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清及近代名家一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18:36:52
文档

清及近代名家一

钱谦益(1582--16)明末清初常熟人。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明万历进士。崇祯初官礼部侍郎。与温休仁争权失败,革职。弘光时,谄事马士英,任礼部尚书。清兵南下,率先迎降,以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生平博览群籍,精於史学,诗文在当时负有盛名。家有绛云楼,藏书丰富,尤以明代史料收集完备著称,清初毁于火。所著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等。辑有《列朝诗集》。方维仪(1585--1668)明末清初女诗人。字仲贤,桐城(今属安徽)人。明大理少卿方大镇之女,姚孙棨之妻。少年寡居,与嫂共同教养其
推荐度:
导读钱谦益(1582--16)明末清初常熟人。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明万历进士。崇祯初官礼部侍郎。与温休仁争权失败,革职。弘光时,谄事马士英,任礼部尚书。清兵南下,率先迎降,以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生平博览群籍,精於史学,诗文在当时负有盛名。家有绛云楼,藏书丰富,尤以明代史料收集完备著称,清初毁于火。所著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等。辑有《列朝诗集》。方维仪(1585--1668)明末清初女诗人。字仲贤,桐城(今属安徽)人。明大理少卿方大镇之女,姚孙棨之妻。少年寡居,与嫂共同教养其
钱谦益(1582--16) 明末清初常熟人。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明万历 进士。崇祯初官礼部侍郎。与温休仁争权失败,革职。弘光时,谄事马士英,任礼部尚书。清兵南下,率先迎降,以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生平博览群籍,精於史学,诗文在当时负有盛名。家有绛云楼,藏书丰富,尤以明代史料收集完备著称,清初毁于火。所著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等。辑有《列朝诗集》。

方维仪(1585--1668) 明末清初女诗人。字仲贤,桐城(今属安徽)人。明大理少卿方大镇之女,姚孙棨之妻。少年寡居,与嫂共同教养其侄方以智。部分诗篇表现出身世之感。所作有《清芬阁集》。又辑历代妇女作品为《宫闺诗史》。

丁耀亢(1599--1669) 清初文学家。字西生,号野鹤、紫阳道人、木鸡道人, 山东诸城人。明诸生。入清后,官容城教谕。所作作小说《续金瓶梅》,内容荒诞秽亵,宣扬因果报应思想。又有《丁野鹤先生诗词稿》及传奇剧本《表忠记》等。

冯班(1602--1671) 清初诗人。字定远,号钝吟老人,常熟(今属江苏)人。 明末诸生。明亡,佯狂避世。论诗反对江西派,也不满严羽诗说。所著有《冯氏小集》、《钝吟集》、《钝吟杂录》、《钝吟书要》等。

阎尔梅(1603--1662) 清初诗人。字用卿,号古古,又号白耷山人、蹈东和尚 ,沛县(今属江苏)人。明崇祯举人。弘光时清军南下,曾劝史可法进军山东,以图恢复。其又因参与抗清活动,为清军所执,不屈。脱走后,各地,晚年始归家乡。其诗多感怀时事,格调苍凉。所著有《白耷山人集》。

陈贞慧(1604--1656) 清初散文家。字定生,宜兴(今属江苏)人。明末诸生 。东林党人陈于廷之子,为复社重要成员,曾与吴应箕等同草《留都防乱檄》,声讨阮大铖。明亡后隐居家乡。其文多表扬抗清人物,感情深沉悲痛。遗著后人辑刻为《陈处士遗书》。

毛宗岗 清初小说评点家。字序始,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曾评刻《三国演义 》,将罗贯中原本加以修订:整顿回目,改订文辞,削除论赞,增删琐事,改换诗文,成为至今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其修改和评语,依据朱熹的《通鉴纲目》,增强了尊刘黜曹的封建正统观念,艺术分析也多本八股文作法,不脱当时评点派习气。

金圣叹(1608--1661) 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学。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 ,字圣叹,一说本姓张。吴县(今属江苏)人。明诸生。入清后,以哭庙案被杀。少有才名,喜批书。曾以《离骚》、《庄子》、《史记》、 杜诗、《水浒传》与《西厢》合称“六

才子书”,并对后两种进行批改。其批改《水浒》,成书于崇祯末期,将七十一回以后关于受招安、征方腊等内容删去,增入卢俊义梦见梁山头领全部被杀死情节,以结束全书。批语中颇有独到之见,也表现了反对农民的立场。又能诗。所著有《沉吟楼诗选》。

吴伟业(1609--1672) 清初诗人。字骏公,号梅村,太仓(今属江苏)人。少 师事张溥,为复社成员,明崇祯进士,官左庶子。弘光朝任少詹事。入清后官国子祭酒。其诗多寓身世之感,也有暴露统治者对人民残酷榨取之篇章。早期作品风格绮丽,明亡后多苍凉激扬之音。尤善七律和七言歌行。《圆圆曲》、《楚两生行》等篇较有名。又工词曲书画。所著有《梅村家藏稿》等。

黄宗羲(1610--1695) 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 洲先生。浙江余姚人。父尊素为“东林”名士,被魏忠贤陷害,他受遗命问学于刘宗周。十九岁入都讼冤,以铁锥毙伤仇人。领导复社成员坚持反宦官权贵之斗争,几遭残杀。清兵南下,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进行武装抵抗,被鲁王任为左副都御史。明亡后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徵召。与孙奇逢、李骻并称三大儒。学问广博,对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以及释道之书,无不研究。史学成就尤大,撰有中国第一部学术史《明儒学案》,开浙东史学研究之风气。哲学上反对宋儒“理在气先”之说,认为“理”非实体,只是““气”中的条理和秩序。以为“致良知”之“致”字即是“行”字,反对“测度想象,求见本体,只在知识上立家当,以为良知”(《明儒学案》卷十)。反对君主以一人私天下,作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大胆结论,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明夷待访录·原臣》)。又主张改革土地、赋税制度,反对传统的重农轻工商观点,强调工商皆为本。其政治历史观,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文学方面,强调诗文必须反映现实,表达真情实感,不满明七子摹拟剽窃之风,强调“性情”,认为“凡情之至者,其文未有不至者也”(《明文案序》上)。所著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案》等。

杜濬(1611--1687) 清初诗人。原名诏先,字于皇,号茶村,黄冈(今属湖北 )人。明崇祯间太学生。明亡后,寓居江宁。家贫,有人欲代为申请免徵“房号银”(官绅可免缴房屋租税),因耻居官绅之列,坚决拒绝。又致书友人,劝勿出仕清廷作“两截人”。诗长于五律,风格浑厚,部分作

品流露了眷恋明室的感情。所著有《变雅堂集》。

冒襄(1611--1693) 清初文学家。字辟疆,号巢民,如皋(今属江苏)人,冒起宗之子。明末与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齐名,称“四公子”。副贡生,授台州推官,不赴。明亡后隐居不仕,屡次拒绝清地方官吏之荐举。能诗文。所著有《巢民诗集》、《文集》等。

周亮工(1612--1672) 明末清初人。字元亮,号栎园,河南祥符(今开封市) 人。明崇祯进士,授监察御史。入清,仕至户部右侍郎,曾被劾下狱。所著有《赖古堂集》及笔记《因树屋书影》等。

归庄(1613--1673) 清初文学家。一名祚明,字尔礼,又字玄恭,号恒轩,昆 山(今属江苏)人。归有光之曾孙。明末为复社成员。清初,曾参加昆山抗清斗争,失败后一度改僧装亡命。善书画。能诗,其作品对清军南下时暴行有所反映。《万古愁》曲,相传为其所作。也能文。文集已佚。后人辑有《归玄恭遗著》、《归玄恭文续钞》,又有《归庄手写诗稿》影印本及辑本《归庄集》。

顾炎武(1613--1682) 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曾自署蒋山傭。江苏昆山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明末,曾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国,又参加昆山、嘉定一带人民抗清。失败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史料,尤致力边防及西北地理研究。垦荒种地,纠合同道,不忘兴复。晚岁卜居华阴,卒于曲沃。学问博洽,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均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考据学中吴派、皖派均有影响。哲学上赞成张载关于“太虚”、“气”、“万物”三者统一之说,承认“气”是宇宙的实体,“盈天下之间者气也”,“非器则道无所寓”。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论文主张作品为“经术政理”服务。诗多伤时感事之作,表现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及对明室的眷怀之情。治音韵学,考订古音,离析《唐韵》,分古韵为十部,在阐明音学源流和分析古韵部目上,有承前启后之功。所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亭林诗文集》等。

宋琬(1614--1674) 清初诗人。字玉叔,号荔裳,山东莱阳人。顺治进士,曾 任浙江按察使。山东于七,因族人告琬与七通,下狱。释放后长期闲居,晚年又任四川按察使。其诗与施闺章齐名,有“南施北宋”之称,所作多描写个人失意和愁苦,情调感伤。也能词。所著有《安

雅堂全集》。

余怀(1616--?) 清初文学家。字澹心,别号鬘持老人,莆田(今属福建)人 。寓居南京。诗文为王士禛等所推许。所著有《味外轩文稿》、《研山堂集》、《秋雪词》、《宫闺小名后录》及笔记《板桥杂记》等。

侯方域(1618--1655) 明末清初人。字朝宗,河南商丘人。明末与方以智、陈 贞慧、冒襄齐名,称“四公子”。入清后曾应河南乡试,中副榜,并为清总督出谋献策。能诗文。所著有《壮悔堂文集》、《四忆堂诗集》。

柳如是(1618--16) 本姓杨,名爱,改姓柳,名隐,又改名是,字如是,号 河东君,又号靡芜君,吴江(今属江苏)人,一说嘉兴人。明末名妓,后为钱谦益妾。明亡时劝谦益自杀,不从。谦益卒,自缢死。能诗画,所著有《戊寅草》、《柳如是诗》等。

施闺章(1618--1683) 清初诗人。字尚白,号愚山,又号蠖斋,宣城(今属安 徽)人。顺治进士。康熙时举博学鸿词。官至侍读。诗与宋琬齐名,号“南施北宋”。其作品对清初的社会政治状况有所反映。所著有《学馀堂诗文集》。

吴嘉纪(1618--1684) 清初诗人。字宾贤,号野人,泰州(今属江苏)人。蛰 居家乡,生活贫困。其诗风格劲健,语言朴素,反映盐民、灾民等的疾苦和揭露清军暴行之作,尤具特色。所著有《陋轩诗集》。

尤侗(1618--1704) 清文学家、戏曲家。字同人、展成,号悔庵、艮斋、西堂 老人,长洲(今江苏吴县)人。顺治拔贡。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与修《明史》三年,告归。其诗多写生活琐事,少数作品对当时社会状况有所反映。能词及骈文,撰著甚富。作有传奇《钧天乐》,杂剧《读离骚》、《吊琵琶》、《桃花源》、《黑白卫》、《清平调》,合称《西堂曲腋》。另有诗文集《鹤栖堂文集》。大部分作品收入《西堂全集》。

贺贻孙 清初文学家。字子翼,江西永新人。明崇祯时,与陈宏绪、徐士溥等结 社于豫章(今南昌市)。明亡隐居。康熙时地方官以博学鸿词荐,削发逃入深山。能诗文,所著有《诗筏》、《骚筏》、《水田居士文集》等。

陆次云 清文学家。字云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康熙间举博学鸿词,官江 阴知县。曾据明末史事,作《圆圆传》。其笔记小说,颇多荒诞迷信内容。所著有《湖棸杂记》、《澄江集》、《玉山词》等。

王夫之(1619--1692) 明清之际思想家。字而农,号薑斋。衡阳(今属湖南) 人。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明亡,在衡山举兵,阻击清军南下,战败退肇庆,任南明桂王行人司行人,以反

对王化澄,几陷大狱。至桂林依瞿式耜,桂林陷没,式耜殉难,乃决心隐遁。辗转湘西以及郴、永、涟、邵间,窜身瑶洞,伏处深山,刻苦研究,勤恳著述,垂四十年,始终未訏发。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哲学上总结并发展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读四书大全说》卷十),以为“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为客观规律。又以“絪蕴生化”来说明“气”变化日新的辩证性质,认为“阴阳各成其象,则相为对,刚柔、寒温、生杀,必相反而相为仇”。强调“天下惟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周易外传》卷五)。由“道器”关系建立其历史进化论,反对保守退化思想。又认为“习成而性与成”,人性随环境习俗而变化,所以“未成可成,已成可革”,而教育要“养其习于蒙童”。在知行关系上,强调行是知的基础,反对陆王“以知为行”及禅学家“知有是事便休”观点。政治上反对豪强大地主,认为“大贾富民”是“国之司命”,农工商业都能生产财富。文学方面,善诗文,工词曲。所作《诗绎》、《夕堂永日绪论》,论诗多独到见解。所著经后人编为《船山遗书》。

吴绮(1619--1694) 清初文学家。字园次,号听翁,时称红豆词人,江都(今 江苏扬州)人。顺治拔贡,官湖州知府。骈文学李商隐。亦能诗词,并有戏曲创作。所著有《林蕙堂集》等。

万树 清代文学家、戏曲作家。字红友、花农,号山翁,宜兴(今属江苏)人。 国子监生。康熙时曾在广东作幕宾。对于词的格律,颇有研究,编有《词律》二十卷,为填词者所重视。又作有杂剧、传奇二十余种,今存《空青石》、《念八翻》和《风流棒》,合称《拥双艳三种曲》,情节曲折离奇,美化一夫多妻制。

董说(1620--1686) 清初文学家。字若雨,号俟庵、月函、漏霜,浙江乌程( 今吴兴)人。明末诸生,复社成员。明亡后为僧,法名南潜,字宝云。曾从黄道周学《易》,通经学。工草书,能诗。所著有《董若雨诗文集》等。又作有小说《西游补》,讽刺明末世态,颇有名。

毛先舒(1620--1688) 清初文学家。字稚黄,又名骙,字驰黄,浙江钱塘(今 杭州)人。明诸生。明亡,不求仕进。曾从事音韵学研究,也能诗文。与毛奇龄、毛际可齐名,时称“浙中三毛,文中三豪”。所著有《囗书》、《思古堂集》、《诗辨坻》、《韵学通指》、《南曲正韵》等。

严绳孙(1623--1702) 清初文学家。字荪友,晚号藕荡渔人,无锡(今属江苏 )人。

初与朱彝尊、姜宸英并称“江南三布衣”。康熙间举博学鸿词,授检讨,参与编修《明史》,官中允。诗多吟咏山水田园,也能画。所著有《秋水集》。

毛奇龄(1623--1713) 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大可,号初晴,又以郡望称西河 ,浙江萧山人。康熙时,任翰林院检讨、明史馆纂修官等职。治经史与音韵学,所撰《四书改错》,对朱熹《四书集注》有所批评。能文善诗词,并从事诗词评论,撰有《西河诗话》、《词话》。又通音律,撰有《竟山乐录》等书。著作颇多,后人编为《西河合集》。

刘体仁(1624--?) 清诗人。字公囗,颍川(今河南许昌)人。顺治进士,官 吏部郎中。曾从孙奇逢问学,与王士禛、汪琬友善。其诗多咏物赠答之作,表现闲情逸致。喜作画,并精鉴别。所著有《七颂堂识小录》、《七颂堂集》。

魏禧(1624--1681) 清初散文家。字叔子,一字冰叔,号裕斋、勺庭。江西宁 都人。明末诸生。明亡后绝意仕进,隐居翠微峰。长于散文,有《魏叔子集》。

汪琬(1624--1691) 清初散文家。字苕文,号钝庵,长洲(今江苏吴县)人。 顺治进士,曾任刑部郎中、户部主事等职。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科,授编修。曾结庐太湖尧峰山,人称尧峰先生。论文要求明于辞义,合乎经旨。所著有《钝翁类稿》、《尧峰文钞》等。

陈维崧(1625--1682) 清文学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陈 贞慧之子。早岁能文,补诸生。晚年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所填词多至一千六百馀首。风格以豪放为主,多抒写身世和感旧怀古之情,也有反映民间疾苦之作。又能诗与骈文。所著有《陈迦陵文集》、《湖海楼诗集》、《迦陵词》等。

叶燮(1627--1703) 清文学家。字星期,号已畦,寓居横山,时称横山先生, 吴江(今属江苏)人。康熙进士,官宝应令,以忤长官,被参落职。以诗论见称。所作《原诗》,论述《数千年诗之正变、盛衰之所以然“,及诗歌创作各方面的问题自成一家之言。有《己畦文集、诗集》等。

姜宸英(1628--1699) 清文学家。字西溟,号湛园,浙江慈溪人。年七十始举 进士,授编修。后因科场案牵连,死于狱中。曾参预《明史》纂修,所作《刑法志》揭露明代“厂卫”之害。能诗文,并工书法。所著有《湛园未定稿》、《苇间诗集》等。

吕留良(1629--1683) 明清之际思想家。初名光轮,字用晦,号晚村,崇德( 在今浙江桐乡)人。与黄宗羲、高斗魁等结识。明亡,散家财结客,图谋复兴,备尝艰苦。事败,家居授徒。清廷举博学鸿词,誓死拒荐。后剪发为僧,名耐可。

卒前作《祈死诗》六篇。雍正时,因曾静案,遭剖棺戮尸,著述焚毁,但民间仍有流传。学宗程朱,但认为“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力主反抗民族压迫,故对清廷御用的程朱学派批评激烈。精通医学,曾注《医贯》。所著有《吕用晦文集》、《东庄吟稿》。又与吴之振等合辑《宋诗钞》行世。

梁佩兰(1629--1705) 清初诗人。字芝五,号药亭,南海(今广州)人。康熙 进士。诗多酬赠和吟咏景物之作。与屈大均、陈恭尹并称“岭南三家“,又与程可则、陈恭尹、王邦畿、方殿元、方远、方朝并称”岭南七子“。所著有《六莹堂集》。

朱彝尊(1629--1709) 清文学家。字锡鬯,号竹枔,浙江秀水(今嘉兴)人。 。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曾参与纂修《明史》。通经史,能诗词古文。于词推崇姜夔,为浙西词派创始者。其词多写琐事,记宴游,多咏物之作, 于民生疾苦也有所反映。诗与王士罭齐名,时称“南朱北王”,又有“王爱好,朱贪多”之诮。所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并编有《词综》、《明诗综》等。

屈大均(1630--1696) 清初文学家。初名绍隆,字介子、翁山,广东番禺(今 广州)人。清兵入广州前后,曾参加抗清队伍。失败后,削发为僧,名今种。不久还俗,北游关中、山西,与顾炎武、李因笃等交往。能诗,所作揭露清军暴行,感伤时事,诗风健朗。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家”。所著有《易外》、《翁山诗外》、《文外》、《道援堂集》、《广东新语》等。其著作乾隆间曾遭禁毁。

吴兆骞(1631--1684) 清初诗人。字汉槎,吴江(今属江苏)人。顺治丁酉举 人。以科场案流放于宁古塔二十馀年。友人顾贞观恳求于纳兰性德,后经性德父明珠营救,得赎还。其诗多写关外景色和怀乡之情,若干篇章,指斥沙俄侵略暴行,歌颂黑龙江流域军民抗俄斗争,表现了爱国思想。所著有《秋笳集》。

彭孙囗(1631--1700) 清初词人。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 人。顺治进士,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第一,授编修,累官至吏部右侍郎。其词颇多纤艳之作。也能诗,所著有《松桂堂集》、《延露词》等。

陈恭尹(1631--1700) 清初诗人,字元孝,号半峰,晚号独囗,广东顺德人。 其父邦彦抗清牺牲,以避匿得免。以父荫,明桂王授以锦衣卫指挥佥事。桂王败后,避迹隐居。其诗多有颂扬抗清人物之作。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家”。也工书法。有《独漉堂集》。

储欣(1631--1706) 清初散文家。字同人,宜兴(今属江苏)人。康熙举

人。 论文推崇唐宋,袭取唐顺之、茅坤等所倡“唐宋家”之说,并增入李翱、孙樵两人,称为“唐宋十大家”。所著有《在陆草堂集》,又选《唐宋十大家全集录》。

曹贞吉(1634--1698) 清诗人。字升六,号实庵,山东安丘人。康熙进士,官 礼部郎中。能诗词,作品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间有反映民间疾苦和不满权贵之作。词以怀古诸篇较有特色,风格接近豪放一派。寓居北京时,常与宋荦、田雯等相倡和,时称“燕台十子”。所著有《珂雪诗》、《珂雪词》。

王士禛(1634--1698) 清诗人。身后因避雍正(胤禛)讳,改称士正,乾隆时 ,诏命改称士祯,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人。顺治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谥文简。论诗创“神韵”说。所作多描写日常琐事及个人情怀,模山范水,吟咏风月,符合统治阶级以诗歌之需。生前以诗负盛名。亦能词。所著有《带经堂集》等,又曾自选其诗为《渔洋山人精华录》。另有笔记《居易录》、《池北偶谈》等多种。

徐釚(1636--1708) 清词人。字电发,号虹亭,又号竹庄,吴江(今属江苏) 人。康熙时召试博学宏词,官翰林院检讨。能诗词。所著有《南州草堂集》、《词苑丛谈》等。

邵长蘅(1637--1704) 清诗人。一名衡,字子湘,别号青门山人,武进(今属 江苏)人。诸生。能诗文。客于江苏巡抚宋荦幕,选王士罭及宋荦诗,编为《二家诗钞》。所著有《青门簏稿》、《旅稿》、《剩稿》等。

顾贞观(1637--1714) 清词人。字华峰,号梁汾,无锡(今属江苏)人。康熙 举人,官内阁中书。有词名,所作寄吴兆骞《金缕曲》二首尤著称。也能诗。所著有《弹指词》、《积书岩集》等。

蒲松龄(10--1715) 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 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重。屡应省试,皆落第,年七十一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宝应,居乡以塾师终老。家境贫困,接触底层人民生活。能诗文,善作俚曲。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所著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

钮琇(?--1704) 清文学家。字玉樵,吴江(今属江苏)人。康熙贡生,官高 明知县。所撰《觚賸》,所记以人物故事及诗话为主,为清初著名笔记。所著有《临野堂集》。

高士奇(14--1703) 清

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澹人,号江村。以诸生 供奉清内廷,为康熙帝所宠幸,官詹事府少詹事。后以植党营私被劾,解职归里。后复召入京,官礼部会侍郎。能诗,善书法,精鉴赏,所藏书画甚富。所著有《春秋地名考略》、《左传纪事本末》、《清吟堂集》、《江村消夏录》、《扈从西巡日录》等。

廖燕(14--1705) 清文学家。初名燕生,字人也,号柴舟,曲江(今广东韶 关市)人。家贫好学。本为诸生,后厌弃科举八股,专事论著。其文恣肆犀利,对程朱理学及儒家传统史论,多持异议。论诗反对模拟堆砌,所作抒写怀抱,不事雕琢,隐含对当时现实的不满。工草书,状如古木寒石。又能戏曲。所著有《二十七松堂集》及杂剧《醉画图》、《诉琵琶》等四种。

潘耒(16--1708) 清学者。字次耕,又字稼堂,吴江(今属江苏)人。师事 顾炎武,博涉经史及历算、音韵之学。康熙时举博学鸿词,授检讨,参与纂修《明史》。其文颇多论学之作,也能诗。所著有《类音》、《遂初堂诗集》、《文集》、《别集》等。

查慎行(1650--1727) 清诗人。字悔馀,号初白,原名嗣琏,字夏重,浙江海 宁人。康熙时举人,赐进士出身,官编修。曾从黄宗羲、钱澄之问学。其诗多纪行旅,善用白描手法。《白杨堤晚泊》、《麻阳运船行》等篇,对民间疾苦有所反映。晚年有不少之作。也能词。所著有《敬业堂诗集》、《补注东坡编年诗》等。

张潮(1650--?) 清文学家。字山来,号心斋,歙县(今属安徽)人。曾任翰 林院孔目。能词。以刊刻丛书知名当世。刻有《昭代丛书》、《檀几丛书》,辑有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等。所著有《心斋聊复集》、《花影词》、《幽梦影》等。

戴名世(1653--1713) 清文学家,字田有。安徽桐城人。为文长于史传,留心 明代史事,访问遗老,考订野史。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刊行《南山集》,其中多采方孝标《滇黔纪闻》所载南明桂王时事。五十七岁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三年后为御史参劾,以“大逆”罪被杀。此案牵连数百人(方孝标已死,亦被戮尸)。

纳兰性德(1655--1685) 清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苦,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 旗人,大学士明珠之长子。康熙进士,官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所作词以小令见长,情调感伤,间有雄浑之作。也能诗。所著有《通志堂集》。词集名《纳兰词》,有单行本。又与徐乾学编刻唐以来说经诸书为《通志堂经解》。

曹寅(1658--1712) 清文学家。字子清,号荔轩,又号楝亭。先世为汉族。原 籍丰润(今属河

北)。小说家曹雪芹之祖父。自其祖父起,为满洲贵族之包衣(奴仆),隶属于正白旗。官通政使、管理江宁织造、巡视两淮盐漕监察御史。善骑射。能诗及词曲,所作有《楝亭诗钞》、《词钞》、《续琵琶记》等。又汇刻前人文字音韵书为《楝亭五种》,艺文杂著为《楝亭藏书十二种》,校勘颇精。

赵执信(1662--1744) 清诗人,字伸符,号秋谷,又号饴山,山东益都人。康 熙进士,官左赞善。因在国丧期间观演《长生殿》,被革职。虽为王士禛甥婿,论诗意见,却不相合,曾作《谈龙录》,对“神韵”说深表不满。诗主峻刻,所作诗篇如《氓入城行》、《吴民多》等,对当时社会状况有所反映。所著有《饴山堂集》、《声调谱》等。

方苞(1668--1749) 清散文家。字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康熙进士,曾 因戴名世《南山集》案牵连入狱,后得赦。官至礼部侍郎。论文提倡“义法”,为“桐城派”创始人。所作散文,多为经说及书序碑传之属,立论大抵本程朱学说,宣扬封建礼教。所著有《方望溪先生全集》。

屈復(1668--?) 清文学家。字见心,号悔翁,晚号金粟道人。蒲城(今属陕 西)人。乾隆初以博学鸿词徵,不赴。能诗。所著有《楚辞新注》、《玉溪生诗意》、《弱水集》等。

沈德潜(1673--1763) 清诗人。字确士,号归愚,江苏长洲(今吴县)人。乾 隆进士,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为叶燮门人,论诗主格调,提倡“温柔敦厚”之“诗教”。其诗多之作,少数篇章对民间疾苦有所反映。所著有《沈归愚诗文全集》。又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流传颇广。

历鹗(1692--1752) 清文学家。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康 熙举人。能诗词,作品多表现闲情逸致,时有孤寂之感。论词推崇周邦彦、姜夔,为浙西词派的重要作家。所著有《樊榭山房集》、《辽史拾遗》、《宋诗纪事》、《南宋院画录》等。

史震林(1692--1778) 清文学家。字悟冈(一作岵冈),号瓠冈居士,江苏金 坛人。乾隆进士,官淮安教谕。能诗文。著有《西青散记》、《华阳散稿》等。

徐大椿(1693--1772) 清代名医,一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江苏吴 江人。工文辞,通晓音律、水利等学,尤精于医。著有《难经经释》、《医学源流论》、《兰台轨范》、《医贯砭》、《伤寒类方》、《神农本草百种录》等,对历代医学理论阐发颇多。又善作道情,其《时文叹》一篇,揭露八股文之毒害,颇为生动。所著有《洄溪道情》。

严遂成(1694--

?) 清诗人。字崧瞻,一作崧占,又字海珊,浙江乌程(今吴 兴)人。雍正进士。能诗,后人以与厉鹗、钱载、王又曾、袁牧、吴锡麒并列为“浙西六家”。所著以《明史杂咏》较为有名。又有《诗经序传辑疑》、《海珊诗钞》等。

杭世骏(1695-1772,或1696-1773) 清学者。字大宗,号堇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乾隆时举博学鸿词科,授编修,因主张“朝廷用人宜泯满、汉之见”,得罪罢归。晚年曾主讲芵东、扬州书院。学识淹博,长于史学及小学。曾校勘《十三经》、《二十四史》。其诗多写景记游及酬赠之作。也能文。所著有《诸史然疑》、《三国志补注》、《续方言》、《道古堂文集》、《诗集》等。

胡天游(1696--1758) 清文学家。一名骙,字稚威,一度改姓方,浙江山阴( 今绍兴)人。乾隆时以副贡应博学鸿词试,因病不终场而出,后客死山西。以骈文著名,也能诗。有《石笥山房文集》、《诗集》。

刘大櫆(1698--1779) 清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人。 副贡,官黟县教谕。提倡古文,师事方苞,为姚鼐所推崇,是“桐城派”重要作家。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能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之“神气”、“音节”、“字句”。所作散文,多宣扬儒家思想,并有不少应酬文字。所著有《海峰文集》、《诗集》等。

吴敬梓(1701--1754) 清小说家。字敏轩,一字文木,安徽全椒人。诸生。青 年时生活豪从,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安徽巡抚欲荐其应博学宏词试,以病不赴。晚年益贫困,卒于扬州。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所作《儒林外史》,根据切身体验,从多方面反映士大夫的生活面貌,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批判,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杰作。所著有《文木山房集》。

姚範(1702--1771) 清文学家,字南青,号薑坞,安徽桐城人。乾隆进士,官翰林编修。与刘大櫆友善,论文继承方苞的主张,持论对其侄姚鼐颇有影响。所著有《援鹑堂文集》、《援鹑堂笔记》等。

夏敬渠(1705--1787) 清小说家。字懋修,号二铭,江苏江阴人。诸生。性好游历,足迹遍及四方。崇信程朱理学,以道学家观点,作小说《野叟曝言》。另著有《纲目举正》、《浣玉轩诗文集》。

曹雪芹(?--1763或17) 清大小说家。名囗,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 。满洲正白旗“包衣”人。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其祖曹寅尤为康熙帝所信用。雍正初年,因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牵连,家庭受重大打击,其父免职,产业被抄,遂随家迁居北京。

早年体验封建大官僚家庭的繁华生活,后因家道衰落,饱尝艰困。晚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年未及五十。性情高傲,嗜酒健谈,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和卓越的艺术才能。因其生活于封建末世,个人又接触到下层人民,对当时社会阶级斗争和思想斗争有较具体的感受,认识到统治阶级的腐朽凶残及内部的分崩离析。曾以十年时间,从事《石头记》(即《红楼梦》)的创作。其书通过一个贵族官僚大家庭的盛衰历史,塑造许多典型人物形象,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刻的解剖和批判,为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书中也反映了作者为封建制度“补天”的幻想,及找不到出路的悲观情绪。据研究其书曾先后增删五次,全书未完而卒,今流行一百二十回本,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也能诗,又善画石,作品流传绝少。

袁枚(1716--1798) 清诗人。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 )人。乾隆进士,曾任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侨居江宁,筑园林于小仓山,号随园。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创“性灵”说,对儒家“诗教”表示不满。部分诗篇对汉儒和程朱理学进行抨击,并宣称“《六经》尽糟粕”(《偶然作》)。所作诗歌,多抒发其闲情逸致。又能文,所作书信颇具特色。所著有《小仓山房集》及《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卢文弨(1717--1796) 清校勘学家。字绍弓,号抱经,浙江杭州人。乾隆进士 ,曾官翰林院侍读学士,提督湖南学政。告归后,历主江浙各书院。终身从事文献整理校勘。曾刻所校勘、注释的经子诸书为《抱经堂丛书》。所著有《抱经堂文集》、《锺山札记》等。

邵齐焘(1718--1769) 清文学家。字荀慈,号叔宀,江苏昭文(今常熟)人。 乾隆进士,官编修。曾主讲常州龙城书院,黄景仁、洪亮吉一度均从之受学。能骈文,吴鼐曾选其文,与洪亮吉、孔广森、孙星衍、袁枚、刘星炜、吴锡麒、曾燠等所作,合为《八家四六》。所著有《玉芝堂文集》、《诗集》。

纪昀(1724--1805) 清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直隶献县(今属河 北)人。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谥文达。曾任四库全书馆总纂官,纂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能诗及骈文,多宣扬封建伦理观念和之作。所著有《纪文达公遗集》。并撰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蒋士铨(1725--1785) 清戏曲作家、文学家。字心馀、清容、苕生,号藏园, 江西铅山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作有杂剧、传奇十六种,均存,其中《临川梦》等九种,合《藏园九种曲》。

其诗与袁枚、赵翼并称“江右三大家”。戏曲、诗文等大部分作品均收入《忠雅堂全集》。

王昶(1725--1806) 清学者。字德甫,号述庵,又称兰泉先生,江苏青浦(今 属上海市)人。乾隆进士,官至刑部右侍郎。好金石之学,收罗商周铜器及历代石刻拓本一千五百馀种,编为《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曾参加纂修《大清一统志》、《续三通》等书。能诗词、古文。著有《春融堂集》。辑有《明词综》、《国朝词综》、《湖海诗传》、《湖海文传》等。

赵翼(1727--1814) 清史学家、文学家。字云崧、耘松,号瓯北。江苏阳湖( 今常州)人。乾隆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所著有《廿二史札记》、《陔余丛考》、《瓯北诗钞》、《瓯北诗话》等。

毕沅(1730--1797) 清江苏镇洋(今太仓)人,字纕蘅,一字秋帆,自号灵岩山人。乾隆进士,官至湖广总督。治学范围较广,由经史旁及小学、金石、地理。能诗文。有《灵岩山人文集》及《诗集》。又组织编纂《传经表》、《续资治通鉴》等书,成于众人之手。其他撰述,多收入《经训堂丛书》。

王文治(1730--1802) 清文学家、书画家。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乾 隆进士,官云南临安知府。能诗善画,尤擅书法。所著有《梦楼诗集》、《赏雨轩题跋》等。

姚鼐(1732--1815) 清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穀,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 生,安徽桐城人。乾隆进士,官至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历主江宁、扬州等地书院,凡四十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曾受业于刘大櫆,为“桐城派”主要作家。主张文章必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以阐扬儒家的“义理”,并以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又发展刘大拟古主张,提倡从模拟古文的“格律声色”入手,进而模拟其“神理气味”。所作多为书序、碑传之属,大抵以程朱理学为依归。所著有《惜抱轩全集》,并选有《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

翁方纲(1733--1818) 清书法家、金石学家。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直 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官至内阁学士。精于鉴赏,尤长考证,传世著名碑帖,多经他题跋。书学欧阳询、虞世南,隶法《史晨》、《韩勑》诸碑,谨守法度。论诗创“肌理”说。所著有《两汉金石记》、《汉石经残字考》、《焦山鼎铭考》、《苏米斋兰亭考》、《复初斋文集》、《诗集》、《石洲诗话》等。

李调元(1734--?

?) 清戏曲理论家、文学家。字羹堂、赞庵、鹤洲,号雨村、 童山蠢翁,绵州(今四川绵阳)人。乾隆进士,历任广东学政、直隶通永道。曾得罪权臣和珅,充军伊犁,后以母老释归。戏曲论著有《雨村曲话》、《雨村剧话》。另著有《童山全集》,并辑有《全五代诗》、民歌集《芵风》等。

章学诚(1738--1801) 清史学家。字实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进士 。官国子监典籍。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后入湖广总督毕沅幕府,襄助编纂《续资治通鉴》等工作。提倡学术著作必须“切于人事”,哲学上提出“道(理)寓于器(事物)”的命题,认为“道”是事物的客观规律,“求道”应根据对事物的实际考察,又提出“六经皆史”说,用以申述其“道不离器”观点。于史学,谓史书有“比类”(或称“纂辑”)与“著述”之分,“比类”是编辑史料,“著述”则应有“别识心裁”,自成一家之言。于文学,强调内容,反对模拟古人和追求形式,对桐城派有所批判。所著《文史通义》,为中国古代史学理论要著。曾致力编纂《史籍考》,拟尽收史部书的叙目凡例,总目达三百二十五卷,但未完成,稿亦散失。所修方志,完成的有和州、亳州、永新三志。曾主修《湖北通志》,现存有遗稿数十篇,可由推知其理想中的省志面貌。其学说至清末始为人重视。1922年有《章氏遗书》刊行。

高鹗(约1738--约1815) 清文学家。字兰墅,别署红楼外史,汉军镶黄旗人。 乾隆六十年进士,官翰林院侍读。据张问陶《船山诗草·赠高兰墅鹗同年》诗自注:“传奇《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小说《红楼梦》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其对前八十回亦颇多改动。一说系程伟元与高鹗共同续作。或据萃文书屋本《红楼梦》序及引言,认为程、高之前已有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者,程、高只是据以修补。能诗词。所著有《高兰墅集》、《月小山房遗稿》,又撰有《吏治辑要》。

程伟元(?--约1818) 清江苏苏州人,字小泉。以科场失意,一生未仕。乾隆 末,寓居京师(今北京),嘉庆五年至八年秋(1800年--1803年),为盛京将军 晋昌幕僚,佐理奏牍,时相唱和,并为晋昌编辑《且住草堂诗稿》同时兼任教沈阳书院。在京师时,与高鹗相识。自述曾以数年时间,广泛收集曹雪芹《石头记》原著前八十回抄本,并陆续购得后四十回续稿之残抄本,与高鹗共同修补,成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全书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由萃文书屋以活字版印行,后称“程甲本”。翌年,又改动前八十

回的文字情节,对后四十回续稿亦颇多修改,仍由萃文书屋印行,后称“程乙本”。此后《红楼梦》小说以刊本形式流行,影响甚大。能诗文及书画,作品流传绝少。

文档

清及近代名家一

钱谦益(1582--16)明末清初常熟人。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明万历进士。崇祯初官礼部侍郎。与温休仁争权失败,革职。弘光时,谄事马士英,任礼部尚书。清兵南下,率先迎降,以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生平博览群籍,精於史学,诗文在当时负有盛名。家有绛云楼,藏书丰富,尤以明代史料收集完备著称,清初毁于火。所著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等。辑有《列朝诗集》。方维仪(1585--1668)明末清初女诗人。字仲贤,桐城(今属安徽)人。明大理少卿方大镇之女,姚孙棨之妻。少年寡居,与嫂共同教养其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