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名称:内燃机原理 课时: 56 考试时间: 2010年6月 日
一、名词解释
1. 平均有效压力:发动机单位气缸工作容积一个循环能发出的有效功
2. 过量空气系数:燃烧1kg燃料的实际空气量与理论空气量之比
3. 燃料十六烷值:反映燃料的自燃能力,同正十六烷与七甲基壬烷混合燃料的自燃性进行比较,当两者相同时,可由混合燃料中的正十六烷和七甲基壬烷的体积百分比计算得到
4. 有效热效率:实际循环的有效功与为得到此有效功所消耗的热量的比值
5. 泵气损失:与理论循环相比,活塞在泵气过程所造成的功的损失,由推出损失和吸气损失组成
6.进气涡流:进气过程形成的绕气缸中心线旋转的气流运动。
7.柴油机滞燃期:从喷油开始到压力曲线偏离倒拖压力曲线之间的时刻(曲轴转角)。
8.不稳定(不规则)喷射:在某些工况下,当结构参数不匹配时,循环供油量不断变动,各循环喷油规律也有差异,这种现象称为不稳定(不规则)喷射。
9.喷油泵的速度特性:喷油泵在油量调节齿杆位置不变时,每循环喷油量随油泵转速变化的特性称为喷油泵的速度特性。
10.内燃机的外特性:内燃机在供油量调节机构(对柴油机为油量调节杆,下面简称油门,对汽油机为节气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性能指标随转速而变化的关系称为内燃机的速度特性。其中,当柴油机的油门固定在标定位置,或汽油机的节气门全开时得出的速度特性,称为内燃机的外特性。油量低于标定位置时的速度特性称为部分速度特性。
二.简答题
1. 内燃机机械效率测量有哪几种方法,每种方法的适用场合是什么?
答:内燃机机械效率测定方法有:示功图法,倒拖法,灭缸法和油耗线法。其中,示功图法适合于所有类型发动机,倒拖法适合于压缩比不高的汽油机,灭缸法适合于非增压多缸柴油机,油耗线法适合于非增压或增压压力不高的柴油机。
2. 简述内燃机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之间的差异。
答:从工质不同,换气损失,传热损失,燃烧损失四个方面分析。
3. 提高内燃机充量系数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答:降低进气系统的流动阻力;采用可变配气系统技术;合理利用进气谐振;降低排气系统的流动阻力;减少对进气充量的加热
4. 试比较内燃机定压涡轮增压系统和脉冲涡轮增压系统的优缺点。
答:脉冲涡轮增压系统在排气能量利用率、扫气作用、发动机加速性能等方面较优。而定压涡轮增压系统在涡轮效率、增压系统结构方面较优。
5. 基于p—压力示功图上点燃式内燃机燃烧过程各个阶段的特点。
答:汽油机燃烧过程分成三个阶段。
第1阶段为着火阶段,指火花跳火到形成火焰中心的阶段。这一阶段反映火核形成过程,着火滞燃期与燃料特性、缸内温度、混合气浓度、残余废气系数、点火能量有关。着火阶段影响到火焰形成、失火和后续的燃烧过程。
第2阶段为急燃期,指火焰由火焰中心烧遍整个燃烧室的阶段,又称火焰传播阶段。压力升高快,燃烧压力和温度达到最大值。NO排放物主要在此阶段形成。此阶段决定了发动机的动力性。
第3阶段为后燃期,指从急燃期终点到完全燃烧点的阶段。后燃期不应过长,否则传热损失增加,排温增加,热效率降低。
6. 什么是火花点火发动机的爆燃?产生爆震的原因以及影响爆燃的因素?
答:在某种条件下(如压缩比过高),汽油机的燃烧会变得不正常,在测录的p-t示功图上,出现压力曲线出现高频大幅波动,上止点附近的dp/dt值急剧波动,此时火焰传播速度和火焰前锋形状发生急剧的改变,称为爆燃。
发生爆燃的原因可归结为终燃混合气的快速自燃。
运转因素的影响: 点火提前角; 转速; 负荷; 混合气浓度; 燃烧室沉积物.
结构因素:气缸直径;火花塞位置;气缸盖与活塞的材料;燃烧室结构.
7. 什么是排气再循环?排气再循环能够降低NOx排放的原因?
答:排气再循环是指将排气的一部分气体引入进气系统,用于降低NOx排放的措施。其能降低NOx排放原因在于EGR使工作混合气的总热容大大增加,最高燃烧温度下降。小负荷运转用少量EGR能改善燃烧,但EGR率过大会使燃烧不稳定,表现在缸内压力变动率增大,甚至导致缺火,使HC排放剧增。中等负荷用过大的EGR率使油耗上升,HC排放增大。发动机全负荷运转时追求最大最大动力性,即使NOX排放很高,也不能用EGR加以控制,以免动力性受害。
三.问答论述题
1. 论述提高内燃机动力性能与经济性能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1)采用增压,2)合理组织燃烧过程,提高指示效率,3)改善换气过程,提高充量系数,4)提高转速,5)采用二冲程,6)提高机械效率
2. 柴油机的有害排放物主要有哪些?试分别叙述其生成机理和控制措施
| 答:柴油机有害排放物有:HC, CO, NOx, PM(碳烟)。HC和CO由过浓和过稀混合气产生,NOx依赖于氧浓度,高温和高温下的滞留时间。PM由过浓混合气高温缺氧和燃烧氧化物形成。根据各排放物生成机理分析控制措施。 |
第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