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我国翻译事业近年来虽取得长足发展,却呈现厚古薄今现象,特别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工作未得到应有重视.文章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为背景,从翻译文化战略观的角度对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困境及原因进行剖析,阐释翻译中国当代文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转向;翻译文化战略观;中国当代文学
一、文化转向与翻译文化战略观
中国历史上大抵有四次翻译高潮.第一次是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第二次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第三次是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第四次是20世纪十年代对西学的全面翻译.这四次翻译高潮无一不是配合着当时特殊的历史与文化国情发展起来的.可以说,自古以来翻译就不仅仅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简单文字转化过程,而是文化交流、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大国地位的不断提升,对外弘扬中华文化,提升文化影响力,正成为中国新时期新的战略发展点.刘宓庆教授所提出的"翻译文化战略观"正是顺应当前历史潮流,反映时代使命的翻译理念.在《中国翻译界要树立文化战略观》一文中,刘宓庆向中国当今翻译工作者提出了如下若干问题:翻译界是否对当前的历史大势和现实要求有充分认识?中国的翻译队伍是否站在文化战略考量的制高点来观照中国的翻译事业?中国的翻译从业者是否意识到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把握住了文化战略考量这个中国翻译思想的价值观核心(刘宓庆,2006:7)?他认为,翻译作为一种以文化-政治为目的的语际交流行为,从古至今对一个国家的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个民族要生存、发展,就一定要有自己的生存、发展战略,而文化战略正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提出,中国人应该从文化战略的高度来看待翻译.
翻译文化战略观的内涵定义主要分为四个层次:首先,要从文化战略的高度来定位中国翻译事业;其次,要心系国运盛衰,继承发扬译界先驱精神,将个人事业心与忧国感时之志密切结合;第三,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学;第四,要正确对待西方翻译理论,将中国翻译理论紧贴中国历史和现实国情.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我国正努力发展文化产业,力图建立与世界经济大国相适应的"文化大国"地位.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国家"软实力从大政方针的高度对我国未来对外文化传播,增强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事业提出明确要求.作为沟通中外交流的桥梁和媒介,翻译工作直接决定中国对外传播的效果,也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建设环境的具体体现.要改变目前对外传播中的"文化赤字"、文化"入超"的状况,使中国文化更大规模地"走出去翻译工作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和条件.新闻办公室副吴伟女士在"中译外---中国走向世界之路"高层论坛上表示,"翻译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翻译工作的作用之于外交、外宣、外贸以及所有的对外交往与合作的作用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在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战略下,翻译工作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可以说,刘宓庆教授将翻译的文化观上升到国家战略角度,正切合了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对我国翻译事业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二、中国当代文学译介之重要性及其现状
翻译工作在我国的文化战略版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在当前又具有特殊历史意义.首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新文学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涌现出大批优秀的文学家.这些作品、作家理应让世界了解,在世界文学舞台上获得其应有的地位.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沟通与交流、彼此的了解和理解,世界各国也需要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当代文学正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发展面貌,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精神风貌.当代文学作品有助于让世界了解现代中国,消除外国特别是西方世界对现代中国的误解和偏见.第三,从外国读者的文化接受度来看,相比较古典文学作品,当代文学在内容和内涵上更易被外国读者所理解接受.中西文化和价值观长期存在巨大差异.让外国,特别是西方读者首先通过当代文学认识中国,加深对中国的了解,产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进而产生阅读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愿,不失为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条可行之道.中国当代文学这种文化传播的桥梁作用应当被发挥出来.
总体而言,中西文化输入和输出数量长期存在巨大差距,文化"赤字"现象严重.首先是译介数量少,影响力小.而就中西文学作品的翻译而言,这个比例的差距更大.就翻译输出对象而言,我国的输出仍以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为主,进入欧美主流市场相对很少.当前我国比较全面介绍了中译外情况的著作当数马祖毅的《汉籍外译史》,然而尽管该书列举了大量建国以后的中译外工作,但却未详述这些译作在国外的具体影响和效果.第二,译介古代典籍多,译介当代作品少.四书五经是国内外译介最多的中国作品,其次如《红楼梦》、《孙子兵法》、唐诗宋词等经典作品也是国内外译介的重点.而与此同时,当代作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能够反映当代中国发展面貌,展示国家形象,代表当今中国人核心价值观和精神风貌的作品译介数量十分有限.王尔敏在《中国文献西译书目》中广泛收集了西方翻译中文著作的书目,展现了西方国家翻译中国思想文化与历史书籍的分布情况,其中主要体现的是西人翻译中国古籍尤其是先秦古籍的状况,而未能展现中国20世纪著作的翻译情况.遍翻全书,很少见到西人翻译20世纪中国学者著作(王岳川,2006:86).
学术界一般将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称为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在对外译介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譬如,国家外文局及外文出版社、中国文学杂志出版社等组织实施的"熊猫丛书陆续翻译出版了一批当代文学的优秀作品;北京两大出版社联合推出了6卷本中国文学汉英对照读本《朝花"惜"拾》以及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近年来,国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小说《狼图腾》与英国企鹅出版社的版权出售协议成为2007年中国出版业的一大亮点.在《文汇报》刊载的《中国当代文学对外译介成就概述》一文中,详尽介绍了国外对中国当代作家和作品的译介情况.巴金、老舍、茅盾、丁玲、沈从文、周立波、叶圣陶、北岛、冯骥才、高晓声、莫言、苏童、王蒙、杨沫、余华、张抗抗、张贤亮等一批中国当代优秀作家的作品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译介.
尽管国外汉学家在翻译上具有语言优势,但必须看到,在文化霸权和后殖民主义的大背景下,国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带有相当的局限性.一方面译介数量少,规模分散,许多译作乃个别汉学家出于个人研究和爱好所取得的翻译成果;另一方面国外的译介存在选材片面的问题,许多译者为了满足国内读者的猎奇心理而着重选择富含东方异域色彩的作品,真正具有时代感,反映中国新风貌的翻译作品则少之又少.
与当代文学创作的实际成就和我国古代典籍的翻译规模相比,当代文学的翻译工作与之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首先从数量和种类上看,目前已经译介的作家作品仅占我国当代优秀作家作品很小的比例.与国外汉学家译介中国作品的规模相比,国内翻译当代文学作品的数量更是寥寥.同时,国内外大多倾向于翻译出版名家作品合集,重点全面译介单独作家的译本还相对不足.第二,从文学翻译的内容来看,富含中国传统元素、东方异域色彩的作品被翻译得较多,能够体现中国当代新风貌新形象,特别是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新变化的文学作品翻译得很少.国外对中国文学作品翻译出版的方向选择性更为明显.另外,中国当代文学的外文译本影响力不足.一方面,翻译质量不高,译文难以传达原作的色彩与韵味,语言不地道,不符合对象国读者的口味,这些都导致译作在国外的接受情况欠佳.另一方面,输出对象国仍以日、韩、东南亚为主,尽管一些作品也输出到欧美等国,但均很难进入主流视野,例如"熊猫丛书"等中国当代文学的外译本,其中大多被用作礼品,主要通过我国驻外使、领馆等向外国友好人士进行赠阅,较少进入市场销售流通.因此,从总体上看,这些图书在外国的影响面较窄,影响力有限.
三、中国当代文学外译困境的原因
中国当代文学面临外译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文化弱势地位使然.从当前的世界文化现状来看,西方文化仍居于明显的强势和主导地位.世界文化交流最明显的特征是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引进和输入,从而形成了文化交流上的"逆差".这种文化失衡在文学领域体现为一种"民族中心主义"(韩子满,2005:339),即强势文化不关注弱势文化的文学.由此直接导致的结果便是:一,弱势文化的文学作品在强势文化中没有市场、没有读者;二,强势文化不注意翻译弱势文化的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一方面外国翻译的少,另一方面由于难以打入外国主流文学市场,难以获得读者群,而反过来导致国内文学翻译市场的疲软.
第二,中译外高水平翻译人才的匮乏.翻译人才缺失问题已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瓶颈.相比较外译中而言,中译外对译者的语言功力要求更高.同时文学翻译相比较其他文体的翻译,如应用文体的翻译而言,不仅需要译者具有过硬的外语功底,其母语的文学造诣也要求甚高,同时还需要译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和美学修养以及相当程度的悟性.能够胜任中译外文学作品翻译,特别是经典文学作品翻译的人,可称得上是凤毛麟角了.与此同时,文学翻译难度大、耗时长、要求高,在市场经济主导翻译市场的今天,愿意潜心从事文学翻译的人相对不多.翻译文学作品最理想的身份是译者本身既是文学家又是翻译家,然而像鲁迅、严复、朱生豪、钱钟书、傅雷、余光中、林语堂等这样的文学、翻译双重巨匠,且终生投身文学与翻译事业的人,在当今十分稀缺.翻译人才的缺失一方面直接导致文学翻译产出量小,另一方面导致文学译作的质量不高,不符合对象国读者的口味,因此难以被外国读者所接受和欣赏,进入国外主流市场.
第三,译介目的和对象有偏差.我国的译作打不进外国市场,除了语言文化原因外,还有译著本身的目的和对象问题.我国出版的许多外译文学作品,其对象并非真正面向外国读者,而是作为语言学习和教学的手段,为方便国内的英语学习者,这种译作往往根据中国学生的水平和欣赏习惯进行选材,以汉英对照形式出现,其思想性、艺术性及翻译风格都浸透着中国特色(胡德香,2006:356).如中国文学汉英对照读本《朝花"惜"拾》以及《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等等,其受众很大程度上是本国读者,特别是本国的英语学习者.这也便出现了所谓的外文译本在中国买得到,在外国买不到的"怪现象".
第四,中国翻译界对当代文学译介的重视不够.谈到对外推出中国文化,向世界展现中国内蕴,国人往往首先想到的是《红楼梦》,是《西游记》,是《论语》,是唐诗宋词,却忽视了我们还有大批当代文学财富亟待让世界知晓,没有意识到中国当代文学也代表了中国文化,尤其代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文化、新气象、新风貌.不可否认,古代经典作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精髓.然而,我们今天谈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走出去,是走向外国广大读者群,走向外国广大普通民众,而非走向少数研究中国的汉学家.古代经典作品能否让普通读者一下子接受是国内相关人士广为忽视的一个问题.中国当代文学在当前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进程中应起的作用,亟待受到人们的重视.
四、结语
南京大学许钧教授在其文章《翻译研究与翻译文化观》中提出"要进一步树立翻译的文化观,认识翻译的文化本质,从文化交流与发展这个高度来理解翻译活动,对翻译活动做出正确的历史定位"(许钧,2002:224).要改变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现状,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文化战略高度来把握当前的翻译形势,给予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应有的重视.要用翻译文化战略观统领翻译工作全局,为当代文学的译介工作创造条件,包括国家相关重点扶植、加强中译外翻译人才培养和翻译队伍建设,促进国内外出版商的联系合作,将中外译者合译,重要作品复译等形势纳入翻译工作视野,等等.
在中国"经济大国"和"政治大国"形象日益在国际上得到彰显的今天,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大国"身份的迫切性也愈加突显.翻译作为对外交流的桥梁和重要手段,理应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担起重任.这当中,向世界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我国已在2006年11月启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工程译介工程拟在五年内向世界译介100部代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成就的优秀文学作品.应该说,该项目的启动实施目的是好的,且反映出我国已开始意识到当代文学译介工作的重要性.但五年的时间,能否找到足够的译者来进行如此庞大规模的翻译活动,译者的能力素质能否胜任译介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译本质量是否合格,是否能够为外国读者所接受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时间的考验.笔者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是一项神圣而艰苦的大业,任重而道远,绝非一蹴而就即能完成.这需要国家和广泛而长期的关注,需要翻译界从翻译文化战略观的高度进行全局考量,在未来长期实践中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国当代文学译介工作.只有这样,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才能获得发展,中国当代文学才能在对外弘扬中华文化,建立文化大国以及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历史大业中发挥其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韩子满.文化失衡与文学翻译[A].严辰松主编.中国翻译研究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5.
[2]贺爱军.翻译文化战略观考量---刘宓庆教授访谈录[J].中国翻译,2007(4):51-53.
[3]胡德香.对译入译出的文化思考[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4(3):356.
[4]刘宓庆.中国翻译界要树立文化战略观[A].刘宓庆翻译散论[C].北京: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5]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6]许钧.翻译研究与翻译文化观[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2,(3):224.
[7]王尔敏.中国文献西译书目[M].台北:商务印书馆,1975.
[8]王岳川.从文化拿来主义到文化输出[J].中国美术馆,2006,(2):86.
参考资料:百通学术期刊发表网 http://www.qikan5.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