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N orth China El ectri c Power U niversity(Socia l Sciences)N o.1Februar y 2012
企业节能行为国内外对比研究
赵晓丽,赵 越
(华北电力大学低碳经济与贸易研究所,北京 102206)
摘 要:全球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极端气候现象等问题日益严峻,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其行为调整是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关键。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节能特点主要体现为:能源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开展清洁生产的积极性不高;部分企业受短期经济利益驱使,自主性节能意识不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基础管理薄弱,节能积极性不高。因此,必须在层面上制定能够促进中国企业自主性节能行为的激励性措施。
关键词:节能;企业行为;对比研究;经济理论;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03(2012)01-0015-09
收稿日期:2011-12-16
作者简介:赵晓丽,女,华北电力大学低碳经济与贸易研究所教授。
Comparative Study on Energy Saving Behavior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nterprises
ZH AO Xiao -li,ZH AO Yue
(Institute of Low Carbon Econo my and T rade,N orth China Electric Po w er University,
Beijing 102206,China)
Abstract:T he clim ate chang e driven by GH G em ission increase is o ne of im por tant challeng es facing by m an kind.It has becom e a co m m on issue co ncer ned by C hina and the w ho le w o rld.A s the subject of econo m ic dev elopm ent,the o f enter prise behavio r is the key facto r affecting th e g o al realization o f ener gy saving and em issio n r eduction.T his paper ana lyzes the eco no m ic theo ry o f industr ial energ y sav ing and em issio n reduction firstly w ith streng th ening the theo ry of enter pr ises p beh av ior ,info rm ation asy m m etr y and r eg ulation,and com petitio n.T he char acteristics o f dom estic and fo reig n enterprises are analyzed acco rding ly.T he do m estic enterprises p ener gy sav ing beh av ior can inv olv e:im pro ving the energ y m anagem ent system ;develo ping clean pr oductio n;som e enterprises lack autono m ous energ y saving activity driven by shor t tim e benefit pur suit;the m anag em ent in sm al-l and m edium -sized enterpr ises is w eak.A t last,the sugg estio ns o f w ays to pro m ote the auto no m o us energ y saving activ ity in China p s enter pr ises are pro vided.
Key words:energy sav ing;enterprise behav io r;com parative study ;economic theo ry;policy sug gestion
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引起的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有研究显示,
2035年大气中GH G 的数量将有可能达到550ppm CO 2-e (等量CO 2),这意味着有77%~
99%的概率,全球平均温度将升高2e[1]。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水资源供应、北方年均径流量、中国粮食生产等都将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全球变暖还会带来极端的气候现象:2007~2008年中国冰灾,2009~2010年全球北部地区暴雪和大风, 2010年初,云南60年不遇特大干旱,,全球变暖及相关的极端事件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过去40年平均上升了10倍。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和世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碳排放比2004年减少40%至45%的战略目标。
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一般有三种可供选择:第一,规定污染物排放的最高限额;第二,征收污染税,例如碳税或能源税;第三,构建市场,企业必须从市场中购买排放许可。Lindblom (1977)认为,企业在公共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节能减排管制下,企业的行为反应主要体现在:第一,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技术方面增加投资;第二,改变生产过程以减少污染物排放,包括转换为清洁燃料的输入[3];第三,缩减生产;第四,改变投资战略,投资于低能耗、低排放的产业。
有学者指出,中国当前的节能工作,存在着动员多、企业和消费者行动少等问题,激励能源使用者(企业是中国能源使用者的最大群体)自觉节能,是中国节能目标实现的关键[4]。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表明,节能减排应当以市场为主,行政手段为辅。节能减排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首先是市场能解决的,通过提高能源价格,依靠企业和个人自身动力进行节能减排。这是一种长效机制。而第二层面的行政措施,可能有短期效应,但经济社会成本很大[5]。因此,市场机制主导下的企业行为调整是中国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关键。
一、企业实施节能行为的经济理论分析
(一)企业行为理论
企业行为理论(enterpr ise behavior s)作为一门的科学出现,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失效的结果。企业行为是指追求一定目标的企业社会活动,即企业在内部动力和外部约束的作用下,追求企业目标的经济活动。企业行为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结构与行为、市场结构与组织,以及企业和市场的相互影响等内容。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分析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和企业的外部市场环境结构对企业行为的影响,这一理论的目的是通过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组织,保证企业行为的相对优化,实现较高的市场绩效。影响企业行为的因素主要有:市场条件的变化,的走向,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企业内部的利益分配等。
企业环境行为理论(cor por ate environment behavior)是企业行为理论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企业环境行为的动机以及企业对于机构和环保组织的干预如何反应[6]。这种反应主要包括积极和消极反应[7]。积极反应是指在严格的宏观管制下,企业认识到自愿遵循环境可以有力地降低法律成本,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从而积极主动地选择节能行为,这样做比消极地应对环境更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环境成本。此外,企业主动采取节能行为,进行节能管理,可以节约能源成本、得到废物再利用产品的销售收入和企业开发设计出的环保产品的销售收入等,也有利于其实现追求利润的动机。
(二)信息不对称与管制
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上的买方和卖方掌握的信息是完全的,即双方都能够充分掌握对方的所有信息。然而研究和实践发现,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经济行为主体对相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从而使其决策行为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即信息是不对称的(information asymm etry)。信息不对称体现在经济活动中的方方面面,从二手货交易市场到保险市场,都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这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因此,完全靠自由市场机制不一定会给市场经济带来最佳效果,这就需要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督管理力度,弥补市场的不足。同样,在企业节能方面,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同样需要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性,和企业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同的。通常情况下,企业比更加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生产工艺、能源消耗等情况,在追求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往往会对故意隐瞒这些信息,以逃避所需要承担的环境责任。同时,企业生产和销售阶段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具有极大的负外部性,为企业带来的
16赵晓丽等:企业节能行为国内外对比研究
超过社会成本的收益将激励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利润,同时也给企业搭便车和寻租等行为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从而导致市场失灵。为了纠正这些对社会和公众不利的企业个体行为,需要通过相应的规制和监督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当今世界各国都通过国家强制力的手段在权力界限上约束企业的行为,使得企业通过牺牲公共利益为代价来满足私人利益变得困难,从而自动选择节能行为[8]。
(三)企业竞争力理论
最早明确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并给予定义的是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他们从技术与产品创新的角度出发,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种能为企业进入各类市场提供潜在机会,并能借助最终产品为所认定的顾客利益做出重大贡献,而不易为竞争者模仿的能力。之后,对核心竞争力的论述又出现了分别基于知识观、资源观和系统观的三种核心竞争力观点。这四种观点从不同的侧面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阐释,综合这四种观点,可以发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质是企业特有的知识和资源,是一个企业在竞争性市场中所具有的能够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获得盈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9]。
企业竞争力的来源之一是价格及成本。成本高低是决定产品价格的基础,同时也决定产品是否具有价格竞争优势和获利能力。而能源浪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各种威胁,无形地增加了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降低了企业的长期竞争力,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为规避风险,通常会积极寻求有效途径实施节能行为,降低成本,从而使产品价格更有竞争优势。同时,许多国家关于企业节能的相关也提出,对节能减排效果突出的企业采取正向激励。如税收优惠,优先采购节能产品的,安排专项资金补贴支持企业节能技术和措施等。积极实施节能行为的企业得到这些的支持和鼓励,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社会知名度,结果无疑是极大地提高了它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二、国内企业节能行为及特点分析
图1显示了1978年至2008年来中国能源生产总量与消费总量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差距基本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供需矛盾在逐渐加强。工业是中国能源消费的大户,每年工业领域的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图2)。因此工业企业的节能是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为此,中国重点对工业企业进行了监管,制定了专门的,主要针对高耗能工业企业,提出了系统性的节能工作要求。在的指导和监督下,国内许多工业企业
也纷纷开始了节能减排的自觉行动。
图11978~2008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及消费总量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79~
2009)
图22007年中国按行业分能源消费比例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一)加强能源管理体系建设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部动力与监管的外部约束,二者的共同作用对企业的节能减排行为发挥了积极的影响。有效的节能行为需要系统而完善的能源管理体系,使企业能够更好地统筹能源,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能源管理指是从采购生产的全过程出发,遵循系统管理原理,通过实施一系列完整的标准、规范,最终在组织内建立起完整有效的能源管理体系。主要包括能源采购管理制度,能源使用管理制度以及各生产环节的评估考核制度等三个方面。目前,中国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已经开始意识到建设能源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开始着手建立企业能源管理体系。
17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¹
资料来源: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可持续发展报告。
千家企业节能行动是在中国提出2005年至2010年单位GDP 能耗降低20%的背景下发起产生的,由国家、国家统计局、国资委、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质检总局于2006年4月联合发起的一项节能行动。据统计,2004年,千家企业能源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33%,占工业能源消费量的47%[10]
,是能源消费大户,因此千家企业的节能行为是中国实现/十一五0节能目标的关键。千家企业是指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纺织、造纸等9个重点耗能行业中在2004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8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在的指导下,千家企业开始重视加强能源管理体系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千家企业一般实行厂级、车间和用能设备三级能源管理,覆盖到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95%以上的企业都建立了专职或兼职的能源管理机构,配备了相关能源管理人员。能源管理人员的配置,一般由企业主要领导兼任能源领导小组的负责人。在一级能源管理机构中,一般包括生产技术人员、统计人员和计量管理人员;二级能源管理机构中,包括能源统计和综合管理人员;三级能源管理则大部分为各个生产环节的兼职能源管理员。这样完善的能源管理体系,使得千家企业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使用能源,初步形成了以能源管控中心为代表的能源管理组织形式,明显提高了能源管理水平,在节约能源消费量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按照千家企业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计算,与2005年相比,2006年千家企业节能1492万吨标准煤,加上企业其他产品的节能量,2006年节能量约2000万吨标准煤,其中,钢铁、化工、电力、石油石化四个行业的节能量占总节能量的92%。图3显示了2006年千家企业节能量的行业结构图。截至2008年底,千家企业共实现节能量10620万吨标准煤,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千家企业节能行动计划实现的/十一五0节能任务。
(二)开展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通过在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将生产技术、生产过程与能源、信息等要素结合起来,实现最小的
环
图3 与2005年相比2006年千家企业节
能量行业结构图
数据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家统计局于2007年9月发布的2007年千家企业能源利用状况公报
境影响、最少的能源使用以及最优的经济效益。清洁生产改变了被动滞后的污染控制手
段,而是强调在产品生产及服务过程中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实践证明,清洁生产具有效率高、可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等特点,因此,中国许多企业开始通过积极研发和应用新技术,开展清洁生产,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合理利用常规能源,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产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国石油化工有限股份公司是一家从事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采和贸易,石油产品的炼制与销售及化工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的上、中、下游一体化的能源化工公司。作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能源化工企业,同时又是大型国有企业,其在节能方面,尤其是在清洁生产方面,具有很强的主动意识和很好的措施。中国石化非常重视生产过程的清洁化,通过研发和应用洁净燃煤技术,利用炼厂石油焦等低价值产品发展CFB 和IGCC 技术,向石化生产装置供应电力、蒸汽和氢气,并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乙烯裂解炉,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提高了锅炉的热效率,节省了大量煤耗。2009年,公司万元产值综合能耗01722吨标准煤,与2005年相比,下降了15106%,累计节约标准煤1123万吨¹,取得了显著的节能效果。通过组织实施环境在线监测计划,在部分分公司建立外排污染物的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了对企业外排污染的实时监控,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节能节水效果得到改善。图4显示了近三年来中国石化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的数据比较。
18
赵晓丽等:企业节能行为国内外对比研究
¹ 资料来源: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可持续发展报告。º 资料来源: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可持续发展报告。
»
资料来源:节能减排倒计时)))拉闸,停电.作家文摘,2010年10月8日(总第1374期)。
¼
资料来源:加快推进我市民营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建议,http://w ww.gsl.ningbo.g ov.cn/new s.aspx ?
Content Id=2271&Categ or yId=78.
½
数据来源:IEA,2010Key Wo rld Energ y Statistics,ww w.iea.o
rg.
图4 2007~2009年中国石化污染
排放量与能耗比较
数据来源: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可持续发展报告
2007年到2009年,中国石化共投资约201亿元用于油品的质量升级工作¹。从2005年7月1日起,中国石化在全国率先全面实现新标准汽柴油生产,使生产的油品更加环保,能效更高,既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又为企业赢得了好评和知名度,使得企业能够得到长远发展º
。
(三)部分企业受短期经济利益驱使,自主性节能意识不强
目前,中国主要依靠强制性手段促进企业节能,因此,部分企业不得不在强制性的约束下实施节能措施,其行为缺乏自主性节能意识的引导,将节能行为与企业经济利益完全对立,被动应付节能措施,影响了节能效果,甚至在特殊情况下还会增加对能源的浪费。例如,2010年是中国提出/十一五0节能减排计划的最后一年,为了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一些地方加大力度,对某些企业进行拉闸限电,使得不少企业用电负荷、用电额度比正常状态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
。很多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确保产品订单的完成,纷纷转用大功率柴油发电机发电进行生产(柴油机发电不并网,不进入统计口径,不影响地方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这样做的发电成本和能耗都远远高于电网供电,对节能减排十分不利。
(四)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基础管理薄弱,节能积极性不高
中小企业通常难以获得新技术的相关信息,缺乏进行节能行为的资本和技术支持[11],因此,中小企业负责人较多的关注生产经营,节能意识相对淡薄,企业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结构不够合理、装备水平也比较落后,导致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基础管理薄弱,很难实现自主性节能行为。
浙江省是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集中地,据
调查,浙江省大部分中小型民营企业都分布在乡镇农村,基础设施不配套,行业布局比较复杂,难以实施一一配套的环保设施,一些小企业经营者为了经济利益,违法偷排时有发生,存在/老板赚钱、群众受害、埋单0的现象¼。而中小企业的建立大多缺少规划,呈现出地域上的分散性,严重影响规模效应的产生,导致资源浪费、成本增加、企业创新积极性不高,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得企业更加不会选择自主性的节能行为。
三、国外企业节能行为及特点分析
冷战结束以来,全球面临经济发展与能源紧缺的双重压力,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能源短缺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难题,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在过去的工业化进程中,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曾有过能源短缺的经历。近几年来,使用化学燃料带来的全球变暖问题,为这些国家在各经济领域制定节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尤其是工业领域。根据IEA 提供的数据,2008年,工业领域煤炭消费量占全球的7815%,天然气消费量占全球的3511%,用电量占全球的4117%½
。因此,在发达国家,工业企业的节能显得尤为重要。一些能源消费大国和能源短缺的发达国家非常注重节能的立法工作,纷纷建立和健全了与工业节能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了激励工业节能的财政税收。在市场和的双重引导下,国外的工业企业节能行为有着与国内企业不同的特点。
19
(一)加强产品创新,推广节能产品
全球的能源紧张,使得、企业、家庭纷纷转向低耗能产品,国外一些工业企业抓住这个市场机会,加强产品创新,向市场推广企业自主研发的节能产品,助力全球共同面对的能源危机,同时也为企业自身赢得了市场,获得了利润。
以陶氏化学公司为例。陶氏化学公司是美国老牌的化工企业之一,成立于17年,是一家多元化的化学公司,通过运用科学、技术以及/人元素0的力量不断改进、推动人类进步,为食品、建筑、交通等行业提供节能产品和技术支持。为了满足对于/绿色能源0的爆炸性市场需求,解决风能行业的技术挑战,陶氏环氧产品下辖的陶氏环氧系统组合产品正式推出了应用于风能发电的AIRSTONE系列组合产品; DOWEX离子交换树脂因其更高的产能、更强的动力、更短的漂洗时间以及更长的树脂寿命,已被成功运用于全球各地的核电站长达15年,在这一要求甚高的领域表现突出;陶氏POWERH OUSE太阳能屋顶板将低成本的CIGS光伏电池组合入转悠的屋顶板设计之中,该创新产品设计降低了安装成本¹。而Intel公司研发的低能耗、高性能的新处理器产品)))用于台式机的Intel酷睿2双核处理器在速度和能效方面均提升达到40%,与上一代移动处理器相比,性能提升了两倍以上,功耗降低了28%º,在使消费者受益的同时也保护了环境。
(二)积极推行新能源战略
节能与环保是未来世界产业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是应对资源与环境压力的迫切需要,更是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为此,世界知名汽车制造商福特汽车公司启动了新动力与新能源战略,宣布推出公司的第五代混合动力车,并有望成为北美最省油的豪华轿车。几年来,福特公司加大了技术研发,积极向全球推广EcoBoost引擎技术。与较大排量的发动机相比,该技术能将燃油经济性提升20%»。作为发展可持续清洁能源技术的行业先驱,福特汽车公司每年投入75亿美元用于开发清洁能源技术、提高燃料经济性等研究,全面开发使用混合动力、乙醇、氢气和清洁柴油等多种新能源的车型。
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具有很大的能源供给潜力,可以满足全球越来越大的能源需求。因此,寻求可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也成为不少公司节能行为主要采取的措施。2007年,英国BRONZEOAK公司与印尼RNI公司合作,利用印尼甘蔗、棕榈等自然资源,共同开发生物乙醇等新型能源,建立以蔗渣等为燃料的生物资源发电厂,加上印尼其它企业对生物能源的开发,使印尼对传统燃油的使用下降了25%¼。5201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现状报告6中指出,2009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连续第二年超过了不可再生能源投资,可再生能源份额持续增长。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功率容量近800亿瓦,其中310亿瓦为水力发电功率容量,480亿瓦为其他能源。积极推行新能源战略,成为国外很多企业看重的一个发展方向。
(三)注重原材料回收再利用
在国外,许多企业在主动进行节能行为的同时,注重对原材料的回收再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原材料使用减量化、生产过程中副产品再使用、再循环的制造方式,不但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和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同时还实现了自然资源和原材料的循环再利用。陶氏化学公司采用原材料回收制度,降低了成本,每年可以节省20亿美元的材料损耗½。同时,这样的再循环过程使得公司每年避免了处理大量的副产品。
美国辉瑞公司在产品创新、生产制造、技术保证等方面形成循环经济体系,在清洁生产、环保产业、三废利用等方面全面提升,确保资源利用效率与整个环境的优化。柯达公司将市场上废弃的一次性相机进行回收,不断地重复再制造,获得了新的资源。通过再制造的产品与全新的产品比较,
20
¹º»¼
½资料来源:T he Do w.s2009sustainability report.
资料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82570.htm.
资料来源:福特公司2009年可持续发展报告。
资料来源:印尼:五大措施推广生物能源,http://w ww.in-en.com/new ener gy/html/newenerg y-
20072007011863878.html.
资料来源:T he Dow p s2009sustainability report.
赵晓丽等:企业节能行为国内外对比研究
造价要低得多,而其能源效益和环境经济效益都比较高。
(四)积极介入环保产业开发
近年来,许多国外企业看到,资源与环境问题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更是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机遇,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因此,许多国外企业积极介入新兴环保产业开发领域,在为建设环境友好社会、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新资源产品的同时,也赢得了企业自身新的发展空间。
随着城市的加快发展,城市废弃物处理难度随之加大,对环境的影响不断加重。为了解决这一社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东京高俊兴业公司等8家企业主动发起行动,联合进入城市废弃物处理领域,开发新兴环境产业。这一行动得到了东京市的支持,于2002年启动了东京新兴环保产业开发项目,在东京的临海地区建立了新兴环境产业园区,由8家企业分别进行垃圾发电、混合建筑物垃圾处理、复合材料与办公自动化设备废弃物处理等,形成了相互配合、分工明确、协同一致的产业整体。企业建设投产以来,发挥出良好的环境效益和资源产出效益,每天处理建筑、医疗等废弃物700余吨,以及大量的生活垃圾等,从中获取了大量的有色金属垃圾等再生资源和电力资源,使企业在环境友好与资源再生中得到了快速发展[12]。
四、促进中国企业自主性节能行为的建议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企业节能行为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国外和国外企业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在节能管理、经济、企业自主节能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一)健全法律法规,强化节能监督
由于市场经济下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完全依靠自由市场的手段无法对企业节能行为进行调节。因此,国外发达国家在继续推行企业节能市场经济化的同时,逐渐意识到干预监管的重要性,运用监管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节能行为进行指引和调节。
国外发达国家的监管都体现在国家立法上。通过国家立法可以使的各项政令和措施都有法可依,同时生产者和消费者能够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引导企业和公众树立节能观念和节能意识。日本早在1979年就颁布实施了5合理用能法6,1999年修订后的5合理用能法6即5修正能源法6正式实施后,日本不断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并将其法制化,形成了操作性强和完备的节能法律法规体系。美国于1975年颁布实施了5能源和节约法案6,三十多年来,美国又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在1996年到2006年这十年颁布了13项总统行政令和2份总统备忘录,对企业等的节能行为进行了立法上的强制性规定,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企业更多地研发制造和使用清洁能源和产品。而中国的法律制定起步较晚,在1986年发布了5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6,1998年开始实施5节约能源法6,但是缺乏行政执法机构和强力的行政执法权,在监管体系中没有建立专门的节能行政执法机构,缺乏问责和考核制度,导致其缺乏可操作性。因此, 2006年起,中国开始着手修订的5节约能源法6,需要在法律的大框架下进一步完善各种相关措施,建立和完善法规健全、可操作性强的节能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使得国家强制力在节能服务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注重采用经济激励,加强财政的引导作用
目前,许多国家投入到节能的公共财政预算达到了数亿甚至十多亿美元[13]。通过财政补贴、节能采购等措施支持和推动节能减排,一方面可以激励科研机构、企业对节能技术和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企业、个人将资金更多的投向节能环保领域,以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财政补贴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改变资源配置结构和供需结构的无偿支出[14],是国际上较为普遍使用的一种支持节能以及与能源有关的技术研发和推广的手段。在美国, 40个州级和公用事业单位开展现金补贴项目,鼓励用户购买经/能源之星0认证的节能电气和照明产品。日本则主要是抓住企业这个节能主体,对节能设备推广和示范项目实行直接补贴。日本还十分注重促进中小企业节能。对中小企业的能源审计实行免费,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援助以设立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为主,如果企业贷款购买规定的节能设备,依照一定的条件和审批程序进行贷款,就能够从这些金融机构
21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获得优惠的贷款利率,其利率比商业银行低20% ~30%,并由贴息。而在中国,财政补贴应该重点放在对新建或技改项目的财政贴息上,通过少量的财政资金投入,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鼓励的节能领域,同时,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的实施力度,进一步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推广高效的节能产品,既可以扩大国内需求,又有利于提高终端用能产品的能源利用效率。
另外,节能采购也是通过财政引导企业节能行为的一个重要途径。世界上不少国家都通过机关的采购行为来引导公众利益与价值取向。通过采购这一激励影响企业行为,促使企业自主节能,生产节能产品,以通过采购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中国节能采购也在积极的借鉴和探索中逐步前进。2004年12月,财政部、国家出台了5节能产品采购实施意见6,制定了中国首个节能采购清单,成为中国第一个采购促进节能与环保的具体规定,指出采购人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时,应当优先采购节能产品,逐步淘汰低能效产品。虽然中国的绿色采购制度已有一定的和法律基础,但是操作性不强,法律协调性也较差,而且缺乏有效地强制和监管措施,因此,中国应该更加完善节能采购的配套制度,健全节能采购的评估和监督机制。
(三)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发展合同能源管理产业
中国企业的节能行为主要依靠引导,较少运用市场机制对企业节能行为进行调节。国外的实践证明,在监管的同时引入市场机制的手段引导企业自主节能,能够促进企业更加积极主动地选择节能行为,而不是消极应对监管。
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新型的市场化节能机制,通过运用市场手段帮助企业进行合同能源管理,是目前国外主要采用的一种市场机制。ESCO(Energy Service Co mpany)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美国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逐步发展起来的,以/合同能源管理0为运作机制,以赢利为目的的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ESCO负责企业的全部设计、审计、融资、采购和施工监测等,使企业摆脱了单纯依靠自身资金和技术推行节能技术和节能管理工作的困境,让企业无需投资大笔资金即可获得最先进的节能技术和产品支持。选择采取这种市场运行模式进行节能管理,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节能效率。同时,这种形式使得基于市场运作的ESCO受利益最大化驱使,会千方百计寻找客户实施节能项目,努力开发节能新技术和节能投资市场,实现自身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一个基于市场的节能服务产业。
美国联邦和各州都十分支持ESCO 的发展,带头与ESCO开展合作,指导客户与ESCO合作,并利用经济支持鼓励和扶持节能服务公司的发展,这些支持行为已经成为美国促进其国家节能和保护环境的和重要措施之一。日本的ESCO发展已经走在了亚洲的前列,日本对民间事业者和地方公共团体创办的ESCO,提供部分初期投资补助或低息融资,并支持ESCO承担办公楼的节能示范项目,对在企业节能中引入ESCO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合同能源管理早在1998年就引入中国,但是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产业规模还比较小,发展水平也比较低,以市场为导向的节能投资激励机制和企业节能激励机制还没有形成和确立,影响合同能源管理产业的发展,难以适应当前推进节能工作的需要。作为,应该在积极制定以正确引导企业开展节能行为的同时,加快发展以市场为主要机制的能源服务公司,促进国内企业节能行为的发展,运用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0来调节企业行为。
(四)鼓励企业转变经营方式,重视环境经营
环境经营是一种新的经营理念和经济发展模式。学术界有关环境经营的认识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沃尔特(Wolter s)是狭释环境经营的典型代表。他认为,所谓环境经营就是/控制和减少企业对环境的有害影响0。格雷(Gr ay)是广释环境经营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环境经营是检查企业的环境立场,制定改善环境的方针和战略并实施,同时为了环境的持续改善和有效地管理而改善经营体系的一系列活动[15]。综上所述,企业的环境经营是指通过企业的全过程改善环境成果,同时追求经济效益和环境可持续性的一系列经营活动[15]。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重,与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以及消费者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实行以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为目标的环境经营在企业活动中越来越重要。
22赵晓丽等:企业节能行为国内外对比研究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企业就把环境经营作为经营的重要内容,融入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之中。日本的环境保护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几乎所有的日本企业都具有正视和应对环境规制变化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的价值观和经营意识开始由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追求经济至上,转向节省能源、循环利用,谋求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提高上[16]。日本企业的环境经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在维持企业自身成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理念下,增强企业提高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并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发现和开拓新领域,回避环境风险;二是将治理环境纳入企业长期发展计划,并在完成环境规划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方式;三是在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中实行环境管理,包括绿色设计、清洁采购、清洁制造等三个方面;四是实行环境信息披露制度,通过定期发布企业环境影响报告书,使和公众能够充分了解企业环境管理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也树立起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而在中国,应该充分鼓励企业顺应趋势,转变经营方式,从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层面重视环境经营,以确保企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一要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保的、低耗能、低排放的企业生产体系;二要在企业中积极推行经济核算与环境核算相结合的核算,开展行业的能源效率基准分析与比对活动,促进企业能效水平的提高;三要监督企业定期发布环境影响报告书,宣传企业的环境理念,展示企业的产品技术水平和环境经营能力,以赢得用户、消费者和市场的信赖。
参考文献:
[1]S tern,Nich olas.Th e economics of clim ate change[J].A merican Ec onomic R ev iew,2008(2):1-37.
[2]Lindblom, C.E.Politics and M arkets[M].New York: Basic Book s.1977.
[3]Jorgen son, D.W.,and Wilcoxen,P.J.En vir on mental regulation and US econ om ic grow th[J].R and J ou rnal of
E conomics,1990(21):314-340.
[4]冯飞.着眼长效机制采取节能措施.中国科技投资, 2009(1):23-26.
[5]林伯强.节能减排:能源经济学理论和实践[J].国际石油经济,2008(7):23-27,31.
[6]M atth ew Clark.Corporate environm ental beh avior research:informing environmental policy[J].S tr uctural Ch 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5(16):422-431.
[7]余瑞祥,朱清.企业环境行为研究的现在与未来[J].工业技术经济,2009(8):2-6.
[8]吴滢,冯瑶瑶,张晶.企业的节能减排行为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6):15-16.
[9]赫连志巍,张敬伟,毛清华.企业战略管理(第二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10]Lynn Price,Xuejun W an g,Jian g Yu n.T he challen ge of reducing energy consum ption of the top-1000larg est indus trial enterpris es in Ch ina[J].Ener gy Policy,2010(38): 85-98.
[11]Patrik Th ollander,M aria Dan estig,Patrik Rohdin. Energy policies for in creased indus trial energy efficiency: Evaluation of a local energy pr ogramm e for m anufacturing SM Es [J].Ener gy P olic y,2007(35):5774-5783.
[12]杨金凤.国外构建/节能环保型0企业新举措[J].企业文明,2008(4):86-88
[13]盛辉.国外绿色采购的经验借鉴[E B/OL].http:// 61.139.67.149:60/article.aspx?titleid=ggzl20100344
[14]朱红琼.国外促进节能减排的财税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师,2009(8):67-68.
[15]孙明华.略论环境经营[J].经济问题,2004(10):28 -30.
[16]余晓泓.日本企业的环境经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5):102-106.
(责任编辑:李潇雨)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