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古生物期末考试复习资料1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18:24:01
文档

古生物期末考试复习资料1

一、名词解释1.化石:保存在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岩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以及所有可以指示生命存在的地质记录。2.化石的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形成化石的作用,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①矿质充填作用:生物硬体中的有机质常在埋藏后散失殆尽,使原来硬体疏松多孔。随后孔隙被溶于水中的矿物质充填,使硬体变得致密和坚实,增加了硬体的重量。②置换作用:原来生物体的组成物质逐渐被溶解,由外来矿物质充填的作用。常见的置换作用有硅化、钙化、白云石化和黄铁矿化。③炭化作
推荐度:
导读一、名词解释1.化石:保存在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岩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以及所有可以指示生命存在的地质记录。2.化石的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形成化石的作用,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①矿质充填作用:生物硬体中的有机质常在埋藏后散失殆尽,使原来硬体疏松多孔。随后孔隙被溶于水中的矿物质充填,使硬体变得致密和坚实,增加了硬体的重量。②置换作用:原来生物体的组成物质逐渐被溶解,由外来矿物质充填的作用。常见的置换作用有硅化、钙化、白云石化和黄铁矿化。③炭化作
一、名词解释 

1.化石:保存在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岩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以及所有可以指示生命存在的地质记录。

2.化石的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形成化石的作用,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① 矿质充填作用:生物硬体中的有机质常在埋藏后散失殆尽,使原来硬体疏松多孔。随后孔隙被溶于水中的矿物质充填,使硬体变得致密和坚实,增加了硬体的重量。② 置换作用:原来生物体的组成物质逐渐被溶解,由外来矿物质充填的作用。常见的置换作用有硅化、钙化、白云石化和黄铁矿化。③ 炭化作用:埋藏后生物遗体组分中的成分,经分解和升馏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较稳定的炭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

3.化石群的埋藏类型:化石群的埋藏类型分为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化石群如是由生物群死亡后埋藏在原生活位置的为原地埋藏,化石群的成员与原来生物群的成员一致,几乎全部未经移动,此化石群称为原地化石群。若化石群中保存着原来生物群中的大部分成员,且保存着原地生活状态,但一小部分被搬运走了,这种原地埋藏的化石群称残留化石群。形成的化石中大部分成员属同一生物群,并未经搬运,但混入了搬运来的生物,其中有同时期的,或有不同时期在沉积的,这种化石群叫混合化石群。有些化石群是生物全部搬运后再形成,它们可能来自几个同时代的生物群,此化石群称为搬运化石群。原地埋藏的化石群对确定地层时代及恢复当时的环境非常有用。搬运化石群和混合化石群对研究古环境可提供有益的资料,如水流强度、水流方向、能量高低和沉积来源等。

4.生物层序律:英国人史密斯(W. Smith)发现每一地层中都有其特殊的生物群面貌,既不同于上覆地层,也和下伏地层不一样,称为生物层序律。该定律为化石应用于地质学,特别为生物地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物种的命名法则:种的名称采用双名法(二名法),即由种本名和其从属的属名组成,属名在前,种本名在后。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本名第一个字母小写,种名后要注明命名者的姓氏。按国际命名法规,生物各级分类等级的学名,应用拉丁字或拉丁化文字。

6.形态属:指不属于同一科的生物或其分散保存的部分器官、不同生长阶段的个体或不同性别的化石,根据其形态特征的相似而建立的属。在没有其它重要特征(如生殖器官)时,无法区别它们。

7.物种:具有共同起源,能够交配或有可能杂交并能产生能育后代的一系列自然居群,它们与其它类似的机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同一物种有共同的形态特征,分布于一定的地理范围,具有一定的生态区和相同的生活习性。

8.趋同:亲缘关系较远的生物,由于长期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使其体型及运动器官外形上彼此相似的现象。(如鱼类的鲨鱼、爬行动物的鱼龙及哺乳动物的鲸是不同类别的生物,但都在海洋中游泳生活,它们的体型和运动器官却十分相似。)

9.笔石页岩相:以黑色页岩及硅质页岩为主,含丰富的笔石等浮游生物化石,而不含或少见底栖生物化石。一般反映了还原条件下的滞流台槽、较深海和深海环境,水体宁静、海底缺氧,多H2S气体和黄铁矿,底栖生物无法生存,只有漂浮于水面的笔石死后下沉,又无其它生物吞食,故而得以大量保存。该相是奥陶纪和早志留世普遍存在的生物相。因此黑色笔石页岩成为指相标志,这对恢复古地理、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10.居群:是生活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占居特定环境的可以相互配育的同种个体群,是物种的基本结构。

11.羊膜卵:爬行动物的卵不但具有石灰质的硬壳,可以预防损伤,减少卵内水分蒸发;而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还产生一种纤维质厚膜,称为羊膜,它包裹整个胚胎,形成羊膜囊,其中充满羊水,使胚胎悬浮在液体环境中,能防止干燥和机械损伤。卵内尿囊作用是收容胚胎的排泄物,卵黄则供给胚胎充分的养料,完成各阶段的胚胎发育。羊膜卵的出现是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的一个飞跃,解除了脊椎动物个体发育中对水的依赖,使脊椎动物完全陆生成为可能。爬行动物最早具有羊膜卵,鸟类和哺乳类的胚胎也都具有羊膜结构,因此统称为羊膜动物。

12.三叶虫:节肢动物中以绝灭的一纲。体分节,背部覆以几丁质背壳,化石多保存其背壳或其外膜。横向上也可以分为头、胸、尾三部分,纵向上背壳被两条纵向背沟分为中轴及其两侧的肋部,故名三叶虫。全部海生,开始出现于早寒武世,以寒武纪和奥陶纪极盛,古生代末全部绝灭。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 前壁      ,(2)  初房     ,(3) 隔壁       ,(4) 房室       ,(5) 旋壁       ,(6) 螺塔     ,(7) 体螺环  ,(8) 横脊     ,(9) 缝合线      ,(10) 壳口       ,(11) 内唇   ,(12) 外唇   ,(13)   前沟   ,(14) 胎壳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任选其中的3题作答)(类型齐全并有解释和说明不扣分,每缺一类型扣2分,类型齐全但无解释扣5分)

1.简述菊石缝合线的主要类型及其地质意义。

答:头足类隔壁边缘与壳壁内面相接触的线叫缝合线。缝合线根据隔壁褶皱程度,

可分为5类:1) 鹦鹉螺型:平直或平缓波状,无明显的鞍、叶之分。

2) 无棱菊石型:鞍叶数目少,形态完整,侧叶宽,浑圆状。

3) 棱菊石型:鞍叶数目较多,形态完整,常呈尖棱状。

4) 齿菊石型:鞍部完整圆滑,叶部再分为齿状。

5) 菊石型:鞍叶再分出许多小叶。

缝合线在演化上和分类上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2.简述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及其地质意义。

答: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进步性演化;

与地球演化同步的协调性演化;

突变与渐变相交替的间断平衡式演化;

生物在时间中起源、发展,也将在时间中衰退、消亡。

3.简述蜓类的演化趋向。

答:蜓类自早石炭世后期出现至二叠纪末期绝灭,蜓壳构造发生了迅速而有规律的变化,主要的演化趋向表现为:

(1)壳体不断增长

低级蜓类壳微小,壳径不到1mm,而绝大多数高度发展的蜓类都比较大,有的比低级类型的体积大几十倍。随着壳体由小变大的同时,壳形也由短轴型如凸镜形、盘形变为变为等轴型或长轴型如球形、纺锤形、圆柱形等。

(2)旋壁构造复杂化

旋壁构造的变化是蜓类演变中极为重要而明显的现象。原始的旋壁由未分化的单层式构成;以后的蜓类渐变为三层式,进一步发展成四层式,晚石炭世旋壁构造中蜂巢层的出现是蜓类演化中一个重要转变,它们起到加固壳壁的作用,早二叠世后期副隔壁的出现是蜓壳加固的另一种新形式,演变出新希瓦格蜓科的许多代表。

    (3)隔壁和旋脊的变化

     较原始蜓类隔壁平直旋脊发育,随之出现两极褶皱,同时旋脊也随之减弱乃至消失,这是纺锤蜓科的演变特征。另一部分蜓类在演变过程中隔壁不发生褶皱,其进化类型发育拟旋脊、副隔壁,这是费伯克蜓类科的演变特征。

4.四射珊瑚有哪4种构造组合带型,每种类型包括那些构造?

答:四射珊瑚有单带型、双带型、三带型和泡沫型4种构造组合带型。其中:

(1)单带型:除隔壁外,只有横板。

(2)双带型:包括 ① 横板+鳞板;② 横板+泡沫板;③ 横板+中轴。

(3)三带型:包括 ① 横板+鳞板+中柱;② 横板+泡沫板+中柱;③ 横板+鳞板+中轴;④ 横板+泡沫板+中轴。

(4)泡沫型:只有泡沫板,隔壁刺可有可无。

四、论述题

1.任选一类无脊椎动物为例,说明其分类依据、硬体构造基本组成、古生态特点及地史分布。

2.植物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

答:植物界演化总规律: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为了有效地适应环境,生殖器官和维管系统的逐渐完善是植物界进化的主要线索。地史时期植物界可以划分为如下5个主要演化阶段: 

(1)菌藻植物阶段  

   太古代、元古代至D1以前,植物界都生活于水中,无器官的分化。前期以丝状藻类为主,后期以叶状藻类为主,并造礁。

(2)早期维管植物阶段 

    自志留纪末期至早中期泥盆世,地壳上陆地面积增大,植物界由水域扩展到陆地。最早的陆生植物以原蕨植物门为主,并有原始的石松、节蕨、真蕨和前裸子门,其形态、结构特征与原蕨植物近似。生活于滨海暖湿低地。 

(3) 蕨类和古老裸子植物阶段  

   D3-P1。植物界以石松、节蕨、真蕨、前裸子门和古老裸子植物的种子蕨门、松柏门的科达纲为主。松柏纲自C中晚期始现,P起,Mz型的蕨类和苏铁、银杏类始现。此阶段可再分两个时期:① D3-C1,古生代植物群面貌基本形成,乔木状植物已较普遍,C1已有小型滨海沼泽森林形成聚煤的物质基础;② C2-P,植物群极发育,是全球重要聚煤期。

(4)裸子植物阶段

    P2-K1,以裸子植物的苏铁门、银杏门、松柏纲和中生代真蕨植物为主。    此阶段可以分为两个时期:① P2-T2,大多数地区为干旱气候,中生代植物群开始发展;② T3-K1,中生代植物极度繁盛,也是重要地聚煤期。此时期北半球又逐步分化为不同的植物地理区:自南至北分为加拿大-西伯利亚温带植物区、欧洲-中国热带亚热带植物区、赤道植物区及 澳大利亚植物区。 

(5)被子植物阶段

   K1初始现的被子植物自K2-Q,逐步在植物界占绝对统治地位。第三纪是新生代的全球重要聚煤期。自Q冰期后植物界面貌于现代植物界相似。 

3.试述腕足类和双壳类壳体的主要区别。

文档

古生物期末考试复习资料1

一、名词解释1.化石:保存在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岩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以及所有可以指示生命存在的地质记录。2.化石的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形成化石的作用,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①矿质充填作用:生物硬体中的有机质常在埋藏后散失殆尽,使原来硬体疏松多孔。随后孔隙被溶于水中的矿物质充填,使硬体变得致密和坚实,增加了硬体的重量。②置换作用:原来生物体的组成物质逐渐被溶解,由外来矿物质充填的作用。常见的置换作用有硅化、钙化、白云石化和黄铁矿化。③炭化作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