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2009年度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指南
2009年度省级科技计划,重点围绕《江西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江西省“十一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明确的科技发展重点任务、重点领域、优先主题,继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优先支持带动性强、可能实现技术跨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我省优势和特色的科技计划项目。制定江西省2009年度部分科技计划重大、重点项目指南如下:
一、科技支撑计划
工业领域
重点围绕我省优势和特色产业,着力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及产品,为全省支柱产业加速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电子信息
本着鼓励合作、扶强扶优、持续发展、出口导向的原则,以产业化为目标,支持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努力扩大软件出口规模、大力开展软件信息服务,培育软件产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1、软件外包出口
重点支持出口企业发展较高层次的设计外包和服务外包,以及软件外包出口。
2、软件信息服务
进一步开发新型通讯增值服务、面向我省软件企业和数字内容产品为主的支撑平台,掌握核心技术,培育软件产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3.嵌入式软件
面向移动通信终端、信息电器、医疗电子、汽车电子等数字产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开发工具和标准构件库等软件产品,继而促进数字产品整机发展。
4、应用软件
重点研究信息安全软件产品及组件、网络游戏(含手机游戏)与数字动漫软件、多媒体益智娱乐内容产品、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电子商务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重点行业(水利、煤矿、电力、交通、安防等)应用集成中间件。
5、智能控制系统
重点为在线智能检测技术的研究及自动化控制系统软件的研究;现场总线集成的各种软件及硬件产品;网络集中控制技术;智能电力电子产品及控制技术、仿真测试系统、分布式监控系统等。
6、电子产品开发
重点研发数字音视频信号处理技术及产品、信息家电技术及产品、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及产品、检测技术及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医疗电子关键技术及产品、微驱动系统的动力控制和信息采集、基于RFID技术的电子标签产品及其应用示范系统、下一代互联网络设备。
(二)新材料
1、黑色金属新材料开发与应用研究
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生产技术研究,高性能低成本碳素结构钢生产技术研究,超细晶粒钢材制备与加工技术研究,钢铁企业能源综合平衡和利用新技术研究,二次资源循环综合利用新技术研究,冶金过程低热值煤气发电和梯度利用新技术研究,钢铁联合企业焦化废水治理、达标排放、连轧机组的集成、系统耦合等工艺技术研究,冶金过程的节能、环保、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绿色生产要求的一系列相关技术研究,高强度高韧性低合金钢板生产技术研究,高性能汽车弹簧新钢种制造技术研究,高强度、高性能特种钢板生产技术研究,钢铁新材料、新品种开发技术研究。
申报要求:首次在我省钢铁企业研发或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
2、有色金属新材料开发与应用研究
铜、钨、钽铌、稀土等有色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研究,深部和复杂矿体无废开采技术研究,低品位与复杂难处理资源有效利用研究,二次资源的回收利用技术研究,铜、钨、稀有、稀土金属及其合金生产过程连续化、自动化、无害化、工艺标准化及自适应技术研究,铜、钨钼、钽铌、锆铪及镁合金新材料、新产品生产技术研究,新型高性能稀土光转换、储光、磁致冷材料开发与应用技术研究,新型稀土发光材料制备技术研究,超细(纳米)稀土材料的应用研究,稀土镁、稀土铝、稀土铜等高性能稀土中间合金生产技术研究,新型稀土应用产品开发研究。
申报要求:资源利用类项目其中资源的利用率应在90%以上,研究类项目应系在我省首次研发或已有突破性进展。产品开发类项目应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应有应用对象,能提供一定批量的应用实验条件和试生产条件。
3、太阳能光伏材料开发与应用研究专项
太阳能级多晶硅材料提纯技术研究,降低太阳能电池材料制造成本的生产技术研究,针对硅片切割工艺中对含硅屑切割浆液中硅屑回收与利用技术与工艺研究,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如掺镓的多晶硅材料)和硅片开发研究。
申报要求:研究类项目应在我省首次申报,开发类项目应结合企业需求提出并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和实验效果。
4、非金属陶瓷新材料开发与应用研究专项
新型超细、纳米级、高纯度非金属粉备新工艺与应用技术研究,非金属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研究,自蔓延高温合成(SHS)生产精细工程陶瓷材料新技术研究,陶瓷高温热压烧结新技术研究,新型电子浆料制备技术研究,电子(压电、焦电、铁电、波介)陶瓷新材料开发研究,新型陶瓷传感器制备技术研究,陶瓷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研究,陶瓷梯度功能材料制备技术研究,功能陶瓷器件薄膜化制备技术研究,结构陶瓷精加工工艺技术研究,陶瓷膜材料与膜器制备技术研究,纳米陶瓷材料改性及其晶须化制造技术研究,高强度、超硬度、低膨胀陶瓷材料制备技术研究。
申报要求:研究类项目技术应在我省首次提出,开发类项目应能在相关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
5、半导体照明用发光材料与相关技术研究与应用
新型衬底上的GaN基LED外延材料制备工艺研究,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外延材料和大功率芯片及器件制造工艺研究,半导体照明用LED(蓝、紫光)芯片、GaN基LED大芯片制造、芯片倒封装、适合蓝光激发的高效率黄色荧光粉和红色荧光粉制备与应用技术研究,多芯粒组合照明电光源(灯具)系统集成技术开发研究及高显色效果的混色技术研究,适合半导体照明用新型光致发光材料制备技术研究。
申报要求:芯片及器件加工、封装技术研究项目要有在现有技术基础上有所创新,相关材料及技术研究要有企业技术需求。
(三)化工新材料及精细化工专题
1、有机硅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甲基氯硅烷、乙基氯硅烷、乙烯基氯硅烷、苯基氯硅烷、混合基氯硅烷、改性硅油、硅树脂、硅橡胶、硅偶联剂等有机硅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创新研究;氟硅材料;
2、精细化工产品开发
化工纳米材料生产技术攻关;应用于自来水、环保、水土保持、工业有机废水处理新技术、新医药中间产品等方面的精细化工产品、生产技术攻关;新型农药、高毒农药替代品、农药中间体的研究与开发;新型环保染料及其中间体的研究;水性环保涂料;油田、炼油化学品;新型胶粘剂等。
三氯氢硅合成及还原新工艺研究(节能、环保、安全方面工艺创新;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等)
三氯氢硅高纯化技术;氢气高纯化技术;副产品四氯化硅综合利用技术;氢气回收利用技术。
3、高附加值化学纤维研究与开发
特种树脂和纤维新材料产业化生产技术。差别化、功能性、环保型化学纤维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多孔超细旦涤纶低弹丝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多组份复合涤纶长丝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高性能、功能性粘胶纤维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粘胶长丝连续纺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高湿模量粘胶纤维的研究与开发。
申报要求:有机硅研究类项目应有企业需求,开发类项目应在企业建成一定规模。
(四)生物技术及健康相关产品
1、生物技术及健康相关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健康相关产品(保健食品、化妆品、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消毒产品等)的研究与开发;生物技术在健康相关产品上应用的研究与开发。
2、生物技术及健康相关产品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健康相关产品(保健食品、化妆品、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消毒产品等)工业化生产的关键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生物技术应用在健康相关产品的生产工艺的研究;食品安全评价技术与相关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五)光机电一体化
重点围绕先进制造技术的最新动向,着力解决设计、制造与可靠性技术关键及系统成套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数字化基础制造装备。应用相关技术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改造和提升,形成高效、节能、环保的新型制造技术和产品。
1、工业自动化
公用工程大型装备专用智能化控制装置,工厂在线自动化控制系统,新型光电子传感器,大型传动装置用高效、节能调速系统,智能化工业控制部件和执行机构,通用关键技术和产品,重大技术装备系统集成技术。
2、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
绿色基础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在材料与产品开发设计、加工制造、销售服务及回收利用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高效、节能、环保和可循环的新型制造工艺。
3、精密高效加工和成型设备
精密零部件(如精密轴承、高速齿轮)成套加工技术,近终形加工技术(如精密铸造、精字符锻造、精密冲压、超塑性成型、回转成型),自动化成型装备及集成系统,快速原型成套技术及装备,模具加工工艺及设备。
4、数字化制造设备
高性能伺服电机及高精度数字化智能控制系统,高质、高精、高速、多轴联动数控机床及加工中心。开放式数控系统和直线电机、力矩电机及伺服控制器。全数字控制交流调整装置,高压、大功率调速电机及控制系统。
5、民用直升机和通用飞机
具有广泛用途且性价比高的民用直升机和通用飞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载设备和系统。
6、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生产设备及控制系统(包括锻压、喷涂、焊接、搬运、装配和检测),基于工业机器人的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冲压、焊装、涂装、总装自动化成套技术装备。
7、新型节能、环保汽车及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技术
低能耗低污染汽车设计和制造技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及各种专用汽车产品的研制,轿车、微型车和轻型车关键零部件,在线检测技术与装备,汽车零件柔性加工技术,自动装配技术与装备,汽车零件轻量化近净成型技术与装备。
8、大型特种构件制造装备
(六)能源
太阳能综合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燃料电池、生物能电池及太阳能光电产品;其他节能新技术开发。
(七)食品
为提高和保证公共食品的品质,加强公共食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问题的研究,重点扶持“名、特、优”食品类的产品。
农业领域
申请条件和要求:
课题申报须紧密联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要求科研单位和企业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联合申报,形成多学科协作团队,联合申请各方须明确各自承担的任务。申报单位需具有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前期研究基础和示范基地等必要的实施条件。课题负责人须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重点围绕绿色超级稻、无公害生猪及肉制品、柑桔类特色水果三大战略性产品及农产品深加工等,开展现代生态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现代生态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
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区域特色和优势产业,重点支持优良动植物新品种选育与繁育、生态高效种养技术、绿色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农业装备与生物质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技术研究和示范。
(二)绿色超级稻、无公害生猪及肉制品、柑桔类特色水果三大战略性产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1、绿色超级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重点支持绿色超级稻新品种选育及生态高效生产技术,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等。
2、无公害生猪及肉制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重点支持生猪新品种的配套选育,无公害猪用饲料添加剂的研制,生猪生态高效养殖配套技术,生猪疫病控制及防疫体系,无公害猪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技术,生猪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等。
3、柑桔类特色水果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重点支持特色柑桔新品种引进与筛选,特色柑桔生态高效栽培技术,特色柑桔果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特色柑桔贮藏保鲜与加工技术等。
(三)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
重点支持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新品种及高效安全生产配套技术,优质高产油茶新品种及高效培育技术,特色、优质经济作物、蔬菜等新品种及配套种植技术,优质用材林、经济林、花卉等植物新品种及高效营林技术,新型、环保肥料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及高效安全施用技术,主要植物病虫害和重大森林生物灾害监测预警及防治技术等。
(四)畜禽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
重点支持优势畜禽、水产、特种养殖新品种及良种繁育与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养殖技术,安全、优质、新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和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畜禽、水产与饲料、饲料添加剂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及产品,畜禽水产重大疾病防治技术等。
(五)农产品及其副产品综合高效利用技术
重点支持脐橙、粮油、果蔬、畜禽水产等大宗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技术与设备,茶油、农副产品、农林资源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加工技术,主要农产品加工全程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建立等。
(六)现代农业装备
重点支持适应南方地区的中、小型农田作业机具和设施农业装备,畜禽、水产规模化养殖设施与设备,高效施肥、施药机械和设备等。
(七)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重点支持生物疫苗、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等产品,农业生产过程监测、控制及决策系统技术,森林生态系统信息网络、现代化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
社会发展领域
重点围绕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保障人民健康,提升应对公共安全灾害事故能力,保护和改善生态与环境,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技术支撑。
(一)人口科学、医疗卫生与健康
1、计划生育新技术、新方法
重点支持出生缺陷的早期筛查诊断,寻找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探索中医药避孕的方法与方剂。
2、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技术
重点支持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乙肝、结核病、艾滋病、血吸虫病、慢性非传染病等疾病的预防控制技术研究;开展重大疾病早期预测、早期诊断技术研究。
3、医药生物技术
重点支持医药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支持组合化学和组合生物合成技术、基因治疗、干细胞、组织工程技术、生物材料技术研究。
4、老年病防治技术
探索治疗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前列腺增生症、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新技术、新途径。
5、中医诊疗技术及方法
主要支持中医治疗疑难病症、慢性疾病等方面的研究、炙法治疗疑难病症技术研究,开展名老中医诊疗技术的收集、整理及临证经验传承、经验方的总结研究。
(二)公共安全
1、生产安全领域关键技术
重点支持高危行业重大危险源辨识分级、事故监测、预警、应急救援技术研究;支持城市和工业安全保障与重大风险防范技术研究。
2、防灾减灾领域关键技术
重点支持自然灾害防御和危险品安全技术;开展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
3、社会安全领域关键技术
重点支持社会治安管理与安全防范技术、安全突发事件控制及处置技术研究。
4、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关键技术
重点支持药品、食品、饮水安全检测方法、技术和评估体系的研究;开展食品污染控制技术研究。
(三)创新药物及中药现代化
1、生物医药
重点支持现代生物医药品和材料的研发,现代生物技术在中药材及活性物质制备中的应用研究。
2、化学药新药
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药的研发,探索应用酶法、微生物法生产化学药技术。
3、中药新药
重点支持防治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血吸虫、糖尿病、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开发民间验方、秘方以及具有特色的中药复方新药和创新药。
4、中药现代化技术
重点支持中药材有效成分筛选技术、中药材炮制技术、中药标准提取物制备技术;开展珍贵和濒危野生药材代用品开发和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四)生态与环境
1、污染综合治理技术
重点支持废弃物及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水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开展鄱阳湖流域水环境保护及水质监控技术研究。
2、生态系统保护
重点支持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建关键技术,研究退化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监测和管理。
3、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五)节能减排
1、节能技术
重点支持高效清洁燃烧技术、余热余压利用技术、高效电机节能技术、绿色照明技术、建筑节能技术、新能源及其应用,加快节能技术开发与转化应用。
2、减排技术
重点支持清洁生产节水技术、工业废水处理资源化技术、烟气控制与处理技术、固废物资源化技术,加强减排技术开发与应用。
3、节能减排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开展社区中水回用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村镇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研究,推动节能减排型社区、村镇建设,创建清洁生产企业,实现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的有效减排或零排放。
二、科技开发与产业化计划
科技成果推广
(一)申报原则
1、符合国家产业和技术,围绕实施“四大战略”、做好“四篇文章”,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与发展;
2、技术先进成熟,适用性强,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3、技术覆盖面广,辐射力强,能跨行业、跨地区应用;
4、有利于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及示范推广基地发展创新性成果;
5、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建设。
(二)支持重点
1、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的社会公益类技术;
2、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推广;
3、应用前景明朗,支撑作用明显,有望促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关键技术。
4、对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重要影响的技术;
(三)重点领域
1、促进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先进适用技术示范;
2、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果优良新品种及配套生态栽培与生态繁养技术推广示范;
3、农产品深加工的共性技术推广;
4、开发节能减排与新能源先进技术推广;
5、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中的应用。
星火计划
星火计划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以培育农村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通过探索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星火科技培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保障农产品安全,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信息化,促进农村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009年度星火计划项目优先支持方向:
1、培育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壮大上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面向提高农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开展农村科技型企业和品牌产品培育,实施一批有利于提升产业化能力的技术开发和应用项目。鼓励农村企业围绕农业生产亟需、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和产品品牌培育亟需的关键技术问题,加强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培育和扶持一批以农村资源为基础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促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加强特色和主导农产品深加工及其贮运保鲜技术开发。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和结构调整为目标,加快农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实施一批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功能性成份生产、贮藏保鲜、流通和传统工艺改造等科技项目,提高农产品加工产值的比重。
3、加快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面向形成一批依靠科技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示范,支持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实施一批乡村科技开发和示范项目。重点支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乡镇、村,以企业为主体,依托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申报乡村科技集成开发项目,项目技术指标应涵盖产业发展、社区进步、生态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4、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星火产业带和星火密集区建设。面向建设现代生态农业、推进农村生产专业化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支持江西京九星火产业带和星火密集区等农村科技转移扩散基地发展,实施一批现代农业和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科技开发项目。鼓励围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或产业集群,开发并应用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申报特色优势产业科技开发项目。
5、提高农村科技服务的能力建设。面向引导现代科技和生产要素深入扎根广大农村,支持开展农村科技服务机制和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支持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服务和开发,实施一批农村科技服务项目。同时,围绕培养新型农民、继续支持实施农民科技培训项目,重点支持乡土科技带头人培训项目。
6、提升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的能力建设。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速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重点支持能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的技术创新与引进开发示范,实现农业技术的组装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
根据以上六大优先支持方向,星火计划优先支持十二大技术领域:
1、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
2、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
3、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延长农业产业链的技术;
4、高效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的技术;
5、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及确保食品安全的技术;
6、促进中小企业或乡镇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外贸的技术;
7、用循环经济理念,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实用技术。
8、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绿色社区建设技术;
9、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或发展环保产业的技术;
10、开发废弃物资源和资源节约利用的技术;
11、发展农村新型清洁能源的技术;
12、农业生物产业发展和农村信息化的技术;
备注:《星火计划重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统一下载2007年版新格式,不再受理老的申报格式,一式四份。以上申报格式和申报软件下载地址:http://program.most.gov.cn/中星火计划管理办法及文件。
2009年星火计划项目申报数
| 地区 | 项目数 | 备 注 |
| 南昌市 | 14 | |
| 九江市 | 18 | |
| 景德镇市 | 6 | |
| 萍乡市 | 8 | |
| 新余市 | 4 | |
| 鹰潭市 | 5 | |
| 赣州市 | 27 | |
| 宜春市 | 15 | |
| 上饶市 | 18 | |
| 吉安市 | 20 | |
| 抚州市 | 17 | |
| 省农业厅 | 4 | |
| 其他省直涉农单位 | 2 |
(一)重点领域
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2、赣南脐橙等有机农业建设;
3、陶瓷高新技术产业;
4、铜产业;
5、光伏产业;
6、生物工程及中医药产业
(二)重点支持
1、合作研发
主要支持我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国(境)外著名研发机构、高科技企业以及中国科学院、长三角地区、泛珠三角地区有关单位在重点领域及双方共同关心的方面所开展的合作,主要包括:
(1)重点领域的合作研究;
(2)高新技术产品的合作开发;
(3)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
2、重大技术引进
主要支持各设区市及南昌高新区围绕当地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以产业化为目标,与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和机构开展合作共建项目,主要包括:
(1)重大共性、关键性、公益性技术的引进和联合转化的项目;
(2)引进高新技术成果在本地转化及产业化项目;
(3)我省骨干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以提升其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项目。
(三)申报要求
1、项目的第一承担单位必须为在我省注册的单位。
2、合作双方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交流实践,并就合作项目已签署合作协议或意向。
3、已在实施或即将实施的合作及引进项目,且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4、已有合作意向,并可于近期内签署合作协议的项目。
5、项目实施期限不超过2年。
6、申报单位应当具备与申报项目相适应的资金、人才、技术装备等能力,具有良好的信誉。
四、科技能力与环境建设计划
软科学
(一)主要研究领域
1、重点围绕我省“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建设创新创业江西、绿色生态江西、和谐平安江西,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施民生工程,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加强生态环境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等,在发展战略、机制、法规、创新创业环境等方面以及其他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
2、重点围绕实施《江西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
(1)科技发展战略性研究及重点科技工作问题研究。重点是实施“全民科技战略、大成果攻关战略、领军人才培养战略、科技大开放战略”等四大战略的研究,以及做好“科技入园、科技入村、科技支持全民创业和科技支持和谐社会建设”四篇文章重点问题研究。
(2)促进自主创新的法律法规和激励研究。如:新修订出台的《科技进步法》配套制度,《江西省关于实施〈江西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实施细则,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建设,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事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与科技资源共享,保障科技改革的稳定推进,科普能力建设,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强化财税、采购、金融等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等。
(3)科技改革与江西特色创新体系建设研究。如:支持和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优化整合科技资源,深化科研院所管理改革,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财政支持为主的科研机构创新创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科技管理改革,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构建社会化网络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江西特色创新体系建设等。
(4)支撑科技自身发展研究。如:我省重点领域技术预见,重大战略性产品规划,各类科技工作发展规划,各类科技工作统计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可行性论证等。
(5)科技支撑和引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研究。重点在促进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二)主要目标
通过研究,发现影响我省改革与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为、省重大决策以及我省科技改革与发展提出切合江西实际、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建议和对策,并形成有关研究分析报告,充分发挥软科学研究在民主科学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为实现江西经济社会和科技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通过研究,发现制约我省自主创新的主要因素,提出加强我省经济和科技的相互协调、完善科技创新、推进地方科技立法的建议和对策,为逐步形成激励自主创新的法规体系奠定基础;提出加强我省科技机制创新的建议和对策,为逐步形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管理创新、科技中介服务等相互促进、充满活力的江西特色科技创新体系奠定基础。
(三)申报要求
1、符合项目指南和主要研究领域已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课题研究的设计应贴近决策、贴近战略、突出重点,符合本省实际,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
2、符合该计划对申请者的主体资格方面的要求。
3、申报者在相关领域和专业应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和优势。
4、具有为完成项目必备的人才条件、信息资源和技术装备。
5、具有与项目相关的研究经历和研究积累。
6、具有完成项目所需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7、具有完成项目的良好信誉度;已承担且尚未完成省级软科学研究计划任务的课题负责人,不能再申报。
8、实行限额申报,每个设区市、每个省直部门(省教育厅除外)申报指标为1项,每个省属高等院校申报项目指标为不超过3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