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实验目的
(1)了解填料塔吸收塔的结构与流程;
(2)测定液相总传质单元数和总体积吸收系数;
(3)了解气体空塔速度和液体喷淋密度对总体积吸收系数的影响。
2.基本原理
由于CO2气体无味、无毒、廉价,所以本实验选择CO2作为溶质,用水吸收空气中的CO2。一般将配置的原料气中的CO2浓度控制在10%(质量)以内,所以吸收的计算方法可按低浓度来处理。
计算公式:
式中 KXa : 以X为推动力的液相总体积吸收系数,kmol / (m3·s);
NOL: 以X为推动力的液相总传质单元数;
A: 吸收因数;
L: 水的摩尔流量,kmol /s;
V: 空气的摩尔流量,kmol /s;
Z: 填料层高度,m;
: 塔的横截面积,m2 ;
本实验的平衡关系可写成:Y= mX;
式中 m:相平衡常数,m=E/P;
E:亨利系数,E=f(t),Pa,可根据液相温度t查得;
P:总压,Pa(取大气压)。
测定方法:
(1)本实验采用转子流量计测得空气和水的体积流量,并根据实验条件(温度和压力)和有关公式换算成空气和水的摩尔流量。
(2)测定塔底和塔顶气相组成Y1和Y2(利用气相色谱分析得到质量分率,再换算成摩尔比)。
(3)塔底和塔顶液相组成X1、X2的确定:对清水而言,X2=0,由全塔物料衡算
可求出X1 。
3.实验装置与流程
实验装置流程如图2-10所示。自来水送入填料塔塔顶经喷淋头喷淋在填料顶层。由风机送来的空气和由二氧化碳钢瓶来的二氧化碳混合后,一起进入气体混合贮罐,然后从塔底进入塔内,与水在塔内进行逆流接触,发生质量传递,由塔顶出来的尾气放空。由于本实验为低浓度气体的吸收,整个实验过程可看成是等温操作。
填料吸收塔内径为100mm,塔内分别装有金属丝网波纹规整填料和θ环散装填料两种,填料层总高度Z=2 m.。塔顶有液体分布器,塔中部有液体再分布器,塔底部有栅板式填料支承装置。塔底有液封,以避免气体泄漏。
填料规格和特性:金属丝网波纹填料的型号为JWB—700Y,填料尺寸为φ100×100mm,比表面积为700m2/m3。θ环散装填料尺寸为φ10×10mm。
图2-10 吸收实验流程简图
4.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
实验步骤:
(1)熟悉实验流程和气相色谱仪及其配套仪器结构、原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打开总电源、仪表电源开关,启动风机;
(3)打开二氧化碳钢瓶总阀,并缓慢调节钢瓶的减压阀(注意减压阀的开关方向与普通阀门的开关方向相反,顺时针为开,逆时针为关),使其压力稳定在0.2Mpa左右;
(4)开启自来水阀门,让水进入填料塔润湿填料(注意控制塔底液封:仔细调节液封控制阀的开度,控制塔底液位在一定高度,以免塔底液封过高溢满或过低而泄气);
(5)分别仔细调节空气、二氧化碳、水的转子流量计的流量,使其稳定在某一数值;
(6)待塔操作稳定后,读取各流量计的读数及温度显示仪表、压力表的读数,通过六通阀在线进样,利用气相色谱仪分析塔顶、塔底气相组成(质量%)。
(7)一组测完后,改变相关流量进行下一组实验;
(8)实验完毕,调节自来水、二氧化碳、空气流量计的读数至零,关闭风机、仪表电源及总电源,放空塔釜中的水,关闭二氧化碳钢瓶减压阀、总阀,清理实验场地。
注意事项:
(1)打开二氧化碳钢瓶总压之前,确定减压阀处于关闭状态,打开后,最好控制减压阀的压力为0.2MPa,不能过高,防止二氧化碳玻璃转子流量计爆炸伤人。
(2)操作条件改变后,需要有较长的稳定时间,一定要等到稳定后方能读取有关数据;
(3)通过六通阀在线进样进行色谱分析时,进样前要让待测气体连续吹扫取样管线一段时间(不少于5分钟)。
5.实验数据记录
实验日期: 装置号:
同组实验人员:
| 序号 | 气温(℃) | 水温(℃) | 进气流量(m3/h) | 水流量 (l/h) | CO2流量 (l/h) | 进气组成 (质量%) | 尾气组成 (质量%) |
| 1 | |||||||
| 2 | |||||||
| 3 | |||||||
| 4 |
算出液相总传质单元数和总体积吸收系数,给出计算示例。
7.思考题
(1)本实验中,为什么塔底要有液封?
(2)为什么二氧化碳吸收过程属于液膜控制?
(3)当气体温度和液体温度不同时,应用什么温度计算亨利系数?
(4)气体空塔速度和液体喷淋密度对总体积传质系数有何影响?
实验三 填料吸收塔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填料塔吸收装置的基本流程及设备结构;
2、观察在不同空塔气速下,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状态;
3、测定气体通过填料层的流体阻力;
4、掌握总吸收系数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
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包括压强降和液泛规律。要计算填料塔需用动力时,必须知道压强降的大小,而要研究气液负载量时,则必须了解液泛的规律。
本实验可用空气与水进行测定。在各项喷淋量(包括喷淋量为零),逐步增大气速,记录所需数据,至刚出现液泛时止,但必须注意勿使气速过分超过泛点,避免冲破填料。
2、吸收系数的测定
吸收系数和传热系数相仿,根据吸收速率公式
式中: ——单位时间被吸收气体组分量(kmol/s)
——气相总吸收系数(kmol/(m2*s))
——气液接触面积(m2)
一个吸收设备的气相和液相进出口的组成,往往由工艺要求所决定。这样一来 便为以给定,同样 也为生产任务所给定,所以吸收设备的大小(),只取决于吸收系数 ,吸收系数对于吸收计算正如传热系数对于传热计算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测定吸收系数 ,只要将上式等式右边各项测出代入求得。
其中
式中: ——惰性气体流量(kmol/s),直接由空气转子流量计测量;
——分别为进出塔的气体浓度,进塔浓度由进气的氨与空气的比例计算,出塔浓度由尾气分析器测出。
式中: ——填料层高度(m);
——填料塔塔截面积(m2);
——单位体积填料的有效表面积(m2/m3),在一般操作条件,填料可视为完全润湿,因而(填料比表面积)
而
一般情况下,用图解积分法求得,如果平衡线是直线,则
下表1及2分别代表塔底、塔顶。表示平衡时气相浓度
相平衡常数
式中: E——亨利系数,氨水溶液浓度<5%时的亨利系数E为
水温 0 10 20 25 30 40
E(atm) 0.293 0.502 0.778 0.947 1.25 1.935
P——塔平均操作压强(atm)则
P=绝对大气压+塔顶表压+ 0.5塔压差
三、实验步骤
⑴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操作
1、进行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实验不要开动氨气系统,使用水对空气进行操作即可。
2、实验开始可先开动供水系统,开动供水系统的滤水器时要注意首先打开出水端阀门,再慢慢打开进水阀,如果在出水端阀门关闭的情况下开进水阀,滤水器就可能超压。
3、在正式实验之前一般要慢慢 加大气速到接近液泛后再回复到预定气速,目的是使填料全部润湿一次。
4、正式测定时固定某一喷淋量,测定每间隔气速下的填料压降,按实验记录表格记录数据。
⑵吸收系数测定操作
1、先确定操作条件,准备好尾气分析器,用前面所介绍的方法开动水系统和空气系统,则一切准备完毕后再开动氨气系统,实验完毕随即关闭氨气系统,以便可能节约氨气,空气系统的关闭方法也和前项介绍的一样。
2、开动氨气系统时,首先将自动减压阀的弹簧放松,使自动减压阀处于关闭状态,然后打开氨气瓶顶阀,此时,自动减压阀的高压压力表应有示值,下一步先管好氨气转子流量计前的调节阀,此时,自动减压阀的弹簧,使阀门打开,同时注视低压氨气压力表,至压力表的示值达到0.5或0.8(kg/cm2)时即可停止。以后即可用转子流量计前的调节阀调节氨气流量。关闭氨气系统的步骤与开动步骤相反。
3、尾气分析的准备和测定操作
先洗净分析盒两个,各加入一定量的硫酸、指示剂,加蒸馏水到刻线处。关好分析系统的调节旋转塞后将其中一个盒子装入分析系统管道内,并记下湿式流量计的初始值,至此分析器的准备工作完成。测定时缓慢打开调节旋塞,使尾气通过分析器,要注意控制通过速度,过大尾气会将分析液带走,引起误差,过慢,则延长分析时间,待分析液变色立即关闭旋塞,此时读取湿式流量计的终示值,即完成一个样品的分析。
四、尾气浓度测定方法
进气浓度可以从氨流量计和空气流量计的计量计算出来,出塔液体的浓度可通过物料衡算得到,唯一要分析的是尾气浓度。
尾气分析器,由吸收盒和湿式气体流量计所组成。吸收盒有快装接头,事先将一定浓度、一定体积的稀硫酸吸收液收入吸收盒内,并加入指示剂甲基红,分析时用快装接头接入管道内,然后打开旋塞,让尾气通过吸收盒,尾气中的氨被吸收液吸收,其余部分(空气),由湿式气体流量计计量,当指示剂变色时,表示吸收终点到达,随即关闭旋塞,并读取湿式气体流量计终示值。
因为事先放入的吸收液浓度和体积是已知的,故空气总量是多少即可反映尾气浓度,空气量越大表示浓度越低。
测定时要注意控制阀门的开度大小,务使尾气成单个气泡连续不断进入吸收盒,如果开度过大,尾气成团通过,则吸收不完全,开度过小,则分析时间过长。
五、有关数据整理两点说明
⑴标准状态下空气流量及氨气流量计算式
标准状态下空气流量 3/h)
标准状态下氨气流量 (NM3/h)
式中: ——转子流量计示值(即为标定流量)
——标准状态压力温度( )
及——分别表示使用状态和标定状态的压力和温度
( )
及分别表示标准状态下标定气体和被测定气体的重度(kg/m3)
⑵尾气浓度的计算
尾气通过吸收器,当其中的硫酸被尾气中的氨刚好完全中和时,若所通过的空气体积为 [毫升](标准状态),被吸收的氨的体积为[毫升](标准状态),则尾气浓度为:
式中: ——由湿式气体流量计测量,再换算为标准状态;
——被吸收的氨的体积(标准状态)
值可根据加入吸收管的硫酸溶液体积和浓度求出:
式中: ——加入吸收管中的硫酸溶液体积[毫升]
——硫酸液的当量浓度[毫克当量/毫升]
式中22.1是1毫克分子氨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毫升/毫克分子],这是因为标准状态下氨的重度=0.7708[毫克/毫升],又1毫克分子氨的重量是17.03毫克,所以1毫克分子氨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为[毫升/毫克分子];2是一毫克分子硫酸消耗两毫克分子氨气。
六、实验记录
⑴填料流体阻力实验记录
实验日期:
实验介质:
塔内径:
大气压强:
空气流量计算标定状态:
实验填料种类及规格:
填料高度:
填料比表面积:
水温:
空气平均密度: .
| 序号 | 水流量 (L/h) | 空 气 流 量 | 压 强 降 | 塔内现象 | |||
| 流量计示值 (m3/h) | 计前表压 (mmH2O) | 气 温 (℃) | 塔顶 表压 (mmH2O) | 填料塔 压 差 (mmH2O) | |||
| 1 | |||||||
| 2 | |||||||
| 3 | |||||||
| 4 | |||||||
| 5 | |||||||
| 6 | |||||||
| 序 号 | 1 | 2 | 3 | 4 | 5 | 6 |
(m3/h) | ||||||
(kg/(m2h)) | ||||||
(mmH2O/m) |
实验日期:
填料种类及规格:
吸收剂:
填料高度:
氨气纯度:
填料比表面积σ= m2/m3
| 项目 | 序号 | 1 | |
| 空气 | 流量计示值(m3/h) | ||
| 计前表压(mmH2O) | |||
| 温度(℃) | |||
| 氨气 | 流量计示值(m3/h) | ||
| 计前表压(mmHg) | |||
| 温度(℃) | |||
| 水 | 流量计示值(L/h) | ||
| 温度(℃) | |||
| 浓度 | 吸收液:硫酸 mol/L | 空气体积L | |
| 温度(℃) | |||
| 体积: 毫升 | 尾气浓度Y2 | ||
| 压强 | 大气压表压(mmH2O) | ||
| 塔顶表压(mmH2O) | |||
| 填料层压差(mmH2O) | |||
2、进气浓度Y1计算:
3、塔氨水溶液浓度x1计算:
填料吸收塔实验
一、实验目的
⒈了解填料吸收塔的结构并练习操作。
⒉学习填料吸收塔传质能力和传质效率的测定方法。
3.了解吸收操作的影响因素。
二、实验内容
固定液相流量和入塔混合气氨的浓度,在液泛速度以下取两个相差较大的气相流量,分别测量塔的传质能力(传质单元数和回收率)和传质效率(传质单元高度和体积吸收总系数)。
三、实验原理
吸收系数是决定吸收过程速率高低的重要参数,而实验测定是获取吸收系数的根本途径。对于相同的物系及一定的设备(填料类型与尺寸),吸收系数将随着操作条件及气液接触状况的不同而变化。
本实验所用气体混合物中氨的浓度很低(摩尔比为0.02),所得吸收液的浓度也不高。可认为气-液平衡关系服从亨利定律,可用方程式Y*=mX表示。又因是常压操作,相平衡常数m值仅是温度的函数。
⑴ NOG 、HOG 、KYa 、 φA可依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 (7-1) | |
| (7-2) | |
| (7-3) | |
| (7-4) | |
| (7-5) |
HOG—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m;
NOG —气相总传质单元数,无因次;
Y1 、Y2 —进、出口气体中溶质组分的摩尔比, ;
D Ym—所测填料层两端面上气相推动力的平均值;
D Y2、D Y1—分别为填料层上、下两端面上气相推动力;
D Y1= Y1- mX 1 ; D Y2= Y2- mX 2
X2 、X1 —进、出口液体中溶质组分的摩尔比, ;
m—相平衡常数,无因次;
KYa—气相总体积吸收系数,kmol /(m3 · h);
V—空气的摩尔流率,kmol(B)/ h;
Ω—填料塔截面积,m2; 。
—混合气中氨被吸收的百分率(吸收率),无因次。
⑵ 操作条件下液体喷淋密度的计算
| (7-6) |
四、实验步骤
1、开动气体系统:首先,全开叶氏风机的旁通阀,关闭流量计前阀门,再启
动叶氏风机的电机,否则,风机一开动,系统内的气速突然上升,会冲坏空气转子流量计。风机启动后,先将流量计 的前阀至全开,然后用关小旁通阀的办法调节流量。
2、开动供水系统:(喷淋为 0时不开 )开动供水系统的滤水器时,要注意首先打开供水系统的出水阀门后,才慢慢打开进水阀门,若在出水阀门关闭时打开进水阀滤水器可能压。同理,实验完毕停机时,也要全开旁通阀,关闭流量计前阀门,待转子降下来后,再停机,否则,气速突然停止,转子猛然落下打坏流量机。
3、在正式测取前,应慢慢加大气速至液泛,然后再回复到较小时开始正式的测定,目的是使填料全面润湿一次,减小误差。
4、正式测定时,固定某一喷淋量,然后调节气速,并将某一间隔的气速下的填料压降记录下来,并注意观察,记录液体在填料的间隙中的 状况以及流动死角的位置。
五、计算依据
1、根据记录计算出各序号下的 △p/z (mmH2O/m)
△p--填料层压差(mmH2O)
z--填料高度(m)
2、空气的空塔质量流速G`(Kg/m2.h)
(a).将实验测取的流量Q1换算成标准流量下的Q0
Q0=Q1x(T0/P0)x (P2P1/T2T1)0.5
Q0 P0 T0--标准状态下的气体流量,压力(760 mmHg),温度(273K)
Q1--流量计的示值
T1 P1--流量计标定温度,压力
T2--实验时,空气的温度K
P2--流量计前压力(mmHg)
(b). G`=Q0ρ0/Ω
ρ0--标准状态下的气体的密度(Kg/m2)
Ω--塔截面积(m2)
3、干填料层压强降与气速的关系(即求△p/z .a(G`)n):将前面求出△p/z
和G,在对数坐标纸上描绘成曲线(△p/z 为纵坐标G,为横坐标),一般在
喷淋量为 0时曲线几乎为直线,在该线上取两点的 G,△p/z 数据计算。
n=(Lg(△p/z)1-Lg(△p/z)2)/(LgG1-LgG2)
4液泛的规律
将班里的其他同学的数据,不同喷淋下达到液泛规律的压强降 △p/z和相
应的气体空塔质量流速 G`列表,观察液 泛点压差在什么范围。
例子解析
数据记录(仅作参考):
填料层的高度 Z=86.5 Cm 塔平均直径 d=10.78cm ρ0=1.29Kg/m3
| 水温T1=16 气温T2=18 | ||||||
| 序号 | 水喷淋量(L/h) | 流量计的示值(m/h) | 计前表压(mmHg) | 塔顶表压(mmHg) | 填料层压差△P(mmH20) | 现象 |
| 1 | 0 | 27.2 | 28.2 | 0 | 63 | |
| 2 | 30 | 29.6 | 0 | 79 | ||
| 3 | 34 | 31.5 | 0 | 100 | ||
| 4 | 38.2 | 34 | 0 | 128 | ||
| 5 | 120 | 6.5 | 23 | 0 | 3 | |
| 6 | 10 | 24 | 0 | 15.5 | ||
| 7 | 14 | 25.5 | 0 | 34 | ||
| 8 | 18 | 27.3 | 0 | 57 | ||
| 9 | 22 | 29.9 | 0 | |||
| 10 | 26 | 32.5 | 0 | 120 | ||
| 11 | 30 | 34 | 0 | 137 | ||
| 12 | 34 | 36 | 0 | 1 | ||
| 13 | 38 | 39 | 0 | 202 | ||
| 14 | 41 | 42.5 | 0 | 250 | ||
| 15 | 44 | 42.5 | 0 | 297 | 液泛 | |
△P/Z=63/0.865=72.83
Lg△P/Z=1.86
Q0=Q1(T0/P0)(P2P1/T2T1)0.5
=Q1(273/760)(760P2/(273+18)(273+16))0.5=0.034Q1P20.5
=0.034x27.2(760+28.2)0.5
=25.96m3/h
G`=Q0ρ0/Ω=(25.96x1.29)/((π/4)0.10782)=3680 Kg/m2h
LgG`=3.57
其余各组数据的处理一样。汇总如下:
| 序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 喷淋量 m3/h | 0 | 120 | |||||||||||||
| Lg△P/Z | 1.86 | 1.96 | 2.06 | 2.17 | 0.54 | 1.25 | 1.59 | 1.82 | 2.01 | 2.14 | 2.20 | 2.28 | 2.37 | 2.46 | 2.54 |
| LgG` | 3.57 | 3.61 | 3.66 | 3.72 | 3.94 | 3.13 | 3.28 | 3.39 | 3.48 | 3.55 | 3.61 | 3.67 | 3.71 | 3.75 | 3.78 |
求干填料层压强降与气速的关系(图的解析).
(取右边直线的 1,3 两点 即(3.57,1.86),(3.66,2.06))
n=(Lg(△P/Z)1-Lg(△P/Z)2)/(LgG`1-LgG`2)
=(2.06-1.86)/(3.66-3.57)
=2.2
六、思考题
1填料吸收塔塔底为什么必须有液封装置?
2水的流量如何稳定的?
3为提高传质速度,吸收剂的温度该如何变化?
4对尾气分析,请提出一种以上的新分析方法。
5若突然停水,吸收塔进出口所定浓度该如何变化?
实验预习报告:
应包含的内容:
一.实验目的(略):
二.实验原理(略):
三.实验任务(略):
四.实验步骤(略):
不同实验有不同的要求,如精馏,需要在实验之前画好乙醇-水的汽液平衡线。
实验报告:
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再加上以下的内容:
五.数据处理:(具体请参考数据处理网页)
六思考题以及实验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