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农残、有害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非茶异物和粉尘污染是导致我国茶叶质量安全问题的主因。要从标准、生产技术和规范管理等多层面着力。完善和统一茶叶质量安全标准并严格执行,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保障与追溯体系,大力推广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生产技术,从源头杜绝有害物质进入茶叶生产体系,茶产业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实施茶叶安全生产和绿色消费。
[关键词] 茶叶;质量安全;成因;防控对策
茶化合物达400多种。其中生物碱具药理作用,茶多酚类可治痢疾、伤寒、霍乱、慢性肝炎、肾脏炎,儿茶素能中和锶90等放射危害。茶叶因特色保健、营养和风味成国际性饮料[1]。茶业可促进创汇,2005年,我国茶业创汇4. 85亿美元[2]。
1.茶叶存在质量安全问题
我国茶业存在卫生质量问题[3],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亟待解决。茶叶进口国制造绿色壁垒,增检农药种类,降低最大农残量指标。欧盟茶叶农残标准在2004年增至185种[4,5],多以所用仪器检测低限为最大残留量。输日茶叶检测项目达251种[6]。2003年我国农产品因“技术壁垒”而损失95亿美元[7]。2005年,国家实施食品卫生标准,茶叶被列入 [8]。
国内外学者研究茶叶质量安全成果丰硕,但不尽完善。“合理施肥用药,有效防治茶树病虫草害,提高茶叶产量,改善茶叶生产环境,提高茶叶卫生质量,增强茶叶市场竞争力”未获有效解决。
2.影响茶叶质量安全因素分析
茶叶质量安全影响因素主要是农残、有害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非茶异物和粉尘污染等。
2.1农残
2.1.1现状分析
农残是指因农药应用而存于生物体、农产品和环境中的亲体以及具毒理学意义的杂质、代谢转化产物、反应物及其衍生物。农残是茶贸易中最大质量安全问题。农残超标是影响出口的主因,输欧茶叶需检农药品种几乎囊括我国正使用农药[9]。
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茶叶农残主要是六六六和滴滴涕。1984年起,我国采用农药登记制度,80年代中期,我国茶叶农残问题已获基本解决。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茶叶农残水平因茶园包产到户有回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三氯杀螨醇因在茶园大量施用,其在茶叶残留中居首,且因三氯杀螨醇含3%~10%DDT,致DDT农残超标达3. 2%[10]。2000年后,氰戊菊酯、甲氰菊酯、优乐得在我国出口茶中超标率高。1997年和1999年国家农业部下文禁止三氯杀螨醇和氰戊菊酯等用于茶叶生产。近年来,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对茶叶农残检验种类增加、标准更严,致使八氯二丙醚(增效剂S-421)、硫丹等超标。
2.1.2形成原因
茶中农残源于两方面。
2.1.2.1直接喷施
茶中农残直接源于农药喷施。一部分农药留在叶表,一部分农药渗入茶树组织内部,受多因素影响,分解和转变为无毒物,若农药未完全降解便采收,所采鲜叶经加工成的成茶便有农残[11]。
2.1.2.2间接来源
茶中农残间接源于三方面:一是土壤吸收。喷药中,约80%~90%农药流失到土壤,其中内吸性农药可通过根系被送至芽梢;二是水体携带。茶树喷药和灌溉需大量水施在茶园,水中农药会随水转移到茶树,特别是一些水溶解度较高农药便随水转至芽梢;三是空气漂移。被吸附在尘粒上或直接随气流转移的农药会直接沉降或降水淋降,成为茶芽梢中农残。
2.2有害重金属残留
2.2.1现状分析
茶重金属残留主要是铅、铜,尤其是铅。人体不需铅,过量会致害,危及神经。我国颁布的强制性执行标准中金属仅铅一种,限量为5mg/kg。
2.2.1.1茶中铅含量总体而言中等偏高
鲜叶中铅在0.3mg/kg~0.6mg/kg,成茶中铅在1mg/kg以下,但少数茶中铅含量也较高,甚至超过5mg/kg。中国茶叶研究所对全国20个省市的422只茶样检测发现,铅含量高于2mg/kg占16. 82%,名优茶铅超标率为12. 55%。茶中铅在泡茶时浸出率为3%~5%。
2.2.1.2茶中铅污染有明显时间分布特征
检测发现,茶叶生长时间越长铅含量越高,老茶叶铅含量比新鲜嫩茶高。春茶铅含量高于秋茶,夏季富集时间短,树体铅含量低,使得秋茶铅含量相对较低[12]。
2.2.1.3茶中铅含量高低有一定地区性差异
中国茶叶研究所对全国各地茶样检测发现,四川、浙江、安徽等地茶样铅超标率相对较高。
2.2.1.4不同茶类铅含量不同
中国茶叶研究所检测我国20个省市的566只茶样的结果表明,乌龙茶和绿茶铅含量相对较低,而红茶和紧压茶的相对较高。
2.2.1.5茶叶中铅、铜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差异很大
制订铅的MRL标准的国家中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均为l0mg/kg,而马来西亚、新加坡、克罗地亚和毛里求斯等是2mg/kg。
茶中铜最高残留限量的允许标准荷兰为250mg/kg,我国1988年标准为60mg/kg。GB267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取消了铜限量
2.2.2形成原因
2.2.2.1茶中铅残留成因
一是土壤母质中铅含量较高。从相对隔离的不同茶园取土样和对应茶样进行检测发现,土壤中铅含量高,茶中铅含量相应也高。二是制茶机械合金中含铅,茶在加工中与机械表面接触构成污染。三是环境污染造成。主要是汽车尾气和工厂的废气,尤其是汽油中因添加四甲基铅和四乙基铅,燃烧转化成铅卤化物,造成空气和土壤污染[13,14]。四是所施肥和所用燃料中含高浓度铅。
2.2.2.2茶叶中铜残留的成因
首先是施药中含铜,如所用波尔多液含铜,导致茶中铜残留;其次是茶叶加工机械含铜,导致铜残留。
2.3有害微生物
2.3.1现状分析
茶在加工中可能会被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等有害微生物污染。据美国和日本对我国出口茶检测发现,90%以上超标,出口茶中大肠杆菌、黄曲霉毒素时有检出。尽管目前大多数茶叶进口国和地区未将有害微生物检验列为必检,但欧盟和美国已试检。2.3.2形成原因
茶中有害微生物来源一是鲜叶从茶园中采收和回加工厂后所受污染;二是在加工成品茶后在包装运输中引入的污染。
2.4非茶异物和粉尘污染
茶中非茶异物是茶叶物理危害的主源。据调查发现,茶厂受粉尘污染也相当严重。茶叶中非茶异物和粉尘污染主要源于鲜叶采摘和茶叶加工。
3.保障茶叶质量与安全性的对策
需分析影响茶叶质量安全诸因素,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选择经济有效、切实可行的病虫草害防治办法和茶叶生产方式,全面维护茶叶质量安全。
3.1 完善和统一茶叶质量安全标准并严格执行,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保障与追溯体系
我国茶叶质量安全认证管理标准仍存漏洞。不同管理部门常按自己的标准对企业生产过程或市售产品进行检验检测和监督执法,既让企业无所适从,又增加管理成本。这就要求我国茶叶质量标准要积极与国际接轨,建设和完善具有统一性的茶叶质量标准体系,并强化执行标准的力度。
在我国,应进行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总体框架的设计,建立茶叶生产供应链可行的追溯方案,实现茶叶产品从种植、加工、运输、销售各个环节的全程信息记录,以茶叶种植、加工、储运和销售4个环节为切入点,建立茶叶质量安全内部追溯编码体系。建立茶叶质量安全保障和追溯体系可以实现茶叶质量安全生产全过程的跟踪与追溯。建立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可实现茶叶生产信息全过程查询,满足消费者对知情权的需求。
3.2大力推广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生产技术,从源头杜绝有害物进入茶生产体系[15]
合理选择园地,搞好土壤、灌溉水、大气等检测,对肥料、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准入和使用严格把关,搞好源头治理;加工、包装、贮运等场所布局合理,环境、器具干燥卫生,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合理操作每道工序,避免二次污染。
3.2.1严控农残
综合治理病虫害。改善环境,发挥茶园自然能力;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加强生态环境力度;大力发展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积极采取物理防治;合理进行化学防治,实现无公害生产。
3.2.2强控重金属超标
严格执行土壤保护的有关法规和条例;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和管理。提高茶叶生产者素质,高标准生产茶叶。摸清不同地区重金属来源;对生产茶叶机械合金要选择不含铅的原料;茶园若建在交通主干道两旁,要建有效隔离带;采茶机应用无铅汽油和机油;避免茶叶加工嫩料中和施用的农药、肥料中重金属超标;鲜叶摊青和成品茶应存放在蔑垫上。
3.2.3 有效控制有害微生物、非茶异物和粉尘污染
鲜叶盛装器具应清洁、通风性能好。分级采摘,避免茶树附属物及非茶异物混入。鲜叶和加工叶不能直接与地接触。加工厂区与周边环境要经常清除污染源,严防系统外污染。厂房车间墙壁应干净、光洁。加工厂设更衣、洗涤、通风、除尘及垃圾箱等设施,加工中的机械、用具等设备材料不得污染茶叶。茶叶生产与管理者要持健康上岗证。生产、加工、包装和贮藏场地不准吸烟、吃食物,不得随地吐痰。工作人员不留长指甲、涂指甲油、涂化妆品、使用香水、戴手表和首饰等。存放茶产品的仓库要清洁、防潮、无异味、避光,并通风干燥。所有包装和标签材料皆须干燥无污染,包装工作人员应穿工作服、洗手、戴口罩上岗。
3.3茶产业各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实施茶叶安全生产和绿色消费
茶叶生产相关管理和服务部门应做好茶叶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服务,普及科学种茶、加工以及销售的知识,积极引导茶叶生产实现标准化、科学化、集约化和清洁化。农业生产资料管理部门应对茶区农药和肥料等投入品的供应进行严格监督和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加强对内销茶叶的质量安全进行严格抽样检验。茶叶流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茶叶市场和经销单位的监督和管理,杜绝不法行为。茶叶出口企业必须按照《出口茶叶生产企业注册规范》操作。质量标准部门应进一步根据市场需要审查现有的茶叶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和肥料中重金属、稀土标准。科研部门应进一步提高茶叶中农残、重金属、有害微生物等的检验准确性和快速检验检测技术。此外,还应进一步从技术上提高和完善我国茶叶质量安全保障体系[16]。
总之,我国茶业存在质量安全问题,但可控、可避,针对种植、采摘、加工、包装、贮运、消费等各环节,要完善和整顿茶叶质量标准体系并严格执行,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保障和追溯体系。茶叶生产全程,要按照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生产标准和绿色营销需求,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从源头杜绝有害物进入茶生产体系。各茶产业部门应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实施茶叶安全生产和绿色消费。
只有从标准、生产技术和规范管理等多层面积极开展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从茶园到茶杯全过程优化环境,全方位监控茶叶污染,确保茶叶质量安全,促进我国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快速、科学、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宗懋.迎接世纪之交的世界茶业.福建茶叶,1997, 4: 2-9.
[2]蔡军.2005年我国茶叶出口情况浅析及展望.中国茶叶,2006,2:7-9.
[3]Kaison Chang.世界茶叶产销现状及中期展望.中国茶叶,2006, l: 4-6.
[4]陈宗懋.今年国外茶叶农残标准新动向.中国茶叶,2003, 2: 4-5.
[5]陈宗懋.欧盟和日本颁布的茶叶中农残新标准.中国茶叶,2004,6:12-13.
[6].日本新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对我国茶叶出口的影响分析.中国茶叶, 2005, 5: 8-9.
[7]吴雪原.欧盟茶叶农残限量的最新规定与我国应对策略.安徽:安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7:14-16.
[8]刘新.关注茶叶卫生标准变化,提高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水平.中国茶叶,2005,5: 6-7.
[9]俞美英.茶园无公害栽培技术.茶业通报,2000, 22 (4): 23-25.
[10]陈宗懋.茶叶中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农药科学与管理,1992, 4:1-5.
[11]孙威江.茶叶农残的形成及控制对策.茶叶机械杂志,1996,2:37-38.
[12]康孟利.茶树对铅的吸收与累积特性.中国茶叶,2004, 30 (2):88-90.
[13]吴永刚,姜志林,罗强.公路边茶园土壤与茶树中重金属的积累与分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26 (4): 39-42.
[14]石元值.汽车尾气对茶园土壤和茶叶中铅、铜、镉元素含量的影响[J].茶叶,2001,27(4): 21-24.
[15]张乃明.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16]单治国,张春花,张乃明.茶叶农药残留降解过程及方式的研究进展[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7(3):1-4.
通讯作者:
单治国:(1979—),男,山东兖州人,讲师,博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茶叶质量安全、茶叶加工及综合利用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