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备:任家英
教学内容:20——24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生字,正确读写本单元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人物的高尚品质。
3、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人与人互相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5、口语交际让学生对生活中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感谢,或对需要安慰的人进行安慰。体验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快乐,同时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6、习作有两个内容供选择:一是看图作文,一是写生活中的真实故事。
教学重点:
目标1、2、3、4、6、
教学难点:
目标3、5、6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时数: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3课时。
20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相关的人物、地点的资料,读熟诗句。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悟
1、谈话激趣入题。
2、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进一步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检查预习情况,校正读音。
4、初步走进诗篇:
大体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板书: 送
二、诵读诗文,把握诗意
1、总结理解古诗的办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学生自主利用上述方法互相说说诗的大意。
3、理解诗意。
4、整体把握诗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意境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 请找出诗人和朋友告别时的地方。
(出示地图:黄鹤楼。)
⑵ 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让学生通过结合地图理解“西辞”的意思。
⑶ 以“烟花三月”为切入口,让学生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诗人和朋友离别的情景。让学生入境入情。)
⑷ 分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 诵读这两句诗,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⑵ 重点体会“远影”“尽”“流”:
让学生想象诗人站在江边久久不离去,看着友人渐渐远去,诗人此时会有何感想 。
(引导体会朋友之间情谊之深。)
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 讨论: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朋友之间那种“海内存知己”的情谊。)
(4) 分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诵读诗句。
(提倡换位赏读,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身临其境地感悟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的深情厚谊。)
2、有感情地背读。
3、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是充满深情厚谊的)
五、布置作业
查找有关送别的诗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已认识的5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
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背诵第一首诗。
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利用学习上首诗的办法,学生自主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2、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在合作中学习。共同发挥自己的特点,互相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3、诵读诗句,整体把握诗句的意境。
三、拓展思维,举一反三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在诗句中深深体会到:人的一生不能没有朋友,友情让人生更加美丽。
3、初步总结古人是怎么样表达对朋友的思念、爱。
四、布置作业
1、写两句表达有情的话。
(也可以是诗句。)
2、查找有关友情的名句、名言。
使用意见:
21 搭石
【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自读课文:
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三、引导质疑,自主寻美
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质疑。
2、默读2~4自然段,寻找美丽风景。
3、交流所寻风景,相机板书:
整走让背……过……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1、一行人“走”石图: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⑴ 读通句子,正音。
⑵ 引导学生用查字典、联系语境、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小结学法。
⑶ 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尝试学习,体会“走石图”的美。
⑷ 反复创设真实情境,深入体会画面的美,相机指导朗读。
⑸ 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
⑹ 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配乐情境引读。
⑺ 解疑,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背老人“过”石图: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⑴ 指名读。正音:伏。
⑵ 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
⑶ 指导朗读,运用字理、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相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⑷ 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五、激发想象,训练表达
1、展开想象,试着用“假如,总是,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写一句话。
2、写话交流。
3、升华情感,又一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六、总结并预告下节课学习内容
【板书设计】
摆
整 21 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走 协调 有序 理所当然
让
背……过
使用意见: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同时体会人民和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教学目标】
1、教学本课生字词,
2、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李博士和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课前准备】 音乐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在轻缓而哀伤的音乐声中出示面色苍白的小钱无奈地躺在病床上的挂图。
2、教师描述:
这是一个发生在杭州的真实故事。刚满18岁的年轻人──小钱,不幸患了白血病,眼看病魔就要夺走他的生命。(停顿)
3、教师继续描述:所幸的是小钱得救了,是谁在这紧要关头挽救了小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二、自学生字词
1、各自轻声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拼读一下,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学习生字词:
读准生字词:
移植 涓涓流出 余震 血脉 彼岸 突如其来 袭击 空旷 暂停 间隔 凋零 读准其他词语:
患病 骨髓 甜丝丝 红润 几经辗转 步履匆匆 绽放
3、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时正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分组讨论:
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学生汇报。
(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二、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杭州的小钱静静地躺在了病床上,最先让你感受到他内心不平静的是哪一句话?
板书:小钱
他才18岁,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⑴ 你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你们了解白血病吗?谁来说说?
⑵ 含苞的花朵指什么?文中指什么?原本就像含苞的花朵,可如今花朵还没来得及开放,就要凋谢了。能告诉我,现在你的面前出现了怎样的一个小钱?
(痛苦,绝望,悲痛。)
⑶ 说话:
此时,小钱会想些什么呢?你呢?
板书: 骨髓
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找到了这样的人。
⑴ 辗转是什么意思?
⑵ 如果是你,你会到什么地方找?
⑶ 通过这个“辗转”你可以想象什么?
师:是呀,多么累啊!谁能带着这种累的感觉把这句话读一读?
⑷ “这样的人”指的是怎样的人?(板书:青年)找到这样的容易吗?为什么?
小结并过渡:同学们,在同一时刻,青年和李博士又是怎样来挽救小钱的生命呢?当我读到这一节时,格外感动。相信你们也一样,让我们接着学习课文3~7自然段,看看到底什么感动了我们。
⑴ 学生自由朗读。
⑵分组交流。
⑶ 小组代表汇报,声情并茂地朗读:
a.一位青年躺在病床上,等候着他来抽骨髓。
此时的怎样呢?是啊,面对余震,本来大家应该想到什么,可这位青年呢?李博士呢?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过渡:当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时,李博士和那位青年又怎样做呢?
b.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他们为什么能如此镇静地面对这一切?结果呢?
骨髓抽取后,李博士又是怎么做的呢?
小黑板出示李博士的行程安排:
慈济医院──花莲机场──台北机场──机场──上海机场──杭州机场──杭州医院 (提示:由于政治和历史原因,当时和没有直接通航)
作为当时已是60多岁的李博士来说,十几个小时的奔波,已是 非常疲劳,可他顾不上休息,又连夜做手术,他为了素不相识的人奔波劳累,是多么无私呀!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这位老人说些什么呢?
感情朗读第六自然段。
(4)出示第7自然段:
学生齐读。
师:与虽然被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吧!
学生再次齐读第7自然段。
三、拓展思维
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行动,这是一次与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小钱得救了。小钱的心中一定充满了感激,你想:
1、他会感激谁呢?
2、除了青年,小钱还会感谢谁?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你心中,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板书:生命桥
音乐播放《爱的奉献》。
四、作业
展开想象:假如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青年相遇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骨髓
小钱 青年
生命桥
使用意见:
23* 卡罗纳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么做的,并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激发情感
1、直接揭题:
师: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海峡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体现关爱之情的文章──卡罗纳。(出示课题。)
名言激情:
师: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亲爱的母亲,母爱是世上最伟大的爱。古今中外,许多人写下了有关母亲的感言,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出示名人名言。)
师:确实,妈妈在哪里,哪里就有快乐。但是,小小的卡罗纳却失去了亲爱的妈妈,他遭遇巨大的不幸后,发生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提出要求: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课件出示。)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3、学生说课文大意,教师适时引导并指导概括大意的方法:
大意:卡罗纳母亲去世了,老师提醒大家要庄重严肃,热情地对待他。卡罗纳来到学校,伤心地哭了,大家到很关心他。老师把他拉到胸前,我也轻轻地安慰他,最后我和卡罗纳手拉手跟着我妈妈回家了。
三、细读课文,交流感受
1、默读课文,分别画出表现卡罗纳内心悲痛的句子和体现大家对他关爱的句子,并在空白处写下批注(自己的理解、感受或疑问)。
2、同桌交流:
读一读,说一说自己读了句子后的感受,或同桌两人尝试解决问题。
3、全班交流:
师:读完课文,每位同学肯定都有自己的收获和感受。请你来读一读表现卡罗纳内心悲痛的句子,并说说自己心里的真实想法。
⑴ 请四位同学读、说,其他同学补充。
板书:悲痛
通过朗读,表现卡罗纳当时悲痛的心情。
师:当卡罗纳如此不幸,如此悲伤时,身边的人又是怎样做的呢?
⑵ 请几位同学读、说,其他同学补充。
板书:关爱(神态、动作、语言)
深切的爱,尽在小小的一言一行中,让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来传递这份真情吧!用心读一读体现身边人关爱卡罗纳的句子。
四、再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
五、内化拓展
1、给卡罗纳写一封信,给他以春天般的温暖,让他心头的悲伤早日消退。
2、请您代表卡罗纳,向关爱他的人(选取其中的一个)写一封信,感谢他对卡罗纳的无限关爱和帮助。
学生选择写信,交流。
六、读读“资料袋”并推荐《爱的教育》此书供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爱
使用意见:
24* 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从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快乐”,同学们,你们什么时候最快乐?
2、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有关快乐的文章,补充课题:
给予是快乐的。
3、那么,快乐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4、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什么是给予?
生:为什么说给予是快乐的?
……
5、这些问题提得真好,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第24课 给予是快乐的,请同学们把书翻到本113页,自由读一读预习导读,看看学习这篇课文有那些要求。 (指名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么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自字音,认清字形,句子要读流利。
(指名回答,请同学补充。)
2 、那么这件事让保罗明白什么呢?
(指名回答:明白了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出示:
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生齐读这个句子。
3 、是什么让保罗如此真切的感受到给予是快乐的,让我们来读1~12自然段。读后,请同学来复述这个故事。
(指名学生讲故事。)
4、在这些事中有哪些是让你或者保罗感到意想不到的呢?请同学们默1~12自然段,并用笔划出来,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5、交流:
⑴ 出示:
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保罗以为男孩希望自己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体会“睁大眼睛”和“惊叹”,为什么男孩会感到惊讶。
小男孩吃惊仅仅是因为羡慕保罗有一辆这样的新车吗?让我们替小男孩说出心里的话。 (指名回答。)
是啊!保罗错了,小男孩不是希望自己也有这样一个哥哥,而是希望自己想当这样的一个哥哥。男孩从小就立志要在圣诞节为弟弟送上一辆新轿车,多么了不起啊。
⑵ “保罗吃惊地看着这个男孩,不由自主地问了一句:‘你愿意坐我的车兜一圈吗?’” 生:我觉得这里让我感到很意想不到,保罗怎么会邀请一个陌生人与他一起兜风呢?保罗可能被男孩的语言给感动了。
⑶ 还有哪些是让你意想不到的呢?
生:保罗把车开到小男孩家门口,以为男孩是想在伙伴面前炫耀自己坐着一辆漂亮的新车,可是保罗又错了,男孩是想去接他的弟弟,让他弟弟也看看这样的新车,并许下了他也要送一辆车给他弟弟的承诺。男孩一定想把他的快乐与他弟弟一起分享。
⑷ 教师引读第十二自然段:
① 出示:
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下了车,把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坐进去。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请同学们猜猜,这个夜晚,他们三个人是怎样度过的?同桌先说一说,全班再交流。
② 那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给予是快乐的确事情呢?
三、总结全文
是啊,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我想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不时能体会到给予的快乐,也许是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只搀扶的手臂,一句关切的话语,一颗慷慨的爱心。只要能做到奉献与付出,这个世界就会更加美好。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多给别人一份关爱,一份帮助,同时,你也会收获一份真正的快乐。付出往往比获得更愉快。我们课后就有一篇这样的文章《给,永远比拿愉快》,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使用意见:
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
1。通过词语训练,提高形象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2。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乡村生活的图片、文字以及自己独特的感受。
2。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复习词语
1。认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听写词语。
3。同学们,在学习完这组课文后,你们一定有很多新的发现,试着说一说。
我的发现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句子,看你有什么发现。(屏幕显示三个句子)
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把物当作人来写)
3。组内交流。
4。换一换,将加点部分换成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再读一读,你又会发现什么?(如:第一句中“舞蹈”换成“摆动”)
5。试一试,说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句子。
日积月累
(屏幕上出现诗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体会诗意。
3。背诵诗句。回忆全诗,尝试背诵。
4。拓展延伸,搜集整理。
(将你了解的描写景物的其他诗句背给大家听)
第二、三、四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
谈话引入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大家在综合活动中又搜集了课外资料,一定有很多新的收获吧!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田园,去看看你们对田园生活的学习成果吧!
口头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互说互评。边说边展示自己课外学习的成果,如:搜集的图片、文字或自己的感受、有关农村生活的人、事或故事等等。
2。代表交流,师生共评。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习作
1。精彩回放:
a。读一读:上节课整理的好词佳句。
b。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词句的。
c。写一写:你感受最深的内容。
d。用一用:本组课文作者抓住生活中做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来展现乡村生活的表达方法。
2。学生习作:
a。教师启发思路。(将自己知道有关农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把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描绘下来)
b。教师个别指导。
c。同桌互相交流。
d。推荐代表交流。
e。师生共同评议。
f。进行修改。
3。展示台:
将自己的习作展示在“学习园地”中,请同学们观看、评议。
反映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文字、画面或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