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目的:
为了有效确保原辅材料等采购物资的供应,预防因采购物资的短缺或不当等因素引起的意外损失,保证采购物资供应的及时有序、保质保量,结合我公司工作实际制定本预案。
二、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公司主要原辅材料采购的供应,在紧急情况下的预防及应急处理。
三、组织机构及职能:
1、公司成立采购供应应急处理小组:
2、小组职责:
⑴、根据公司主要原辅材料的采购供应情况,决定是否实施应急预案;
⑵、统一指挥和组织公司突发断料事件或重大品质问题的应急处理工作;
四、主要问题及应急措施:
| 序号 | 问题点 | 应急措施 | 责任人 |
| 1 | 主要原辅材料供应不及时 | 1、采购课根据原辅材料的重要程度和产品生产周期及供应商的运输方式,建立合理的安全库存量(见附表) | 采购 |
| 2 | 2、物管课应对低于最低库存的产品及时报缺 | 采购 | |
| 3 | 3、要求供应商建立安全库存,防止突发事件发生 | 采购 | |
| 4 | 品质问题 | 1、质量部不定期到各供应商检查其质量控制情况,防止因质量不合格造成的停线。 | 质量 |
| 5 | 2、主要原辅材料必须开发2家及以上的后备供应商,并纳入公司合格供方名录 | 质量 | |
| 6 | 受市场的变化,采购供应达不到生产订单的需求 | 1、及时将物料的采购情况反馈给公司领导和相关部门,并扩大市场采购范围,或是根据原料的供应情况调整生产。 | 采购外勤 |
| 7 | 2、制订供应商风险识别表,并制定对应措施(见附表) | 采购外勤 |
| 序号 | 风险项目 | 触发概率 | 风险分析 | 应对措施 |
| 1 | 供应商延迟交货风险 | 较高 | 1、供应商的生产能力不足; 2、产品生产周期长; 3、我司采购人员采购单迟下; 4、物流造成的交货延误。 | 1、 要求供应商制定不同产品的生产周期推进表; 2、 并建立多级供应商体系,应急时启用应急预案; 3、及时将影响生产进度的信息上报生管及业务部门,经与客户沟通同意延迟交货期限,生管课调整生产计划和出货安排。 |
| 2 | 质量风险 | 高 | 1、供应商由于自身生产能力上的局限或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择手段,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2、所提供的物资没有按订货技术条件及相关标准供货。 | 1、 采购部门及SQE应严格筛选供应商,保证产品质量; 2、 加强物料进厂进质量检验; 3、将不合格报告NCR在第一时间内传递给供应商,在最短时间拿出整改方案及供货计划,必要时另选择有一定技术实力的供应商评审供货。 4、建立供应商档案,对供应商的履约能力进行全面评价,从质量、服务、技术、价格、信誉、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对供应商进行全面考核,培育优质供应商,建立较为稳定的采购渠道; 5、严格执行质量体系文件,所有采购物资严格按检验相关规定要求做好入库前的质量检验工作,做到入库物资检验验收率100%,杜绝不合格物资流入各生产单位。 |
| 3 | 合同风险 | 低 | 采购人员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由于合同条款考虑不当,或供应商违反合同条款,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 | 1、 采取组织采购人员学习《合同法》; 2、 在采购活动过程中除“即时清结”外,必须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力、义务及违约责任,定期进行合同追踪调查,加强监控力度 |
| 4 | 计划风险 | 一般 | 1、计划变更; 2、临时插单; 3、采购员计划性不强,影响供应的及时性及准确性 | 1、 根据月度生产计划及时向供应商下采购订单; 2、 将计划变更信息及时通知供应商,让供应商调整生产计划,有必要时改变运输方式,如采用专车或空运等方式,以缩短交货期。 3、对采购员进行单独KPI考核。 |
| ·5 | 付款风险 | 一般 | 1、付款信息错误导致转账错误。 2、员工或供应商的诚信问题导致的付款错误。 3、为了得到急需的物资,有时会采取预先支付货款式的方式购进物资。如出现质量问题,款项被供方控制,易处于被动局面 | 1、加强财务审核; 2、对供货方的产品质量、价格、财务状况等进行分类管理,对产品质量好、信誉好、规模大的供货方可实行预付款,并加强预付款购货的追踪管理。 |
| 6 | 存货风险 | 高 | 采购员对市场变化的风险估计不足,没有很好地控制采购,清理库存,就有可能造成存货积压,占用资金。 | 定期对库存物资进行盘点,对不良物资及时清理和报批 |
| 7 | 安全风险 | 一般 | 1、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2、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风险。 | 1、可在合同签订时将相应风险转移给供应商; |
| 材料短缺 | 一般 | 有时因产品试验导致物料不足,或因市场产品已更新而无法采购 | 采购人员和供应商及时沟通,对材料采购存在困难的应与技术部沟通能否可采用其它材料代用 | |
| 8 | 价格风险 | 低 | 1、商务谈判造成的价格风险; 2、地域性价格造成的价格风险; 3、新技术、新材料的价格风险; 4、价格的时间性变动造成的风险。 | 1、增强商务洽谈能力; 2、详尽的市场调查; 3、加强对采购时机的把握。 4、“货比三家”、“寻报价制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