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珍义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8年第07期
摘 要:本文主要描述了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信息孤岛”现象,着重阐述了“信息孤岛”现象产生的原因。重点阐述“信息孤岛”现象解决的策略,并对共享数据中心的建立给出了平台的架构。
关键词:信息孤岛 数字化校园 共享数据中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13-0023-03
中国高校信息化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全面、快速的发展阶段。目前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办公、教务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科研管理、设备资产管理、网络教学等应用系统,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项职能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日益增强。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由战术地位转变为战略地位,由局部推进转变为整体发展,由技术驱动转变为制度驱动。同时,作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设施的校园网日臻成熟。数字化校园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由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阶段性、高校信息系统自身特点和对数字化校园的认识偏差等因素,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从“有路无车”变成“交通混乱”、“信息孤岛”现象,致使信息资源流通不畅和使用不便,严重影响了数字化校园建设。
一、“信息孤岛”的概念
“信息孤岛”是指在一个单位的各个部门信息系统之间由于种种原因造成部门与部门之间完全孤立,各种信息(如财务信息、各种计划信息等)无法或者无法顺畅地在部门与部门之间流动。这样就会形成“信息孤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一个学校的学生信息,招生部门有最初的学生信息,教务处应该根据学生信息进行教学计划安排,后勤管理部门根据学生信息进行食宿安排;在校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状况改变应该由相应的主管部门进行及时更新修改,直至毕业。但是实际上有很多学校的各部门,在修改信息系统信息时,其它各部门的信息系统数据没法更新,从而造成各信息系统中的学生信息不一致,无法从一个系统中得到最为权威的学生信息。
二、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信息孤岛”现象产生的原因
1.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
不论是企业信息化,还是高校信息化,都有一个从初级阶段到中级阶段,再到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在计算机应用的初级阶段,人们容易从文字处理、报表打印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而围绕一项项业务工作,开发或引进一个个应用系统。这些分散开发或引进的应用系统,一般不会统一考虑数据标准或信息共享问题,追求“实用快上”的目标而导致“信息孤岛”的不断产生。“信息孤岛”的产生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它是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具体表现。
2.高校信息系统的特征导致了“信息现象”的产生
高校信息系统的特征具体体现在整体的体系结构上,需要信息资源实现集成性与开放性的协调统一,这就形成了信息资源系统组织结构的松散耦合性。学校各部门间信息系统建设既相互关联,又具有一定的性,信息系统建设的随意性很大,而往往都忽略对信息系统整体的设计。信息系统建设领导部门有多个上级主管单位,分属各种委员会、各种资源建设工作小组交叉管理,再加上高校信息系统建设是采用边规划边建设的“递进式”模式,信息系统在建设中需要一直不停地进行更新和变革。这些就使得信息资源规划与信息系统整体设计变得相当困难,造成学校各个信息系统建设部门难以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的协调与控制;建成后信息资源也很难进行整个系统的资源调整与整合;建成后的信息系统只不过让信息资源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数字化,信息资源数据基本上得不到流通和交换,对其使用也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致使信息系统建设中的“信息孤岛”现象。
3.认识误区,导致“信息孤岛”现象进一步发展
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一项新生事物,没有成熟的理论指导。长期以来,人们对信息化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在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重硬轻软,重网络轻数据”的认识误区,在设备选型和网络构筑上花费巨资,很少或根本没有考虑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对数字化校园重视程度不够,对信息系统建设从整个数字空间的高度考虑不足,以局部建设为主。各高校的信息系统建设模式基本上都是一个部门一个系统,然后通过后台的数据库手段进行数据交换与共享,而很少从整个学校的高度根据业务逻辑设计跨部门的系统,忽略了解决数字空间内部关联问题以及与现实校园的衔接问题,造成“信息孤岛”进一步加剧。
三、解决“信息孤岛”的有效策略
1.提高认识,整合资源,创造以人为本的用户环境
数字校园建设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一体化数字校园的顶层设计与规划,构建关联整合的信息系统和有机集成的支撑环境,整合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贴切服务。
为了提高用户学习、工作效率,数字校园必须以用户为核心组织信息资源服务。因此,需要建立个性化的用户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按需访问的用户界面,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贴切服务,使用户登录进入数字校园后,展现在面前的是他希望看到的和有权看到的信息与服务。为此,必须先建立起全局的用户权限模型,并实现数字校园资源权限与现实校园权限的有机衔接。
以关联的应用为纽带,构建一体化的数字校园。关联的应用是核心,它是实现跨系统的流程整合、内容整合的关键所在。为此,在数字校园信息系统的建设中,我们必须对业务系统进行合理划分,规范系统间的调用接口,以实现业务系统间的信息畅通。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信息整合与流程优化,实现跨业务系统的信息内容关联、管理流程关联、信息服务关联,形成关联整合的应用环境,如图1所示。
2.集成数据环境,构建共享数据中心
共享数据中心是收集、处理和存储各类共享数据,并为全校提供信息共享服务的平台。为实现系统的集成和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数据,需要建立基于数据管理和利用的综合性技术方案的共享数据中心,在用以存放大量数据的同时有效地将数据管理起来,并提供数据访问的手段,为系统集成和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提供平台,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和一致性,解决“信息孤岛”现象。
(1)建立共享数据中心的重要作用
整合资源,减少学校在运行环境、维护人员等方面的重复投资。对共享数据实行统一管理,例如将数据中心管理分为系统管理、网络管理、安全管理、数据库管理、客户服务等,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人员成本。由于人员分组保证了每个组的成员在所管理的领域中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因此更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
运行平台整合,实施有效的安全防护与管理。当共享数据实行统一管理时,只有数据中心的数据对外开放,各个应用系统数据保持且仅限内部使用,而数据中心配有专门安全管理人员,使得数据安全性更有保障。
数据沟通、数据存储的有效管理。数据存放的合理性以及如何保证数据的安全对系统来说是最重要的。各应用系统是整个单位大系统的一部分,许多数据都需要提供给各应用系统进行共享。如何设计数据库的结构使各应用系统能够方便、有效地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共享,这也是数据中心工作的一部分内容。做好数据的存储与备份,并且提供异地的备份,这是数据安全的最有效和最可靠的保证。
(2)共享数据中心系统架构
共享数据中心和各业务系统共同构成一个学校完整的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系统,共享数据中心实现数据在各业务系统间共享;共享数据和各业务系统数据在一起,支持面向最终用户的数据查询、数据统计、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
要实现全校数据共享就必须进行各业务系统数据库到共享数据中心数据库数据的整合,数据的整合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将原有数据库和应用完全移植到新建的数据中心数据库平台上;
第二种方式是保留原有各业务系统的数据库,在数据中心数据库添加新的数据结构,然后通过专用的数据交换工具来保持数据中心数据库与各业务系统数据库之间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目前高校信息化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各部门已经建立了相应的信息系统,若采取第一种方式,资金投入巨大,日后系统管理和数据的维护将会存在较多的推诿等现象,不利于“谁产生、谁维护”的原则。利用第二种方式建立共享数据中心,实施难度相对较小,保证全校数据的统一,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共享数据中心平台架构、功能模块及数据流程的关系如图2所示。
共享数据中心架构包含如下功能模块:信息标准建立;支撑平台(硬件设施、系统软件、网络设施);系统管理;共享数据库(公共字典、共享数据、数据仓库);数据服务(共享数据和业务系统的集成包括共享数据库对业务系统享
数据整合、业务系统使用共享数据的订阅);全局信息服务(数据查询、数据统计、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
四、结束语
数字化校园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都有一个发展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信息孤岛”现象是数字化校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只要提高认识,以建立共享数据中心为策略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形成一个唯一的可信数据源,使整个新系统、不同时期已经存在的已有系统能进行有机的集成,保持整个数据的统一和一致,并为整个学校的信息查询和决策分析提供可靠的、足够的、全面的数据保障,为数字化校园的进一步建设奠定平台基础,从而消除“信息孤岛”现象。
参考文献:
[1]汪益民,武咸春.建立数据中心设计统一数据平台[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3).
[2]许鑫,苏新宁,吴乃刚.高校共享数据中心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6).
[3]陶祥亚,胡建华.高校信息资源建设中“孤岛现象”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5).
[4]李华,邢花,闫琦.高等学校教育资源整合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3.
[5]杭州正方电子工程有限公司.数字化校园解决方案. http://www.zfsof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