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25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18:37:46
文档

第25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第25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熟悉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和同一时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对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确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为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和奋斗历程,学习伟人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精神。通过了解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认识中国党的伟大,培养其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
推荐度:
导读第25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熟悉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和同一时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对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确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为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和奋斗历程,学习伟人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精神。通过了解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认识中国党的伟大,培养其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
第25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熟悉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和同一时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对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确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为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和奋斗历程,学习伟人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精神。通过了解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认识中国党的伟大,培养其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情感。

二、教学重点: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含义、内容及评价

三、教学难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中国党的正确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理论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使中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中国党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讲授新课

一、重要的历史转折

1.“两个凡是”与“文化大”后的两年徘徊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十年“文化大”宣告结束,全国各族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各项建设中去,但出现了两年徘徊的局面。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在指导思想上继续坚持“左”倾错误,集中体现在“两个凡是”上。这使“文化大”的错误得不到纠正,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2.为实现伟大转折进行的不懈努力

1978年5月10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在理论上根本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文章发表后,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同时也是一场关于党的思想路线的原则分歧的争论展开了。以鲜明的态度,积极支持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这一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使亿万人民从盲目的对的中惊醒,从而拿起实事求是这个思想武器去评判是非,特别是敢碰“文化大”这个当时的禁区,成为一场深刻的思想运动。

1978年11月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发表了《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不仅仅重新确立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率先提出要思想,把实事求是和思想联系起来,深刻阐述了思想对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这篇讲话,是在“文化大”宣告结束以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重要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这一讲话,为全会确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认识和新决策奠定了重要基础,实际上成了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成为实现伟大转折的思想条件。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在的领导下和老一辈无产阶级家的支持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明确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思想的科学体系。全会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果断地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91年底,全面改革、迎接挑战时期,更是理论提出到逐步形成的阶段。

1.十二大

党的十二大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进行总结,以及对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思考过程中,诞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阐明的“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成为新时期把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指明了新时期的前进方向,全面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2.十三大

为保证党和国家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继续前进,中国党在1987年召开了十三大。根据同志的思想,这次大会在认识国情和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系统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和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确立了我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到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十二大上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系统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第一次系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理论的概念已经提出,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三、理论的形成

从1992年1月到1997年9月,不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继往开来时期,更是理论的发展、完善阶段,并确立为全党指导思想阶段。

1.“南方谈话”: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的标志。

1992年初视察南方时的重要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地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以新的论述和新的论断丰富和发展了理论。“南方谈话”是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的重大标志。

2.理论的其它内容

理论内容十分丰富,如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自主的和平外交,扩大对外开放,为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他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

3.“理论”最终形成并写入党章

1992年秋召开的十四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7年,十五大进一步阐述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把“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郑重写进《中国党章程》,强调高举理论伟大旗帜,明确回答了国际国内普遍关注的同志逝世后中国怎样继续前进这个重大问题。

4.理论的历史地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雄辩地证明,实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没有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行,就没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没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行就是难以想象的。新社会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实践。他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不断思想的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理论。思想、实事求是是理论的精髓。理论,以一系列新的思想理论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带有时代特征的重大课题,具有普遍意义。在我们这个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国度里,社会主义红旗不仅不倒,而且更高地举了起来,这个事实本身就雄辩地证明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无比优越性。理论开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世界社会主义复兴的希望之路。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

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国际方面,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国内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各方面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在中国党内,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党的建设遇到了许多新的课题。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既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严峻的挑战和崭新的课题。立足于我们党的实际状况,着眼于解决党的建设遇到的新课题,“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问题,迫切需要给予科学的回答。新的形势、新的实践、新的任务,要求我们的思想认识决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必须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创新,以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时代背景。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先是中国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同时,中国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中国党还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中国党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治党、治国、治军新的宝贵经验,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在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是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中华民族的又一面光辉旗帜。在新世纪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巩固小结:新的社会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社会实践,在领导全党全国人民不断思想的过程中,形成了理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

(四)课堂练习:课后解析与探究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我测评

板书

第25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一、重要的历史转折

1.“两个凡是”与“文化大”后的两年徘徊

2.为实现伟大转折进行的不懈努力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十二大

2.十三大

三、理论的形成

1.“南方谈话”: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的标志。

2.理论的其它内容

3.“理论”最终形成并写入党章

4.理论的历史地位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文档

第25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第25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熟悉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和同一时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对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确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为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和奋斗历程,学习伟人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精神。通过了解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认识中国党的伟大,培养其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