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点01 两宋时期的政治
1.官制——二府三司制
(1)宋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行政长官行使宰相权力。
(2)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通过多设来分散相权,是该制度一大特点,所以宋朝有冗官冗员冗费弊端。
2.地方行政制度:设置路、州、县。
(1)问题: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集权。
(2)措施:
①军事: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充实禁军。
②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掌控地方大部分财政。
(3)特点及影响:
| 特点 | 影响 |
|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 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的战斗力低下 |
| 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 | 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
|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 有利于加强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
4.监察制度:在地方上设立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能生效,通判和知州相互牵制。宋沿唐制,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长官称御史中丞)。宋太宗时,又任命专职的监察御史,考课得失。
·链接新教材、新观点·
1.北宋崇文抑武
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考点02 两宋时期的经济
1.农业: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自耕小农进一步衰退。
2.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纺织技术;宋代五大瓷窑和景德镇;唐宋出现青花瓷器,元代走向成熟。
3.商业: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夜市、晓市、街市活跃,坊市制的时间、空间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城市中出现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元朝时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
4.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浙地区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链接新教材、新观点·
1.北宋崇文抑武
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2.宋朝的经济
(1)经济结构: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2)商业: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商品流通规模扩大,使得货币需求量剧增。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3.经济重心南移
(1)历程
①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②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
③南宋: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
(2)影响: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
①北宋时,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②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考点03 两宋时期的思想
1.程朱理学
(1)背景
①政治条件:经历唐末五代的动荡,纲常松弛,道德式微(传统伦理道德遭到破坏),不利于国家大一统,为巩固政治局势,整顿人心;统治者重文轻武,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有利于儒学的发展。
②物质条件:宋朝建立后,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科学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思想条件:魏晋南北朝以来,出现了儒学、佛教、道教三教合一的局面;宋代儒学既继承了儒学道统,又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思考,大胆立论,吸收了佛、道的思辨哲学来阐释儒学,是儒、佛、道三教长期融合的产物。
(2)内容
主 张
| 代表 | 宇宙观 | 伦理观 | 认识论 |
| 二程 |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 | 把天理和封建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 提出“格物致知”,只有探究万物才能掌握天下之理 |
| 朱熹 | 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 |
①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统治。
②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③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4)理学的世俗化
①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
②朱熹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构建了上至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的一套周密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因此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
2.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
(1)核心思想:“心即理也”。“理”就是内在的“心”,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在心中,所以被称为“心学”。
(2)求“理”的方法(方):“发明本心”。因为“理”在“心”中,所以穷理不必向身心以外的事物探究,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反对“格物致知”。他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烦琐,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
难度:★★★☆☆ 建议用时:6分钟 正确率 : /10
1.(2016·全国卷Ⅱ)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管理失控
【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分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宋初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结果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许多人失去了土地,故选B项。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商业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与坊市制度崩溃没有关系,故排除C项。北宋大力加强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使和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因此管理失控不符合宋代史实,故排除D项。
2.(2016·全国卷I)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录其真实言行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宋太祖因为史官对帝王“误失……必书之”而不乐,这就反映了重史传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君主个人行为,故选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史官秉笔直书,故排除C项;D项是现象而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3.(2018·全国卷I)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答案】A
【解析】材料“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说明手工业者的自主性较强,但并不能说明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排除B项;只依据四川一地史实不足以说明雇佣劳动已经普及,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盐业专卖制度,故排除D项;四川一县就有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可以说明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
4.(2020·全国卷I)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经济的发展相关史实。占城稻性早莳、早熟、耐旱、粒细,宜于高仰之田。南宋时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占城稻与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提高了土地使用率,使谷物产量大为增加;此外大、小麦向南推广,加之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相当普及,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A正确。曹魏时,经过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后汉书》记有毕岚作翻车,三国马钧加以完善;B不正确。经济重心南移是宋元时期的突出现象。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可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C不正确。水稻种植北移大小麦南下会改变民众的饮食结构,而非“根本”改变;D不正确。
5.(2018·全国卷Ⅲ)下表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 宰相人数 | |
| 北宋(71) | 南宋(62) | |
| 高级 | 20 | 8 |
| 中级 | 15 | 10 |
| 低级 | 12 | 8 |
| 无官职记录 | 24 | 36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图表可以看出,北宋时期,宰相中祖辈无官职的占据三分之一以上,南宋时期,这一比重增加到一半以上,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发展,为没有贵族身份的人跻身社会上层创造了条件,从而导致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B项正确。
6.(2020·全国卷Ⅱ)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
A.否定了世家大族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太祖时期,由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同乡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成为常制,由此可得出宋代科举考试程序增加了殿试,这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世家大族及人才选拔标准的内容,故A、D两项错误;由材料可知,由于增加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省试考试权威反而下降,故B项错误。
7.北宋前期,宰相的阶官在仆射以上,在朝廷发布的敕尾只署名而不书姓,阶官在吏部尚书以下则皆著姓。神宗元丰改制,以左右仆射为宰相,所以不计寄禄官的高下,一例去姓。这反映出( )
A.宰相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B.北宋宰相辅政遵循程序化
C.北宋官制发生了调整 D.分割相权的全面实施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神宗元丰改“制”导致了北宋官制的调整,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宰相的政治地位的下降而非有所提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官制变化而非宰相辅政遵循程序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到分割相权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8.(2015·全国卷I)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材料中的“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等信息,反映了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故A项正确。B项材料中有所反映但不是材料的主旨,C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B、C、D三项。
9.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引用宋人庄绰《鸡肋编》中的“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的史料,得出宋代出现“燃料”的结论,并以此为据,认为宋代处于资本主义的起点。这一研究( )。
A.为中国学者研究宋史提供新的史料 B.可以说明宋代若干进步的经济现象
C.引用了确切的史料但结论有待考证 D.构建了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理论框架
【答案】B
【解析】题干中宋代燃料进步的史料进一步说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证明宋代商业发展的情况,而非为宋史研究提供史料,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确定其为确切史料,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宋代经济变化的情况,而非促进中国古代史研究,排除D项。
10.宋代李公麟画马,对名马细心观察、研究,直至有人疑其取走了马之魂魄;文同画竹,于竹林之间,朝夕游走。这段材料蕴含的理学思想是( )。
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 C.“发明本心” D.“知行合一”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细心观察、研究”等信息,反映出格物致知的特点,故选B项。“存天理,灭人欲”是将天理与人欲对立的道德观,材料没有反映,排除A项;“发明本心”是指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项;“知行合一”指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D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