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
课程标准: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教材没有涉及外部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但课标有要求。考虑到第二章教材并没有大气垂直分层及对流层、平流层大气的相关知识介绍,而这部分知识确实学习地球大气的基础知识,故必须在这里增补这部分知识。
课程类型:新授课
课时:40分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说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密切关系
2)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从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重点:1.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 地球内、外圈层的空间分布、组成和特点。
难点: 区分岩石圈和地壳以及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教学方法:导学法、对比法
教学活动: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操作 | 备注 |
| 导入 |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都在探讨的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那么,这节课我们回归地球,当然,我们对地面以上的部分知道很多,那么,对于地底下的地球部分,我们都了解了些什么呢?地下有什么? | 回答:石油等矿产 | 副板书:矿场 | |
| 转承引导 | 确实啊,因为地底不是透明的,我们可以直接知道的信息很少,那么,为了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同学们觉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呢? | 回答:钻井、火山、地壳活动 | 通过PPT图片引导回答各种获取地球内部信息的途径 | |
| 讲解 | 上述这些方法的确可以获得一些信息,但是,我们地球的平均半径是?而世界上迄今最深的钻井为12km,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火山喷发能将地下几百米的岩浆泛到上层,但最深不过450km;地壳运动能掀起地下20~30km的物质到地球表层。 | 回答: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 | 所以,这些方法,我们能得到的信息,不过九牛一毛,因此,得通过另外的方法才行 | |
| 讲解 | 怎么办呢?同学们先来想一想,酷热的夏天里,我们喜欢吃西瓜解渴,那么,买瓜的时候,我们是通过什么方式判断瓜是生的熟的?拍,敲,听声音,没错啦,听声音,因为西瓜处于不同成熟阶段,拍打时传递的音波是不同的,那么,要研究地球内部,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下,只是,地球比西瓜大了N倍,拍打需要很大的力,这么大的力,去哪里找?地震,很好,通过地震产生的弹性震动,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就是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工具,地震波啦,课本P21第一段第二行,概念划起来 | 思考回答:拍,敲,听声音 | 板书:地震波 | |
| 设问 | 下面,读第一段最后两句话思考。我们所接受到的地震波是怎样的,震动对于不同物质,表现又是怎样的? | 看书 | ||
| 提问填表 讲演 | 地震波分两种,分别是?大家需要明确的,波都是上下波动的,至于横纵之分,是指它们能量的传递方式,纵波,上下传递;横波,左右传递。明确地震波的分类后,分别看看它们所经过的物质、传播速度和共同特征是什么,完成PPT上的表格 | 纵波和横波 1.都可以通过固体 2.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 板书:纵波P 横波S 手势演示地震波的传递能力的方向 | |
| 实例演练 | 根据地震波的特点,我们来做两个情景再现,假如,现在,不幸地,地震了,那在教室里的我们,感受到的运动是什么?什么波在起作用?那再假如,秋游了,我们坐轮渡去鼓浪屿的途中,地震了,什么感觉?为什么?用我们刚学过的地震波的知识 | 思考回答:陆地: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海洋:只会感觉上下颠簸 | 注意让学生明确上下颠簸跟左右摇晃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 强调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 |
| 设问 | 我们从地震中获取了地震波的相关数据,所以,地球内部地震曲线图出来啦,读图,思考: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什么位置出现突然急剧的变化?这两个位置叫什么名称? | 读图回答 | ||
| 引导读图获取信息 | 读图,先看图名,再看图例,横坐标,速度快的是?纵坐标,越往下,表示深度越深。两条曲线相比,最明显,接近地下3000千米处,具体数值是?纵波波速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而在地下约33千米处,横纵波的波速丢明显增加,图上显示的是一条线,而我们的地球是个球体,把这条波速发生明显变化的线向四周延展,就得到波速突然发生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地下33千米处的这个不连续面我们称之为?而地下2900千米处的不连续面称之为? | 纵波速度快 2900千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 适当提及:结合P21最下面的备注,我们知道这两个面的命名都是为了纪念最早发现、研究它们的地震学家。 强调数值是千米 在图上标志出这两个数据 | |
| 板画 | 地球内部圈层“冰淇淋” | 在本子上练习 | 边板边讲 | |
| 讲解 | 这两个不连续面就把地球内部分成三个圈层,从外到内,分别是?那前面我们说过,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下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 回答: 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 地壳、地幔、地核 | 说明了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在莫霍界面下P、S波都能通过,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在古登堡界面以下,S波消失,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 | |
| 讲解 | 下面我们分别来看看这三个圈层的物质结构,从外到内,第一个,地壳,也就是地球的外壳,深度是地面到地下?千米,这里横纵波都能通过,因此物质状态是?下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的是地幔,横纵波都能通过,也就是说,地幔也是固态的,根据地震波的波速变化,在地下900千米处有拐点,我们又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在课本P22 第二个框框中圈出来,软流层,岩浆的发源地;再往下,古登堡面到地心,只有纵波可以通过,说明这里的物质状态是?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在约5150千米处,波速也发生了小幅度变化,所以我们把地核也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可能处于熔融状态,而内核压力大,两种源自挤在一起,形成一个固态金属球,科学家推测这里可能是地磁产生的原因。 | 固态 非固态 | 板画,边板边讲 地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厚度不一致,陆壳厚一些,洋壳薄一些,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特别要留意的,是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在这里,温度超过物质熔点,部分物质处于半熔融状态,这里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温度、压力、密度大 | |
| 讲解 | 以上就是地球的内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把地球内部划分出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而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把P22关于岩石圈的这句话划起来,标志重点,一定要搞清楚地壳、岩石圈、软流层三者的关系。 | 岩石圈 | 板画,边板边讲 岩石圈漂浮在软流层以上的,包括上地幔顶部和整个地壳,我们称之为岩石圈, | |
| 画图 | 下面根据我们所学的,请一位同学上台在我们的地球冰淇淋中用红色斜线画出岩石圈的范围,其他同学也用红色笔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出来 | 上台画岩石圈范围 | 再一次强调地壳、岩石圈、软流层三者的关系。 | |
| 练习 | 下面拿出填充地图册,完成地球内部圈层的练习题,3分钟时间,然后讲评 | 做练习 | 走下讲台巡视 | |
| 转承 | 由内而外,学习完地球的内部圈层,我们接着看看外部圈层,课本图1.27,外部圈层包括了哪几个圈层?岩石圈不从属于内部圈层,也不从属于外部圈层,这点大家要明确。 |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 教材不恰当之处,图名应为地球表层,因为表层包括外部圈层+岩石圈, | |
| 讲解 | 首先,大气圈,大气是地球存在生命的重要条件之一,在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我们就已经学习,回顾一下,地球什么适中,才吸引住大气包裹着地球?大气圈,上至高空两三千千米,下至海陆表面,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 杂的系统,主要成分是?大气圈垂直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三个层次,具体我们往后再讨论 | 质量、体积适中→引力适中 氮和氧 | 板书:大气圈 | 视时间补充大气圈的垂直分层的知识 |
| 转承 | 在大气圈下面,就是水圈啦,它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说到水,自然要包括三态了?而按空间分的话,则有大气水、陆地水和海洋水了,通过大自然的水循环,气候得到调节,大气得以净化,所以水圈,伴随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 | 固态液态气态 | 板书:水圈 | |
| 讲解 | 介绍完大气圈和水圈,最后压轴的,就是特殊而重要的生物圈了,它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而且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分别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这个我们的生物课也有涉及 | 强调生存环境和生物圈范围 板书:生物圈 |
| 分析串联 | 地表四大圈层不是存在的,它们无时无刻地进行着能量的输送和交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 | |||
| 小结 | 以上就是这节课的内容了,在地球结构中,同心圈层的在分布上有显著的特点,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各圈层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但在地表附近,各圈层又是相互渗透相互重叠的 | |||
| 练习 | 填充地图册第八页 外部圈层2分钟练习并讲评 | |||
| 板书 | ||||
| 反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