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光影起源于中国 中东、欧洲、东南亚
2.电影发明依据的科学技术、物理学原理,主要有三个方面:视觉滞留 、摄影术 、放映术
3.15年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标志着“放映术”的完成,同时也标志着电影的真正诞生。
4.在路易·卢米埃尔就题材和内容大致可以区分为四个方面:
一、劳动和工作的生活场景
二、家庭生活情趣的记录
三、政治、文化、新闻实录
四、自然风光和街头实景的拍摄
5. 《月球旅行记》
在梅里爱所拍摄的400多部影片中,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
一、魔术片
二、排演的新闻片
三、神话故事片
四、科幻探险片
6. 大卫·格里菲斯代表作《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
7. 爱森斯坦1925年摄制的(《战舰波将金号》)是运用蒙太奇理论的著名电影作品。其中,(“敖德萨阶梯”)场面,被视为视觉节奏的典范。
8. 卓别林(喜剧)
创作特点:
(1、影片有着深刻而尖锐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完全不同于以前的庸俗闹剧。
(2、卓别林的喜剧电影大都是带有悲剧色彩的喜剧。善于把一些对立的因素在艺术创作中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对立关系的巧妙处理更发人深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使悲喜交集达到高度的融合。
(3、他用艺术夸张手法构成情节和人物动静的造型,构思巧、手法新,完全超脱了一般庸俗闹剧的旧模式,因而在创作上达到深刻的现实主义和卓越的浪漫主义相结合,从而使得卓别林的喜剧电影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9.世界上最早的有声电影,是(1926年)的歌舞片《唐璜》,第二年(1927年)的《爵士歌王》。
10.类型电影定义:
广义上的类型电影没有地域或时代,泛指按照各种不同类型或样式的规定要求制作出来的影片,强调影片创作上的规范化、程式化、模式化。
狭义上特指三四十年代在好莱坞占统治地位的一种影片制作方式与创作方法。
在具体某一类上,其人物形象、叙事结构、主题对象、视觉图谱、社会观念是较定型的。
11. 星光大道标志有:
电影摄影机:对电影产业有所贡献。
电视机:对电视产业有所贡献。
留声机唱片:对唱片产业有所贡献。
广播麦克风:对广播产业有所贡献。
悲喜剧面具:对现场戏剧有所贡献。
12. 舞台纪录片《定军山》,揭开了中国人摄制电影的历史序幕。
1913年,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 《难夫难妻》,开始出现一些小规模的摄制机构。
13. 1913年黎民伟自编自导第一部影片《庄子试妻》
14. 制片人一般指电影公司的老板或资方代理人。负责统筹指挥影片的筹备和投产,有权改动剧本情节,有权决定拍摄影片的一切事务,承担所有经济风险.
15.监制 : 是电影工业中不为人知的核心角色,他负责电影的日常运作与策划。他通常代表制片人或制片公司法人,由他负责摄制组的支出总预算和编制影片的具体拍摄日程计划,代表制片人监督导演的艺术创作和经费支出,同时也协助导演安排具体的日常事务。
16.导 演 : 是电影艺术创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把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的总负责人。作为电影创作中各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者,导演组织和团结摄制组内所有的创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发挥他们的才能,使摄制组人员的创造性劳动溶为一体。
17.导演主要工作:
(1)体会电影的整个艺术风格,并加强或达到电影所需的艺术效果
(2)依照电影剧本,控制电影剧情的细节和发展流程
(3)指导演员的演出,其中包括亲自为演员设定拍摄位置及动作和协助演员培养演出的情绪
(4)组织和选择电影拍摄场地
(5)管理技术方面如摄影机摆位、灯光、布景格局、配乐内容与时间配合等
在实际操作中,电影导演会把不少的工序分配给剧组的其它成员,例如他会把某组戏的要求告知剧组成员,由他们去寻找适合的拍摄场地或设定灯光效果。
18.编剧: 是剧本和文字撰稿的创作者,主要以文字表述的形式完成节目的整体设计,既可原创故事,也可对已有的故事进行改编, 一般创作好剧本后,编剧会将剧本交付导演审核,若未通过审核,则可与导演一同进行二次创作(剧本的修改权归编剧所有)。编剧一般分为:电影编剧、电视编剧、话剧编剧等
19.摄影师 : 影片主创人员之一,负责影片摄影造型处理,是摄影艺术创作和技术处理的负责人。是摄影组的领导者。
20.演员: 是对戏剧、电影、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表演者的通称 。
21. 整个影视创作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工作。即筹备阶段、拍摄阶段和后期阶段
22.筹备阶段:1.研究剧本2.组建剧组3.遴选演员4.写作导演阐述5. 选景6.创作分镜头剧本
7.拟定拍摄计划
导演阐述从内容看,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对剧本的立意、主题思想、时代背景等方面的阐释。
▪·对剧中主要人物的分析。
▪·对剧中矛盾冲突的理解与把握。
▪·对未来影片风格样式的定位。对节奏的处理。
▪·对表演、摄影、美术、化妆、服装、道具等创作的构思和造型设计的要求。
▪·对音乐、录音、剪辑等各创作部门的提示。
▪·对剧中需要运用特技处理的部分提出要求,以便与特技部门协商处理。
23.拍摄阶段:1.排练2.技术掌握
排练:1、先上摄像师看一遍演员的表演 ,俗称走位,以便确定拍摄方式和机位调度。
2.由导演和摄像师预告设计 好摄影机的运动轨迹,专业 上称之为镜头调度。
24.演员调度:在一定长度的镜头中,演员的运动也会形成一定的成长度。我们把演员的这种有一定长度和一定范围的运动叫做演员调度
25.场面调度:是将演员调度与摄影机调度的有机结合,两种调度相辅相成,都以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所决定的人物行为逻辑为依据.
26.纵深调度:
即在多层次的空间中,充分运用演员调度的多种形式,使演员的运动在透视关系上具有或近或远的动态感,或在多层次的空间中配合富于变化的演员调度,充分运用摄影机调度的多种运动形式,使镜头位置作纵深方向(推或拉)的运动。
27.对比调度:
在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的具体处理上,可以运用各种对比形式,如动与静、快与慢的强烈对比。
28.后期阶段:主要工作是影片或电视剧的剪辑工作一次加工和提高的过程。
电影剧本包括着三种不同的剧本,即电影文学剧本、电影分镜头剧本和电影完成台本。
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活动,是一部影片总体创作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它是由电影编剧来完成的。
29.推镜头——被摄主体不动,摄影机由远而近向主体推进的连续画面。摄影机向前推进时,被摄主体的主要部分就在画幅中逐渐变大,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所要表现的部位。它的作用是描写细节、突出主体,使所要强调的人或物从整个环境中突出表现出来,赫然在目,十分清楚。
30.拉镜头——将摄影机放在移动车上,对着人物或景物向后拉远所摄取的画面。摄影机逐渐远离被摄主体,画面就从一个局部逐渐扩展, 使观众视点后移,看到局部和整体之间的联系。
31.跟镜头——摄影机跟踪被摄对象,造成连贯流畅的视觉效果,又称跟拍。它不论是纵向的还是横向的,始终跟随某一活动的对象,使观众仿佛跟主人公一起走,一起看,一起感受。
32.摇镜头——摄影机放在固定位置不动,运用三角架上的活动底盘作原地转动拍摄而成的镜头,就是摇镜头。摄影机可上下或左右摇动,这种方法可能表现剧中人(或引导观众)环视周围事物,纵览场景全貌,或根据场面高度的需要,介绍被摄对象之间的关系。
33.移镜头——摄影机放在移动车和升降架上,或用摄影机移动着拍摄,对被摄休作进推近、拉远、跟随、横移或升降运动的摄影方法谓之移摄。镜头也常借用升降车、交通工具和轨道等进行摄影,而往往由摄影师手持肩扛摄像,直接步行移动而获得最佳效果。移镜头多为动态构图,给人巡视感、流动感、临场感。
34.升降镜头——摄像机机位作上下、高低运动拍下的镜头谓之升降镜头。包括垂直升降、曲线升降、斜向升降和综合升降。升降镜头使观众的视点或仰或俯,往往给观念以场面的纵深感、规模感、意境感的艺术感受。
35.甩镜头——摄像机位置不动,从一个被摄主体用快速急甩到另一个拍摄对象的摇拍镜头称之为“甩镜头”。这一甩的动态画面上传达给观众王牌模糊的景象,用来体现人物的主观视线,描写人物晕眩、昏沉的效果,表现极为迅速的快节奏。
36.景别加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远景、大全景、中近景、大特写)。
37.空镜头:又称“见景不见人”的“景物镜头”。指视听作品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空镜头有写景与写物之分,前者通称风景镜头,往往用全景或远景表现;后者又称“细节描写”,一般采用近景或特写
38.蒙太奇: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构思组接起来。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
39.蒙太奇分类:叙事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 、重复蒙太奇 、连续蒙太奇 )
表现蒙太奇,(抒情蒙太奇、心理蒙太奇 、隐喻蒙太奇 、对比蒙太奇 )
40.蒙太奇的创造作用:
(1、创造新时空
蒙太奇能把时间、空间不相同的片段有机地连接起来,从而创造出令人信服的新时空。
(2、进行叙事
电影艺术就总体而言是一种以叙事为主的艺术。因此蒙太奇的一个首要功能就是完成一个完整故事的叙事。
(3、创造运动
一部影片的每幅画面都表现了人与物的静态特征,而这些画面的连续也就重新创造了运动和生命。
(4、创造节奏
节奏是从镜头按不同的长度和幅度(即心理冲击,景愈近,冲击愈大)关系将镜头连接起来的过程中产生的。
(5、创造思想
一种是直接以画外音的方式进行抒情或思辩。另一种是隐喻蒙太奇的方式来暗示思想。
“导演并不单纯在摄录现实,他是在‘分辑’一种现成的意义。……蒙太奇并不表现现实,它表现了真理或谎言。”
41.长镜头是指连续地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较长时间的拍摄,所形成的镜头。 在拍摄长镜头时,通过摄象机的运动,形成多角度、多机位的效果,造成画面 空间的真实感和一气呵成的整体感。
42.长镜头的艺术功能有如下几种:
(1、创造完整的时空
(2、形成丰富的表意性
(3、抒情化和风格化长镜头一般来说能形成影片凝重、舒缓、纪实性强的抒情风格
43. 电影语言的基本要素:镜头与画面。画面的形成取决于镜头的运用。
44.影视画面的特性:
(l)画面的具体性和现实性(2)画面的美感(3)画面的含混性
美国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NTSC)
45.画面比例: 现在主导后两个
46. 形状:(1)正方形:表示平等的关心和率直。
(2)三角形:表示安全感,关心和极端。
(3)圆形:表示团结,兴趣的连续和不间断的封闭运动。
(4)S形:体贴关心,优雅,活泼。
47.电影表演的特性:跳跃性、镜头感、表演的局部性、表演的逼真性、表演的个性
48.电影演员的类型 :性格演员、个性演员、形体演员、本色演员、替身演员、特型演员
49. 排练的方法:
(1.“顺序排练”是依据影视剧本的情节顺序进行的排练,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演员掌握人物的贯穿动作,把握表演的每一单元在全剧中的地位和意义。
(2.“抽场排练”是选择那些最富有动作性的关键场面以及表现人物性格最鲜明的段落进行排练,帮助演员掌握人物在不同单元的戏剧动作及其性格发展。
(3.“贯穿排练”是连排某个角色的贯穿场面,帮助演员着重体验和掌握角色的动作线和角色总谱以及与其他角色的关系。
(4. “现场排演”指的是拍摄前在实景或者布景中的排演,也称“掌握排练”。它包括摄影、灯光、美术、音响等综合部门的共同参与和配合,这也是一种演员们已经熟悉角色和人物关系基础上的总结性排练。
50.娱乐特性: 审美性、群体性、游戏性、移情性
51.声音的分类:音乐:(1)片头音乐(2)主题音乐(3)主题歌(4)背景音乐(5)片尾音乐
人声:对白、旁白、独白
音效:自然音效、摸拟音效
52. 声音的意义:
一、表现空间
▪我们知道当声音发生于某一地点的时候,往往会反映出这一地点特定的空间特征。根据这一原理,导演可以利用声音的元素再现某一地点的气氛和环境氛围,给观众造成身临其境的感受。比如古诗中有“蝉鸣林更静”、“深山闻鸟语”等句子,就是在动静的对比当中,利用“蝉鸣”和“鸟语”的声音元素和空间色彩,以动写静,将“林更静”和“深山”的空间感立体地呈现了出来。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有很多用声音表现环境动态的方法。比如用马蹄声由远而近或由近而远来表现声音距离的远近;用汽车喇叭声和市井嘈杂的人声来传达出城市的空问感;用鸡鸣狗吠家畜的叫声来表明乡村环境;用牛羊的叫声和马蹄声表现草原的生活场景,等等,这就是人们常用的声音造型手法。
▪二、表现冲突
▪电影《雷雨》在表现剧中人物不同的心境时,用了蝉鸣声。当人物心情烦躁时更觉得夏天的燥热,于是导演用一阵紧似一阵的蝉鸣声来表达人物的心境,为冲突的爆发起到了酝酿的作用。而当人物之间的冲突终于爆发时,窗外传来的是一阵阵滚动的雷声和雨声。这些声音既是生活中真实的声响,同时也强化了剧中人物矛盾交织中的内心冲突。
▪三、象征意义
▪导演在影视剧中常常会利用声音的象征性作为渲染气氛和表达人物内心活动的手段。比如日本电影《生死恋》中,女主人公夏子生前喜欢打网球,她死了以后,她的恋人来到她经常打球的地方,这时候尽管球场是空的,但是恋人对夏子的思念则通过一声声网球的声响传达了出来,声音就是夏子的化身。在电影《红色娘子军》中,琼花历经艰险终于找到了娘子军连的时候,音乐中加进了犹如清泉流动的旋律,形象地描述了琼花历经艰辛找到了红伍的激动心情。
▪四、声音的色彩
▪声音的色彩主要是指在发音过程中持续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性的声音,在声乐中称之为“音色”或“音质”。声音的色彩是由超出语言意义的发音的高低、响度、速度和音色混合组成的。在艺术作品中,声音色彩不仅代表着说话人在声音器官方面的个体特征,还象征着说话人的性格、体貌和文化背景。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声音色彩代表着发音人的感情状态和具体生活背景。声音的色彩可以分为明亮型、宽厚型和沉闷型三种。
53. 按音乐与画面的关系,又可分为4种
音画同步又称“声画合一”,是最常见的一种声音和画面的组合形式,这种形式特指画面中的影像和它所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同步进展、同时消失,两者如影随形,密不可分。观众既看到人物形体动作,又听到与之相匹配的声音,声源清晰可寻。音画同步是再现现实生活的一种表现手段,它可以加强画面的真实感和可信性,提高视觉形象的表现力。在这种手法中,声音和画面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形象的直观性、具体性与声音的可闻性、抽象性互为补充,可以达到丰富和深化影视画面内容的效果。
▪音画平行 音乐并不解释画面,而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将画面贯串起来,造成一种完整的形象。例如画面是一组短镜头,描写时间过程、人物成长或脑海中回忆的各种片断时,音乐只写出一种情绪或着力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使画面的蒙太奇更为凝聚集中,以加深观众对影片的理解。比如,火车的行进声并不是与火车开动的画面结合在一起,而是与人物焦急的面部特写组接在一起
▪
▪音画对位 音乐与画面形成类似音乐中两个声部的对位关系。时而同步,时而不同步,甚至与画面在情绪、气氛、格调、节奏、内容上造成对立、对比,从另一个侧面来丰富画面的涵义,产生一种潜台词,形成新的寓意,使观众得到更深的审美享受。音画对位在具体创作中常常表现为帮助导演有意识地造成画面与声音之间在情绪、气氛、格调甚至内容方面的对立和差异,从而调动观众的联想和思考,使观众体味到其中包含的新的意义和潜台词,达到对比、象征、隐喻、比附等艺术效果,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比如,在电《互) 影视导演辜哪影《老》中,“ 老”回到家乡,看到站岗的德军士兵,他回想起妻子和儿女被德国法西斯杀害的情景,这时画面中闪回他和亲人欢聚的情景和他妻子被德军用燃烧弹杀死的情景,而声音则是优雅的家乡音乐。声音和画面内容的差异,渲染出主人公的美好回忆与残酷现实之间的强烈冲突,使人物情感表达得更为强烈。
▪
▪音画游离这是60年代以后电影音乐的一种新趋向。电影音乐并不直接为剧情服务,而是起到扩大空间——延续时间的作用,它并不渲染影片的细节,而是用相当的姿态以自身的音乐力量来解释或发掘影片的内涵。观众可以在音乐与画面游离的情况下,自己领悟影片的真旨,得到丰富的联想与感受。如日法合拍影片《广岛之恋》就属这种情况。
54.电影音乐的作用:
①通过音乐主题的贯串发展、矛盾冲突、高潮布局,达到对剧中主要人物的歌颂或批判,帮助明确电影的意义。
②用音乐加强人物的动作性、心理活动,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的形像更加鲜明动人。
③暗示剧情的进展或延伸。这样的音乐,有时先于画面的视觉形像出现,例如在困难的时刻预示胜利和希望,在顺利的时刻预示艰苦挫折;有时后于画面视觉形像出现,延展戏剧情绪。
④引起一定时间(古代的或现代的)、空间(人类世界的或外空间)、环境(人间或仙境)的联想。
⑤加强影片的总的艺术结构。电影音乐虽然是分段陈述的,但是通过分段陈述的结构,能反映出影片总的艺术结构。
⑥增加立体感。人类习惯于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感受客观事物。结合音乐的听觉形像,音乐旋律的起伏,和声、对位的织体,色彩丰富的配器等等,能更有效地表现听觉形像的立体感。音画结合可形成“四维时空”的运动着的立体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