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篇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回忆性散文。文章以外婆的针线活好为线索,通过对外婆手纹的怀念,表现了外婆对自然,对待人,对待生活的仁爱、宽容的生活态度,从而让我们感受外婆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外婆的无限怀念以及想要延续、传承这种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的真挚感情。
这是一篇优美的回忆性散文。文章以优美的语言回忆了外婆的针线活手艺,表现了外婆在艰难的生活中坚韧、刚强而且依然坚持不懈追求真善美的品质。(教参)
Q1:作者把外婆的针线活称为什么?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词语。
A1:第七节“艺术品”
Q2:现在,大多数人不再接触针线活了,“我”是如何看待外婆的艺术品的?
A2:非常珍惜、怀念:①保存着外婆的手纹。②叫妻子临摹仿做。③自己动手,亲自仿做。
Q3:品味第4段,“外婆认为一匹布要成为一件好衣裳,如同一个人要变成一个好人,都要下点功夫。无论做衣或做人,心里都要有一个样式才能做好。”
A3:这是外婆的一种人生信念,她觉得要做一个好人的话,就象做衣一样,要用真心来做衣。认真做衣,认真做人,是准则。准则:做衣如做人。
Q4:品味第6段,“先洗手,穿得整整齐齐,身子坐端正。坐在光线敞亮的地方,态度:细致、庄重、朴素、虔诚”。
A4:外婆做衣服的习惯,体现了她的态度:细致、庄重、朴素、虔诚。
Q5:品味第10段,“你外婆的手艺是从天上学来的”。
A5:外婆很善于把生活中的一切缝在、表达在她的衣服上。善于捕捉美的细节。在缝制过程中,这样一种灵感的汲取。从生活中发现自然的美,再在她的绣品中创造一种绣品的美、艺术的美。正因为外婆有着独特的审美、准则、态度和灵感,才从自然中发现一种自然的美,从而创造出艺术美。
Q6:人们说外婆“手艺好”的原因是什么?
A6:因为她做的衣服不仅合身,而且好看。
Q7:如何理解“布的心情”?
A7:“布的心情”是指:“激动充满着期待,或许还有几分胆怯和恐惧,也许是很伤心”。说布“伤心”是因为“布要是变得不伦不类,甚至很丑陋,那布的名誉和尊严就毁了”。这里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外婆把布看作有生命的事物,她在对布进行一种全新的创造。这表现了外婆做衣服时的虔诚、庄重之情。
Q8:“我”童年穿补丁衣服不感到委屈的原因是什么?
A8:①人们都过着打补丁的日子。②外婆能将补丁做成好看的艺术品。
Q9:“我”为什么要保存、复制外婆的针钱活?
A9:第5段,外婆把布看作人,她用自己的心情去体会布的心情。外婆已经去世了,但她的布还是存在的,它记录着外婆的心情,所以作者要保存文物,就是要体会外婆做衣时对他的关心和爱护。“我”不仅亲自仿做,还“静下来,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
Q10:外婆除了把对儿孙的关心和爱护寄托在布当中外,还有寄托了什么?
A10:第5段,外婆是将布当作朋友来看待,将自己的生活态度、对人生的追求寄托在布上。文中讲外婆当时“孤寂”和“悲苦”。大概那时没人与她交流,她只有向布倾诉。布上印刻着她那段时期的人生轨迹,形成她的人生态度,即无论生活如何动荡,也保持一份宁静平和。这种宁静之美是一种人性美。外婆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再在她的绣品中创造美。
Q11:如何理解“贴紧我身体的,是外婆密密的手纹,是她密密的心情”?
外婆将对儿孙的感情、深爱绣入绣品,融化在绣品,儿孙们穿在身上,就能重温外婆的爱。感到和外婆心贴心,外婆永远呵护着儿孙。“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外婆的绣品中浸透着外婆的爱。
Q12:文中是如何暗示岁月艰苦的?
第7段,从人们的穿着上,“在我童年,……旧衣服、补丁衣服是我们的日常服装”。从“日常”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非常贫苦、拮据的,思想压抑,不能大胆追求美,外婆还是坚持她朴素的美学。
Q13:从11-13段看,作者如何描写外婆的针线活?
①鞋垫上绣着一汪泉水,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泉水里游着两条鱼儿。
②枕套上绣着月宫,桂花树下,蹲着一只兔子,它在月宫里,在云端,望着人间,望着我,到夜晚,它就守着我的梦境。
Q14:“我”不仅亲自仿做,还“静下来,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外婆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或许是孤寂和悲苦,在孤寂和悲苦中,沉淀出一种仁慈、安详和宁静。”其实,这是外婆的一种生活态度。面对人生的磨难,外婆总能以她那与世无争、恬静、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作者不仅难忘外婆的手纹,更难忘的是外婆的那种生活态度。外婆用她那精巧的手艺,缝补着生活,裁剪着人生,书写着她的美丽人生。
Q15:阅读文章1——10自然段,思考作者回忆了关于外婆的哪些内容?
A15:第二节,“外婆做的衣服不仅合身而且好看。”
审美:实用价值、艺术价值
第四节,“外婆认为一匹布要成为一件好衣裳,如同一个人要变成一个好人,都要下点功夫。无论做衣或做人,心里都要有一个样式才能做好。”
准则:做衣如做人
第六节,“先洗手,穿得整整齐齐,身子坐端正。坐在光线敞亮的地方,态度:细致、庄重、朴素、虔诚”
态度:细致、庄重、朴素、虔诚
第十节,“你外婆的手艺是从天上学来的”
灵感:来自内心、来自生活
正因为外婆有着她独特的审美、准则、态度和灵感,才从自然中发现一种自然的美,从而创造出艺术美。
Q16:第10段,思考从中读出了外婆怎样的精神品质?
A16: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Q17:你从5、6段中读出了外婆怎样的生活态度?
A17:认真对待针线活、认真对待生活。
Q18:课文11段中外婆关于鞋垫的一段话里可以看出在外婆怎样的特点?
A18:心中万物有灵,世界到处充满着诗意。苦难的生活没有磨掉外婆对真善美的追求。
Q19:“鱼就陪你走到哪里”一句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A19:拟人手法,写出外婆的手艺来源于自然,对生活和世界充满感情。在他眼中,一切都有生命。同时也体现了外婆对我的爱。
Q20: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不叫做“外婆的手艺?
A11:“外婆的手艺”仅仅指外婆的针线活做得好,而“外婆的手纹”则不仅写外婆的手艺好,而且还赞美了外婆做人态度:及其认真,以及对生活的态度:在艰难的生活中不懈地追求真善美,以及她对后辈的爱。
Q21:品读第二段“我说,外婆,我的脚泡在水里会冻坏的。” 我有这样的理解是因为什么?
A21: 1外婆临摹的栩栩如生,就如真的一样
2我总认为泉水是凉的,泡在里面会冻着
Q22:这三处是描写“鞋垫”的语句,有什么不同。作者这样写意在表达什么?
(1)“鞋垫上绣着一汪泉水,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泉水里游着两条鱼儿。
(2)“只是那泉水依旧荡漾着,贴近它,似乎能听见隐隐水声,两条小鱼仍然没有长大,一直游在岁月的深处,几丛欲开未开的水仙,仍是欲开未开,就那样停在外婆的呼吸里,外婆,就这样把一种花保存在季节之外。”
(3)“泉,淙淙地涌出来。鱼,轻轻地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着,含着永远的期待。”
A22:(1):”这是我上小学,外婆送给我鞋垫时对鞋垫花纹的描述,是客观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忠实描述。
(2):时间过去了三十年,虽然鞋垫“已经变得破旧,真如文物那样脆弱易碎”,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伴着对外婆生命的逐步理解,“我”看到的鞋垫,泉水“依旧”荡漾,小鱼“仍然”没有长大,水仙“仍是”欲开未开,生命被保存在“外婆的呼吸里”,被“保存在季节之外”。
(3):这时看鞋垫,看到的仍是生命,但这生命不是外婆的生命,而是被“我”继承下来后,“永不失传”的生命力。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生命力”,对一种人生态度理解和传承。
Q23:外婆除了把对儿孙的关心和爱护寄托在布当中外,还有寄托了什么?
A23:外婆是将布当作朋友来看待,将自己的生活态度、对人生的追求寄托在布上。文中讲外婆当时“孤寂”和“悲苦”。大概那时没人与她交流,她只有向布倾诉。布上印刻着她那段时期的人生轨迹,形成她的人生态度,即无论生活如何动荡,也保持一份宁静平和。这种宁静之美是一种人性美。外婆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再在她的绣品中创造美。
Q24:我”的妻子和女儿一致认为:外婆的手艺过时了,你的看法是什么?说说理由。
A24:这是一个开放性题,你可以从下面两个方案中选取一个去回答。
1、外婆的手艺过时了。因为“我”和妻子成长和生活在当今商品经济极其丰盈的时代,我们的吃穿用度绝大多数都不用手工制作了,相对于手工制作出来的生活用品,机器的效率超高,我们用不着再继续原始的手工劳作。
2、外婆的手艺没过时。一方面,在当今社会,像外婆那样的手艺虽然不能被大量复制,但却保留了传统的民间工艺流程,是中化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外婆的爱心和精神还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Q25:外婆的手纹最后一段的作用
A25:结构上,与题目相呼应,突出升华主题
内容上,表达了我对外婆仁慈,安详,宁静的生活态度和坚忍,乐观豁达的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
Q26:作者写《外婆的手纹》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或主题
A22a:表象是意指操劳,艰辛,奉献。暗指作者的愧疚和自我批判
A22b:本文通过回忆外婆的手艺,表现了她在艰难的环境中,坚韧刚强,对真善美的追求。
Q27:外婆的手纹中外婆的形象?
A21a:对生活:平和、淡定、恬静;对生命:旷达与宽怀、大度与超越;平凡的人物蕴涵着人性光辉。对真善美追求。
A21b:劳碌老人,辛劳一生的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