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唐山市高新区老庄子中学教师:史德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知道《未成年保》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懂得未成年人的保护包括: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等环节,增强未成年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情景讨论、调查交流等,初步学习运用法律知识正确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掌握一定的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努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二、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1)、查阅《未成年人保》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相关内容;(2)、小组调查:调查学校对学生人身安全、身心健康的保护措施;查找学校的安全隐患。
2、教师准备:(1)、收集相关的案例; (2)制作PPT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不良行为
【多媒体显示】图片:学法、知法、守法
问:1、下面这些行为在你身上发生过吗?
生:讨论
师:我们青少年学生正还很稚嫩,思想并不成熟,需要有特别的呵护,才能让我们的生命像大海一样波澜壮阔,充满活力。国家考虑到我们未成年学生年纪小、阅历少,是非判断能力差,缺少自我保护的能力,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所以制定了《未成年保》,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予以特别的法律保护,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未成年人的亲切关怀,也反映了全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心和爱护。
师问:2、什么是不良行为?
【多媒体显示】从法律角度规范什么是不良行为 ,并展示案例(1)-----案例(6)
师:如果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的矫正,就会养成恶习,以上大量事实证明不良行为习惯正是走向违法犯罪的开始。
【多媒体显示】青少年不良行为的主要表现,不良行为还泛指与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众道德规范相背的一些行为以及心理障碍的总和。
【多媒体显示】违法和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师:强化理解与记忆
(二)违法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多媒体显示】:详细讲述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并进一步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诱因
(三)违法犯罪的自我预防
【多媒体显示】故事对比:
【讨论与交流】 1、面对校园勒索事件,两则故事的主人公处理方式有什么不同?分别会带来什么后果?
2、故事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生:讨论略
师:忠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正身辟邪,防微杜渐。
当前,全国人民正在为创建和谐社会而努力。我们中学生也应当为这个美好社会的来临有所作为——预防侵害,远离犯罪。
【多媒体显示】依靠法律、依靠组织、依靠群众
(四)远离犯罪,共创和谐社会
课堂小结:
和谐社会倡导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是一个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睦幸福的社会。违法犯罪是与和谐社会的要求相违背的。当前,全国人民正在为创建和谐社会而努力。我们中学生也应当为这个美好社会的来临有所作为——那就是 自觉遵纪守法,养成守法意识,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从我做起,从防止不良行为开始,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贡献力量。
布置作业:
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写一篇反思,字数500字
五、教学设计说明:
初中学生对于法律的概念比较模糊,在实施教学前,老师先做好访谈、调查,掌握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在实施教学时,力求避免枯燥的介绍法律条文,通过“一封短信,三个困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就事论理,渗透法律知识和法制意识,让学生有所思、有所疑、有所问、有所言、有所辨、有所感,以期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
为了巩固学习效果,在本课的学习之后,还可以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或者制作“青少年维权电子小报”,把学生平时所见所闻、视听获得的资料放上去,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