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南京岁时节日民俗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18:38:10
文档

南京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第一节岁时节日的由来和发展第2节岁时节日的活动及特点人生仪礼第一节人生仪礼的性质第二节诞生仪礼第三节成年仪礼第四节婚姻仪礼第5节丧葬仪礼主要写以上两个方面的内容,下面是一些资料:南京民俗文化简述自古“天下财富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南京又是十朝都会,“衣冠文物盛于东南和都市大气之特色,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透露出几分儒雅之气,豪杰之风,斯文秀美,亢朗冲融。”同时南京作为天下文枢所在,文化底蕴深厚,所谓“菜佣酒保也有六朝烟水气”。春节元旦以前称元旦,俗称过年。南京人过年要洒扫庭除,张灯
推荐度:
导读岁时节日民俗第一节岁时节日的由来和发展第2节岁时节日的活动及特点人生仪礼第一节人生仪礼的性质第二节诞生仪礼第三节成年仪礼第四节婚姻仪礼第5节丧葬仪礼主要写以上两个方面的内容,下面是一些资料:南京民俗文化简述自古“天下财富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南京又是十朝都会,“衣冠文物盛于东南和都市大气之特色,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透露出几分儒雅之气,豪杰之风,斯文秀美,亢朗冲融。”同时南京作为天下文枢所在,文化底蕴深厚,所谓“菜佣酒保也有六朝烟水气”。春节元旦以前称元旦,俗称过年。南京人过年要洒扫庭除,张灯
岁时节日民俗

  第一节 岁时节日的由来和发展

第2节 岁时节日的活动及特点

人生仪礼

  第一节 人生仪礼的性质

第二节 诞生仪礼

第三节 成年仪礼

第四节 婚姻仪礼

第5节 丧葬仪礼

主要写以上两个方面的内容,下面是一些资料:

南京民俗文化

简述

自古“天下财富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南京又是十朝都会,“衣冠文物盛于东南和都市大气之特色,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透露出几分儒雅之气,豪杰之风,斯文秀美,亢朗冲融。”同时南京作为天下文枢所在,文化底蕴深厚,所谓“菜佣酒保也有六朝烟水气”。

春节元旦

以前称元旦,俗称过年。南京人过年要洒扫庭除,张灯结彩,穿新衣,戴新帽,贴春联,放鞭炮。 南京人过年大门上贴春联或门神,还有文人雅士在大门贴一幅画鸡,取“鸡日相长”之意。现在人们过年相见,互祝“恭喜发财”,并敬递茶烟,以时尚糕点相待。

元宵灯会

正月十五是农历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称元夜,夜与宵同义,便称元宵。食品也由食豆粥,改为品尝元宵(汤圆),南京有“上灯元宵,落灯面”之俗。明清两代,南京元宵灯会,有玩龙灯和挂纱灯之俗。

清明踏青

清明节自古以来由于注入扫墓祭祖的习俗,受到历代朝廷和民间的重视。此时正值春光明媚,男女藉以到郊外牛首山、雨花台、梅花山“携酒游山,谓之踏青”。有谚云“春牛首”。

端午游秦淮

夏历五月初五叫端午,又称端阳。这一天,南京人最喜吃粽子、绿豆糕,以及食“炒五毒”(用银鱼、虾米、茭菜、韭菜、黑干杂炒)、苋菜和雄黄豆,饮雄黄菖蒲酒,以求免灾。用经过曝晒的水洗眼,谓之“破火眼”,说可免一年眼疾。还用菖蒲、艾叶蘸水洒地而后插门楣,用以“禳灾”。近20多年来,秦淮河又进行了大力整治,定期换水,增添画舫,景色宜人。入夜,秦淮两岸万家灯火,五光十色,流光溢彩。游人置身游船中,船在景中过,人在画中行,自有别样情趣。

中秋月摸秋

八月十五中秋节,江南又称八月节。此夜,天上月圆,人间圆月,即使身在外地也要赶回家团聚。南京人喜合家赏月,叫“庆团圆”,团坐聚饮称“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明初,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皆为游人赏月之所,而以游玩月桥为最盛。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为旧院所在地。清以下,赏月之风仍盛,人们祭月,陈列鲜果、月饼,燃放斗香(扎香如塔式,上加纸斗,叫斗香),讲《嫦娥奔月》故事,然后分食月饼。月饼以瓜埠“赖月”,时期以“金陵套饼”为上乘。

重阳登高会

夏历九月初九日,因月日皆为阳数,故称重阳。历史上建康(今南京)人在这一天都外出登高,形成“登高会”。此俗源于一个古怪离奇的避邪传说,南朝梁人吴均写的《续齐谐记》中有详述。从魏晋南北朝及至明清,建康重阳风俗犹盛。当时居城南登雨花台,城中登北极阁,城北登幕府山,尤以幕府山为最著。

腊八节品粥

南京自古是中国的佛教文化中心,中国信徒出自虔诚,遂与“腊日”融合,方成“腊八节”,并同样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这个起源于佛教传统的腊八节也随之在南京兴旺起来。腊八顾名思义,为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最为著名的就是位于南京江路程总统府旁的毗卢寺。

小年迎财神

按照南京人的传统习俗,农历正月初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这一天,放在簸箕里多日的垃圾可以到处门外了。人们等待着凌晨12:00的时候(子时),子时到时,各地响起了震天的鞭炮声,声音有时甚至可以赛过大年三十。这天,南京老习俗中,夫子庙就开始上灯了,大大小小的荷花灯,菠萝灯,生肖灯等等各式各样的灯都亮起来了。

编辑:卢辉

 

南京民俗:清明插柳戴柳

日期:2012-10-22 15:43:00 点击:  6 标签:

  南京,还流传着许多关于柳的民俗民谚和游戏,像“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等等。这些又有什么趣闻典故呢?南京地方志专家陈济民先生给我们解读了这些老南京的民俗。

  用柳驱邪,源于观音手拿柳枝

  南京清明插柳的习俗由来已久,据陈济民先生介绍,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据悉,清明节祭祖,事涉鬼魂,为了防止鬼魂邪气侵扰,必须禳灾、祓除、驱邪。其办法就是插柳于户,戴柳于首。清明用柳驱邪,是因为柳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具有驱邪功能的吉祥物。

  陈济民先生告诉我们,柳的一个重要寓意就是“去恶辟邪”,这主要源于佛教,像观音一手托净瓶,一手拿柳枝,以柳枝蘸净瓶中的水向人间抛洒甘露,祓病消灾。受此影响,国人便以柳为驱邪消灾之吉祥物,称其为“鬼怖木”。宋朝,清明节插柳辟鬼之俗已十分盛行,一直到明清至,此俗仍盛,而“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也越传越广,还有“清明不插柳,再生变黄狗”也都是这一意思。

  相传清明插柳与“马大脚”有关

  民间还有传说清明插柳与马娘娘有关。据说,马娘娘最忌讳别人讥讽其大脚,一次清明出游,途经一个叫“杨家边”的小村,被村民发现其大脚,村民并不知其身份,于是围观议论。马娘娘大怒,决定派人铲除这个村庄。但马娘娘对村里的一个孤苦女人十分同情,就让她在门前插几棵杨柳条。女人把此事和村里的阴阳先生说了,阴阳先生算出大事不好,就让家家户户都插上了杨柳条。于是,马娘娘手下的人无从下手。于是这个清明插柳行为就流传下来。虽然是民间的戏说,但也是寄托了人们去灾祈福的愿望。

  佩戴柳圈,祈求青春永驻

  陈济民表示,青青春柳有象征青春之义,正表达人们心中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而柳谐音“留”,因此,人们自然就把柳与“留驻青春”联系到了一起。“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就是表达这种意思。这一寓意在民间被广泛运用,每到清明时节,人们纷纷把柳枝做成各种装饰,佩戴于身,男人一般编柳圈戴在头上,女人一般是编柳球挂于鬓角。

  陈济民先生说,女性尤其注重这一习俗,一来能像柳枝轻盈地摇曳是女人的梦想;二来柳枝非常漂亮,容易造型,可以做成漂亮的装饰;再者又有祈青春永驻的意思,因此清明时节,女人们都会因为这些“柳饰”而漂亮异常。“而且当时一些大户人家的女子在清明去祭扫时,往往会乘坐轿子。她们不光头戴柳球,而且轿子上也会插满柳枝。于是民间就渐渐有了‘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

  明皇宫流行“剪柳”游戏

  陈济民先生说,在《识小编》一书中有记载说“永乐中,禁中有剪柳之戏”。也就是说,在明永乐年间,皇宫中流传着关于柳的游戏。据陈济民介绍,所谓“剪柳之戏”的玩法有三种,一是以柳枝编成圈,悬挂于某处,众人以弓箭依次射击,射在圈中者为胜。第二种玩法是,在柳圈上挂上许多红枣,仍以弓箭射之,最后以红枣落地最多者为胜。第三种玩法是在柳枝桠上放个大葫芦,葫芦里放着布谷鸟或鸽子,葫芦口有个小盖子,把盖子射落后,放在葫芦中的鸟便会飞起来,谁的鸟飞得高,谁就是胜利者。

文档

南京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第一节岁时节日的由来和发展第2节岁时节日的活动及特点人生仪礼第一节人生仪礼的性质第二节诞生仪礼第三节成年仪礼第四节婚姻仪礼第5节丧葬仪礼主要写以上两个方面的内容,下面是一些资料:南京民俗文化简述自古“天下财富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南京又是十朝都会,“衣冠文物盛于东南和都市大气之特色,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透露出几分儒雅之气,豪杰之风,斯文秀美,亢朗冲融。”同时南京作为天下文枢所在,文化底蕴深厚,所谓“菜佣酒保也有六朝烟水气”。春节元旦以前称元旦,俗称过年。南京人过年要洒扫庭除,张灯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