系)。以前考查椭圆的题目,对计算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大部分学生会丢失6-10分,而今年只涉及求标准方程和离心率,对运算要求比较低,绝大多数同学做起来没有多少困难。
2. 应用题背景熟悉、公平、综合性强
以往应用题往往学生背景不熟悉,或城市、农村不公平,好多学生读不懂,或计算量较大。今年第18题为应用题,以三角形为背景的行程问题,阅读量不大,但涉及三角恒等变换、解三角形、函数最值、不等式等多个数学模型,综合性强,第2问不易做。
3. 压轴题能得分
压轴题一反往年无人问津的情形,今年大部分学生可以拿到一定的分数了。今年试卷淡化特殊技巧,在19、20题的变化尤其突出,全面考查通解通法,体现知识为载体,以方法为依托,以能力为考查目的命题要求。第19题函数题考查偶函数、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相互转化及分类讨论思想。如20题数列题为一情境问题,即给考生一个数学概念,让考生来根据概念解决问题。主要考查分析、推理、论证能力。
总之,今年的高考数学在去年的基础上,再次适度的打破以前的模式,继续稳中求变,保持特色,彰显新课程理念,是一份难得的好试卷.这对以后的中学教学教学将会产生深远影响。
(2)专项分析:
(1)填空题:
考察知识点和去年相比变化不大,延续前几年的考察思路,以基础知识为主,考察学生的基本能力,特别是填空题
1——6题:集合、复数、流程图、概率、三角函数、频率分布直方图的考察知识点都是常规的单一考点,考察难度和考察形式与13年以及前几年相比,也没有什么变化,都是学生平时做过好多次的简单型题目,考试应该都可以拿到分。
7——11题:第7题考察的是等比数列的基本量法,主要是由通式求公比q,考察的知识点和计算都比较容易。第8题,考察的是两个圆柱体的侧面积之比求体积比的关系,题目设置与2013年的思想基本一致。第9题,是考察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的相交弦长问题,圆的方程和直线方程都已经给出,计算涉及两个基本的知识点,一个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另一个是勾股定理,计算比较简单。第10题,考察二次函数根的分布,考查形式较新。第11题,考察的是导数的几何意义以及直线的位置关系,是考纲的C级要求。
12——14题:12题的考察形式是向量的数量积,方法只有两种:用已知向量表示未知向量,或者是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和2012年第9题的方法一致。第13、14题,作为压轴题,依然考察的是绝对值函数的性质与零点问题相结合,方法简单,但要想完全做对,依旧存在一定难度。
(2)解答题
解答题的15和16题特别简单,运算量和对学生的综合要求低于我们平常的训练难度,明显与往年填空题12题的难度相当,中等学生可以非常容易完成。这部分延续了往年基础知识点考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今年的考试大纲样卷也极为符合。本次解答题的解析几何与应用题的顺序做了交换,难易程度形成鲜明对比:解析几何两问的难度较往年均有下降,中等学生经过简单的理解与运算便可以完成,而应用题的第二小问比较有难度,本次几何应用题在计算方面要求较高,且数形结合思想简化运算的方法对中等学生要求很高,学生做起来比较吃力。在今年的考试大纲出来之时,明显较往年提高了平面解析几何的等级要求,因此应用题部分对数形结合的考察就在情理之中,学生对这一方面的准备工作尚可,虽说解题思路方面没有完全到位,不过基础运算部分还是可以探究出简易结果的。19和20题分别是函数和数列的题目,难度与前面的四道解答题形成明显分水岭,函数题的前两问考察了函数性质与函数恒成立问题的求解思路,属于函数压轴题的常规考点,学生对这方面的练习较多,普遍感觉很熟悉,都有思路,能否做出来就决定于敢不敢做下去,而第三问考察了函数性质与不等式相结合的考法,学生对这方面的练习不多,会感觉异常吃力。数列题属于定义型数列,难度呈现压轴题要求,只有数列知识扎实且思维方式达到一定层次的学生才能做出来。
(3)总结
从宏观上讲,本次的数学考试比2013年难度稳中有降,但高于2014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上的高考样卷。总体出题思路层次分明,没有出现大跨度的跳跃,学生解题容易入手,整体自我感觉良好。
试卷解答可以被分为四个层次:一为基础知识的掌握(1——8题+15+16题);二是对知识点和方法的综合运用(8——12题),重在运算能力的考察(13+14+17题);三是知识点和方法的灵活运用,重在分析解决问题(18题);四是运用数学思维能力和方法解决新问题(19+20题)。所以2014年的数学试卷体现了高考的公平公正性,解答题层次区别明显,高分不是容易事情,不过由于填空题普遍简单,难度不够,学生普遍反映比较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