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题 | 青铜器与甲骨文 | 执教 | 花桥学校 梁燕 | ||||
| 教 学 目 标 | 知识 目标 | 通过展示青铜器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青铜时代的辉煌。 通过展示甲骨文字,了解甲骨文与汉字的渊源。 | |||||
| 能力 目标 |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通过做“想一想”和读“小资料”,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 ||||||
| 情感 价值 |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 ||||||
| 教学重点 | 甲骨文和青铜器成就 | ||||||
| 教学难点 |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 ||||||
| 教学方法 | 启发式教学法、自学式探究学习法 | ||||||
| 教具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
| 课时安排 | 一课时 | ||||||
| 教 学 步 骤 |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 ||||||
教 学 新 课 教 学 新 课 |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引导学生回顾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的石器,进入青铜时代。请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图片了解青铜器的种类及特点等。 食器向礼器过渡 特点: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潮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二部分“青铜器”的内容,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并作答。 1.青铜器是用什么做成的? 2.青铜器有哪些的种类? 3.青铜器有哪些特点?(可以通过和旧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工具进行对比,总结归纳。) 教师展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青铜器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的特点,想象一下,司母戊鼎的大小,教师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农民发现司母戊鼎的经过,引起学生的爱国和保护文物的热情。感受商朝时期青铜器的庞大宏伟和小巧细致,并谈谈自己的心得。 二、甲骨文记事 1、定义(板书) (补充甲骨文被发现的故事)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大量甲骨文散片(投影),经考古专家和文字学家们的仔细辨认,破译了其记载的内容,从中知晓:记载的时间 是商朝时期,当时社会占卜之风盛行,王室贵族遇事无论大小,都要占卜吉凶。占卜的结果保存在什么地方?(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占卜的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因此我们称这种文字为甲骨文。 1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2、发现的意义(板书) (可由学生归纳) ①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②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并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什么样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演化而来。(板书) 出示图片,带学生了解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和特点。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 拓展:当时为什么占卜之风盛行?你身边有哪些迷信活动,你怎样看待?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思想。 扼要补充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故事,教育学生平时要养成细心观察身边小事的习惯。 通过思考,让学生理解体会先人的聪明才智,同时培养动手能力。
通过青铜器铸造过程的学习,突出先民的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重现历史的合理想象的能力。 让学生在观察青铜器精巧的制作、优美的造型,来感受先民的聪明才智和美的熏陶。 通过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培养学民族自豪感。 通过小结,突出本课的情感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 |||||
| 作业 | 完成基础训练 | ||||||
| 板书设计 | 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二、甲骨文记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 ||||||
| 教学反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