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34分)
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豆浆 B.喜旺高钙奶 C.鲜橙多 D.冰水混合物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本题考查利用纯净物的概念来判断物质是否为纯净物,宏观上看只有一种物质,微观上只有一种分子.
【解答】解:A、豆浆中含有蛋白质、水、脂肪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错;
B、喜旺高钙奶中含有水、蛋白质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B错;
C、鲜橙多中含有水、维生素C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C错;
D、冰水混合物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在熟悉概念的基础上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还要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
2.在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食物 B.钢铁生锈 C.酒精挥发 D.碳酸铵分解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食物的过程中有氧气参与反应生成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钢铁生锈的过程中有铁锈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酒精挥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碳铵分解的过程中有氨气、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3.“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其中Cl元素的化合价为( )
A.﹣1 B.+1 C.+3 D.+5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解答.
【解答】解:在NaClO中,Na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O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设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
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则
(+1)+x+(﹣2)=0
解得x=+1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生活中常用物质,要求学生能根据提供的化学式及常见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会借助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来解决新问题.
4.下列实验现象叙述错误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B.铁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D.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专题】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识记,解题的方法是把题中的每一个现象和实验事实比对,即可找出对错.
【解答】解: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该项描述与实验相符合,故A错误;
B、铁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与实验事实相符,故B不正确;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没有火焰,与实验事实不符合,故C正确;
D、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这与实验相吻合,故D不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可燃物燃烧时的实验现象,解答时应该从火焰、光、烟雾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5.下列符号所表示的粒子中,能保持氯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A.Cl2 B.Cl C.Cl﹣ D.ClO3﹣
【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物质的微粒性.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这种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由题目所给符号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Cl2表示氯分子,氯分子是保持氯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选项正确.
B、Cl表示氯原子,故不是保持氯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选项错误.
C、Cl﹣表示氯离子,故不是保持氯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选项错误.
D、ClO3﹣表示氯酸根离子,故不是保持氯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分子概念的理解应用和化学符号的意义,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分子的概念和化学符号的含义.
6.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在空气中加热铜片,铜片表面有黑色固体生成
【考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该题应该理解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伴随的实验现象,通常包括:颜色变化、是否发光、放热、产生沉淀、生成气体等.
【解答】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能产生大量白烟,故A正确;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但不能生成黑色固体,生成的是二氧化碳气体,故B错误;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故C正确;
D、在空气中加热铜片,铜片表面有黑色固体生成,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的实验现象,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要求同学们加强对常见实验现象的识记,以便应用.
7.用托盘天平称量2.8g食盐,在称量时发现天平指针向左盘偏转,这时他应该采取的操作是( )
A.减少食盐 B.向右盘中加砝码
C.移动游码 D.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
【考点】称量器-托盘天平.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应遵循“左物右码”,在称量时发现天平指针向左盘偏转,说明药品质量大于砝码质量,应减少药品.
【解答】解:用托盘天平称量2.8g食盐时,步骤是:调节天平平衡,先向右边托盘添加砝码和拨动游码,然后向左边托盘添加食盐直至天平平衡;天平指针偏向左偏移,说明食盐的质量大于砝码质量,应减少食盐.
故选:A.
【点评】托盘天平的使用是化学的基本操作之一,是中考考查的热点,掌握天平的使用步骤、注意事项、误差分析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在元素周期表中,应用于计算机芯片的硅元素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是14 B.原子个数是14
C.相对原子质量是14 D.质子数是28.09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信息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解答本题.
【解答】解: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信息,原子序数为14,质子数为14,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信息的了解情况,并学以致用.
9.下列符号中,既表示一个原子,又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
A.C60 B.2H C.2H2 D.S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元素符号的含义进行分析解答,金属、固体非金属、稀有气体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它们的元素符号,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
【解答】解:元素符号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化学式能表示一种物质,当元素符号又是化学式时,就同时具备了上述三层意义.
A.该符号是C60的化学式,不是元素符号,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2H表示两个氢原子,不是元素符号,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2H2表示两个氢分子,不是元素符号,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S表示一个硫原子,又表示硫元素,还表示硫这种物质;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考查学生对元素符号与与化学式含义的理解、掌握及灵活运用进行解题的能力.
10.区分O2、H2、CO2三种气体的最简便的方法是( )
A.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B.将气体通过红热的铜网
C.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D.用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氧气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
【专题】物质的鉴别题.
【分析】A、石灰水只和二氧化碳反应;
B、通过灼热的铜网只有氧气会反应;
C、氢气和一氧化碳都能和氧化铜反应;
D、燃着的木条可以区分三种物质.
【解答】解:A、只有二氧化能和澄清石灰水反应,其它两种气体不反应,故A错;
B、三种气体分别通过灼热的铜网,变黑的是氧气,另外两种物质不反应,故B错;
C、氢气和一氧化碳都能是黑色的氧化铜变黑,故C错;
D、氧气能够支持燃烧,氢气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故可以用燃着的木条来鉴别这三种物质,故D对.
故选D.
【点评】熟练掌握二氧化碳、氢气、氧气这三种物质的化学性质,会根据它们的化学特性来鉴别它们,其中氧气能够支持燃烧,氢气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根据这三种气体的化学性质可以解答本题.
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与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A.Fe2O3 B.SiO2 C.AlO D.Al2O3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元素)和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氧化铝,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元素)和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氧化铝,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Al2O3.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地壳中元素的含量与元素的分类、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
A.O2 B.CO C.KClO3 D.CH3COH
【考点】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据此解答.
【解答】解:A、O2是单质,错误;
B、CO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正确;
C、KClO3含有三种元素,不是氧化物,错误;
D、CH3COH含有三种元素,不是氧化物,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类别的判断,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3.在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发生改变的是( )
A.元素种类 B.原子数目
C.分子数目 D.各物质的总质量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其质量守恒的实质可以知道: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原子的种类、原子的个数不变,所以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实质可以知道,在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而其实质是原子的种类、原子的个数不变;所以本题中选项A、B和D选项在反应前后是不变的,而反应前后物质的分子个数是可以发生改变的,但是不是一定改变,而是可能改变,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注意化学反应前后的六个不变、两个一定变、两个可能变.六个不变: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元素的种类、质量、物质的总质量;两个一定变:分子的种类、物质的种类;两个可能变:分子的数目、元素的化合价.
14.在H2O2、CO2、O2三种物质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含氧气 B.都含氧元素
C.都含氧分子 D.都含2个氧原子
【考点】物质的元素组成.
【专题】元素与化合物;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A、应考虑H2O2、CO2都是纯净物,不含其它物质判断;
B、这三种物质都含氧元素,说法正确;
C、考虑H2O2、CO2都是纯净物,都是由本物质的分子构成,不含其它物质的分子;
D、这三种物质都是由该物质的分子构成,分子里都含氧原子.
【解答】解:A、H2O2、CO2都是纯净物,不含其它物质;故A不正确;
B、H2O2、CO2、O2三种物质都是纯净物,都含氧元素;故B正确;
C、H2O2、CO2都是纯净物,不含其它物质的分子;故C不正确;
D、这三种物质的每个分子里都含2个氧原子;故D不正确.
故选B
【点评】对纯净物、混合物能加以分析和区分,熟悉物质元素的组成,对宏观概念和微观构成要分清,搞明白才能练习此类型题.
15.下列化学反应中既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的是( )
A.镁+氧气氧化镁
B.氢气+氯气氯化氢
C.碳酸氢铵氨气+二氧化碳+水
D.锌+硫酸→硫酸锌+氢气
【考点】化合反应及其应用;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
【解答】解:A、两种物质镁和氧气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氧化镁,属于“多变一”的化合反应.故不选;
B、两种物质氢气和氯气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氯化氢,属于“多变一”的化合反应.故不选;
C、一种物质碳酸氢铵反应后生成三种物质氨气、二氧化碳和水,属于“一变多”的分解反应.故不选;
D、两种物质锌和硫酸反应生成两种物质硫酸锌和氢气,既不是“多变一”的化合也不是“一变多”的分解.故选.
故选D.
【点评】抓住两种反应的特点,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数“多变一”还是“一变多”对所以发生的反应进行类型判断.
16.家庭装修材料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如某些花岗岩石材中就含有放射性元素氡.若一种氡原子的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这种氡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A.50 B.86 C.136 D.222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在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利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
【解答】解:因为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所以质子数是86时核外的电子数也是86.
故选B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在原子里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17.依据如图所示,下列关于电解水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是2:1
B.A试管中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C.B试管中移近火焰发出爆鸣声
D.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考点】电解水实验;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专题】空气与水;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分析电解水实验,观察到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管内气体为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管内气体为氧气,两气体体积比为2:1;由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实验事实可说明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解答】解:A、电解水时生成的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是1:2,故此选项错误.
B、A中的气体体积较大,是氢气能燃烧,故此选项错误.
C、B试管是收集的氧气能助燃,故此选项错误.
D、该实验证明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此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根据对教材中实验的回顾,利用题中实验装置图,分析图示实验可能出现的现象及所得的结论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38分)
18.用化学用语(符号)表示:
蒸馏水 H2O ;人体内含量最多的元是 O ;3个氮原子 3N ;2个钙离子 2Ca2+ ;2个硫酸根离子 2SO42﹣ .硫酸亚铁 FeSO4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利用元素符号和相应的数字可以表示物质的化学式、元素、原子、离子多方面的知识.
【解答】解:蒸馏水可以表示为H2O;人体内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可以表示为O;3个氮原子可以表示为3N;2个钙离子可以表示为2Ca2+;2个硫酸根离子可以表示为2SO42﹣;硫酸亚铁可以表示为FeSO4.
故填:H2O;O;3N;2Ca2+;2SO42﹣;FeSO4.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重点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小.
19.(1)锂是一种金属单质,化学式为Li,锂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易失去最外层一个电子.则锂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Li2O .
(2)化学反应A→B+C,D在反应中作催化剂,12g A与3g D混合后使反应完全生成了8g B,问同时生成 4 g C.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的电子数主要决定了元素的性质,分析写出锂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和相等,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判断该反应中生成物质B与C的质量和与物质A的质量相等.
【解答】解:(1)由锂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可知,在形成化合物时,锂易失去最外层一个电子,故化合价表现为+1价,而氧元素为﹣2价,故锂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Li2O.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C物质的质量=12g﹣8g=4g;
故答案为:(1)Li2O;(2)4.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原子的结构及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利用质量守恒定律,由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相等,可计算反应中某物质的质量.
20.有A、B、C、D四种元素,A元素能组成一种黑色的非金属固体单质,B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C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D元素组成的单质是最清洁的燃料,则元素A为 C ,B为 Na ,C为 O ,D为 H ,AC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CO,CO2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元素推断题.
【分析】根据A元素组成一种单质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即金刚石;B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B为钠元素;C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氧;D元素组成的单质是最清洁的燃料是氢气;进行解答.
【解答】解:根据A元素组成一种单质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即金刚石;B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B为钠元素;C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氧即O;D元素组成的单质是最清洁的燃料是氢气,可得D为氢元素;由此可知:元素A为C、B为 Na、D为 H; A、C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CO,CO2;
故答案为:C;Na;O;H;CO,CO2.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理解与应用的能力.
21.无色气体A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A溶于水可生成B,B能使石蕊试液变红;B 很不稳定,很容易分解成A和C;A与灼热的黑色固体D反应,可生成无色气体E,E燃烧时火焰为蓝色,燃烧后生成A;将A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并生成白色沉淀F.根据上述实验及现象,写出各物质的化学式:
A CO2 ,B H2CO3 ,C H2O ,D C ,E CO ,F CaCO3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常见物质的推断题.
【分析】依据A溶于水可生成B,B能使石蕊试液变红,则可知A是二氧化碳,B是碳酸,B 很不稳定,很容易分解成A和C;依据碳酸的分解,可知C是水,E燃烧时火焰为蓝色,燃烧后生成A;则A是一氧化碳,A与灼热的黑色固体D反应,可生成无色气体E一氧化碳,则D是碳,以此继续推断即可;
【解答】解:A溶于水可生成B,B能使石蕊试液变红,则可知A是二氧化碳,B是碳酸,B 很不稳定,很容易分解成A和C;依据碳酸的分解,可知C是水,E燃烧时火焰为蓝色,燃烧后生成A;A是二氧化碳,A与灼热的黑色固体D反应,可生成无色气体E一氧化碳,则D是碳,石灰水变浑浊,并生成白色沉淀F,则F是碳酸钙;
则A→F的化学式分别是:CO2;H2CO3;H2O;C;CO;CaCO3.
故答案为:CO2;H2CO3;H2O;C;CO;CaCO3.
【点评】此题是对常见物质推断的考查,解题的关键点是掌握一些物质的特征性质及特点,以此为突破口对其它物质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22.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硫在氧气中燃烧 硫+氧气二氧化硫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 过氧化氢水+氧气
(3)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4)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碳+氧气二氧化碳 .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可以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解答】解:(1)(1)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硫+氧气二氧化硫;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水+氧气;
(3)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4)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碳+氧气二氧化碳.
故填:硫+氧气二氧化硫;过氧化氢水+氧气;氯酸钾氯化钾+氧气;碳+氧气二氧化碳.
【点评】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时,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要正确,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23.如图是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操作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取用木炭的仪器叫 坩埚钳 ,未经点燃的木炭 不能 (填“能”或“不能”)在氧气中燃烧.
(2)把红热的木炭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时,应该由上向下缓慢插入,理由是
木炭可与氧气充分接触,持续反应 .
(3)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待集气瓶冷却后,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考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专题】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1)根据实验室中常见的仪器的名称、用途以及燃烧的条件进行填空;
(2)把红热的木炭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可以使木炭与氧气充分反应;
(3)木炭能够在氧气中剧烈地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木炭与氧气发生反应后生成了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
【解答】解:(1)取用木炭的仪器叫坩埚钳;未经点燃的木炭不能在氧气中燃烧.
(2)如果把红热的木炭很快地插入盛氧气的集气瓶下部,燃烧生成的热和二氧化碳会将中上部尚未起反应的氧气排出,使燃烧不能继续进行,为使木炭与氧气充分反应,正确的操作方法是把加热至红热的木炭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
(3)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生的现象是:发出白光,放出热量;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1)坩埚钳;不能.(2)木炭可与氧气充分接触,持续反应;(3)发出白光,放出热量;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点评】本题考查了氧气的性质和木炭燃烧的现象,属于基础性的考查,难度不大.关键是扎实基础,熟练运用.
三.实验题:(22分)
24.(10分)(2015秋•湛江期中)现有下列A、B、C、D、E五种实验装置.根据题意,将装置序号填入下列空格中.
(1)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备氧气用 BD或BE 装置,收集纯净的氧气最好用 D 装置.
(2)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碳,用 A 装置,收集二氧化碳用 E 装置.
(3)氨气(NH3)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常用加热固体硫酸铵和固体熟石灰的混合物来制备氨气,应用 B装置作为发生 装置,收集氨气最好用 C 装置.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2)实验室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大理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通常情况下,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3)根据制取气体的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气体的性质可以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解答】解:(1)利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时需要加热,应该用B装置作为发生装置;
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用E装置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即用D装置收集,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纯净,因此收集纯净的氧气最好用D装置.
故填:BD或BE;D.
(2)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碳时不需要加热,应该用A装置作为发生装置;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用E装置收集.
故填:A;E.
(3)用固体硫酸铵和固体熟石灰的混合物来制备氨气时需要加热,应该用B装置作为发生装置;
氨气极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即用C装置收集.
故填:B装置作为发生;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装置的选择,选择发生装置时,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等因素;选择收集装置时,要考虑气体的水溶性、密度、能否和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等因素.
25.形态各异的物质可按一定规律分类.现有A.水银 B.冰水 C.海水 D.高锰酸钾 E.氯化钠 F.氧化铜 G.氧气 六种物质,请选用各物质名称前的字母序号填写在横线上.
(1)属于混合物的是 C ;
(2)属于单质的是 AG ;
(3)属于化合物的是 BDEF ;
(4)属于氧化物的是 BF .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专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分类.
【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海水中有氯化钠、氯化镁、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水银、冰水、高锰酸钾、氯化钠、氧化铜、氧气都属于纯净物.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水银、氧气都属于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冰水、高锰酸钾、氯化钠、氧化铜都属于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冰水、氧化铜都属于氧化物
【解答】解:(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海水中有氯化钠、氯化镁、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答案为:C;
(2)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水银、氧气都属于单质,故答案为:AG;
(3)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冰水、高锰酸钾、氯化钠、氧化铜都属于化合物,故答案为:BDEF;
(4)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冰水、氧化铜都属于氧化物,故答案为:BF
故答案为:(1)C;(2)AG;(3)BDEF;(4)BF.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6.如图是小强自制的简易净水器,请回答
(1)小卵石和石英砂主要起 过滤 作用,除去水中固体杂质;
(2)活性炭有 吸附 作用,可以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等.
(3)怎样鉴别净化后的水是软水还是硬水? 加肥皂水,泡沫少,浮渣多为硬水,反之为软水
(4)若是硬水,生活中可用 煮沸 的方法将硬水软化.
【考点】水的净化;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硬水与软水.
【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空气与水.
【分析】(1)过滤可以把不溶于水的物质除去的作用;
(2)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3)用肥皂水可以检验水的软硬;
(4)加热煮沸可以软化水.
【解答】解:(1)小卵石和石英砂主要起过滤作用,除去水中固体杂质;
(2)活性炭有 吸附作用,可以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等.
(3)加热煮沸时,水中的钙离子、镁离子能够以碳酸钙、氢氧化镁等沉淀的形式从水中析出,从而达到软化水的目的.向水中加入肥皂水时,如果产生的泡沫较多是软水;如果产生的泡沫很少或不产生泡沫,说明是硬水;
(4)若是硬水,生活中可用煮沸方法将硬水软化.
故答为:(1)过滤;(2)吸附;(3)加肥皂水,泡沫少,浮渣多为硬水,反之为软水;(4)煮沸.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净化水的方法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充分理解检验水软硬的方法,即肥皂水的作用.
四.计算题:(6分)
27.人体中的钙元素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以羟基磷酸钙晶体[Ca10(PO4)6(OH)2]形式存在.填空:
(1)羟基磷酸钙晶体相对分子质量是 1004 .
(2)羟基磷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保留到0.1%) 39.8% .
【考点】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1)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羟基磷酸钙晶体[Ca10(PO4)6(OH)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0×10+(31+16×4)×6+(1+16)×2=1004.
(2)羟基磷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39.8%.
故答案为:(1)1004;(2)39.8%.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