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18:29:02
文档

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复习提纲第一单元梭伦改革(一)时间:公元前六世纪初(二)地域:欧洲希腊地区雅典城邦(六)改革的性质(实质):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一次自上而下的完善奴隶制社会政治统治的改革,为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七)成败原因分析:(成功)①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平民与贵族之间矛盾的调节有效促进了生产力的的发展。②改革措施切实可行,有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的支持。梭伦不再担任首席执政官后,其改革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八)特点:崇尚中庸,手段温和。公元前六世纪晚期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
推荐度:
导读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复习提纲第一单元梭伦改革(一)时间:公元前六世纪初(二)地域:欧洲希腊地区雅典城邦(六)改革的性质(实质):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一次自上而下的完善奴隶制社会政治统治的改革,为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七)成败原因分析:(成功)①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平民与贵族之间矛盾的调节有效促进了生产力的的发展。②改革措施切实可行,有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的支持。梭伦不再担任首席执政官后,其改革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八)特点:崇尚中庸,手段温和。公元前六世纪晚期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一)  时间:公元前六世纪初

(二)  地域:欧洲希腊地区雅典城邦

(六)  改革的性质(实质):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一次自上而下的完善奴隶制社会政治统治的改革,为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七)  成败原因分析:(成功)①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平民与贵族之间矛盾的调节有效促进了生产力的的发展。  ②改革措施切实可行,有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的支持。梭伦不再担任首席执政官后,其改革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八)  特点:崇尚中庸,手段温和。

公元前六世纪晚期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真正确立。  公元前五世纪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①人民主权;②轮番而治;③崇尚法律,法律面前公民平等。

 

第二单元

 

(一)  时间:公元前四世纪中期。(前356年——前338年)。或秦孝公在位期间。

(二)  地域:战国时期的秦国。

(四)主要内容:A政治上: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推行郡县制,制定秦律等措施,打击旧势力,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加强集权。

B经济上:通过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改变旧的生产关系,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军事上:通过奖励军功等措施,提高了的战斗力。

D社会习俗: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的等。

(五)历史作用:①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②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集权制度开始建立。  ③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取得主动权。  ④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强和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以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六)改革的性质(实质):商鞅变法是一次至上而下的促进秦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度转变的改革。

(七)成败原因分析:(成功) ①、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是时代潮流,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个趋势;   ②、秦国国君有比较集中的权利,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秦孝公全力支持商鞅变法;   ③、商鞅制订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并坚决贯彻执行。

(八)特点: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九)其他:局限性: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  ③没有与旧制度、旧文化彻底划清界限。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  地域:北朝(中国华北地区或黄河中下游地区)

(四)  主要内容: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②推行均田制,使无地农民获得了耕地。     ③设立三长制,使国家从到基层的行政得到完善。   ④推行新的租调制,大大增加国家收入。   ⑤495年,迁都洛阳以后,改革的重点在于移风易俗,措施有:易服饰、该汉姓、讲汉话、通婚姻、该籍贯等。

(五)  历史作用:①改革促进了中国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繁荣,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增加了国家收入。  ②鲜卑族积极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促进了汉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③改革促进了中国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为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六)  改革的性质(实质):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维护北魏鲜卑族封建统治的改革。

(七)  成败原因分析:(成功)首先包括历史背景的①⑤⑥点另外加  ④改革措施顺应了封建化的历史潮流。  ⑤始终有最高统治者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八)  特点:是一次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的改革。

文化落后的民族往往因为其军事力的得强大而能够征服先进的民族。但是要维护其统治就必须像被征服民族学习。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数民主建立起的政权。元朝很快被推翻,蒙古人又回到北方草原;清朝统治中国长达267年,满族在中国多数地区都有分布。两种不同的结果,和当时统治者对汉民族和汉文化的态度有很大关系。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一)  时间:公元十一世纪中后期。(约1069——1075年)

(二)  地域:北宋(黄河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三)  历史背景(或原因):①北宋中期阶级矛盾激化,尖锐。②北宋加强集权的措施,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对外战争败多胜少。③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即位后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四)  主要内容:A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推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市易法、均输法。  B加强军事实力方面: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并设置军器监提高武器质量。C改进选用官制度方面:改革科举制,重视时务;整顿太学,培养专门人才;唯才用人,重用有实际能力的改革派。

(五)  历史作用:①变法开垦了大量耕地,并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市易法、均输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增加了收入,改变了北宋“积贫”的局面。②保甲法、保马法的实行减少了冗兵,增强了的战斗力,设立军器监改进了兵器质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弱”的局面。③变法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北宋的统治。

(六)  改革的性质(实质):北宋政权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改变积贫积弱局面而进行的一次至上而下的改革。 或者(地主阶级领导的至上而下的维护北宋封建统治的改革)

(八)  特点:①改革措施全面,经济改革尤其有效。②以抑制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为改革的基本手段。

(九)  其他:北宋加强集权的措施有:①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使之相互牵制。    ②集中行政权,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以相互牵制。                         ③设三司管理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宰相权利。        庆历新政(1043年)和王安石变法的目的都是挽救北宋的统治危机,但是效果不一样。主要是因为改革的措施不一样,庆历新政以吏治改革为主要内容,一开始就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而王安石变法以经济改革为核心,在积贫改变之后,积弱局面有所好转才进行吏治改革。  所以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讲求策略。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一)  时间:16世纪前期

(三)  历史背景(或原因):①16世纪的天主教对于欧洲进行着严密的控制,对民众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与封建王权矛盾深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不满教会的盘剥,要求建立强有力的国家以维护其利益。  ③14、15世纪的“宗教异端”运动对天主教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挑战。  ④一些封建君主也希望摆脱教会控制,加强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⑤文艺复兴运动对于人文思想的宣传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对天主教统治形成巨大冲击。

(四)  主要内容:A以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为基本内容

①“因信称义”,信徒通过内心虔诚的信仰就能够与上帝沟通,并得到拯救。      ②减少教堂、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并提出神职人员可以结婚生子。          ③《圣经》是人们信仰的唯一神圣权威,每个人都能够直接阅读和理解《圣经》。       ④国家权力为神所授,世俗权力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⑤德意志应停止向教皇纳贡,并建立本民族教会。

C 1529年英国国王亨利八是领导的宗教改革主要是同罗马教廷争夺权力。

(五)  历史作用:{①打击了欧洲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②为确立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奠定了基础;  ③新教登上历史舞台;  ④增强了欧洲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⑤使语言、文学、艺术、音乐、教育等诸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⑥促进了人民的思想;  ⑦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以上是2007年广东卷对于宗教改革意义的参。

(六)  改革的性质(实质):总体上是一次以宗教为形式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运动。

(七)  成败原因分析:(成功)①顺应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潮流。②有近代民族国家的推动,并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③符合近代化的趋势。

(八)  特点:是一次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运动。

(九)  其他:马丁·路德改革的影响:(提要)①引发农民战争;②合法地位;③开辟道路。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一)  时间:19世纪前期(约1809年——1838年)

(二)  地域:埃及

(三)  历史背景(或原因):①18世纪末的埃及名义上由奥斯曼帝国统治,实际上处于马木路克(军事封建主集团)统治之下。埃及连年战乱、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成为殖民侵略的对象。       ②17年拿破仑对于埃及的占领奴役了埃及人民,也冲击了埃及的封建社会结构。法军退出埃及后,英军入侵并利用马木路克势力进行统治。      ③埃及人民英勇反抗英法殖民侵略者。开罗人民进行了三次,斗争中形成了的民族意识。       ④穆罕默德·阿里在第三次开罗人民时站在人民一边,得到支持,掌握了埃及的统治权。

(四)  主要内容:A经济改革:①改革土地制度,没收马木路克土地和违规宗教地产,废除包税制,实行土地税。②兴修水利,改良农具,引进新的农作物,促进农业发展。③大力发展官办工厂,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对手工业生产进行严格管理,产品由调配使用。④促进商业发展。  B政治改革确立了高度的集权:①设立国务会议和咨议会。②设立省、县、乡、村行政机构保障对地方的有效管理,结束埃及的局面。  C文化教育方面:①创办各类学校,聘请外国专家并向欧洲派遣留学生。②翻译欧美著作,并创办了阿拉伯文报纸。  D军事方面: ①建立军事工业,生产先进军事装备。 ②创办埃及军官学校,聘请外国教官,培养军官。 ③实行征兵制,按照西方国家模式,组织训练新式。 ④大力发展海军。 

(五)  历史作用:①确立了埃及集权的国家,奠定了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       ②推动了埃及生产力的发展,推进了埃及的历史进程。   ③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也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让埃及在较长的时间里保持。④使埃及实际上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六)  改革的性质(实质):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近代化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七)  成败原因分析:(失败)①法、饿、普鲁士等欧洲列强对埃及的干涉和侵略。 ②阿里残暴的统治和连年的战争给埃及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③改革的措施不够全面彻底,依然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改革。

(八)  特点:表面上学习西方,实际上维护封建统治

 

第七单元  1861年农奴制改革

 

(一)  时间:十九世纪中后期。

(二)  地域:

(三)  历史背景(或原因):①十九世纪中叶农奴制的存在激化了的阶级矛盾,农奴反抗、农民不断威胁着沙皇的统治。  ②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济远落后于西欧。  ③社会上出现主张农奴,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思潮;④民主主义者准备推翻沙皇封建统治。  ⑤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国际地位下降,统治者认识到必须进行改革。

(四)  主要内容:①“二一九法令”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并且享有公民权。  ②规定土地仍归地主所有,但是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农民要缴纳赎金,还需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③农民获得份地时,首先必须以现金形式支付赎金的20%至25%。剩余部分必须在之后的49年内还本付息,才能拥有土地的合法权利。  ④为了加强对农民的控制,法令规定由村社负责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农民付清赎金后,经村社同意才能离开。

另外在1861年之后,亚历山大二世在政治、司法、教育、军事方面也做了一些改革。

(六)  改革的性质(实质):由沙皇领导至上而下的具有明显资产阶级性质的的改革。

(七)  成败原因分析:(成功)①改革有掌握实权的沙皇的领导。     ②改革的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顺应了历史潮流。    ③改革取得了最广大的农奴的支持。

(八)  特点:由沙皇领导的资产阶级性质的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目的还是要维护其封建统治。

(九)  其他:历史局限性:①“二一九”法令只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只是沙皇被迫作出的让步,没有改变其的本质。      ②从实际上看改革具有欺骗性和掠夺性。改革后许多农民遭受了更重的剥削。     ③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没有完成资产阶级的任务。

 

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一)  时间:十九世纪后半期(1868年开始的一系列改革)

(二)  地域:日本

(四)  主要内容:    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形成了真正的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②经济方面:进行土地改革,允许土地买卖;在主导之下发展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③文化方面:派遣留学生,让民众了解西方;建立近代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④军事方面: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了一支常备军,用新式武器装备;设立军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

(六)  改革的性质(实质):促进日本近代化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七)  成败原因分析:(成功)①日本明治掌握实权,在的有力保证下进行改革。②改革措施全面具体,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③19世纪后半期列强的侵略重点是中国,无暇他顾,为日本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④明治维新期间两次工业同时进行,日本引进了最先进的技术,并得到的大力支持。     ⑤保守势力逐渐被削弱,民众乐于接受改革。⑥日本民族善于学习他国,不固步自封。

(八)  特点:同时起到了资产阶级和工业的作用。对于经济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由中下级武士和部分资产阶级领导。

(九)  其他:A、列强侵略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B、西南强藩成为倒幕运动根据地的原因。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一)  时间:约15——18年(高潮“百日维新” 和结局“戊戌政变” 都在18年)

(二)  地域:中国(清朝晚期)

(三)  历史背景(或原因):①甲午战争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③早期维新思想出现,及康有为、梁启超对维新变法的宣传。维新派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维新运动进入政治实践阶段。

(四)  主要内容:①政治上,力行新政,鼓励官民上书言事,裁减冗员,举荐新政人才。       ②经济上,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个人开办工厂,鼓励发展铁路、矿物,开办国家银行、兴办邮政等。    ③文化上,改革科举,在各地设立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选派学生留学海外等。 ④军事上,建立新,装备新武器,按新法练兵,添造兵舰等。

(五)  历史作用:①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思想政治运动。其目的在于救亡图存,有很强的爱国性。      ②从内容上看,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的近代化,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③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④维新运动留下了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六)  改革的性质(实质):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思想政治运动。

(七)  成败原因分析:(失败)①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封建守旧势力力量强大。    ②变法过程中只是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发动群众,缺乏群众基础。     ③变法措施过于激进,或许措施不完备,缺乏可操作性。     ④新政遭到多数地方的抵制,无法落实。      ⑤列强假意支持维新变法,而实际上中国是其侵略的重点。

(八)  特点: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的条件下进行改革,改革措施不够彻底全面。

文档

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复习提纲第一单元梭伦改革(一)时间:公元前六世纪初(二)地域:欧洲希腊地区雅典城邦(六)改革的性质(实质):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一次自上而下的完善奴隶制社会政治统治的改革,为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七)成败原因分析:(成功)①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平民与贵族之间矛盾的调节有效促进了生产力的的发展。②改革措施切实可行,有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的支持。梭伦不再担任首席执政官后,其改革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八)特点:崇尚中庸,手段温和。公元前六世纪晚期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