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二单元 变幻的天气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18:31:09
文档

第二单元 变幻的天气

第二单元变幻的天气教学目标:1.能通过科普小报的形式来交流研究成果。2.了解常见的天气现象。能够识别卫星云图、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看电视天气预报。3.能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研究结果进行合理的猜测,并设计探究实验。教学用具:各种气象的多媒体资料;风的成因演示器材:中国地图、香、蜡烛、火柴、玻璃罩、笔等;云的成因实验材料:广口瓶、小漏勺、冰块、温水;雨量器;科普小报制作材料。第一课时气象万千教学目标1.了解气象的基本常识。2.制定《气象科普小报》编辑计划。教学过程一、引入1.谈话,确定主题,感受天气
推荐度:
导读第二单元变幻的天气教学目标:1.能通过科普小报的形式来交流研究成果。2.了解常见的天气现象。能够识别卫星云图、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看电视天气预报。3.能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研究结果进行合理的猜测,并设计探究实验。教学用具:各种气象的多媒体资料;风的成因演示器材:中国地图、香、蜡烛、火柴、玻璃罩、笔等;云的成因实验材料:广口瓶、小漏勺、冰块、温水;雨量器;科普小报制作材料。第一课时气象万千教学目标1.了解气象的基本常识。2.制定《气象科普小报》编辑计划。教学过程一、引入1.谈话,确定主题,感受天气
第二单元 变幻的天气

教学目标:

   1.能通过科普小报的形式来交流研究成果 。

   2.了解常见的天气现象。能够识别卫星云图、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看电视天气预报。

   3.能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研究结果进行合理的猜测,并设计探究实验。

教学用具:

   各种气象的多媒体资料 ;

   风的成因演示器材:中国地图、香、蜡烛、火柴、玻璃罩、笔等 ;

  云的成因实验材料:广口瓶、小漏勺、冰块、温水;雨量器 ;

科普小报制作材料 。

                  第一课时 气象万千

教学目标

  1. 了解气象的基本常识。

  2. 制定《气象科普小报》编辑计划。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谈话,确定主题,感受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关心天气。

    每年的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这个日期与 我们有什么关系吗? 外星人友友 又将与同学们一起经历编写《气象科普小报》 的全过程,我们来给他说说地球上的气象吧。

师生举例:草船借箭、借东风、排涝抗旱等事例。

讲述:世界上有些地方没有冬天,终年炎热,挥汗如雨,人们不知道雪是什么模样。有些地方千里冰雪,寒冷刺骨,人们住在冰块砌的屋内烤火取暖。有的时候,晴空万里,骄阳当头;有的时候,阴雨连绵,寒风刺骨 。这说明了在现实社会中,了解天气的变化是多么重要,无论是人类的生产活动,还是生活 学习,无一不与天气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要了解每天或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了解天气情况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交流:还有哪些人比我们更加关心天气,为什么?(如渔民、旅客、农民、战士、建筑工人等。)

    结合教材P12,教师指导学生将其他学科与科学相结合,用儿歌、古诗等描述天气情况。

   2. 角色扮演 : 呼风唤雨

   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请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说说自己对天气变化的感受。

   以角色扮演的形式,通过姿体语言来表达同学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达到补充、巩固的目的。

 二、明确目标

   讲述:本次活动的主要目标是编写一份 《气象科普小报》。

    1. 讨论 内容

我们准备向外星朋友介绍什么?

讨论 : 全面比较地球上气象的种类,筛选出一些典型的、常见的气象,并了解它们形成的基本原因。

确定 《气象科普小报》的主要组成部分。

   2. 了解 编辑科普小报的一般流程

  (1) 确定主题。根据教学要求、学生爱好或社会热点选择主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特点。

  (2)搜集素材。针对主题,有目的地通过实验、访谈、调查、查阅等方式,搜集相关信息,包括文字记录、图片、表格等,并对搜集的素材进行必要的整理、选择。

   (3) 排版编辑。要求做到版面生动活泼,图案新颖贴切,不出现科学性错误。

  (4) 展示交流。展示自己制作的科普小报,互相参观学习,虚心听取修改意见,不断改进编辑水平。

  3. 计划与组织

    编辑科普小报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涉及诸多的环节,所以,组织、准备程序十分重要。

   学生思考,提出自己的意见, 参考教材P14, 制定出书面的“编辑计划” 。

三、布置作业:

   学生课后调查下一周的天气情况数据。

  根据各组的计划,搜集相应资料。

                     第二课时 春风拂面

目标

1. 会做模拟“风的形成”的实验。通过搜集资料和实验,了解风的成因。

2. 能用 5 个以上的词汇来描述不同的风。

过程

1.交流、提问

(1) 引导: 友友所在的星球上可能没有风,这是很有可能的。所以,友友对风很好奇 , “风”是一种地球常见的气象, 我们来 向友友介绍 一下吧 。

(2) 交流: 介绍不同类型的风。采用了教材 上 “找词语”这种形式, 要求 能用 5 个以上的词汇来描述不同的风 。通过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判断使用的准确程度,来体会地球上各种不同的风的特点,以及它们与人类、环境的关系。

(3) 提问:友友问了许多问题,同时,同学们也可能有些不明白的地方,大家一起来填写“问题银行存折”吧。

2.假设、计划

(1) 教师帮助学生 确定一个感兴趣、 通过实验 可能找到答案的问题 。如:风是怎么形成的?

(2)作出自己的假设性解释。

(3)制定研究计划,准备验证这个假设性解释的正确性。

3. 验证性实验

(1)观察 P17 实验箱,介绍实验箱的构造和实验方法。

(2)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3)提问:在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点燃蜡烛前线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后线香的烟流动的路径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如下要点:蜡烛燃烧的热量使南方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上升从烟囱排出;南方的 空气变少,压力变小,冷空气从左箱 北方 的孔流人补充, 向南方移动,然后又受热上升……形成空气流动,产生一股小风,这股风的动力就是蜡烛燃烧的热量。)

(4)小结: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空气流动成风的。

4. 研究自然界的风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 1 )提问:自然界里的风是什么力量产生的?是人力、电力、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

(2)思考并讨论:根据刚才做的模拟实验,想一想自然界里是否有类似的情况? 实验表明:由于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导致空气受热程度不同,热的空气会上升,冷的空气会下沉并向低气压区移动,空气的移动就形成了风。

(3)小结:在太阳的照射下,地球表面各处的气温都不相同,气温较高的地方,空气就会变轻上升,气温较低的地方,冷空气就流向了气温高的地方补充,这样空气不断流动,也就形成了风。

归根到底,推动地球上的大气流动成风的能量来自太阳。

5.结束语

讲述:风的种类中包含有“龙卷风”,它威力无穷,甚至可以将人卷上天空,友友和四个小主人公就一不小心被龙卷风卷上了云端,他们在云里头有什么奇遇呢,且待下一课的学习。

                   第三四课时 漫步云端

目标

1.会观察云量, 能用饼形图来表示统计结果。

2. 会用模拟实验来解释云的成因。

过程 

一、 观察与提问

讲述:友友和四个小主人公被卷到云端,待静下心来,发现除了腾云驾雾的感觉外,云本身也有好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提问:友友就提出了“云是怎样形成的”“云是怎样变成雨的”等问题,同学们也会有更多的问题,先把它们记录在“问题银行”中,大家要一起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 计划与组织

指导 :同学们 选择一个问题或知识点作为研究目标,制定一份简单的研究计划,做好小组成员分工。

三、 实施计划

按照 计划好的步骤,采用合适的方法,搜集必要的事实和证据,再整理这些信息,形成最后的结论。

不同的小组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开展研究。

1. 搜集资料 。教材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呈现了一个案例,告诉同学们关于云的形成的知识,以及云与雾的相同与不同。除了文字资料,图片等也是常用的资料类型。

2. 观察与测量 。 通过亲历观察、测量云量的活动,搜集数据 。

a.提问: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

b. 介绍方法: 阅读教材P20图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c. 室外观察:观察天空中的云量 、 云的高度和云的形 、 在观察云的过程中,将结果记录下来,以统计表的形式进行整理,并采用“饼形图”的形式来辅助表达活动结论。

4. 设计一实验, 设计 具体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同学们可以在回忆的基础上自主设计和进行实验。

四、讨论: 除了以上问题,还准备在科普小报上介绍哪些关于云的知识呢?

五、拓展活动:P22 测量雨量个实验,来演示云雾的形成。 结合 三年级时已经做 过的类

第五六课时 天气预报

目标

1. 知道天气预报的流程。

2. 了解预报天气的常用简单方法,能坚持长期的天气预报活动。

3. 能制作“气象科普小报”。

过程 

一、 趣味阅读

1.阅读:P23 连环画“下雨了” 。

2.讨论: 下雨前的 有哪些 常见现象 ? 如:空气闷、龟壳上凝结的水、燕子低飞、乌云等。

3.讲述: 天气预报 。大家经常看(或听)天气预报吗?你为什要看(或听)天气预报呢?(从天气预报中可以知道未来天气的变化,我们就可以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带雨具等等。)

除了同学所说的以外,由于天气变化, 影响着生产、交通等很多部门的活动,所以天气预报对于几乎所有的人都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有关天气预报的知识,并且掌握正确收看(或收听)天气预报的方法。

4.讨论: 天气预报在生产、生活和其他领域 有哪些 重要意义 ?

二、 讨论与交流

1.提问: 还有哪 些事物和现象也可以用来预报天气呢?

2.举例: 除了上面提到的现象外,一些动物、植物,包括人也能感觉到天气变化并做出反应。 请 同学们列举 5 个以上“天气变化影响生物行为”的例子。

3. 图片分析

讲述:P24 教材上的图片,基本说明了天气预报的出台过程,大致可以把这些过程划分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三个环节。

同学们要在预报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国家为此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 长期测量

讲述:同学们可不可以预报天气呢?是可以的。除了利用身体的感觉器官来预报天气变化外,使用工具可以使我们的预报更准确。

讨论 :我们 准备预报哪几种气象?如何比较准确地预报天气?

阅读:P27,气象谚语是人们长时期观测的总结,很帮助我们预报天气。我们还知道哪些气象谚语?

计划: 分小组, 准备进行中长期的测量、预报工作。这种活动是有相当难度的,坚持、认真、责任心是做好长期测量的必要保证。

在一定的时候,教师 将 检查同学们的工作进度和质量, 请大家定期整理搜集到的信息,以备将来制作科普小报时使用。

四、 制作科普小报

讲述:前面的活动通过搜集资料、观测实验等方式,掌握了大量关于气象的信息,现在到了完成本单元目标的时候了。

怎样才算是一份好的《气象科普小报》 呢?请同学们阅读 教材提供 的三点标准,同学们还可以在讨论的基础上修改,甚至制定出量化评价表,然后,依照标准的要求开始编辑工作。

编辑工作需要大约一节课的时间,制作完毕,大家根据事先制定的标准进行评价,并把小报贴在教室外面的橱窗里,展示同学们的劳动成果,丰富其他同学的气象知识,接受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五、 单元评价

组织同学们对本单元的活动进行回顾, 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学生的活动:

1. 能积极参与 制作气象小报 的过程 , 能与小组成员和其他人愉快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

2. 会收集、整理、查阅资料。 能用科普小报的形式表达和传递自己的天气预报信息。

3. 能长期坚持 测量天气现象。掌握简单的气象预报常 识并对未来气象进行预报。

六、作业

完成P28“挑战自我” 知道图片含义的基础上,整体理解天气预报的流程。

第三单元 玩具总动员

文档

第二单元 变幻的天气

第二单元变幻的天气教学目标:1.能通过科普小报的形式来交流研究成果。2.了解常见的天气现象。能够识别卫星云图、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看电视天气预报。3.能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研究结果进行合理的猜测,并设计探究实验。教学用具:各种气象的多媒体资料;风的成因演示器材:中国地图、香、蜡烛、火柴、玻璃罩、笔等;云的成因实验材料:广口瓶、小漏勺、冰块、温水;雨量器;科普小报制作材料。第一课时气象万千教学目标1.了解气象的基本常识。2.制定《气象科普小报》编辑计划。教学过程一、引入1.谈话,确定主题,感受天气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