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主题单元标题 | 牛顿第二定律 | ||||||
| 作者姓名 | 所属单位 | ||||||
| 联系地址 | 联系电话 | ||||||
| 电子邮箱 | 邮政编码 | ||||||
| 学科领域 (在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操作提示:您可以直接复制“”、“”替换下面的“” 即可。 | |||||||
|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 ||||
| 其他(请列出): | |||||||
| 适用年级 | 高中一年级 | ||||||
| 所需时间 | 4课时+ 1实验课 | ||||||
| 主题学习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 |||||||
| 本单元是高中物理的重要部分,高中力学部分是由牛顿定律为基础所构建的体系,在牛顿三定律中,牛顿第二定律为核心内容。本单元的教学设计是以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得到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为基础,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F=Ma。并掌握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动力学的基础,对学好整个高中物理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 这一单元涉及到学生学习高中物理需要具备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方法,如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探究、表达式的推导、解决动力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共点力的平衡条件的理解与应用、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理解及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释等。 在本主题单元中,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坐标系,同时兼顾学生的可接受性,做到从生活中来,从具体到抽象,贯彻循序渐进、逐步到位的原则。把教材的内容设计成四个专题来组织学习活动。 专题一: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探究;专题二: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专题三: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专题四:超重、失重。 | |||||||
|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 |||||||
|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 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的确切含义。 3.知道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计算。 5.会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6.知道超重和失重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和力、物体质量的关系,知道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 2.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能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总结有关规律。 3.总结、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4.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5.通过用牛顿定律分析物理问题,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与探究活动,能够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实事求是、 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 4.通过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能深切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 |||||||
| 对应课标 | |||||||
| 1.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并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认识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学单位。 | |||||||
|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 1.如何设计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实验探究方案? 2.怎样处理实验数据? 3.如何推导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 4.如何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5.处理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什么? 6.如何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 ||||||
| 专题划分 | 专题一: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探究 ——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实验课) 专题二: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公式的推导、内容及含义 (1课时) 专题三: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解决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2课时) 专题四:超重、失重(1课时) | ||||||
| 专题一 | 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探究 ——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 ||||||
| 所需课时 | 1实验课 | ||||||
|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 |||||||
学生通过合理的猜想,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确立实验方案。然后利用图象法正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 通过实验的操作和测量过程,以及通过图象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体验如何平衡摩擦阻力、减小系统误差的操作方法;体会整个探究过程的科学严谨和合理性。 | |||||||
|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 |||||||
|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快慢,即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 2.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和力、物体质量的关系,知道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 2.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能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总结有关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实事求是、 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 2.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3.培养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 |||||||
| 本专题问题设计 | 1.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你认为应该采用什么科学方法? 2.如何确定实验方案? 3.如何处理实验数据? 4.通过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 | ||||||
|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 |||||||
| 信息化资源 | 视频、图片、多媒体课件 | ||||||
| 常规资源 | 小车、砝码、一端带滑轮的长木板、打点计时器、纸带、学生电源。 | ||||||
| 教学支撑环境 | 具有多媒体操作平台的教室 | ||||||
| 其 他 | |||||||
|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 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活动一:猜想 现在我们探究物体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用控制变量法)。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定量关系。请同学生据上述事例,猜测一下它们最简单关系。 学生发表见解。 活动二:实验方案的确定 如何测量加速度a?需什么器材? 现实中,除了在真空中抛体(仅受重力)外,仅受一个力的物体几乎不存在,但一个单独的力作用效果与跟它等大、方向相同的合力作用效果相同,因此实验中力F的含义可以是物体所受的合力。如何为运动物体提供一个恒定合力?如何测?请同学们想办法。 请同学样设计方案。 1.学生分组讨论。 2.归纳总结。 活动三:数据处理 如何直观判断加速度a与F的数量关系?指导学生以a为纵坐标,以F为横坐标建立坐标系,利用图象找规律。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某同学做的图象,让大家评价。 学生活动:学生在事先发给的坐标纸上描点,画图象,看图象是否是过原点的直线,就能判断a与F是否成正比。 分析研究表格中数据,得出结论。 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活动四:猜想 现在我们探究物体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用控制变量法)。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定量关系。请同学生据上述事例,猜测一下它们最简单关系。 学生发表见解。 活动五:实验 保持钩码质量一定,即拉力大小一定,如何改变小车质量? 学生发表见解,并分组实验。 活动六:数据处理 将不同质量的小车的加速度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中,建立a—1/m坐标系作图象。通过图象得出结论。 学生分组活动,得出结论。 | ||||||
| 教学评价 |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猜想的评价 评价方法: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1、参与程度、积极程度 2、猜想合理 2.实验方案的确定及实验过程 评价方法:小组评价 评价指标:①积极探讨,合作愉快 ②设计合理 ③实验符合要求合格 ④实验精确度高优秀 3.数据处理 评价方法:平台展示 评价指标:①图象形象直观 ②数据设计合理 ③精确度高 | ||||||
| 专题二 | 专题二: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公式的推导、内容及含义 | ||||||
| 所需课时 | 1课时 | ||||||
|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 |||||||
| 本专题在专题一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说明,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内容表述,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从,到,到,再到最后得出,其中蕴涵有丰富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性目标,让学生体会逻辑思维的过程。通过例题的求解,体会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基本思路。 通过本节的学习,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其含义、理解力的单位牛顿的物理意义;理解牛顿第二定律是确立力与运动之间的直接关系,即因果关系。 | |||||||
|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 |||||||
|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过程与方法: 1.总结、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2.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 |||||||
| 本专题问题设计 | 1.如何推导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 2.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3.力的单位牛顿是如何定义的? | ||||||
|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 |||||||
| 信息化资源 | 微机、实物投影展台、投影、屏幕、Microsoft PowerPoint软件。 | ||||||
| 常规资源 | 粉笔、黑板、等。 | ||||||
| 教学支撑环境 | 具有多媒体操作平台的教室。 | ||||||
| 其 他 | |||||||
|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 活动一: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推导 根据专题一的实验探究结论,如何推导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利用展台展示小组合作结果。 活动二: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 在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中的比例系数在什么情况下等于1? 学生发表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得力的单位牛顿。 活动三: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牛顿第二定律不仅描述了F、m、a的数量关系,还描述了它们的方向关系,结合上节课实验的探究,它们的方向关系如何? 我们如何用语言把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出来呢? 学生发表观点。 活动四:处理简单的例题 教师展示例题。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完成,并展示成果。 | ||||||
| 教学评价 | 可评价的要素 1、探究性学习活动 评价方法:量规(自评+互评+师评) 评价指标:①参与探究性学习的态度 ②分析研究,得出结论能力 ③展示成果的表现 2、成果展示 评价方法:量规(自评+师评) ①积极展示 ②规范合理 ③推导的严密、准确 3、知识与技能(当堂达标)的达成 评价方法:测验 评价指标:①答题时间 ②每题答对率 ③及格人数(60---74分) ④良好人数(75---84分以上)⑤优秀人数(85分以上) ⑥平均分 | ||||||
| 专题三 | 专题三: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解决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 ||||||
| 所需课时 | 2课时 | ||||||
|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 |||||||
| 牛顿第二定律应用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而且是力学中常用的很重要的方法之一,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对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 | |||||||
|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 |||||||
| 1.能结合物体的受力情况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 2.能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对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 3.掌握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
| 本专题问题设计 | 1.如何利用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2.如何利用物体的运动情况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3.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什么? | ||||||
|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 |||||||
| 信息化资源 | 微机、实物投影展台、投影、屏幕、Microsoft PowerPoint软件。 | ||||||
| 常规资源 | 粉笔、黑板等 | ||||||
| 教学支撑环境 | 具有多媒体操作平台的教室。 | ||||||
| 其 他 | |||||||
|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 活动一: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 牛顿第二定律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比如由物体的受力情况,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以求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再结合运动学知识,可求解有关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问题。反之,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就一定有加速度,可结合牛顿运动定律求解有关物体的受力问题,这就是我们本专题研究的内容。 活动二: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用多媒体显示例题1。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应该从哪方面入手? 学生分组讨论并得出结论,利用展台展示成果。 活动三:由物体的运动情况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投影出例题2。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应该那方面入手? 学生分组讨论并得出结论,利用展台展示成果。 活动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1.上述两类问题有何共同点?有何不同处? 2.列方程时,由于F=ma为矢量式,正方向一般怎样规定? 3.受力较复杂的问题,有时需建立直角坐标系,坐标系怎样建立较好?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 ||||||
| 教学评价 | 可评价的要素 1、学习活动 评价方法:量规(自评+互评+师评) 评价指标:①参与探究性学习的态度 ②分析研究,得出结论能力 2、成果展示 评价方法:量规(自评+师评) ①积极展示 ②规范合理 ③推导的严密、准确 3、知识与技能(当堂达标)的达成 评价方法:测验 评价指标:①答题时间 ②每题答对率 ③及格人数(60---74分) ④良好人数(75---84分以上)⑤优秀人数(85分以上) ⑥平均分 | ||||||
| 专题四 | 专题四:超重、失重 | ||||||
| 所需课时 | 1课时 | ||||||
| 专题四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 |||||||
| 本专题中的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很广泛,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全过程,得出产生这些现象的条件,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此,教师在探究活动开始前,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对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 | |||||||
|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 |||||||
| 1.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 2.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答较复杂的问题。 | |||||||
| 本专题问题设计 | 如何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 ||||||
|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 |||||||
| 信息化资源 | 微机、实物投影展台、投影、屏幕、Microsoft PowerPoint软件。 | ||||||
| 常规资源 | 粉笔、黑板、矿泉水瓶、水、针等 | ||||||
| 教学支撑环境 | 具有多媒体操作平台的教室。 | ||||||
| 其 他 | |||||||
|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 活动一:学生谈超重失重感受。 学生实验:把矿泉水瓶的上部近似一个小孔,下部近似几个小孔。装入水,水便从下部小孔流出,将瓶子抛出,水还会流出吗?为什么?什么是超重和失重,请举例。 学生分组实验,并发表观点 活动二:学生观看超重失重的视频 教师投影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例应用。 学生自主分析、学生讨论解决,并发表观点。 | ||||||
| 教学评价 | 可评价的要素 1、学习活动 评价方法:量规(自评+互评+师评) 评价指标:①参与探究性学习的态度 ②分析研究,得出结论能力 2、成果展示 评价方法:量规(自评+师评) ①积极展示 ②规范合理 ③推导的严密、准确 3、知识与技能(当堂达标)的达成 评价方法:测验 评价指标:①答题时间 ②每题答对率 ③及格人数(60---74分) ④良好人数(75---84分以上)⑤优秀人数(85分以上) ⑥平均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