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泥土的歌(一)》教学设计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18:28:31
文档

《泥土的歌(一)》教学设计

2016年教学设计音乐科《泥土的歌(一)》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泥土的歌(一)》是选自湘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凸现“中华母语音乐文化”的教学。教材选取了各地民歌中极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旨在让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体裁形式,了解民歌与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演唱与欣赏汉族民歌中的山歌和号子,感受民歌主题明确、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特点,愿意主动接触和了解民族音乐。本单元由四个版块组成:1、演唱:《放马山歌》2、欣赏:《脚夫调》、《澧水船夫号子》、《槐花几时
推荐度:
导读2016年教学设计音乐科《泥土的歌(一)》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泥土的歌(一)》是选自湘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凸现“中华母语音乐文化”的教学。教材选取了各地民歌中极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旨在让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体裁形式,了解民歌与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演唱与欣赏汉族民歌中的山歌和号子,感受民歌主题明确、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特点,愿意主动接触和了解民族音乐。本单元由四个版块组成:1、演唱:《放马山歌》2、欣赏:《脚夫调》、《澧水船夫号子》、《槐花几时
2016年教学设计音乐科

《泥土的歌(一)》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泥土的歌(一)》是选自湘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凸现“中华母语音乐文化”的教学。教材选取了各地民歌中极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旨在让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体裁形式,了解民歌与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演唱与欣赏汉族民歌中的山歌和号子,感受民歌主题明确、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特点,愿意主动接触和了解民族音乐。

本单元由四个版块组成:

1、演唱:《放马山歌》

2、欣赏:《脚夫调》、《澧水船夫号子》、《槐花几时开》

3、音乐知识:了解民歌、号子、与山歌等概念。

4、活动与练习:①对民歌体裁识别强化;②创作实践(一),学习民族音乐常见的创作手法“鱼咬尾”,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旋律创作,体验创作的乐趣。竖笛演奏的两首乐曲《赶摆舞》、《只要妈妈露笑脸》。试排二部合唱《凤阳花鼓》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对中国的传统音乐、民歌等缺乏基本的了解,加上流行音乐的冲击,对于传统而优秀的中国作品,大部分学生也没有兴趣去听。但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对世界的新鲜事也充满好奇,所以本单元力求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让学生愉悦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动情地聆听、投入地演唱、尽情地表现。

三、设计理念

传统民歌很难走进现代学生的生活,怎样让学生了解民歌、认可民歌,从而喜欢民歌,是本节课的出发点也是当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初一的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已具备一定的人文地理常识,可以结合听赏、体验、参与表现以及探究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及创造力,并引导他们结合不同地域人民的劳动、生活、文化习俗以及地域特征去理解民歌,使学生获得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提升。

四、教学目标

1、能认真听赏教材上四首民乐曲子,体验乐曲表现的不同情感与韵味,并能简单的语言描述出来。

2、学唱歌曲云南民歌《放马山歌》,欣赏《脚夫调》和《槐花几时开》,比较和发现三地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能用自然正确的演唱方法,自信地演唱其中一首歌曲

3、能尝试自主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听赏、体验、交流等方式,了解民歌的相关知识

4、能辨别山歌、号子等民歌体裁,并能说出其主要特点。

6、通过演唱和欣赏本单元的歌曲,引导学生能真正喜欢中国民族歌曲,懂得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五、教学重难点

1、体会各地方的民歌特点。

2、让学生熟悉歌曲并且掌握节奏方面的知识,排二部合唱《凤阳花鼓》

3、学唱歌曲云南民歌《放马山歌》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音乐等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八、教学方法

讲授、体验、讨论、游戏、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等直观教学手段。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感受民歌1、播放电白原创音乐片段,激发学生兴趣

2、你还听过中国其它地方的特色民歌吗?请举例

3、教师小结

1、认真听赏

2、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学生认真聆听          

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唱《放马山歌》1、播放云南民歌《放马山歌》设问:听这首歌曲,你脑海有什么画面出现?

2、歌曲简介

3、教唱歌曲

(1)先教歌曲中的衬词“哟哦”,讲明学习要点。老师演唱时学生配合吆喝。

(2)教唱歌曲,让先学会唱的学生取代教师唱歌词。

(3)着重教学装饰音的演唱方法:下滑音、前倚音。

(4)让学生完整试唱,并尝试用方言演唱。

(5)分析:作品结构及分作手法简介。

(6)律动:设计动作,边唱边演。

1、学生讨论、思考后回答

2、认真聆听。

3、学生学唱歌曲

(1)学会吆喝衬词,运用民歌中“喊唱的方法”并配合教师演唱。

(2)学唱歌曲,然后分组配合演唱,并关注特别难唱的地方。

(3)着重练习装饰音的演唱方法:下滑音、前倚音。

(4)大胆演唱,互相评价。

(5)学生认真聆听,归纳总结。

(6)律动:模仿马蹄声和挥鞭的动作。

创设情境体验山歌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已民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

山歌体裁教师小结民歌中山歌的特点。学生认真聆听
欣赏《槐花几时开》1、让学生欣赏后提问:歌曲有什么衬词?属于哪个地方的民歌。

2、让学生尝试用普通话和本地方言朗诵歌词,体会语言带来的作品风格、情绪等的差异。

3、对比欣赏由鲍元恺改编的同名管弦乐曲,说说民歌旋律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2、学生讨论后回答“啥子”、“噻”,教师补充引导。

2、学生尝试用各种方言去朗诵歌词,并尽可能试唱体验。

3、根据教师提示,思考后回答问题。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民歌的兴趣。 

竖笛演奏傣族民歌《赶摆舞》1、出示谱曲,先让学生自由练习,教师随堂指导。

2、学生分组展示。

3、课后吹奏作业:朝鲜歌曲《只要妈妈露笑脸》

1、学生自由练习,有问题及时提出。

2、分组PK

3、记录好教师布置的作业。

让学生在吹奏中体验民歌,提高演奏的能力
课后拓展除了山歌以外,民歌还有哪种体裁,大家回去查找一下相关资料并听听相关歌曲。

课后查询资料

加深学生对民歌的印象。
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泥土的歌

一、演唱《放马山歌》

二、欣赏《槐花几时开》

三、竖笛演奏傣族民歌《赶摆舞》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部分检查学生查找资料的情况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
体验音乐与生活的结合1、播放纪实片《船工》视频片段。提问:在影片中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2、出示图片:讨论:船工们在平水与急流的环境中,喊声有什么不同?

3、出示:节奏类型图

1、学生观看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请同学上来模仿表演,看哪个同学模仿的最好。

3、跟随老师的手势,用不同的力度表现船工们遇到不同的情况呐喊。

感受劳动号子与劳动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下面欣赏的歌曲做铺垫。

表现与实践(一)欣赏《澧水船夫号子》  

1、简介船夫号子的由。

2、用手势引导学生听赏

3、分析歌曲的结构。

4、情境创设:

5、探究:船工为什么要在行船和拉船的过程中唱船工号子呢?

1、认真聆听。

2、听赏时跟随教师用手势一起参与体验手流的变化。

3、认真聆听,提出不懂的地方。

4、模仿“摇橹”的动作与老师呼应。

5、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教师小结。

通过各种环节,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并加深对劳动号子特征的理解。
表现与实践(二)欣赏《脚夫调》   

   1、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三首民歌,请同学们仔细聆听歌曲,回答哪一首是陕西民歌?C

A《太阳出来喜洋洋》

B《小拜年》

C《脚夫调》   

 2、教师介绍陕西省的地理知识和人文景观。

3、再一次聆听《脚夫调》,提问:陕北信天游《脚夫调》的特点?

4、教师介绍陕北信天游风格和特点。

信天游是陕北人民最喜爱的一种山歌形式。歌词基本以七字为一句,上下两句为一段,上句起兴,下句起题。既可以两句成歌,也可把几段或十几段歌词并列,用一个曲调反复演唱。                                                                                                           

1、学生认真聆听后选择,并说说理由。

2、学生聆听。

3、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高亢有力、激昂奔放)

4、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解说,并尝试根据这首民歌的曲调,即兴编创一两段新的唱词。

通过感受、体验、表现进一步了解民歌的各种体裁形式。

小结民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动和斗争中口头传唱,不断加工而成的集体创作的成果,它们短小、生动、淳朴、具有即兴性,鲜明的民族特征的地方色彩,一般我们按体裁把民歌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种学生认真归纳总结能认识三种体裁的民歌的特点。
                                                                                                                                                                                                                                                                                                                                                                                                                                                                                                                                                                                                                                                                                                                                                                                表现与创造

创作练习:“鱼咬尾”,教师分析这种旋律创作方式的特点,出示书本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比赛。学生了解这种创作方式后,分组讨论,完成课本练习并展示出来。展示自我,敢于实践和表现,运用音乐技能进行创造。
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泥土的歌

一、    欣赏《澧水船夫号子》

二、    欣赏《脚夫调》

三、    小结:民歌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种

四、    用“鱼咬尾”的方式创作旋律短句。

文档

《泥土的歌(一)》教学设计

2016年教学设计音乐科《泥土的歌(一)》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泥土的歌(一)》是选自湘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凸现“中华母语音乐文化”的教学。教材选取了各地民歌中极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旨在让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体裁形式,了解民歌与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演唱与欣赏汉族民歌中的山歌和号子,感受民歌主题明确、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特点,愿意主动接触和了解民族音乐。本单元由四个版块组成:1、演唱:《放马山歌》2、欣赏:《脚夫调》、《澧水船夫号子》、《槐花几时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