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单项选择题
10.实验室保存下列试剂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A.钠保存在煤油中
B.用棕色试剂瓶盛放新制的氯
C.用带玻璃塞的试剂瓶盛放NaOH溶液
D.向盛放氯化亚铁溶液的试剂瓶中加少量铁粉
11.STS教育中,STS三个字母不包括那一项( )。
A.科学 B.技术 C.社会 D.生活
12.课标是哪几部分构成的( )。
A.前言 B.课程目标 C.内容标准 D.活动探究
13.下列符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化学课程结构的是( )。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C.以分科课程为主
D.设置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课程
14.科学探究既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又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科学探究中各要素的呈现顺序是固定不变的
B.科学探究必须通过化学实验来获取事实和证据
C.对科学探究学习的评价,应该侧重考查学生的探究活动结果
D.科学探究目标的实现,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过程
15.听评课的内容主要有以下( )部分。
①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
②关注教学内容
③关注教学方法的选择
④关注教学过程的实施
⑤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16.以下有关个体内差异评价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一个学生化学成绩持续提高,教师就可以作出该生已有进步的评价
B.被评价者自己参照评价指标体系对自己的活动状况或发展状况进行自我鉴定
C.个体内差异评价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增强自信心,强化学习动力
D.这种评价的结果往往难以反映个体间的差异,也无法确定被评价者达成教育目标的程度
17.教师自我教学反思的意义包括( )。
(1)化学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是高质量化学教学的保证
(2)化学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有助于化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3)化学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实质上是一种对化学教学的行动研究
(4)化学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是其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A.(1)(2)(3)(4) B.(1)(2)(3)
C.(2)(3)(4) D.(1)(3)(4)
18.初中化学教材编写有以下哪些建议( )。
①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中取材
②教材编写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③选取适当的题材和方式,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④提供多样化的实验内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⑤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体现科学方法的具体运用
⑥在教材编写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⑦编写配合新教材使用的教师手册
⑧发掘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有用素材
⑨重视对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和投入
A.①②③④⑤⑦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⑧⑨ D.④⑤⑥⑦⑧⑨
19.新课程中,选取化学教学内容的原则不包括( )。
A.十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
B.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
C.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
D.教材的内容要具有弹性
20.学段教学设计进行的工作中,要求编制( )。
A.课程教学计划 B.课时教学计划 C.课题教学计划 D.学期教学计划
二、简答题(共2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共25分)
21.下面是某初中化学教师讲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教学实录。
[直接引入]整个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结合新学期的一些变化来举例,使学生感到熟悉,活跃课堂气氛)。
[师生交流问答]师提问自然界有哪些变化?
[生]举例下雨、木材燃烧、植物光合作用、瀑布下落,并分析如何变化。
[师提问]若将以上的四个变化进行分类,你准备怎么分?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生回答]根据在变化中是否生成新的物质把以上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小结]下雨和瀑布下落没有生成新物质,在变化中没有生成其他物质,这类变化叫物理变化。木材点燃发热、发光生成了新物质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和氧气。在变化中生成了其他物质,这类变化叫化学变化。
[演示PPT]演示水分子电解的动画。请学生从微观角度来判别水电解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得出结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过渡]我们周围的物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判断变化是否发生了?要了解物质的变化,必须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演示实验]取适量的铅溶液放入锥形瓶中,再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碘化钾溶液,观察反应前后的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在此反应中,有不溶于水的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拿出桌上的一段细铁丝,观察颜色、状态、形状,弯曲成各种形状,并用剪刀把细铁丝剪成几段。
[讲述]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特征或性质,不同物质有不同的性质,根据物质的某些性质,可用来识别该物质。我们可把物质的性质分为两大类: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小结]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物质的颜色、形状和状态、是否有沉淀生成等都可以作为判别物质变化的标准。
请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这位老师的化学教学内容组织采用了哪种形式?
(2)结合以上教学案例,谈谈如何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根据下面《燃烧的条件》的教学案例,回答问题。
【教师】火为何物呢?火是一种燃烧的现象。接下来我们做几个有趣的实验,一起来探索一下“火”的秘密。
【实验探究】学生动手实验并观察。
【学生讨论】
问题1:实验1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问题2:实验2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问题3:实验3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经过充分讨论后,总结出物质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
①物质有可燃性;
②物质要与空气(氧气)接触;
③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教师总结】
【巩固练习】略。
问题:
(1)本教学设计是否有不适当的地方?如果有,请指出并简要说明。
(2)结合案例,谈谈为使探究活动得到有效实施,可以采取哪些探究教学策略?
三、诊断题(本大题共1道小题,共15分)
23.某老师在化学测验中设计了这样一道试题,并对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为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杂质,下面所选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所选试剂均是足量)
【考试结果】有15%的学生误选D为正确答案。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正确的答案是什么?试对学生误选D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
(2)如果这部分学生坚持认为自己的答案没有错,请你设计实验验证该选项是错误的。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道小题,共20分)
24.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在【质量守恒定律】一节课堂教学实施环节中,提出如下问题:
化学反应的特征是生成了其他物质,那么到底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请学生预测:
大部分学生回答:反应物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之和
少部分学生回答:反应物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物的质量之和
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25.阅读下列三段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关“离子”的材料。
材料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内容标准”:认识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知道分子、原子、离子之间是如何转变的。
材料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的目录:
要求
(1)确定“三维”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3)设计教学过程。
(4)设计教学板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答案】D。解析:根据化学反应判断,Z分子中含有1个X原子,1个Y原子,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4+16=40。
2.【答案】B。解析:A.表示一个氮气分子,错误;B.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设硫为x,O显-2价,那么x+(-2×3)=0,x=+4,正确;C.②带正电荷为阳离子,⑤可得得到一个电子,那么带一个负电荷,为阴离子,错误;D.④和⑤的最外层电子数不相等,化学性质不同,错误。
3.【答案】B。解析:A.水玻璃中含有硅酸钠和水,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B.液氯是由氯气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B正确;C.漂白粉中含有氯化钙和次氯酸钙,属于混合物,故C错误;D.铝热剂中含有铝和氧化铁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D错误;故选B。
4.【答案】B。解析:①为吸热反应,升温平衡正向移动,转化率增大;②恒容通入惰性气体,平衡不移动,转化率不变;③增加CO的浓度,平衡逆向移动,转化率减小;④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体积增大,压强减小,减压平衡正向移动,转化率增大;⑤加催化剂,平衡不移动,转化率不变;⑥恒压通入惰性气体,相当于减小压强,减压平衡正向移动,转化率增大,故选B。
10.【答案】C。解析:A.金属钠易与空气中氧气反应、易与水反应,与煤油不反应且密度比煤油小,保存在煤油中可隔绝空气,防止钠变质,故A正确;B.因氯水中次氯酸见光容易分解,应用棕色瓶保存,故B正确;C.玻璃中含有SiO2,易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具有黏性的硅酸钠而使玻璃塞打不开,保存氢氧化钠溶液时不能用玻璃塞,应用橡皮塞,且溶液应存放在细口瓶中,故C错误;D.硫酸亚铁易被氧化为三价铁离子,可以加入少量的铁粉,防止亚铁离子被氧化,故D正确;故选C。
11.【答案】D。解析: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研究简称为STS,没有D。
12.【答案】D。解析:课标是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四部分构成。
13.【答案】B。解析:初中化学教学论中指出: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14.【答案】D。解析:科学探究中各要素的呈现顺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交叉进行,故A错误;科学探究可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获取事实和证据,故B错误;对科学探究学习的评价应该侧重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故C错误;科学探究目标的实现,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过程,D正确;故选D。
15.【答案】D。解析:听评课的内容主要有: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关注教学内容;关注教学方法的选择;关注教学过程的实施;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
16.【答案】B。解析:个体内差异评价也称为个人发展参照评价,是以评价对象自身状况为基准,就自身的发展情况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而作出的判断。B选项是自我评价的定义。
17.【答案】A。解析:教师自我教学反思的意义包括(1)化学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是高质量化学教学的保证。(2)化学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有助于化学教师的专业成长。(3)化学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实质上是一种对化学教学的行动研究。(4)化学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是其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8.【答案】B。解析:初中化学教材编写有以下九条建议: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中取材;教材编写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选取适当的题材和方式,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提供多样化的实验内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体现科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在教材编写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化学概念要体现直观性、关联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习题类型要多样化,应增加开放题和实践题的比例;教材编写要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以上前六条都是,后三条属于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19.【答案】A。解析:新课程中,不必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
20.【答案】D。解析:学段教学设计进行的工作中,要求编制学期教学计划。
二、简答题(共2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共25分)
21.【参】
(1)这位老师采用了传统的秧田式教学组织形式。
(2)①从学科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②从学科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现代社会离不开化学,现代社会中处处有化学,从社会实际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情境素材。
③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情境。利用问题探究来设置教学情境,便于展开探究、讨论、理解以及问题解决等活动,是物理、化学等学科适用的设置情境的有效方法。
④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境。新、旧知识的矛盾,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因而都是用于设置教学情境的好素材。
22.【参】
(1)有。初中阶段学生对实验充满好奇心,并且处于该年龄段的孩子比较好动。本教学设计的几个实验都涉及燃烧,如果操作不当或其他人为疏忽可能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所以是否选择该演示实验作为学生的自主实验还值得商榷。
(2)①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要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活动。提出的问题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且明确具体,富有启发性。一般来说,学生对于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比较感兴趣,教师应当努力选择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具有引发思考作用的内容,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②提供活动时空,优化探究环节
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以及探究活动本身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探究学习的优劣。教师可从提供探究材料和确定探究形式入手优化探究环节。学生一旦投入探究活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得到了极大的调动。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解决问题的愿望强烈,教师应当敢于放手,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不能急于做出解释,更不能随意中止或打断。
③适时适度给予引导
探究活动的开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会遇到思路受阻的情况,教师应及时发现,注意抓住学生有困难的信息,给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这时教师的指导切不可过度,不能直接给出结论,也不能否定学生,而应以引导性指导为主,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思路。
④及时进行探究活动总结
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交流,集思广益,获得对问题更丰富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结果。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道小题,共20分)
24.【参】
(1)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要想成功,必须保证①实验在密闭的体系中进行;②待温度恢复到室温再称量物质总质量。
(2)本案例实施过程说明,在化学教学课程中,应该充分体现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化学以客观事物为研究对象,以发现客观规律为目标。它的理论不是来自凭空的想象,不能仅有逻辑的推断而脱离实践的检验。纵观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几乎每一项发现和发明都离不开化学实验。所以化学学科是在实验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实验是化学理论产生的直接源泉,是检验化学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也是提高化学科学认识能力、促进化学科学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3)当学生预测与实验结果发生矛盾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我们应该利用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的对结果进行猜测,但是猜测的结果必须要通过实验去检验,这样才能获得对问题更丰富的理解和认识,明确探究的结构。尤其需要记得实验之后需要进行反思与交流:之前猜测实验结果的时候是不是忽略了什么,实验探究过程中是否有操作不规范等情况的出现……经过反思与交流之后可以重新设计实验,使实验方案更加完善,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探究,从而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
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25.【参】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知道分子、原子、离子之间是如何转变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培养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树立微粒观这一化学基本观念。
(2)教学重难点
【重点】离子的形成过程;分子、原子、离子的相互转化。
【难点】离子的而形成过程。
(3)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教师提问】教师展示铁、水、食盐的三幅图片,请学生说出各个物质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
【学生回答】
学生1: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学生2:水由水分子构成的,食盐的主要成分氯化钠也是由分子构成的。
学生3:氯化钠不是由分子构成的。
【教师总结】对学生回答做出鼓励指导,指出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本节课将继续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构成物质的第三种粒子——离子。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离子的形成
【展示动画】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的动画。
【教师引导】在化学变化中,电中性的原子经常因得到或失去电子而成为带电荷的微粒,这种带电的微粒称为离子。画面中的钠离子、氯离子都是由钠原子、氯原子转变而来的。
【提出问题】各粒子电性如何?
【学生回答】钠原子、氯原子呈电中性;钠离子带一个正电荷;氯离子带一个负电荷。
【教师提问】请学生总结钠离子、氯离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学生回答】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而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在这个反应中,每个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Na+),每个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氯离子(Cl-)。带相反电荷的钠离子与氯离子相互结合成稳定的化合物氯化钠(NaCl)。
【教师总结】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根据以上分析请同学们说出离子的形成。
【学生回答】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离子。原子得电子形成阴离子,原子失电子形成阳离子。
【教师提问】像氯化钠这样由阴、阳离子结合而成的化合物还有很多,例:氯化镁、氯化钾等。请学生同桌间讨论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具有怎样的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均由阴阳离子结合而构成,一般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由阴阳离子结合而来的。
2.分子、原子、离子的转化
【教师提问】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金刚石、硅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氢气、氧气等;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氯化钠、氯化钾等。
【教师引导】这些粒子之间不是完全的,他们之间可以实现转化。请学生小组讨论得出分子、原子、离子的转化关系。
【讨论交流】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离子;离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原子。
【教师补充】教师用关系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在日常生活中,下列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可行的是( )。
A.为加快漂白粉的漂白速率,使用时可滴加几滴醋酸
B.为防止海鲜腐烂,可将海鲜产品浸泡在硫酸铜溶液中
C.为增强治疗缺铁性贫血效果,可在口服硫酸亚铁片时同服维生素C
D.为使水果保鲜,可在水果箱内放入高锰酸钾溶液浸泡过的硅藻土
2.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9.要检验卤代烃中的卤素为溴元素,正确的实验方法是( )。
A.加入氯水震荡,观察上层是否有红棕色
B.滴加酸化的银,观察有无浅黄色沉淀生成
C.滴加NaOH溶液共热,然后加入稀酸化,再滴加银溶液,观察有无浅黄色沉淀
D.滴加NaOH溶液共热,冷却滴加银溶液,观察有无浅黄色沉淀
10.下列仪器中,使用前一定要检查气密性的是( )。
A.容量瓶 B.洗气瓶 C.分液漏斗 D.酸式滴定管
11.下列属于化学课程资源的是( )。
a.学校里的化学老师 b.学校里的化学实验室 c.最新化学科学研究成果 d.学生的智力水平
A. a、b、c B. b、c、d C. a、c、d D. a、b、d
1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科书的内容编排特点的是( )。
A.内容选取上,落实《课程标准》,突显五大主题
B.内容编排多线索共存,外显三维目标
C.内容在实际案例的选择上,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D.内容逻辑符合学生认知发展顺序
13.课程实施建议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
A.教学建议 B.评价建议 C.教材编写建议 D.学生管理建议
14.下列不属于科学能力探究要素的是( )。
A.猜想与假设 B.表达与交流 C.练习与复述 D.反思与评价
15.化学课堂组织的基本类型不包括( )。
A.传统的秧田式 B.小组合作式 C.马蹄式 D.填鸭式
16.某学生根据Na、Mg、Al、Fe等物质都可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得出结论是“金属可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种学习运用的思维方法是( )。
A.归纳 B.直觉 C.比较 D.演绎
17.设计化学教科书的编排体系时需要重点考虑三个基本问题(简称“三序”)下列不属于“三序”之一的是( )。
A.化学知识的逻辑顺序 B.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
C.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 D.学生的身体发展顺序
18.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教科书的编写建议( )。
A.教科书内容要有鲜明的时代性
B.教科书编写要处理好各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
C.教科书内容要反应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D.编写配合教科书使用的教师手册
19.《课标》中对减少污染使用的是哪个词( )。
A.防止 B.预防 C.治理 D.防治
20.科学探究的核心是( )。
A.问题 B.解释 C.证据 D.假设
二、简答题(共2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共25分)
21.根据下面的教学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化学学习任务】认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化学教学活动1】教师讲授,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溶液变红。
【化学教学活动2】教师演示,“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3】学生进行“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4】学生进行如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1】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
【实验2】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水,充分振荡,待溶解后,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
(1)获得二氧化碳,有哪些可利用的途径(至少举出三种,类型尽可能不同)?
(2)分析该教学片断的4个教学活动中,四位教师采取的教学行为的异同。
(3)谈谈化学教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新课程倡导多元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进行学生学习评价,首先要具有正确、科学的评价观,符合化学课程教学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其次要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多元的评价主体。
问题:
(1)简述中学化学课程教学中常用的学业评价方式?
(2)简述《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评价的建议。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道小题,共20分)
24.案例:
在讲述《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复习课上,教师对一位学生回答“通常我们用水灭火的原理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满意,又叫另一名学生回答。教师未料到这位学生也答不到点子上,教师马上训斥道:“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讲了多少遍都记不住,牛!坐下”。学生练习时,一位学生拿出一份课外练习题向这位教师请教,得到的答复是:“这种题你不必考虑,这是重点班学生做的题”。
结合案例,回答问题:
(1)通常情况下,我们选择用水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2)请你对该教师的做法进行评价。
(3)“成长记录档案袋”是一种可以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业评价方法。请你谈谈“成长记录档案袋评价法”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1.【答案】B。解析:A.漂白粉种含有次氯酸钙,在漂白粉中滴加醋酸,可增大HClO的浓度,则氧化性增强,可增大漂白速率,故A正确;B.硫酸铜为重金属盐,对人体有害,不能用于食品防腐,故B错误;C.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可防止亚铁被氧化,可在口服硫酸亚铁片时同服维生素C,可增强治疗缺铁性贫血效果,故C正确;D.乙烯具有催熟作用,高锰酸钾可氧化乙烯,因此在水果箱内放入高锰酸钾溶液浸泡过的硅藻土,可起到保鲜的作用,故D正确;故选B。
10.【答案】B。解析:容量瓶、分液漏斗、酸式滴定管不需检查气密性,而是需要检查是否漏液。
11.【答案】A。解析: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例如学生和教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践、化学实验室、有关学生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的辅导用书、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学习中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料及社区学习资源等等。故A正确。
12.【答案】C。解析: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科书的内容编排特点是:内容选取上,落实《课程标准》,突显五大主题;内容编排多线索共存,外显三维目标;内容逻辑符合学生认知发展顺序。并不包括内容在实际案例的选择上,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故选C。
13.【答案】D。解析:课程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14.【答案】C。解析:科学探究的要素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所以选择C。
15.【答案】D。解析:化学课堂组织的基本类型包括传统的秧田式、小组合作式、马蹄式、杜郎口模式。
16.【答案】A。解析:由几种金属氧化物具有的相似性质,归纳总结出金属氧化物具有此类性质,这种学习运用的思维方法为归纳法。
17.【答案】D。解析:教材的编排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以及现有知识,而与身体状况无关。
18.【答案】D。解析:D选项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的内容。
19.【答案】D。解析:《课标》中对减少污染使用的是防治。
20.【答案】B。解析:科学探究的核心是解释。
二、简答题(共2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共25分)
21.【参】(1)石灰石和盐酸反应;煅烧石灰石;碳完全燃烧;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等。
(2)同样是完成“认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的化学学习任务,四位老师所设计的化学教学活动和所采用的化学教学行为却不同。【化学教学活动1】是通过讲授实验的方式,【化学教学活动2,3,4】是通过做实验的方式。从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的感知、对化学实验过程和方法的体验来看,活动1与活动2、3、4相比,教学效果肯定大不一样的。活动2与活动3、4不同,前者是通过教师演示实验的形式,后者是通过学生亲自做实验的形式。从学生对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对实验过程和方法的体验来看,活动3、4比活动2好。活动3与活动4又不同,前者是照方抓药式地做,后者是探究式地做,因此后者对学生体验科学过程、掌握科学方法,形成“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具有更大的作用。
(3)启发学习动机,培养情感意志因素;循序渐进的学好双基与发展智能相结合;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多渠道传递与接收化学教学信息;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相结合,使学生形成结构化知识;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
22.【参】
(1)①即时表现评价
即时表现评价又叫“口头评价”,是课堂上发生最多的一种评价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课堂提问交流;课堂练习评价;课堂实验操作评价。
②作业评价
学生作业是检查学习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根据作业的不同方式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检查方式。
③活动表现评价
活动表现评价能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④成长纪录档案袋评价
成长纪录档案袋评价能在一段时间内,以学生个体为单位,有目的的从各种角度和层次,收集学习过程中参与学习、努力和进步的证明,并有组织地汇整,经由师生合作、学生与家长合作,根据评价标准评价学生表现。
⑤纸笔测验评价
纸笔考试是常用的评价方式,能在较短时间内对较多的学生进行测试。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式下,纸笔考试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进:要转变考核重点,从知识的简单记忆和重现转移到注重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测验的真实性和情境性;重视测验的开放性。
(2)《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评价的建议有:
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化学课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强化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选拔与淘汰功能;强化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外在诱因和压力作用。要改变过分追求评价的标准化和客观化的倾向,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对于评价的方式,提出如下建议:
①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
②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③在纸笔测验中注重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评价结果可以采用定性报告与等级记分相结合的方式。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道小题,共20分)
24.【参】(1)隔绝空气(或氧气);利用水蒸发吸热,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2)该教师的做法不符合新课改提出的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理念。
本例中的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忽视了发展性评价的三个主要功能:
检测诊断功能:“评价是对某些现象的价值的系统调查”。全面的评价,不仅能检测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而且能解释成绩不良的原因。
调节反馈功能:“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主要关心的是用评价来改进“教与学”。评价结果作为反馈信息,可以使教师及时获得教学的真实情况,帮助他在未来的教学中调整、补充、反省或改进。另一方面评价结果以建设性的方式反馈给学生,并使其最大限度地接受,学生能从中获得成功或压力的体验,从而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自觉。
展示激励功能:良好的行为与成果,一经得到确认,将激发更强大的潜能。在多元评价理念的引导下,评价活动实际上是为被评价者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每一位被评价者的努力和成绩,个性与独特之处,都同样被鼓励与关注。
而这位教师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有一个基本假设,即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学习优胜,而大多数学生都属中等。为此评价就把优异的成绩给予极少数学生,其余的只能获得一般或者较低的成绩。这样,无形之中评价就变成了一种甄别的过程。大多数学生成了失败者,成了上述假设的殉葬品。
(3)优点:“成长记录档案袋评价法”重视学生发展的全过程,能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
①能够提供相对“真实”的信息和证据;
②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评价材料;
③能开放地、多层面地、全面地评价学生;
④能够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具有个性和针对性;
⑤能够使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长与进步;
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⑦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不足:
①容易走形式、走过场;
②内容太多,不好选择,不好整理、分析;
③主观性太强,很难达到客观、真实;
④很难保持公平、公正、容易‚走后门;
⑤工作量太大,教师负担过重;
⑥如果各科都建,学生也会觉得烦。
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