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实验六 吸收实验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19:29:23
文档

实验六 吸收实验

实验六吸收实验1.实验目的(1)了解填料塔吸收塔的结构与流程;(2)测定液相总传质单元数和总体积吸收系数;(3)了解气体空塔速度和液体喷淋密度对总体积吸收系数的影响。2.基本原理由于CO2气体无味、无毒、廉价,所以本实验选择CO2作为溶质,用水吸收空气中的CO2。一般将配置的原料气中的CO2浓度控制在10%(质量)以内,所以吸收的计算方法可按低浓度来处理。计算公式:式中KXa:以X为推动力的液相总体积吸收系数,kmol/(m3·s);NOL:以X为推动力的液相总传质单元数;A:吸收因数;L:水
推荐度:
导读实验六吸收实验1.实验目的(1)了解填料塔吸收塔的结构与流程;(2)测定液相总传质单元数和总体积吸收系数;(3)了解气体空塔速度和液体喷淋密度对总体积吸收系数的影响。2.基本原理由于CO2气体无味、无毒、廉价,所以本实验选择CO2作为溶质,用水吸收空气中的CO2。一般将配置的原料气中的CO2浓度控制在10%(质量)以内,所以吸收的计算方法可按低浓度来处理。计算公式:式中KXa:以X为推动力的液相总体积吸收系数,kmol/(m3·s);NOL:以X为推动力的液相总传质单元数;A:吸收因数;L:水
实验六  吸收实验

1.实验目的

(1)了解填料塔吸收塔的结构与流程;

(2)测定液相总传质单元数和总体积吸收系数;

(3)了解气体空塔速度和液体喷淋密度对总体积吸收系数的影响。

2.基本原理

由于CO2气体无味、无毒、廉价,所以本实验选择CO2作为溶质,用水吸收空气中的CO2。一般将配置的原料气中的CO2浓度控制在10%(质量)以内,所以吸收的计算方法可按低浓度来处理。

计算公式:               

           

式中  KXa : 以X为推动力的液相总体积吸收系数,kmol / (m3·s);

NOL: 以X为推动力的液相总传质单元数;

A: 吸收因数;

L:  水的摩尔流量,kmol /s;

V:  空气的摩尔流量,kmol /s;

Z:  填料层高度,m;

:  塔的横截面积,m2 ;

本实验的平衡关系可写成:Y= mX;                       

式中 m:相平衡常数,m=E/P;

E:亨利系数,E=f(t),Pa,可根据液相温度t查得;

P:总压,Pa(取大气压)。

测定方法:

(1)本实验采用转子流量计测得空气和水的体积流量,并根据实验条件(温度和压力)和有关公式换算成空气和水的摩尔流量。

(2)测定塔底和塔顶气相组成Y1和Y2(利用气相色谱分析得到质量分率,再换算成摩尔比)。

(3)塔底和塔顶液相组成X1、X2的确定:对清水而言,X2=0,由全塔物料衡算

可求出X1 。

3.实验装置与流程

实验装置流程如图2-10所示。自来水送入填料塔塔顶经喷淋头喷淋在填料顶层。由风机送来的空气和由二氧化碳钢瓶来的二氧化碳混合后,一起进入气体混合贮罐,然后从塔底进入塔内,与水在塔内进行逆流接触,发生质量传递,由塔顶出来的尾气放空。由于本实验为低浓度气体的吸收,整个实验过程可看成是等温操作。

填料吸收塔内径为100mm,塔内分别装有金属丝网波纹规整填料和θ环散装填料两种,填料层总高度Z=2 m.。塔顶有液体分布器,塔中部有液体再分布器,塔底部有栅板式填料支承装置。塔底有液封,以避免气体泄漏。

填料规格和特性:金属丝网波纹填料的型号为JWB—700Y,填料尺寸为φ100×100mm,比表面积为700m2/m3。θ环散装填料尺寸为φ10×10mm。

图2-10 吸收实验流程简图

4.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

实验步骤:

 (1)熟悉实验流程和气相色谱仪及其配套仪器结构、原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打开总电源、仪表电源开关,启动风机;

 (3)打开二氧化碳钢瓶总阀,并缓慢调节钢瓶的减压阀(注意减压阀的开关方向与普通阀门的开关方向相反,顺时针为开,逆时针为关),使其压力稳定在0.2Mpa左右;

 (4)开启自来水阀门,让水进入填料塔润湿填料(注意控制塔底液封:仔细调节液封控制阀的开度,控制塔底液位在一定高度,以免塔底液封过高溢满或过低而泄气);

 (5)分别仔细调节空气、二氧化碳、水的转子流量计的流量,使其稳定在某一数值;

 (6)待塔操作稳定后,读取各流量计的读数及温度显示仪表、压力表的读数,通过六通阀在线进样,利用气相色谱仪分析塔顶、塔底气相组成(质量%)。

  (7)一组测完后,改变相关流量进行下一组实验;

 (8)实验完毕,调节自来水、二氧化碳、空气流量计的读数至零,关闭风机、仪表电源及总电源,放空塔釜中的水,关闭二氧化碳钢瓶减压阀、总阀,清理实验场地。

注意事项:

(1)打开二氧化碳钢瓶总压之前,确定减压阀处于关闭状态,打开后,最好控制减压阀的压力为0.2MPa,不能过高,防止二氧化碳玻璃转子流量计爆炸伤人。

 (2)操作条件改变后,需要有较长的稳定时间,一定要等到稳定后方能读取有关数据;

  (3)通过六通阀在线进样进行色谱分析时,进样前要让待测气体连续吹扫取样管线一段时间(不少于5分钟)。

5.实验数据记录

实验日期:                 装置号:       

同组实验人员:                                                 

序号

气温(℃)

水温(℃)

进气流量(m3/h)

水流量

(l/h)

CO2流量

(l/h)

进气组成

(质量%)

尾气组成

(质量%)

1
2
3
4
6.实验结果

算出液相总传质单元数和总体积吸收系数,给出计算示例。

7.思考题

(1)本实验中,为什么塔底要有液封?

(2)为什么二氧化碳吸收过程属于液膜控制?

(3)当气体温度和液体温度不同时,应用什么温度计算亨利系数?

(4)气体空塔速度和液体喷淋密度对总体积传质系数有何影响?

实验三 填料吸收塔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填料塔吸收装置的基本流程及设备结构;

2、观察在不同空塔气速下,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状态;

3、测定气体通过填料层的流体阻力;

4、掌握总吸收系数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

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包括压强降和液泛规律。要计算填料塔需用动力时,必须知道压强降的大小,而要研究气液负载量时,则必须了解液泛的规律。

本实验可用空气与水进行测定。在各项喷淋量(包括喷淋量为零),逐步增大气速,记录所需数据,至刚出现液泛时止,但必须注意勿使气速过分超过泛点,避免冲破填料。

2、吸收系数的测定

吸收系数和传热系数相仿,根据吸收速率公式

式中: ——单位时间被吸收气体组分量(kmol/s)

 ——气相总吸收系数(kmol/(m2*s))

 ——气液接触面积(m2)

一个吸收设备的气相和液相进出口的组成,往往由工艺要求所决定。这样一来  便为以给定,同样  也为生产任务所给定,所以吸收设备的大小(),只取决于吸收系数  ,吸收系数对于吸收计算正如传热系数对于传热计算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测定吸收系数  ,只要将上式等式右边各项测出代入求得。

其中  

式中: ——惰性气体流量(kmol/s),直接由空气转子流量计测量;

 ——分别为进出塔的气体浓度,进塔浓度由进气的氨与空气的比例计算,出塔浓度由尾气分析器测出。

式中: ——填料层高度(m);

 ——填料塔塔截面积(m2);

 ——单位体积填料的有效表面积(m2/m3),在一般操作条件,填料可视为完全润湿,因而(填料比表面积)

而 

一般情况下,用图解积分法求得,如果平衡线是直线,则

下表1及2分别代表塔底、塔顶。表示平衡时气相浓度

 相平衡常数  

式中: E——亨利系数,氨水溶液浓度<5%时的亨利系数E为

水温      0         10         20         25         30         40

E(atm)  0.293      0.502      0.778       0.947       1.25       1.935

P——塔平均操作压强(atm)则

P=绝对大气压+塔顶表压+ 0.5塔压差

三、实验步骤

⑴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操作

1、进行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实验不要开动氨气系统,使用水对空气进行操作即可。

2、实验开始可先开动供水系统,开动供水系统的滤水器时要注意首先打开出水端阀门,再慢慢打开进水阀,如果在出水端阀门关闭的情况下开进水阀,滤水器就可能超压。

3、在正式实验之前一般要慢慢 加大气速到接近液泛后再回复到预定气速,目的是使填料全部润湿一次。

4、正式测定时固定某一喷淋量,测定每间隔气速下的填料压降,按实验记录表格记录数据。

⑵吸收系数测定操作

1、先确定操作条件,准备好尾气分析器,用前面所介绍的方法开动水系统和空气系统,则一切准备完毕后再开动氨气系统,实验完毕随即关闭氨气系统,以便可能节约氨气,空气系统的关闭方法也和前项介绍的一样。

2、开动氨气系统时,首先将自动减压阀的弹簧放松,使自动减压阀处于关闭状态,然后打开氨气瓶顶阀,此时,自动减压阀的高压压力表应有示值,下一步先管好氨气转子流量计前的调节阀,此时,自动减压阀的弹簧,使阀门打开,同时注视低压氨气压力表,至压力表的示值达到0.5或0.8(kg/cm2)时即可停止。以后即可用转子流量计前的调节阀调节氨气流量。关闭氨气系统的步骤与开动步骤相反。

3、尾气分析的准备和测定操作

先洗净分析盒两个,各加入一定量的硫酸、指示剂,加蒸馏水到刻线处。关好分析系统的调节旋转塞后将其中一个盒子装入分析系统管道内,并记下湿式流量计的初始值,至此分析器的准备工作完成。测定时缓慢打开调节旋塞,使尾气通过分析器,要注意控制通过速度,过大尾气会将分析液带走,引起误差,过慢,则延长分析时间,待分析液变色立即关闭旋塞,此时读取湿式流量计的终示值,即完成一个样品的分析。

四、尾气浓度测定方法

进气浓度可以从氨流量计和空气流量计的计量计算出来,出塔液体的浓度可通过物料衡算得到,唯一要分析的是尾气浓度。

尾气分析器,由吸收盒和湿式气体流量计所组成。吸收盒有快装接头,事先将一定浓度、一定体积的稀硫酸吸收液收入吸收盒内,并加入指示剂甲基红,分析时用快装接头接入管道内,然后打开旋塞,让尾气通过吸收盒,尾气中的氨被吸收液吸收,其余部分(空气),由湿式气体流量计计量,当指示剂变色时,表示吸收终点到达,随即关闭旋塞,并读取湿式气体流量计终示值。

因为事先放入的吸收液浓度和体积是已知的,故空气总量是多少即可反映尾气浓度,空气量越大表示浓度越低。

测定时要注意控制阀门的开度大小,务使尾气成单个气泡连续不断进入吸收盒,如果开度过大,尾气成团通过,则吸收不完全,开度过小,则分析时间过长。

五、有关数据整理两点说明

⑴标准状态下空气流量及氨气流量计算式

标准状态下空气流量  3/h)

标准状态下氨气流量   (NM3/h)

式中: ——转子流量计示值(即为标定流量)

 ——标准状态压力温度( )

 及——分别表示使用状态和标定状态的压力和温度

( )

  及分别表示标准状态下标定气体和被测定气体的重度(kg/m3)

⑵尾气浓度的计算

尾气通过吸收器,当其中的硫酸被尾气中的氨刚好完全中和时,若所通过的空气体积为  [毫升](标准状态),被吸收的氨的体积为[毫升](标准状态),则尾气浓度为:

式中: ——由湿式气体流量计测量,再换算为标准状态;

 ——被吸收的氨的体积(标准状态)

值可根据加入吸收管的硫酸溶液体积和浓度求出:

式中:  ——加入吸收管中的硫酸溶液体积[毫升]

 ——硫酸液的当量浓度[毫克当量/毫升]

式中22.1是1毫克分子氨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毫升/毫克分子],这是因为标准状态下氨的重度=0.7708[毫克/毫升],又1毫克分子氨的重量是17.03毫克,所以1毫克分子氨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为[毫升/毫克分子];2是一毫克分子硫酸消耗两毫克分子氨气。

六、实验记录

⑴填料流体阻力实验记录

实验日期:

实验介质: 

塔内径: 

大气压强: 

空气流量计算标定状态:        

实验填料种类及规格: 

填料高度:  

填料比表面积: 

水温: 

空气平均密度: .

序号水流量

(L/h)

空 气 流 量

压 强 降

塔内现象
流量计示值

(m3/h)

计前表压

(mmH2O)

气 温

(℃)

塔顶

表压

(mmH2O)

填料塔

压  差

(mmH2O)

1
2
3
4
5
6
序 号

123456

(m3/h)

(kg/(m2h))

(mmH2O/m)

⑵吸收实验记录

实验日期:

填料种类及规格:

吸收剂:   

填料高度:

氨气纯度:

填料比表面积σ=   m2/m3

项目序号1
空气流量计示值(m3/h)

计前表压(mmH2O)

温度(℃)

氨气流量计示值(m3/h)

计前表压(mmHg)

温度(℃)

流量计示值(L/h)

温度(℃)

浓度吸收液:硫酸   

     mol/L

空气体积L

温度(℃)

体积:  毫升

尾气浓度Y2

压强大气压表压(mmH2O)

塔顶表压(mmH2O)

填料层压差(mmH2O)

1、尾气浓度Y2计算:

2、进气浓度Y1计算:

3、塔氨水溶液浓度x1计算:

填料吸收塔实验

 一、实验目的

    ⒈了解填料吸收塔的结构并练习操作。

⒉学习填料吸收塔传质能力和传质效率的测定方法。

3.了解吸收操作的影响因素。

 二、实验内容

    固定液相流量和入塔混合气氨的浓度,在液泛速度以下取两个相差较大的气相流量,分别测量塔的传质能力(传质单元数和回收率)和传质效率(传质单元高度和体积吸收总系数)。

三、实验原理

吸收系数是决定吸收过程速率高低的重要参数,而实验测定是获取吸收系数的根本途径。对于相同的物系及一定的设备(填料类型与尺寸),吸收系数将随着操作条件及气液接触状况的不同而变化。

本实验所用气体混合物中氨的浓度很低(摩尔比为0.02),所得吸收液的浓度也不高。可认为气-液平衡关系服从亨利定律,可用方程式Y*=mX表示。又因是常压操作,相平衡常数m值仅是温度的函数。

⑴ NOG 、HOG 、KYa 、 φA可依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7-1)

(7-2)

(7-3)

(7-4)

(7-5)

式中:Z—填料层的高度,m;

      HOG—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m;

      NOG —气相总传质单元数,无因次;

      Y1 、Y2 —进、出口气体中溶质组分的摩尔比, ;  

      D Ym—所测填料层两端面上气相推动力的平均值;

      D Y2、D Y1—分别为填料层上、下两端面上气相推动力;

                  D Y1= Y1- mX 1 ;    D Y2= Y2- mX 2

      X2 、X1 —进、出口液体中溶质组分的摩尔比, ;

      m—相平衡常数,无因次;

      KYa—气相总体积吸收系数,kmol /(m3 · h);

      V—空气的摩尔流率,kmol(B)/ h;

      Ω—填料塔截面积,m2; 。

          —混合气中氨被吸收的百分率(吸收率),无因次。

    ⑵ 操作条件下液体喷淋密度的计算

(7-6)

最小喷淋密度经验值 为0.2 m3/ (m2· h)                           

四、实验步骤

1、开动气体系统:首先,全开叶氏风机的旁通阀,关闭流量计前阀门,再启

动叶氏风机的电机,否则,风机一开动,系统内的气速突然上升,会冲坏空气转子流量计。风机启动后,先将流量计 的前阀至全开,然后用关小旁通阀的办法调节流量。

2、开动供水系统:(喷淋为 0时不开 )开动供水系统的滤水器时,要注意首先打开供水系统的出水阀门后,才慢慢打开进水阀门,若在出水阀门关闭时打开进水阀滤水器可能压。同理,实验完毕停机时,也要全开旁通阀,关闭流量计前阀门,待转子降下来后,再停机,否则,气速突然停止,转子猛然落下打坏流量机。

3、在正式测取前,应慢慢加大气速至液泛,然后再回复到较小时开始正式的测定,目的是使填料全面润湿一次,减小误差。

4、正式测定时,固定某一喷淋量,然后调节气速,并将某一间隔的气速下的填料压降记录下来,并注意观察,记录液体在填料的间隙中的 状况以及流动死角的位置。

五、计算依据

1、根据记录计算出各序号下的 △p/z (mmH2O/m)

      △p--填料层压差(mmH2O)

      z--填料高度(m)

2、空气的空塔质量流速G`(Kg/m2.h)

      (a).将实验测取的流量Q1换算成标准流量下的Q0

              Q0=Q1x(T0/P0)x (P2P1/T2T1)0.5

              Q0 P0 T0--标准状态下的气体流量,压力(760 mmHg),温度(273K)

              Q1--流量计的示值

              T1 P1--流量计标定温度,压力

              T2--实验时,空气的温度K

              P2--流量计前压力(mmHg)

      (b). G`=Q0ρ0/Ω

                    ρ0--标准状态下的气体的密度(Kg/m2)

                    Ω--塔截面积(m2)

3、干填料层压强降与气速的关系(即求△p/z .a(G`)n):将前面求出△p/z      

     和G,在对数坐标纸上描绘成曲线(△p/z 为纵坐标G,为横坐标),一般在 

     喷淋量为 0时曲线几乎为直线,在该线上取两点的 G,△p/z 数据计算。

                    n=(Lg(△p/z)1-Lg(△p/z)2)/(LgG1-LgG2)

4液泛的规律

     将班里的其他同学的数据,不同喷淋下达到液泛规律的压强降 △p/z和相

    应的气体空塔质量流速 G`列表,观察液 泛点压差在什么范围。

例子解析

数据记录(仅作参考):

填料层的高度 Z=86.5 Cm 塔平均直径 d=10.78cm ρ0=1.29Kg/m3 

水温T1=16 气温T2=18 

 序号水喷淋量(L/h)

流量计的示值(m/h)

计前表压(mmHg)

塔顶表压(mmHg)

填料层压差△P(mmH20)

现象
1     027.228.2063 
23029.6079 
33431.50100 
438.2340128 
5    1206.52303 
61024015.5 
71425.5034 
81827.3057 
92229.90 
102632.50120 
1130340137 
12343601 
1338390202 
144142.50250 
154442.50297液泛
以 <数据记录> 的第一组为例;(仅作参考)

△P/Z=63/0.865=72.83

Lg△P/Z=1.86

Q0=Q1(T0/P0)(P2P1/T2T1)0.5

  =Q1(273/760)(760P2/(273+18)(273+16))0.5=0.034Q1P20.5

                                       =0.034x27.2(760+28.2)0.5

                                       =25.96m3/h

G`=Q0ρ0/Ω=(25.96x1.29)/((π/4)0.10782)=3680 Kg/m2h

LgG`=3.57

其余各组数据的处理一样。汇总如下:

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
喷淋量 

m3/h    

         0                120
Lg△P/Z

1.861.962.062.170.541.251.591.822.012.142.202.282.372.462.54
LgG`3.573.613.663.723.943.133.283.393.483.553.613.673.713.753.78
 画图:

 

求干填料层压强降与气速的关系(图的解析).

(取右边直线的 1,3 两点 即(3.57,1.86),(3.66,2.06))

n=(Lg(△P/Z)1-Lg(△P/Z)2)/(LgG`1-LgG`2)

 =(2.06-1.86)/(3.66-3.57)

 =2.2

六、思考题

1填料吸收塔塔底为什么必须有液封装置?

2水的流量如何稳定的?

3为提高传质速度,吸收剂的温度该如何变化?

4对尾气分析,请提出一种以上的新分析方法。

5若突然停水,吸收塔进出口所定浓度该如何变化?

实验预习报告:

应包含的内容:

一.实验目的(略):

二.实验原理(略):

三.实验任务(略):

四.实验步骤(略):

不同实验有不同的要求,如精馏,需要在实验之前画好乙醇-水的汽液平衡线。

实验报告:

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再加上以下的内容:

五.数据处理:(具体请参考数据处理网页)

六思考题以及实验小结:

文档

实验六 吸收实验

实验六吸收实验1.实验目的(1)了解填料塔吸收塔的结构与流程;(2)测定液相总传质单元数和总体积吸收系数;(3)了解气体空塔速度和液体喷淋密度对总体积吸收系数的影响。2.基本原理由于CO2气体无味、无毒、廉价,所以本实验选择CO2作为溶质,用水吸收空气中的CO2。一般将配置的原料气中的CO2浓度控制在10%(质量)以内,所以吸收的计算方法可按低浓度来处理。计算公式:式中KXa:以X为推动力的液相总体积吸收系数,kmol/(m3·s);NOL:以X为推动力的液相总传质单元数;A:吸收因数;L:水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