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目标:
1.背诵全诗,在理解诗句的内容基础上准确默写。
2.诵读诗歌,通过分析诗歌语言鉴赏诗歌意境,学习古诗词炼字题的解题方法。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广阔胸襟和忧国伤时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
鉴赏诗歌意境,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写法;结合作者经历和时代背景把握诗歌主题。
学习时数: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课件填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又称杜工部,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素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但在唐由盛转衰的特殊时期,他却只能在漂泊困顿中度过了自己的大部分人生。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春望》、《登高》等。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风沉郁顿挫,诗艺精湛,影响深远,被称为“诗史”。
我们高中学过杜甫的诗歌《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五)、《登高》、《蜀相》等。
2、诗歌写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冬,时年57岁的杜甫携家眷出三峡,漂泊在今天湖南湖北一带。这时距杜甫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他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完全靠饮药维持生命。十二月杜甫由江陵、一路又漂泊到岳阳(今湖南岳阳市)寓居。一天,杜甫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
3、诵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个别字词含义,质疑:
(个别难理解词语:坼、戎马、凭轩、涕泗)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关于岳阳楼的诗句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以言诗。——周元鼎题岳阳楼
杜诗范记高千古;山色湖光共此楼。——黄道让题岳阳楼
(二)诵读,解疑,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初步感知诗歌内容——翻译诗句(提出不懂的字词,讨论释义)(学生小组内交流)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出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的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漂泊江湖的亲戚朋友故旧不寄一封信,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随自己。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倚窗遥望胸怀国家涕泪交流
2.古诗词朗读指导
朗读要求
读出节奏 ,读出意境 ,读出感情。
诵读技巧 :
发音准确,吐字清楚。 发音正确、清楚是朗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一是说不能把字音读 错,对形近字要注意分辨,对多音字要按字意确定读音。读音清楚就是要求每个字的声、韵、调都要读得清清楚楚,不 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声母读得短促有力,韵母读得充沛响亮,声调要准确到 位,音节要界限分明。不然的话,吐字不清,模模糊糊一大片,文章的内容也表 达不清楚, 思想感情也表达不出来。 另外, 朗读时还要注意不能丢字, 不能加字, 也不能字句颠倒或错行。
注意停顿,把握节奏。停顿,就是朗读过程中词语、句子之间的间歇,也是语音节奏的一种具体 表现。朗读中的停顿,不仅是换气的需要,也使控制语速、转换情绪、正确表达 语句和段落含义的需要。停顿的一般规律是段落停顿大于句子,句号、问号、叹 号的停顿大于分号和冒号,分号和冒号的停顿大于逗号,逗号的停顿大于顿号, 顿号的停顿大于句子中词语间的停顿。 一个词语的几个音节之间,不易有明显的停顿,如果停顿处理不好,读破 了词语和句子,读断了章节,就会破坏文章内容的表达。
轻重适宜,抑扬顿挫。朗读的轻重、停顿要准确、合理 轻重,是指词、句、段中轻重音的变化时表达意义的一种手段,这在字面 上是无法看出来的,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表达出来。因此,在朗读中要准确地掌握 好轻重音。 朗读中特别需要轻读的地方不多,除了有些词语中的词头词尾读轻声外, 主要的还是一些特殊的内容。如表示安静、轻微等方面内容时,可读轻一些.
(三)鉴赏诗歌:
1、(分析诗歌写景语言,把握景物特点及意境。)
既然“杜诗范记高千古,山色湖光共此楼”,那我们来看看诗中诗人是如何来描写他在岳阳楼上观到的洞庭湖景象的,齐读,找出描写景物的诗句。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湖水的汪洋广阔,似乎包容了整个宇宙,连天地日月也宛若昼夜都浮在水面之上。诗句突出了洞庭湖水势浩荡,无边无际。)
问题:古人写诗,讲究练字,一字精炼,意境全出 。例如《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句,一个自字一个空字的嵌入,使武侯祠顿失满眼春色,变得凄清冷寂,那么这两句诗中哪两个字用的好?为什么?(学生思考、交流)
坼、浮的赏析:“坼”,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包容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这一“坼”一“浮”两个动词的运用,将洞庭湖水波涌连天的浩瀚与宏阔画面,一笔勾出,可谓点石成金,富于神韵。
(联系“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星汉灿烂,若出其中,”—胸襟)这两个诗句之所以成功,不仅在于诗人用词精炼,刻画出了景物的特点,还在于它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襟怀,恢弘的气度。当然我们也不难想象,诗人自己 栖身的小船此时也漂浮在湖边,无依无靠。宏阔的景物描写中寄寓了诗人的身世飘零之感,融情于景。
概括画面意境:气势磅礴,宏伟奇丽。所以宋代刘须溪评此诗“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明朝王嗣奭(shì)赞“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 ,而清代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链接高考炼字题型 。(课件)
提问:这两句诗中最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试做简要分析。
解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3)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说明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以此句为例思考作答。
参:(词)“坼”是裂开的意思,这里引申为划分。“浮”是漂浮。 (句)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地,日月星辰昼夜都漂浮在湖水之中 ,(境)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宏伟奇丽的壮阔图景。 (手法)诗句寓情于景, (感情)寄寓了诗人长期漂泊无归的情感,表现了他宽广的胸襟和恢弘的气度。
练习巩固:
咏牡丹
宋代·王溥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王诗写枣花和桑叶,先抑后扬:先写其“小”与“柔”的特 点,再褒扬其实用价值。
B. 王诗先写了枣花和桑叶,然后以“堪笑”把所咏之物牡丹引 出,表露出作者的感情。
C.袁诗前两句是说苔花在没有日光的夜晚也努力展现自己,突出 了它不畏艰难之精神。
D.“青春”指春天, “青春恰自来”是说正值春天到来,苔花抓 住时机开始萌发生长。
答案: C 项,袁诗中的“白日 不到处”指的是阳光照不 到的地方,并非晚上。 E 项,王诗 的目的并非突出牡丹的硕大,而是突出其“不成一事” 。
2、(探究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把握主旨,了解诗歌的抒情方法。)
壮景面前容易引起人内心的万丈豪情。杜甫在登临泰山时也曾壮志凌云,“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但是面对烟波浩渺八百里洞庭,诗人杜甫此刻却有不同表现。他怎么了?(哭了)他为什么哭?
“涕泗流”的原因: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
面对浩瀚无边的洞庭湖,诗人触景伤情,想到了自己的漂泊人生,下面我们置身诗境,试想自己就是杜甫,此刻你正临窗远眺,来体会一下诗人的内心情感。分析三、四联。
分析: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无人问候无人照顾,惟剩一条孤舟栖身,而国家正在遭受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如此一想,便不由泪如雨下。
因而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念亲、哀己、忧国)
思考:颔联的景物描写对诗人的情感的抒发起什么作用?
反衬,融情于景,以景衬情的写法,以壮景乐景写悲情。
3、(整体把握诗歌结构特点,总结全诗)
首联在诗歌中起什么作用?
点题,今昔对比中交代事件,【补充:开启下文 (抱负成空、基调悲壮)】
“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试想你就是杜甫,此刻正一步步登上岳阳楼,你心情如何?
“昔闻洞庭水”的“昔”,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的痛苦。用“昔闻”为 “今上”蓄势,同时为全诗奠定一个悲壮的感情基调,开启全篇。
小结:此诗以登楼开篇(起),继而写所见洞庭壮景(承),然后触景伤怀,感慨自己的凄苦身世(转),最后写凭轩悲伤与首联的“今上”相应,由个人悲苦推及国家命运,心忧天下,境界由狭转阔,抒发了自己的伤时忧世,忧国忧民的情怀。(合)可见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章法严谨,表情深沉蕴藉。(板书)
4齐读,领会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三、小结
该诗写诗人晚年登临岳阳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对自己悲苦晚境的感慨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身世之悲、家国之悲、忧国忧民)。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家国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湖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附板书:
首联:昔闻—今上 起
颔联:炼字—意境 景物特点、诗人胸襟、漂泊无依 承
壮景( 手法:融情于景,以景衬情。以壮景衬悲情)
颈联: 悲情:念亲哀己 身世之悲 转
尾联: 家国之痛 忧国忧民 合
意境: 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四、课堂练习
浣溪沙·庚子疫情
董云飞
才喜神州散暮烟,
病魔摇首换新冠。
才发武汉已平川。
华夏雕弓群力挽,
飞骑飘雪下南山。
春风又绿我轩辕。
学生习作
抗疫情
张鑫阳
阴霾笼罩神州城,万众忧心此疫情。
目睹空中飞雪霰,居家也在为国兴。
南山不惧身先进,火炬雷神照眼明。
一叶方舟黎庶幸,黎明曙色四海平。
登文安古城楼
董云飞
未历汪洋水,重登古箭楼。
烽烟起大宋,堤垄复残瓯。
东望京津地,西临雄新丘。
为师桑梓地,桃李遍神州。
五、课外拓展,探究学习
2017年,诗圣杜甫突然爆红网络,因为有人将语文教材中的杜甫插图涂鸦后传到微博,引发了主题为“杜甫很忙”的恶搞风潮。经网友再创作后,杜甫时而手扛机,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俨然无所不能。
你对这个现象如何评价?
杜甫是河南巩县籍名人,网友的涂鸦之举遭到了河南省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痛批:“恶搞杜甫是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
适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以恶搞组图的方式成为热点,恐怕是那些推崇和营销杜甫文化的人始料未及的。从目前报道来看,对微博中风头正劲的恶搞行为,无论是成都杜甫草堂,还是巩义杜甫故里,都持一种不欢迎甚至批评的态度。但从网络文化的视角加以审视,大可不必对恶搞杜甫的风潮反应“过敏”,它只是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而已。
恶搞是近些年新兴的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是年轻网友以讽刺、幽默、游戏的视角,来解构传统、经典、娱乐大众的一种网络风尚。在知悉恶搞文化的网友眼中,凡是能够通过再编码、再创作而流行于网络的东西,无论是电影、歌曲、新闻人物还是普通的照片,都能成为恶搞的对象。几年前红遍网络的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堪称网络恶搞的经典案例。
一些研究者认为,网络恶搞是年轻人释放内心压力的一种新形式,是他们建构网络身份认同的一种特殊话语,也是他们因为叛逆心理而反抗经典的一种文化仪式。这些基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的分析,为解析网络恶搞现象提供了多元的学术路径。然而,单就最近这波“杜甫很忙”的恶搞热潮来说,我们或许无需做太多高深分析。它只是偶然出现的、以模拟和戏仿为手段的、寻求快感和参与感的一场网络狂欢。简言之,它只是网友最近的一种娱乐。
与那些曾经流行过的网络恶搞相比,“杜甫很忙”并没有太多特色,最突出的区别,可能是它充分利用了微博这个新型平台。一方面,如今的微博俨然就是一个集聚了数亿围观者的广场,分享资讯、寻找娱乐是这个广场的主流话语之一,这为令人捧腹的恶搞杜甫系列图片创造了迅速流行的可能。另一方面,微博时代的高互动性和高参与性,吸引了众多网友加入到狂欢队伍当中。在微博场域的表演欲与分享欲的双重裹挟之下,恶搞参与者实质上推动了一场关于智力、技艺、幽默感的文化比拼。
不过应该看到,这波恶搞风潮的核心要素只是一张普通的杜甫插图,其多样性和再创作潜力其实并不高。这意味着,即便网友们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嫁接到恶搞当中(比如将杜甫恶搞为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这张照片仍不具备长期流行的可能。更何况,在“各领风骚三五天”的网络文化大观园中,似乎从来没有哪一次网络狂欢能够一直引领风尚。综合各种要素加以研判,这场恶搞杜甫的网络快闪行动,过不了多少时间就会烟消云散。
网络文化的兴起与衰落,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无章可循和超越常规逻辑的,即便是再普通的文化载体,也能突然之间成为某一时段的流行。然而,鉴于今年恰好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纪念,我们也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杜甫很忙”以及杜甫文化突然升温,这种恶搞背后可能有网络公关和文化营销的魅影。无论如何,恶搞也是一种个性解读、另类表达,不妨对这种网络文化宽容处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