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9新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动物与环境》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18:28:50
文档

2019新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动物与环境》教案

科学备课纸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1.动物的四肢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初步了解、简单描述动物四肢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功能。2.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通过欣赏、观察、实验、游戏体验等多种方法,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3.科学态度:学生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对常见动物的观察兴趣,愿意倾听和获取他人信息,分享自己的发现。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意识到保护身边的动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通过亲历观察、实验活动,感知科学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教学重点、难点
推荐度:
导读科学备课纸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1.动物的四肢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初步了解、简单描述动物四肢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功能。2.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通过欣赏、观察、实验、游戏体验等多种方法,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3.科学态度:学生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对常见动物的观察兴趣,愿意倾听和获取他人信息,分享自己的发现。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意识到保护身边的动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通过亲历观察、实验活动,感知科学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教学重点、难点
科学备课纸

第  1  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     1.动物的四肢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初步了解、简单描述动物四肢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功能。

2.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通过欣赏、观察、实验、游戏体验等多种方法,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3.科学态度:学生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对常见动物的观察兴趣,愿意倾听和获取他人信息,分享自己的发现。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意识到保护身边的动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通过亲历观察、实验活动,感知科学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重难点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的多种途径,来认识动物四肢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以及动物与适应环境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动物探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指导学生去感受生命世界的神奇与精彩。

教学具:课件视频

主备人: 尹增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调查了解:同学们,家里养过宠物吗?都养过什么样的宠物?谁能给同学们分享一下。(从爱护动物的角度,适当评价一下学生的爱心。)

2.提问题,看视频:今天,老师带给你们一段走进动物的世界的视频,仔细观察看看视频里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又都在干什么?(狮子在奔跑,大象在行走,小猫在爬树等),它们靠什么运动呀?都有几条腿?(放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看视频唤起学生对动物四肢的好奇心,进而引发学生对动物四肢特点的深入探究。

3.引入课题:在科学上,我们把动物的4条腿叫动物的四肢,两条前腿叫做前肢,两条后腿叫做后肢。(提供袋鼠、羚羊带有标识四肢的图片)。这些四肢的动物,它们有趣的地方在哪里,又有什么本领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趣的《动物的四肢》。(板书课题)(课件展示猫的带有标识图片)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观察猫的足,说一说猫足的结构特点。   

这个活动从整体感知-细致观察-深化认知三个层次上来进行探究活动: 

1.整体感知:指导学生根据平时观察:说一说猫的四肢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了解学生已有认知水平)

2.细致观察:教师提供猫的真实照片(动态和静态的),然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猫的四肢,导出猫足的概念。猫有两条前肢、两条后肢,四肢的最前端叫作”猫足”。

小组探究活动:各小组对猫足两组真实照片和制作模型(橡皮泥自制教具)认真观察,教师指导学生发现猫足上有什么?重点说一说爪子和肉垫(脂肪质)的特点。

设计意图:观察、触摸猫足模型,感受爪子的锋利、肉垫的柔软和弹性(为真实感受,也可以引导学生摸一摸自己手掌肌肉的柔软和弹性);数一数前肢和后肢各有几个爪子(意识到细致观察会有新的发现)。

拓展活动:看视频(猫足前五后四),深入探究猫足其他的形态结构,发现猫前肢各有五指,后肢各有四趾(前五后四)等。

3.深化认知:猫有哪些高超的本领呢?看几个视频(彼此对打能捉鼠、活动会爬树、走路捕食静悄悄,高处跳下不怕摔……)

(1)连一连:(活动利用教材2页中提供的图片资源,加以修改)猫的哪些本领主要和爪子有关,哪些本领又主要和肉垫有关呢?分别用线连一连,说说为什么这样连? 

活动中也可提升处理猫足的爪子和肉垫其他本领“…… ……”(如爪子还有散热、清洁的本领;肉垫可以感应外部事物与环境等本领)。

设计意图:这个连一连的活动,就把猫足形态结构与具有的功能建立了联系,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建构了思维导图,把低年级学生不易表达的关系清晰呈现出来,起到了脚手架的作用。

(2)根据教材中的泡泡语“我们来模拟猫足的肉垫试一试”消音、防滑功能。(利用学生们最常见也最熟悉的乐高玩具,亲自体验、仔细观察感受实验现象)展示学生实验过程材料的图片。

(3)做游戏:模拟猫悄无声息地走路或奔跑,对比体会肉垫的消音、防滑功能。(模拟方法可以创新)

(放上课视频展示)

设计意图:中年级儿童更乐于参与直观、形象的游戏体验活动,能在活动体验中感受动物形态结构所具有的功能,使学生意识到动物因为有这样的形态结构,才有其那样的功能与本领。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因果联系中建构科学概念。

(4)认知拓展:猫的爪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伸能缩,平时玩耍、奔跑、洗脸时爪子是缩进去的,攀爬、捕食时爪子是伸开的,猫的四肢的运动是靠各器官配合完成的。

活动二:说一说,其他动物的四肢有什么特点。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知道猫的四肢本领很大,那么其它动物会有什么样的四肢,又会有哪些特点及本领呢?

(1)找特点:教师提供青蛙、猴子和鳄鱼的仿真模型,放手让学生在比较观察中描述这些动物四肢的不同特点(鳄鱼的四肢短粗有力,后肢趾间有蹼,前五后四;猴子四肢细长,指(趾)间分开,多数指(趾)间对握,行走灵活,前五后五;青蛙前肢短小,后肢发达且比前肢长而健壮,趾间由蹼,前四后五。)(分别展示图片)(放猴子嬉戏老虎的视频)

(2)演一演:青蛙、猴子和鳄鱼分别是怎样运动的?(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学蛙跳)

(3)看一看:通过视频再现这些动物不同的运动方式,(以蛙跳视频为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指导学生了解适合动物爬行、 攀缘和跳跃等运动方式,需要四肢特点是不同的,并初步认识它们的生活环境与四肢特点是密切联系的。(放视频:蛙跳)

活动三:动物的四肢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过渡语:鳄鱼因为有了短粗的四肢,能在水陆两地自由的爬行,猴子因为有了细长有力的四肢能在森林里灵活摆荡;青蛙因为有了健壮的后肢能在池塘边跳跃捕食,那么生活在高山、草原、森林、海洋中诸多动物们,它们的四肢又是怎样适应环境的呢?

1.创设问题情境(出示图片)(以探究羚羊、猎豹为突破口):羚羊生活在草原、高原荒漠地带,那里常有猎豹或狼群出没,羚羊怎样才能活下来呢?启发学生观察思考:羚羊要想摆脱猎豹或狼群的追捕,必须善于奔跑,才会生存下来,因此必须拥有细长健壮的四肢。反过来想,猎豹又是怎样适应环境,需要怎样的四肢才会捕到食物呢?

2.参照羚羊、猎豹适应环境的例子,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描述海龟、猩猩、袋鼠等动物适应环境的四肢特点。(欣赏袋鼠跳跃、海龟游弋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动物的神奇)。

(三)拓展活动

了解脚掌的哪些特点让骆驼适合在沙漠中行走。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骆驼脚掌的特写图片或视频,认识到骆驼脚掌宽大、厚实,让自己不容易陷进沙漠里,脚掌厚可以隔热,保护脚不被高温的沙子烫伤。(两张骆驼脚与沙漠的图片)

建议:不局限于教材,也可以指导学生了解马蹄、大象等动物四肢的特点以及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四)梳理提升(结束语短片)(图文并茂)(放视频)

家有宠物小猫咪/爬树捉鼠怀绝技/若问本领在哪里/观察四肢看仔细//足下肉垫真神密/消音防滑似游戏/趾内利爪无与比/搏斗捕食真霸气//动物四肢真神奇/羚羊袋鼠跳有力/动物王国多秘密/适应环境是真理//爱护动物/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结束语和仄押韵,朗朗上口,高度概括了动物四肢结构特点,彰显动物的多样性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教育价值又不言而喻。

板书设计        1.动物的四肢

(划线:适应)环境

科学备课纸

第  2  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     2.动物的皮肤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接触和感知环境;初步了解动物的皮肤特点是与其所处环境是相适应的。

2.科学探究:能通过模拟实验,感知体验动物皮肤的特点;能将动物皮肤的特点与其所处环境建立联系,简单解释动物怎样通过皮肤适应环境。

3.科学态度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皮肤表现出探究兴趣;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增进对动物的了解,逐渐喜爱动物,增强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观察、模拟实验等活动,了解动物皮肤表面特点;说出动物通过皮肤能够接触和感知环境。

教学难点

进行模拟实验,感知并体验动物皮肤的特点,并将动物皮肤的特点与其所处环境建立联系,试着解释动物是怎样通过皮肤适应环境的。

教学具:

教师:课件、小鱼、气球

学生:洗洁精、毛巾

主备人: 尹增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动物的皮肤,你能根据经验猜出图片中各是什么动物吗?

不同的动物生活的环境不同。动物皮肤的哪些特点能帮助它接触和感知环境呢?

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动物的皮肤

出示鱼的图片,我们从身边熟悉的鱼开始研究好吧?

二、探究活动

(一)初步观察

出示图片:鱼身体表面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

生:皮肤表面覆盖鳞片。

师:鱼鳞对鱼在水中生存有什么有利之处?

除了皮肤表面明显的鱼鳞,鱼的皮肤里还有哪些秘密呢?你想怎样研究?

进一步观察

想不想近距离仔细观察一下鱼?

要求:

1、在观察时“仔细看一看同一条鱼身体表面颜色,有什么发现?” “用手摸一摸,鱼的身体表面有什么感觉?”

2、摸鱼时不要用力捏鱼的身体,以免鱼受到伤害;不要大声说话,以免鱼受到惊吓。

3、在观察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不要争抢,懂得分享。

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1、鱼的身体背腹部颜色不同、身体表面滑滑黏黏的

“鱼的身体背腹部颜色不同、身体表面滑滑黏黏的,这对鱼在水中生存有什么作用?”你能通过自身的感受及生活经验作出初步推测。

2、结合图片帮助学生理解,鱼的背部颜色深,鱼上方的敌害从上向下看,不容易发现鱼。鱼的腹部颜色浅、成白色,鱼下方的敌害从下向上看,不容易发现鱼。鱼的这种特点使鱼保护了自己,适应了水中生活。

(二)模拟探究鱼身体表面的哪些特点有利于它们在水中生存

尝试给灰色背景中的小鱼涂上不同的颜色,观察小鱼涂上什么颜色才不容易被发现。

组内展示、交流并汇报发现:涂的颜色和背景同色或接近背景颜色的小鱼不容易发现。相反小鱼的颜色和背景颜色对比越明显就容易被发现。

展示池塘中不同颜色的鱼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哪个更不容易被发现?加深学生的认知。

拓展认知:为了加深学生对鱼身体表面体色不同的作用,拓展学生的视野,课件出示海洋鱼类与它们的生存环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不同环境中的鱼类都是通过皮肤接触、感知环境,让自己的体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三)身体表面滑滑黏黏的,这对鱼在水中生存有什么作用?

小组讨论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鱼表面粘液的作用。

1.实验前,检查气球是否完整、不漏气。

2.利用漏斗往气球中装水,小组合理搭配,确保不要洒太多水。

3.用手抓气球时,要用指腹,不要用指甲,以免扎破气球。

4.用手摸完气球后,要及时将手上的洗洁精清洗干净。

5.实验完成,用抹布将桌子才干净,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没涂洗洁精前让学生摸摸气球表面,试着用手抓一抓气球,看能否抓起;涂上洗洁精,再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气球表面,试着抓一抓气球,看能否抓起。

引导学生对比体验,直观感受到在模拟实验中洗洁精相当于鱼身体表面的黏液,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可以减少摩擦,减小鱼游泳时的阻力,使鱼游得更快,也可保护鱼不容易被捕捉。

小结:鱼的身体表面有一层黏液,游泳时会减小水的阻力,完成对黏液作用推测的验证。

小结:生活在水里的鱼,身体表面的鳞片、黏液和身体颜色都是为了相适水中的生活环境。

教师提出问题“其它动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它们皮肤又是怎样的呢?”进入下一活动内容。

(出示图片视频)

三、 拓展活动

其他动物为了适应环境,它们的皮肤又是怎样的呢?结合自己收集的材料小组内交流一下,组长汇总并做简单总结。

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分享下你们小组的交流结果?

老师也收集了一部分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四、总结收获

今天通过研究动物的皮肤,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今天我们用科学观察的方法,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学习活动,研究了动物的皮肤。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验证了我们的推测。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动物的皮肤特点与生存环境是相适应的。

结束语:动物的皮肤还有很多秘密,课下可以利用我们研究的方法继续研究其它动物的皮肤。

板书设计       

动物的皮肤

  

看:  画一条鱼  标出鳞片、深浅

摸:滑  有粘液

科学备课纸

第  3  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     3.动物的翅膀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知道鸟的翅膀长有许多羽毛,羽毛具有质轻、不易沾水、中空、坚韧等特点,知道昆虫的翅具有膜质、透明或半透明、有翅脉等特点,了解翅膀能帮助动物飞行、适应动物飞行的环境等。

2.科学探究:用观察、解剖、模拟飞行等方式,分析研究翅膀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对比、分析、归纳能力。

3.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究动物身体构造特点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增进对动物的了解,逐渐喜爱动物,增强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鸟的翅膀有多种功能,可以飞行、游泳、保持平衡等

教学难点

“沾水不会飞翔了”,这是个有价值的信息,可为羽毛沾水实验做铺垫,同时也能比较“鸟和昆虫”翅膀的不同。 “鸟的翅膀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教学具:

教师:课件、教材呈现四幅图:羽毛、滴管、盘子、彩纸,目的是提示课前需要准备的材料.

学生:提醒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动物翅膀的资料。

主备人: 尹增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课前搜集了有关动物皮肤的材料,说一说哪些动物有翅膀?(鸟类、昆虫类……)

   提出问题:关于动物的翅膀,你最想知道什么?

   导题:动物的翅膀有很多的秘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动物的翅膀。

   板书课题:动物的翅膀

   过渡:刚才同学们提到很多动物有翅膀,特别是鸟有一对翅膀。下面我们先看一段鸟类飞翔的视频。

2.播放鸟类飞行的视频    

  (朱鹮,企鹅,蜂鸟等)      鸟儿飞翔

   要求:认真观察鸟飞行的现象,思考感兴趣的问题。

   引导:看了刚才的视频,联系你对鸟的了解,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关于鸟的知识?(比如鸟能生活在哪里?运动的方式有哪些?用什么飞行?)

学生交流:鸟能生活在天上、水里、地上;鸟能走、会飞,有的会游泳;鸟有一对翅膀,靠翅膀飞行。

总结:鸟的生活环境有天上、地上、水里等,天上的鸟主要运动方式是飞行,鸟用翅膀飞行。

二、探究翅膀

1.出示有关鸽子的图片(研究鸽子翅膀的特点)

    谈话:我们首先以鸽子为例,学习认识鸟的翅膀有什么特点,同学们请仔细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

    学生观察、记录。

    汇报交流:同学们发现鸽子的翅膀有什么特点?

    归纳总结:鸽子有一对翅膀,翅膀上长有多根羽毛。

    过渡:(出示刚孵出的小鸽子图片)这是两只刚孵出不久的小鸽子,它们会飞吗?为什么?(不会飞,因为翅膀上还没有长出羽毛),看来羽毛是飞行的关键,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羽毛的特点。

     2.研究羽毛的特点

    提供研究材料:羽毛、滴管、水、盘子、小刀等。

    引导:想一想,怎样利用这些材料研究羽毛?

    提示:同桌或小组内先说一说研究方案(方法、步骤),再根据方案进行研究。

    方法指导:可以先用眼睛仔细看一看,再用手来感知,再借助水和小刀来观察,可以按照由表及里的方法观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交流总结:经过用手摸一摸、掂一掂,发现羽毛表面很光滑,很轻;用滴管给羽毛滴上水,发现羽毛不易沾水;用小刀切开羽毛,发现羽毛中间是空的。

    引导:羽毛的这些特点与鸟的飞行有什么关系?如何适应飞行?

    分析:羽毛的特点与飞行的关系。

    总结:翅膀上有许多羽毛组成,羽毛表面光滑,很轻、不易沾水、中空等,这样可以减少飞行阻力、减轻体重,有助于鸟飞行,适应鸟的生活环境。

3.研究翅膀大小与飞行时间长短的关系

    过渡:观看信天翁飞行的视频。信天翁飞行视频

    引导:你认为信天翁能飞行那么长时间与什么有关?(翅膀大小)

    鸟飞行的时间长短真的与翅膀大小有关系吗?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进行观察比较。

    指导:学生用同样的折纸方法把大小不同的纸做成“翅膀”大小不同的飞机进行试飞,观察飞行时间的长短。

提示:

交流:大“翅膀”飞机比小“翅膀”的飞机飞行时间长;由此可以推想,鸟的翅膀大飞行的时间就长。

    总结:不同动物翅膀的大小不同,飞行方式也不同,大小不同的翅膀扇动的次数(频率)不同,大翅膀扇动次数(频率)少,更适合长时间的飞行(滑翔)。

4.研究翅膀的特殊结构及作用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鸟不仅生活在天上,也能生活在水里和地上,它们的翅膀又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呢?

三、了解其他动物的翅膀

   观看企鹅游泳的视频。 企鹅游泳视频

   归纳总结:企鹅的翅膀形状像船桨,翅膀短小,羽毛短小,不能飞行;主要作用是划水游泳,适合在水里生活。

   

 1.研究昆虫翅膀的特点与作用

   过渡:活动这么长时间,我们一起做个游戏,轻松一下。

   看视频,听儿歌:《两只小蜜蜂》

   引导: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里除鸟有翅膀,昆虫也有翅膀,歌中唱到的小蜜蜂、小蝴蝶、小蜻蜓的翅膀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呢?

   观察:蜻蜓、蝴蝶的图片。

    分析:昆虫的翅膀有什么特点与作用?

 分析:昆虫的翅膀有什么特点与作用?

   归纳概括:昆虫的翅膀没有羽毛,膜质、透明或半透明状、有斑点、有网状的翅脉、五颜六色。这些特点使昆虫的翅膀轻便、灵巧,适合在花草间穿越飞行。(除了这些特点外,还有的昆虫的翅膀振动会发出声音)

   

2.测评:今天通过研究动物的翅膀,我们有哪些收获(知识、方法、表现)?

   

3.总结:今天我们用科学观察的方法,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掂一掂、滴上水、解剖、模拟飞行等学习活动,研究了动物的翅膀。通过研究发现,很多动物都有翅膀,动物的翅膀形态各异,五颜六色;有的翅膀有羽毛、有的没羽毛,有的翅膀是膜质、半透明的;翅膀的结构特点有的适合飞行、有的适合游泳,还能平衡身体。

布置课外学习活动:

    动物的翅膀还有很多秘密,课下按照今天的学习方法,选择一种你熟悉的动物,继续通过科学观察研究动物的翅膀的结构特点,做好观察记录,分析它们是如何适应环境的,做一份动物翅膀科学手抄报。

研究动物的皮肤,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今天我们用科学观察的方法,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学习活动,研究了动物的皮肤。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验证了我们的推测。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动物的皮肤特点与生存环境是相适应的。

结束语:动物的皮肤还有很多秘密,课下可以利用我们研究的方法继续研究其它动物的皮肤。

板书设计       

动物的翅膀

  

光滑,很轻、不易沾水、中空……适应环境

 飞行时间长短(有关) 翅膀大小

科学备课纸

第  4  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     4.冬眠与迁徙

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知道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

2.科学探究:能根据动物生存的条件,解释动物为什么迁徙或冬眠。

3.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表现出探究兴趣  。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增强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

教学难点

三年级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有限,学生只能从表面知道哪种动物迁徙或是冬眠,并不能通过观察进行分类,更不明白动物为什么迁徙和冬眠。

教学具:

教师:课件

学生:

主备人: 尹增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1.教师播放冬天下雪的视频片段:(ppt出示冬天的图片)下雪了,大地白茫茫一片。

2.教师提出问题:小动物们到哪里去了?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交流。

3.教师总结:有的小动物藏到了窝里,有的小动物去了别的地方。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小动物是怎样度过寒冷冬天的。

(设计意图:通过冬天的图片引出课题,能引出学生关于冬眠和迁徙的生活积累。)

二、探究

(一)它们是怎样过冬的?

1.教师课件展示:乌龟、青蛙、刺猬。

2.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它们怎样过冬吗?

3.学生交流、汇报。

4.教师总结:青蛙、刺猬等动物冬天缩进洞里,蜷着身子,不吃不动,这种现象称为“冬眠”。

除了乌龟、青蛙、刺猬,还有哪些动物也冬眠?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5.教师课件展示、介绍更多冬眠的动物。

(二)它们在做什么?

1.动物除了冬眠,还用什么方式安全过冬?

2.教师播放角马、大麻哈鱼、大雁迁徙的视频。

3.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它们在做什么吗?

4.学生交流、汇报。

5.教师总结:角马、大雁、大麻哈鱼等动物,由于季节变化、觅食、繁殖等原因,进行长距离的迁移,这种现象称为“迁徙”。

6.教师图片或视频展示、介绍更多迁徙的动物。

设计意图:二年级学生可以说出大雁、燕子飞往南方过冬,小狗、小猫换毛等过冬行为,教师要给予肯定。但是学生们对于大雁等动物到南方过冬的原因和还有哪些动物也如此,没有很科学的认识。教师要适时的引出概念:迁徙。并对迁徙的动物和原因跟同学们交流、规范。

(三)动物为什么迁徙或冬眠?

1.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动物为什么迁徙或冬眠?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播放视频,补充总结。

设计意图:对动物迁徙、冬眠行为进行内因认识,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增强学生敬畏自然,保护动物,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意识。

三、拓展活动

1.提出活动指向:了解不迁徙也不冬眠的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2.学生分组交流。

3.师生交流。

4.总结:有的动物会换毛,有的动物会储存食物……

同时,指导学生将方法用文字或者画图的形式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板书设计       

4.冬眠与迁徙

  冬眠  迁徙

科学备课纸

第  5  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     《动物与环境》复习课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梳理本单元知识。

2.科学探究:经历梳理知识的过程。

3科学态度:能认真倾听他人发言。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以及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梳理本单元知识体系。

教学难点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教学具:

教师:课件

学生:

主备人: 尹增寿

教学过程:

知识乐园:

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动物的皮肤:保护

动物的四肢:奔跑、爬行、攀援。

动物的翅膀:飞行、平衡。

动物的迁徙和冬眠:获得食物、过冬

科学实验手册

学习的这些知识间有什么联系?

科学殿堂:

对于本单元学习还有什么疑问?

师生交流

反思空间:

你能得到几颗星星

通过科学实验手册复习本单元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动物与环境

树形图

文档

2019新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动物与环境》教案

科学备课纸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1.动物的四肢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初步了解、简单描述动物四肢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功能。2.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通过欣赏、观察、实验、游戏体验等多种方法,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3.科学态度:学生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对常见动物的观察兴趣,愿意倾听和获取他人信息,分享自己的发现。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意识到保护身边的动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通过亲历观察、实验活动,感知科学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教学重点、难点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