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传播
【高考考纲】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2、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考点解读】
考点一: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文化多样性的典型表现: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A、民族节日地位: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民族节日意义: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B、文化遗产地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意义: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C、态度:对于民族节日要挖掘民族节日的文化内涵。对于文化遗产要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
D、联系: 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
【特别提示】
1、文化多样性不只是通过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体现出来。
文化有内容、形式的差异,也有性质、层次、功能的区别,这些都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文化多样性除了可以体现在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中,也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体现出来。
2、不能把文化遗产等同于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并非所有的文化遗产都能成为世界遗产。文化遗产要成为世界遗产,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定,并给予保护。
【易混易错点】
1、世界文化出现全球化趋势的今天,对那些失传的古老民族文化,没有必要进行抢救和保护,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
(注意:独特文化传统的文化保持,是“和而不同”的基础,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典型题例】
1、[2012·北京卷] 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北京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开始提供英文菜单,但一些菜单的译法闹出不少笑话。近来有关部门出版了《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将2 158道中餐菜名翻译成外国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称。此举有助于( )
A.丰富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 B.促进中西饮食文化的传播
C.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 D.减少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点。提供英文菜单,可以使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华饮食文化,A与题意无关,C符合题意。中餐菜名翻译成英文名称有利于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播,与西方饮食文化及其传播无关,B错误排除。D表述错误,排除。
考点二: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①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②但是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
③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必不可少。
【特别提示】
文化具有多样性,并不意味着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完全不同。文化具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
【易混易错点】
1、世界文化就是各国文化的总和。
(注意: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典型例题】
1、[2012·江苏卷] 电影《泰坦尼克号》和歌剧《罗密欧和朱丽叶》因歌颂纯真的爱情而为世人所熟知,我国的爱情名著《牡丹亭》以舞剧的形式在纽约上演,也为美国观众所欣赏。这些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都深深打动世界各地的人们。这说明( )
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②在实践中产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 ③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要承认文化的同一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文化的多样性。中外的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都深深打动世界各地的人们,体现了在实践中产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也说明了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①②应选。题干没有体现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③不选。④错误,尊重文化多样性不等于承认文化的同一性。
考点三: 尊重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构成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A.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B.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易混易错点】
1、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注意:没有民族的文化就无所谓世界文化。多元的世界文化才能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典型例题】
1、[2012·天津卷] 由我国著名艺术家杨丽萍领衔的《云南映象》在澳大利亚演出,引起轰动。这个蕴含现代文化观念、充满美丽安宁意境、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歌舞剧,在澳大利亚观众中产生了认同感和亲切感。该剧引发澳大利亚观众共鸣的根本原因是( )
A.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构成的
B.中华文化与澳大利亚文化具有巨大的反差
C.不同国家的人民具有共同的人文情怀
D.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能得到世界认可
1.C [解析] 本题是考查有关尊重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点。《云南映象》引发澳大利亚观众共鸣,根本原因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有共性,有普遍的规律。A、B强调的是文化的差异,D说法太绝对。故选答案C。
[2012·北京卷]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实施“走出去”战略成为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要面对东道国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4)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对上述挑战应有的正确态度。
[答案] 尊重文化多样性,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尊重东道国的文化。跨越文化差异,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解析] 本题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考查应如何对待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可以从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如何对待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等几个方面来回答。
考点四. 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文化传播途径和方式:
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②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④其他: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特别提示】
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与传媒手段是一回事吗?
①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指的是与人们文化传播相关联的社会交往活动,如商业活动、文化活动、留学、聚会、旅游等。②传媒手段是指媒体所借助的物质技术手段、工具,如书籍、电视、网络等。③无论是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还是传媒手段,都直接影响着文化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
【易混易错点】
1.大众传媒的发展将会促使旧的传媒的消失。
(注意:大众传媒另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但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2.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手段。
(注意: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典型例题】
1、[2012·北京卷] 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北京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开始提供英文菜单,但一些菜单的译法闹出不少笑话。近来有关部门出版了《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将2 158道中餐菜名翻译成外国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称。此举有助于( )
A.丰富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 B.促进中西饮食文化的传播
C.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 D.减少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点。提供英文菜单,可以使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华饮食文化,A与题意无关,C符合题意。中餐菜名翻译成英文名称有利于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播,与西方饮食文化及其传播无关,B错误排除。D表述错误,排除。
2、[2012·山东卷] 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这说明( )
①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 ②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D [解析] 本题以全球“汉语热”为背景,考查对文化交流与传播、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我国通过举办孔子学院这一途径,传播了中华文化,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生机,①④符合题意。通过上述材料还可以看出,中国的语言文化得到世界的认可,③符合题意。中国的巨大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体现了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②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考点五: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1)含义与地位: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如今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2)特点: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典型例题】
日本“3·11”大地震发生后,许多在日华侨、留学生与在的家人失去联系,为了寻找他们,他们的家属用微博发布了寻人消息,而众多网友纷纷参与进来,一场“微博寻亲”活动正在开展。“微博寻亲”的兴起是因为 ( )
A. 微博作为一种交流平台,日益显出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是最有效的寻人途径B.微博依托网络技术,能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C.微博具有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媒体 D.微博原创性、便捷性日益凸显
解析:B 本题考查大众传媒的相关知识点。A项表述绝对化;C项的后半部分是口语的特点;D项是微博的两大特性,与题干无关。
考点六: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1)意义: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不断传人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对策: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易混易错点】
1、文化交流是双向的。
2、文化交流对民族文化既有利也有弊。
3、不能认为文化无国界,可以任意交流和借鉴。
【典型例题】
(2011·哈尔滨模拟)美国时间2010年1月1日上午,近百名中国中小学师生组成的舞蹈队和旱冰队方阵引领着“上海世博花车”出现在有着120年历史的美国帕萨迪玫瑰花车巡游活动中。1月2日《洛杉矶时报》在头版头条位置用大幅照片报道了上海世博花车。上海世博花车从造型到表演都注重中国元素、上海特色,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表达建设和谐城市的理念。《纽约时报》的报道说:“展现上海风貌的花车前,有一群穿蝴蝶翅膀、溜着旱冰的小朋友,他们赢得了观众的一阵阵掌声。”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上海世博花车巡游活动,体现了(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应该通过文化交流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文化交流对促进中国和世界的相互理解、提升中国形象大有帮助
④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A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注重中国元素、上海特色”的世博会花车到美国巡游,体现了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①②③正确,故选A。本题体现的是通过文化活动传播文化,而不是商业贸易,故排除④。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和文化发展
【高考考纲】
1、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考点解读】
考点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1)含义:传统文化指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特点: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有些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被赋予新的内涵。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差异,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影响:①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传统思想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②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是双重的,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起消极作用。
【易混易错点】
1、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因此是一成不变的
(注意:这里的“稳定”是“相对稳定”而非“永恒不变”,一定要把握传统文化其“变的绝对性”与“不变的相对性”的关系。)
2、传统思想,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注意: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3、传统建筑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注意: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典型例题】
2010年9月,出席联合国会议的总理为纽约华侨华人带来了1 000盒钓鱼台国宾馆精心制作的月饼,与大家话“饼”谈“情”,现场充满了“家乡味”,更在旅居海外的侨胞心里增添了一缕“月是故乡明”的温情。这说明( )
①文化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地影响人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方式和行为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C 温总理与大家话“饼”谈“情”,激起了无限的乡情乡味,这说明中华传统文化有维系民族情感的作用,以及文化影响的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①③正确。②不符合意,④中“决定”的说法错误。
考点二.: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3)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应该自觉加以改造与剔除。
(4)必须反对两种错误态度:一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传统虚无主义,二是全盘肯定的守旧主义和保守主义。
【易混易错点】
1、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全部继承
(注意: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典型例题】
(2011·天津模拟)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要继承这一传统文化,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人们应该具有的正确态度是( )
①批判地继承 ②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④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C 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才能起积极作用,②表述错误。①③④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故选C。
考点三: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2)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继承对传统文化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同时,又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取其精华、取其糟粕”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侧重于对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典型例题】
(2011·沈阳模拟)近几年,“韩流”吹遍世界,在我国也有大量的“哈韩族”。韩剧中普遍流露的对于本国传统文化的肯定,对仁、义、礼、爱等思想的张扬,正是我国一些国产剧所抛弃的。这启迪我们( )
①传统礼仪道德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 ②对待传统文化应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③文化产品应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体现时代精神 ④文化产品要尽量模仿韩剧的情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A文化要不断创新,才能发展,靠模仿是没有出路的,④表述错误。①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考点四: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包括: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最大因素)、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内在因素)、③思想运动催生社会,促进文化发展(助推器)、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易混易错点】
1、影响文化发展的根本因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
(注意:影响文化发展的根本因素是实践。)
【典型例题】
[2012·江苏卷] 彩色动画影片《大闹天宫》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影响几代中国人,其后通过录像带、VCD、电视重播使其影响更加广泛,甚至登陆法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如今人们还可以在网络上观看3D版的《大闹天宫》。这表明( )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C.通俗化是文化发展的方向 D.文学艺术是传统文化的瑰宝
B [解析] 题干体现的是先进的技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体现了科技对文化的影响,故选B。
考点五: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3)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4)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典型例题】
(2011·潍坊模拟)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强国必先强教。2008年,我国启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制定工作。在深入调研、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基础上,经反复研究修改,最终于2010年7月29日公布实施。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和教师代表,教育专家、学者,大、中学生及学生家长代表,教育管理系统负责人,都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国家重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原因。
解析:本题是原因类题目,考查教育的相关知识。可以从教育对经济、政治、综合国力、对人的塑造、对文化的传承的意义等方面作答。答好本题要求对教材知识非常熟悉,能轻松地回顾教材中关于“教育”的相关知识点,并能融会贯通、运用文化对社会、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答案:(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4)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五课 文化创新
【高考考纲】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意义。
2、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考点解读】
考点一: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4)社会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成果的标准。
(5)推动社会实践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易混易错点】
1、文化创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离开社会实践。
(注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注意: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不是作者的灵感;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3、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注意:错,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典型例题】
1、[2012·福建卷] 杜甫是“大地的诗人”,他如此真切、如此深情地注视着吾土吾民。他对公正的关切,对天下苍生的关怀,源于他最深刻的生命体验。杜甫活着,他依然行走于大地……这表明( )
A.以人为本,维护人民利益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
B.立足实践,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才能获得艺术的永恒
C.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源于中华民族仁爱、中和的善良本性
D.中华传统美德以其先进性推动中华文化从历史走向未来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发展途径、中华文化的作用等知识。从材料可以看出,杜甫是“大地的诗人”,他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所以,今天他依然行走于大地,获得了永恒,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中“始终”一词的说法太绝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源于什么,也无法看出中华传统美德对中华文化的作用,故C、D两项与题意无关。
2、[2012·皖南八校联考] 黄梅戏源于民间歌舞。山野村夫的劳动之歌,妇孺皆知的里巷歌谣,灯会社火之中的欢歌劲舞,是黄梅戏活泼的源头。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姐妹艺术的精华, 使自己逐渐完善起来而成为一个名剧。这说明( )
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③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D [解析] “黄梅戏源于民间歌舞”,说明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选①。“山野村夫的劳动之歌”很明显说明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选③。②④表述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
考点二.:文化创新的意义。
(1)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进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易混易错点】
1、文化创新的积极作用就是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注意:文化创新还有另一个积极作用,即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4、展先进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注意: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典型例题】
(2011·启东模拟)失去了创新能力的文化,意味着丧失了新陈代谢的机能,也意味着生命的衰竭,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 )
A.创造新文化 B.提出新问题
C.文化继承 D.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解析:D 。 A、B、C项不符合题意。D项指出了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考点三: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1)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过程。
(2)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3)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
【特别提示】
(1)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二者并不矛盾。
文化创新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否则就会推动文化创新的根基;只有体现时代精神,才能使文化创新成为现实,否则文化就会停滞不前。
(2)文化创新的根基和文化创新的基础是不是一回事?
二者不是一回事。文化创新的根基是传统文化;文化创新的基础是社会实践。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必须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
【易混易错点】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注意:错,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注意的问题主要是交流、融合。
(注意:文化创新注意的问题主要是继承传统,又体现时代精神。)
3、文化创新表现为时代精神注入传统文化的努力之中。
(注意:文化创新表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4、文化创新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发展。
(注意: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典型例题】
(2011·烟台模拟)听到的是京腔京韵的侯宝林的相声,看到的却是卡通人物在说学逗唱;看到的是原汁原味的生旦净末丑的表演,听到的却是流行歌曲的韵律。借助Flash等现代化手段,传统戏曲也逐渐地被“80后”甚至“90后”所喜欢。传统戏曲的这一个“漂亮转身”启示我们( )
A.文化创新的立足点在于满足更多人的需要
B.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工具便能实现文化创新
C.文化创新不仅需要继承更需融入时代元素
D.文化创新需要注重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解析:C 文化创新的立足点为推动社会实践,排除A项。B表述错误。D不符合题意。传统戏曲借助现代手段为文化创新融入了丰富资源,从而实现了“漂亮转身”。故选C项。
考点四: 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1)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2)在文化交流、借鉴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既要反对“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总结归纳: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着眼于文化的继承,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3)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典型例题】
1、(2011·枣庄模拟)前几届世博会的主题分别是:“海洋·未来的财富”;“人类·自然·科技·发展”;“水与可持续发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从世博会的这些主题中,我们可以看出上海世博会既继承了关注自然这个主题,又鲜明表达了生活更美好这个新的创意。这体现了( )
①在兼收并蓄中进行文化创新 ②中华文化的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③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④继承传统文化是繁荣民族文化的动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③
解析:D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的知识点。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与前几届世博会的主题相比较,说明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需要兼收并蓄。故①③符合题意。共性寓于个性之中,②说法错误;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创新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保证,④说法错误。
2、(2011·汕头模拟)潮汕抽纱曾经是潮汕人最重要的谋生手段,它是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传入的。它融合了潮汕织绣工艺,在潮汕人独特的审美观、精工细作和耐劳刻苦文化的滋养下,散发出沁人的艺术芳香。这说明潮汕抽纱的艺术创新( )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 ②继承传统文化 ③借鉴外来文化 ④体现时代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B 本题综合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回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材料对选项进行取舍。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①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③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均符合题意。
3、(2011·哈尔滨模拟)两百多年前,《周易》被译介到欧洲。欧洲哲学家和科学家从《周易》卦象中得到启示,提出二进制数学,后来二进制数学成为电子计算机的理论基础之一。这一现象说明( )
A.中华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母体 B.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C.文化的交流、借鉴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D.先进民族文化必然不断取代落后民族文化
解析:C 题中材料表明,中华文化与欧洲文化的交流、碰撞实现了文化创新,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不合事实,排除;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B说法欠妥;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D项说法错误。
4、[2012·江西省重点中考] 山东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规范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和专题教育活动内容的通知》提到,一些中小学开展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活动时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对诵读活动的内容研究不深,分析不透,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引起社会和家长的强烈关注。为此,要求中小学要认真甄别和筛选优秀传统文化,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作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
结合材料,从文化传承与创新角度,说明山东省教育厅这一举措的合理性。
[答案] ①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措施的要求,就是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去除其糟粕,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有利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山东省教育厅出台的措施,是对传统文化批判性的继承,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与时代内容的结合,实现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山东省教育厅出台的措施,有利于通过教育,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长远发展。
[解析] 本题指定的答题范围是“从文化传承与创新角度”,因此应围绕文化的传播、继承、发展与创新进行回答。山东省教育厅要求“认真甄别和筛选优秀传统文化”,做到了批判继承,同时也充分地发挥了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