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重大危险源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18:28:39
文档

重大危险源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

重大危险源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1事故风险分析       1.1重大危险源分布及概况       依据重大危险源辨识,本公司涉及重大危险源辨识范围内的危险化学品有:氨。重大危险源分布:液氨储罐区。       1.2构成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物质的危害分析       氨的危害程度分析       氨为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属于第2.3类有毒气体(危规号:23003;UN号:1005),火灾危险性为乙类。       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氟、
推荐度:
导读重大危险源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1事故风险分析       1.1重大危险源分布及概况       依据重大危险源辨识,本公司涉及重大危险源辨识范围内的危险化学品有:氨。重大危险源分布:液氨储罐区。       1.2构成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物质的危害分析       氨的危害程度分析       氨为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属于第2.3类有毒气体(危规号:23003;UN号:1005),火灾危险性为乙类。       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氟、
重大危险源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

1 事故风险分析

        1.1 重大危险源分布及概况

        依据重大危险源辨识,本公司涉及重大危险源辨识范围内的危险化学品有:氨。重大危险源分布:液氨储罐区。

        1.2 构成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物质的危害分析

        氨的危害程度分析

        氨为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属于第2.3类 有毒气体(危规号:23003;UN号:1005),火灾危险性为乙类。

        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健康危害:低浓度氨对粘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可造成组织溶解坏死。轻度者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咯痰等;眼结膜、鼻粘膜、咽部充血、水肿;胸部 X线征象符合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中度中毒上述症状加剧,出现呼吸困难、紫绀;胸部 X线征象符合肺炎或间质性肺炎。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肺水肿,或有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剧烈咳嗽、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呼吸窘迫、谵妄、昏迷、休克等。可发生喉头水肿或支气管粘膜坏死脱落窒息。高浓度氨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液氨或高浓度氨可致眼灼伤;液氨可致皮肤灼伤。

        1.3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严重程度、影响范围

        根据重大危险源所涉及的化学品种类、特点、生产储存情况及场所内作业活动情况,可能发生的主要事故类型有:火灾事故、爆炸事故、中毒事故、化学灼伤事故以及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

        1.3.1 火灾事故

        重大危险源内火灾事故的类型主要有:氨气气体火灾。

        公司制定了比较健全的管理制度,并能够做到严格按制度进行隐患排查、及时对设备、管道、管件进行维护保养,降低了氨发生泄漏的可能性;在有可能发生泄漏的部位设置了氨气检测报警装置,一旦有轻微泄漏能够及时发现与维护;公司制定了严禁烟火管理制度,进入厂区严禁吸烟及带入火种,制定了厂区动火等管理制度;按规范要求配备足够数量的消防器材,一旦发现火情,能够及时扑灭,降低了酿成火灾的可能。所以,公司发生火灾的可能性为异常情况下发生。

        火灾事故的严重程度及影响范围为:发生火灾事故轻则导致人员伤害,少量财产损失;重则可导致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全部停工,甚至引发爆炸事故的发生,导致群死群伤的重大事故。

        1.4.2 爆炸事故

        重大危险源内发生危险化学品爆炸事故的类型主要有:化学爆炸(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引爆源发生化学爆炸)。化学爆炸有时可引发容器爆炸,容器爆炸后喷出的可燃气体也会引发化学爆炸。

        公司制定了比较健全的管理制度,并能够做到严格按制度进行隐患排查、及时对设备、管道、管件进行维护保养,降低了可燃气体发生泄漏的可能性;在有可能发生泄漏的部位设置了气体检测报警装置,一旦有轻微泄漏能够及时发现与维护;有可能发生气体积聚的场所设置了通风设施,降低了可燃气体积聚达到爆炸极限的可能;为从业人员配备了防静电工作服,设备进行静电接地,降低了因静电打火引发爆炸的可能。所以,公司发生危险化学品爆炸的可能性为异常情况下发生。

        爆炸事故的严重程度及影响范围为:发生爆炸事故轻则导致人员伤害,少量财产损失;重则可导致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全部停工,甚至引发火灾事故的发生,导致群死群伤的重大事故。

        1.4.3 中毒事故

        涉及到的氨均具有一定的毒性,有毒物质泄漏或进入性空间内作业有发生中毒窒息的可能。

        加强管理,降低有毒气体泄漏的可能性;在有可能发生有毒气体泄漏的部位设置了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一旦有轻微泄漏能够及时发现与维护;根据各岗位有毒物质的性质,配备了必要的防护用品;制定了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的管理规定,并按规定执行。所以,公司中毒窒息的可能性为异常情况下发生。

        中毒窒息事故的严重程度及影响范围为:轻则可导致人员伤害、住院治疗,重则可导致人员死亡。

        1.4.4 化学灼伤事故

        重大危险源场所内涉及到氨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可导致眼睛、皮肤化学灼伤。

        加强管理,降低腐蚀性化学品泄漏的可能性;为从业人员配备了必要的防护用品。

        化学灼伤事故的发生,轻则造成轻微伤害,重则可导致致残,甚至死亡。

        1.4.5 泄漏事故

        重大危险源场所内涉及储存液氨,所以有发生大量泄漏的可能。泄漏事故的发生,轻则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害,重则可导致人员伤亡、环境污染,甚至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2 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

        详见综合应急预案第三章。

        3 处置程序

        3.1 信息报告程序

        公司发生重大危险源事故时,事故现场岗位工、负责人或有关人员应立即报告当班工段长及车间主任等,段长或车间主任接到事故信息报告后,立即报告公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总指挥、副总指挥、安全部、生产部和有关车间、部门,并按要求上报地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

        3.2 信息报告内容

        事故报告人在向上级报告生产事故时应提供以下主要内容:

        1)发生事故的单位、时间、地点、位置;

        2)事故类型;

        3)伤亡情况及事故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评估;

        4)事故涉及的危险材料性质、数量;

        5)事故发展趋势,可能影响的范围,现场人员和附近人口分布;

        6)事故的初步原因判断;

        7)采取的应急抢救措施;

        8)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救援抢险的事宜;

        9)事故的报告时间、报告单位、报告人及联络方式。

        3.3 报告方式和责任人

        现场报警方式:报警(消防报警)、报警器(可燃气体报警、火灾报警等)、对讲机等。

        公司24小时应急值守:

        徐水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徐水县消防大队队:119

        医疗救助中心:120

        公司根据事故等级向徐水县安监局及相关部门报告事故信息,事故信息内容包括事故发生的单位、时间、地点、事故种类(火灾、爆炸、中毒和泄漏),人员伤亡情况,危害程度及影响范围、已采取的措施等。

        应急资源不足,需对外求援时,由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及时向当地应急救援机构或有关部门请求援助。

        3.4响应程序

        本单位的应急响应分为两级:发生人员伤亡事故,需及社会救援为一级响应;单位级及现场及事故,依靠企业内部资源可以进行控制的为二级响应。

        3.5 本预案与其他预案的衔接

        原则上启动岗位处置方案的同时上报本车间,启动车间应急预案,同时上报厂级值班领导,如果事态发展迅速扩大,启动厂级综合应急预案,同时上报上级有关部门,以此类推,一级对一级负责。

        4 处置措施

        4.1 处置原则

        4.1.1 以人为本,生命优先

        应急处置以首先抢救人的生命为原则,全力抢救事故中被困和受伤人员,加强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危害。

        4.1.2 控制事故,减少损失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故扩大蔓延,在首先救人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财产损失。

        4.1.3 统一指挥,协同应对

        应急工作必须实行统一指挥,应急行动协调一致,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快速、有序、有效的实施现场应急救援工作。

        4.1.4 依靠科学,提高素质

        充分发挥专家和专业人员的作用,实行科学民主决策。不断改进和完善应急救援的装备,提高应急救援人员的技能,增强公司应急救援能力。

        4.1.5 预防为主,常抓不懈

        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事故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做好事故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工作。把隐患排查与治理和应急救援工作相结合,做到常抓不懈。

        4.1.6 培训演练,持续改进

        加强应急预案的培训、演练,通过演练和应急救援的实战,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修订应急预案和改进有关工作,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效性。

        4.2 预防措施

        利用有害气体、火灾报警和调度系统的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同时加强岗位操作人员的巡回检查等方式对危险源实施监控,并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定期进行危险源的排查、评审,建立重大危险源管理档案,落实部门、人员、责任,切实加强危险源的管理工作。

        2)定期对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及安全附件等进行检查和检验,加强在线监测和报警装置的维护和管理工作,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并灵敏可靠。

        3)岗位操作人员要加强对压力、温度、流量等工艺参数的监控,保证其控制在工艺指标范围内,防止误操作引发的事故。

        4)在重大危险源现场要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对重大危险源定期进行评估,对安全检查和安全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制定整改方案进行整改。

        5)按照规定配备消防设施、空气呼吸器、过滤式防毒面具、防毒衣、检测仪器、通讯工具等应急救援器材和装备,满足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

        6)加强安全培训,从业人员应熟悉危险源的危害特性,掌握岗位安全操作技能、现场应急处置和防护措施,能够正确使用应急救援器材和装备。

        4.3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事故处置措施

        4.3.1前置措施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发生事故后,应采取隔离、疏散和救援人员的个人防护等措施,以防止和减少受到伤害的人员,有利于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1)隔离和疏散:建立警戒区域:事故发生后,应根据化学品泄漏扩散的情况或火焰热辐射所涉及到的范围建立警戒区,并在通往事故现场的主要干道上实行交通管制。建立警戒区时,警戒区域的边界应设警示标志,并由专人警戒,除消防、应急处理人员一级必须坚守岗位的人员外,其他人员禁止进入警戒区。泄漏溢出的化学品为易燃品时,区域内严禁火种。

        紧急疏散:迅速将警戒区及污染区内与事故应急处理无关的人员撤离,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紧急疏散时应注意:如事故物质有毒时,需要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或采用简易有效的防护措施,并有相应的监护措施;应向上风方向转移,明确专人指导和护送人员至安全区,并在疏散或撤离的路线上设立哨位,指明方向;不再在低洼处停留;要查清是否有人留在污染区与着火区。

        (2)防护:根据事故性质的毒性及划定的危险区域,确定相应的防护等级,应急救援人员根据防护等级标准配备相应的防护器具。

        (3)查明现场情况:询问现场遇险人员情况,容器储量、泄漏量、泄漏时间、部位、扩散范围,周边单位、居民、地形、电源、火源等情况。使用检测仪器测定泄漏物质、浓度和扩散范围。确认事故设施、建筑物险情及可能引起爆炸燃烧的各种危险源,确认消防设施运行情况。

        4.3.2 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针对公司重大危险源可能发生的事故的特点,一般处置的要求和方案如下:

        1)中毒应急处置措施

        (1)有害物质大量泄漏造成人员中毒后,应选择上风向有利地形位置急救点;做好自身及中毒人员的个体防护;防止继发性损害的发生;应至少2~3人一组采取集体行动,以便互应。

        (2)中毒人员脱离现场至空气清新处;呼吸困难时给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心脏停止跳动时立即进行心脏胸外按摩;皮肤污染时,脱去衣物,用水冲洗。

        (3)严重者送医院观察治疗。

        2)泄漏应急处理措施

        (1)泄漏源控制

        通过控制泄漏源来消除物料的溢出或泄漏,用自动控制装置或手动操作方法关闭阀门、切断物料来源。储槽发生泄漏后应采取临时措施堵塞裂口,防止和减少物料的泄漏,开启固定式喷淋系统并立即倒槽或采取紧急泄放的措施,待查出漏点后进行修补。

        (2)泄漏物处理

        现场泄漏物要及时采取收集、稀释和覆盖等措施,有效控制泄漏物,防止二次事故的发生。

        氨泄漏物的处理: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气体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穿内置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的隔绝式防护服。如果是液化气体泄漏,还注意防冻伤。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性空间扩散。若可能翻转容器,使之逸出气体而非液体。构筑围堤堵截液体泄漏物,喷雾状水稀释、溶解,同时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果钢瓶发生泄漏,无法关闭时可浸入水中。储罐区最好设稀酸喷洒设施。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

        3)氨火灾应急处理

        (1)扑救初期火灾。在火灾尚未扩大的发生初期,应使用适当的移动式灭火器材来灭火,控制火灾的发展,迅速关闭火灾区域内易燃物体的上下游阀门,切断进入火灾事故现场的一切物料来源,然后立即启用现有的消防设备、器材扑灭初期火灾和控制火源。

        (2)对周围设施采取保护措施。为防止火灾危及相邻设施,必须及时采取冷却保护措施,并迅速疏散受火势威胁的物资。火灾液体外流时,可用沙袋或其他材料筑堤拦截流淌的液体或挖沟导流,将物料导向安全地点。

        (3)火灾扑救。扑救火灾不可盲目行动,应选择正确的灭火剂和灭火方法。必要时采取堵漏和隔离措施,预防次生火灾的扩大。当火势被控制以后,仍要派人监控,清理现场,消灭余火。

        (4)根据火势的大小决定是否停电。

        (5)发生气体火灾时,应首先尽可能切断通往火灾部位的物料源,控制泄漏源;在不能切断泄漏源的情况下,不能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火灾覆盖范围内及附近的容器、管道;处在火场中的容器突然发出异常声音或发生异常现象,必须马上撤离。

        4)重大危险源爆炸应急处理

        (1)爆炸事故发生后,应及时确认爆炸类型,是物理爆炸还是化学爆炸。

        (2)物理爆炸导致泄漏的可燃物质与空气混合遇明火容易引发化学爆炸,必须消除现场火源,防止二次爆炸的发生。

        (3)爆炸发生后可引起燃烧,应根据燃烧的特性选择相应的灭火剂和灭火方法。爆炸后的气体火灾,切忌盲目扑灭火势,在没有采取堵漏措施的情况下,必须保持稳定燃烧。

        (4)爆炸地点应采取喷水降温、隔离等保护措施,防止爆炸波及周边区域导致二次污染,导致事故扩大。

        5)化学灼伤应急处置措施

        (1)皮肤接触

        ①氨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应用2%硼酸液或大量清水彻底冲洗。就医。

        ②硫酸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20~30min。如有不适感,就医。

        (2)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10~15min。如有不适感,就医。

        (3)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

        (4)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禁止催吐。就医。

        4.3.3洗消

        在现场设立洗消站,处置结束后对中毒人员、医疗救护人员、应急救援人员、救援装备及器材以及受到污染的设施、场所等进行洗消,严格控制洗消污水的排放,防止发生次生灾害。

        应急结束后,对事故现场及周边环境进行监测监控,及时掌握污染物的消解情况,使环境达到国家有关职业安全卫生标准。

文档

重大危险源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

重大危险源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1事故风险分析       1.1重大危险源分布及概况       依据重大危险源辨识,本公司涉及重大危险源辨识范围内的危险化学品有:氨。重大危险源分布:液氨储罐区。       1.2构成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物质的危害分析       氨的危害程度分析       氨为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属于第2.3类有毒气体(危规号:23003;UN号:1005),火灾危险性为乙类。       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氟、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