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
【教学目标】
1.能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设计;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对分类後的结果进行分析、解释。
2.通过设计房屋的活动进行大胆想象;意识到使用材料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3.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能根据材料的不同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按材料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能设计实验,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玻璃器具、雨鞋、剪刀、棉衣、泡沫塑料盒、木凳子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这个单元我们就要学完了,你在这个单元都学到了什么呢?谁来说一说,我们都学过了哪些材料?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呢?(为扩大参与面,可以让学生分组说说)
师: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材料,在生活中你能给材料分类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汇报过程应该围绕你观察的什么,发现了什么,发现不同的观察方法(看、听、闻……)和角度(全面、局部、对比……),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活动一:我们生活中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1.观察下列物品:玻璃器具、雨鞋、剪刀、棉衣、泡沫塑料盒、木凳子等,这些物品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 木材 | 纸 | 金属 | 砖 | 陶瓷 | 塑料 | |
| 容易被划出痕迹吗? | √ | √ | × | √ | × | √ |
| 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 ↑ | ↓ | ↓ | ↓ | ↓ | ↑ |
| 容易折弯吗? | √ | √ | √ | × | × | √ |
| 容易吸水吗? | √ | √ | × | √ | × | × |
3.教师小结:像树木、羊毛这样天然生成的材料叫做天然材料,像毛衣、纸这样人工制成的材料叫做人造材料。可给学生看看有关图片或课件演示人造材料的制作过程。
4.找找生活中的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并分析、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及所用的材料中,哪些是天然材料?哪些是人造材料?
5.理解人造材料的优越性。
活动二:学生进行分类活动
1.学生分组将自带的物品合在一起。
2.启发学生思考分类标准,进行简单的分类。
例:按是否是天然材料,将材料分为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
按材料是否能再生,将材料分为不可再生的材料和再生材料。
按材料是否能回收,将材料分为不可回收的材料和可回收的材料。
……
3.学生汇报分类结果,并说出分类的理由。
4.你还能想出哪些分类方法?
活动三:设计一间自己喜欢的房间。
1.提出活动建议。设计一间自己喜欢房子、自己喜欢的车或其他物品,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创新设计。设计中说明各部分应该用什么材料,为什么?
2.学生设计,并在小组之间交流、完善。(设计时,提倡小组间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互相提示,合作完成。)
3.作品展示。说一说,你设计的房子用的是什么材料?这样的设计有什么好处?(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教师展示利用废旧材料制成的物品,然后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在课下开展一些制作活动。
2.调查:.材料的生产和使用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a.材料的生产和使用对我们生活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b.材料的生产和使用对我们生活的负面影响有哪些?
c..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
d.根据调查报告,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观察记录表
| 日期 | 我的发现 | 积极影响 | 负面影响 |
教师展示利用废旧材料制成的物品,然后让学生利用所带来的废旧材料开展一些制作活动。(可在在课下制作)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课后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材料的使用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板书设计】
19.材料的分类
按是否是天然材料,将材料分为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
按材料是否能再生,将材料分为不可再生的材料和再生材料。
按材料是否能回收,将材料分为不可回收的材料和可回收的材料。
【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了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不以传授知识为最终目的,强调在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学习方法的发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玩不等同于观察。对于和自然界的材料的相处,孩子们是有经验的,且在我们的生活的环境里随处可见,孩子们经常三五成群的凑在一起玩过小动物,但他们的活动是无意的,随意性十分明显,仅仅停留在“玩”的层面上,对“怎样去观察”这样的问题,缺乏必要的思考。做为教师应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把学生的注意力由手转移到眼,由兴趣转移到思考,有了思维参与的观察,让思维对观察对象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比较和分析,不断地提出问题,积极地指引、调节观察活动的进行,能增强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二、做好学生的思维训练。活动本身所蕴涵的知识比较简单,没有太多的思维训练的成分。比如,教学设计中设计“让学生去表演动物的动作”,这种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但只能体现学生观察的仔细程度,其中蕴涵的思维的成分就不多,如果在对动物运动的模仿之后引发学生去思考:“动物为什么必须要那样运动?那样运动会有什么好处?”这样的模仿活动就显得有一定的意义,就能有一定层次上的提升。否则,活动不过是玩游戏的过程而已,学生在各个方面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很多科学教育者在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上存在着偏差,有些人把科学探究等同于“动手做”。虽然两者都倡导学生的主体性,都提倡体验式学习。但实际上它们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科学探究是以问题为核心,它不否认对知识的学习,提倡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来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但同时也承认通过查阅资料等间接形式来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性。而“动手做”提倡的是“做了才能理解”的理念,非常重视第一经验的学习。由此可见,“动手做”更强调的是动手,而科学探究则更强调动脑;“动手做”重视的是第一经验的学习,甚至认为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模式,而科学探究却不否认对间接经验的学习。把探究教学理解为活动教学的结果是,教师把精力过多地考虑到活动的设计和安排上,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思维问题。还有些人把科学探究机械化地理解为一种流程了。认为探究必须要按照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做计划、设计实验、交流、验证假设这些步骤来进行。而事实上,对问题的讨论来寻求答案、对资料的分析来提取信息也都是一种探究模式。科学探究不一定都需要动手,也不必按部就班地一步步地来进行。我们不能把探究看成一种机械形式,它的本质应是思维。否则,在短短的几十分钟的课堂上是无法完成探究教学的。
三、让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入。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教师组织和引导学习的主要导向工具就是“问题”,因此问题的深度和方向对课堂的走向起决定性的作用。问题方向错误会将课堂引向歧途;问题难度过高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过于简单会失去提问的必要性,使与学生的交流流于形式。
在本课教学中,主要提出“你是怎样观察的”、“大家发现很多平时没有发现的东西,这是为什么呢?”、“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用什么办法来解决?”、“你是怎样猜测的?为什么这么想?”把学生的思考从浅引向深入,启发学生对知识的关注引向对思维活动的思考。
因此在设计问题时,一是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过难,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能让思考浮于表象,流于形式;二是教师应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积极的引导,防止思考进入误区。
四、让学生学会记录。科学课堂中,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设计了很多新颖的实验、活动,教师只注意到学生学习的过程心理愉悦,往往忽视了学生在整个探究的进程后,缺少对学习过程的梳理、反思的表达的环节,使学习过程流于形式,学生只是在不断的中断中被动的进行探究。往往一节课课堂丰富多彩,而课后学生收获甚微。
改变这一状态的最好办法是让学生学会记录,除了要记录实验情况外,还要学着记录下学会的知识、发现、问题等学习情况,对课堂学习进行反思、梳理。学会记录也是科学素养的一部分,是良好学习品质的表现。
【相关链接】
《科学教师教学用书》教学资源、《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