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 国
一、孔子 春秋鲁国人
1、《论语》:“学”“思”“习”“行”
2、为人师表(榜样示范):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巩固性教学原则
4、“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个别教学形式
5、《论语》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式教学
6、最早提出“因材施教”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孟子
1、性善论
2、教育的目标在于明人伦,大丈夫。
3、个人本位论。
三、荀子
1、性恶论
2、外铄论(个体身心发展的诱因)。
3、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
4、教育目标:基本层次:贤能之士;理想层次:圣人。俗人、俗儒、雅儒、大儒。
5、学习过程:闻见思行
6、强调尊师。
四、墨家
1、兼爱、非攻。
2、教育作用:人性素丝说
3、教育内容:政治道德教育、科技教育、文史教育、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用技术。突破了儒家六艺的范畴。
4、论‘强力而行’,重视道德行为的锻炼,刻苦磨练精神。
5、知识的来源:亲知、闻知、说知(依靠类推与明故的方法来获得知识)
五、道家
1、道法自然 遵循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发展
2、“绝学、愚民”
3、教育目的:培养上士,隐君子。
4、教学原则:“用反”“虚静”,等充满辩证法的原则。
六、《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乐克正
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第一本教育学专著,成文于战国时期。
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 而是移风易俗。体现社会本位论。
2、“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意为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其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观。
3、“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正课的教学,课外作业。
4、“师严然后道尊”
体现师道尊严。
5、“君子之教,喻也”
启发性教学原则。
6、“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启发性教学原则。
7“学不躐等”
躐 liè 超越。学不躐等意思是学习不能超越次第,应循序渐进。
8、“教学相长”
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体现新型师生观。
9、“不陵节而施”
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10、“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七、董仲舒 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兴太学以养士
3、重视选举,选用贤能
4、“性三品说”—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
5、道德教育是教育思想的核心 内容:“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八、扬雄 西汉
1、“师者,人之模范也”
九、王充 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
1、唯物主义思想家,对神学的批判 《论衡》
2、培养“鸿儒” 治国人才
3、①学知与闻见(知识来源)②思考与求是(学习过程)③问难与距师(学习方法) ④效验(学习效果)
十、颜之推 汉人,儒家
1、《颜氏家训》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家庭教育著作,主要包括儿童家庭教育与士大夫的教育
2、治国之才 德与艺
3、论家庭教育①及早施教②慈与严相结合③均爱原则④重视语言和道德教育
十一、韩愈 唐
1、唐代上、中受教育,下用刑罚
2、论尊师重道
3、人才培养和选拔思想:整顿国学,改革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范围,不拘一格得选拔人才
十二、朱熹 宋
1、《四书章句集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论衡》
2、存天理、灭人欲
3、圣人、贤人、中人(君子,小人)
4、“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记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十三、王守仁 明代
1、明代心学唯心主义集大成者 主要成就是提出良知说和知行合一说
2、学说流行达150年之久 形成阳明学派 是明朝灭亡的思想因素之一
3、其思想后传入日本 并成为显学 对明治维新思想革新有积极意义
十四、张之洞 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洋务派代表人物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内篇:中学,纲常名教 外篇:西学,西艺西政
十五、康有为 晚清维新运动
1、①废八股,改试策论 ②兴学校,培养科学技术人才 ③派留学,翻译西书 ④提倡平等,重视女子教育 万木草堂:11,广州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
2、《大同书》中的教育理想:人人享受免费教育,重视学龄前教育,男女平等教育“公养公治”的教育体系:①人本院②育婴院和慈幼院③小学院、中学院和大学院
十五、梁启超 清朝光绪
1、培养“新民”: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质
十六、严复★★ 近代
1、“三育论”:“鼓民力”,“开民智”, “新民德”(德智体)
意义:德智体三者兼施的教育体系,无论从结构还是内容看,都是确立了中国教育目标体系的现代文化模式。
2、“体用一致”文化观:构建一种融汇东西、兼备体用的新文化体系
3、维新派中对西学认识较全面的一个。
十七、蔡元培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㈠改革北京大学:
1、抱定宗旨,改变校风:①改变学生观念②整顿教师队伍③发展研究,扩张图书④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2、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3、学科与教学改革:改变轻学重术,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4、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①全校最高立法和权力机构是评议会②最高行政执行机构是行政议会③各学科教务管理机构是教授会
5、“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①军国民教育②实利主义教育③公民道德教育④世界观教育⑤美育教育 代宗教说
6、教育思想:①经费②行政③学术内容④脱离宗教
7、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
8、被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同时代我国著名的近代教育家有杨贤江、蔡元培、陶行知、黄炎培、徐特立)
十八、杨贤江
1、是我国第一个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理论家
2、《教育史ABC》是中国第一部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史
3、《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世界第一本 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
十九、陶行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1、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2、崇尚科教救国的思想
3、“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教育的进程。
4、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二十、黄炎培
1、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标志着以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思潮的形成
2、“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3、敬业乐群 利局众后 责在人先
4、职业教育的要旨:“为个人谋生之准备”、“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职业教育的理论价值)
二十一、晏阳初 三大方式 四大教育 平民教育家 乡村改造运动 (阳光普照大地)
1、“四大教育”:文艺教育(愚)、生计教育(穷)、卫生教育(弱)、公民教育(私)
2、“三大方式”: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
二十二、梁漱溟 创造新文化 改造旧农村 (小溪边的农村乡村改造)
1、中国的问题是“文化失调” 建设问题应是“乡村建设”
2、山东乡村建设研究所--邹平
二十三、陈鹤琴 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 (鹤是一种动物是活的,儿童喜欢)
二十四、廖世承 1924年《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二十五、章志光
1、1990年提出品德形成的三维结构理论模型
即品德是一个动态过程,可以从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定型结构来认识
二十六、李吉林
1、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外 国
一、苏格拉底 古希腊
1、美德即知识
2、苏格拉底方法(问答法、产婆术) 讽刺、助产、归纳、定义
3、美德是否可教
二、柏拉图 古希腊 哲学王、回忆说、理念论
1、《理想国》——教育应当因人而异。(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理想国》与《爱弥儿》、《民主主义与教育》合称西方教育史上的三大里程碑;(爱国民)
2、“遗传决定论”的儿童发展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3、按照智、情、意的发展优势规划培养目标
三、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 百科全书 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
1、第一个提出按年龄进行教育(即第一个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
2、将心理学引入教育的第一人
3、灵魂论 《论灵魂》
四、昆体良 古罗马 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
1、《雄辩术原理》世上第一部研究系统的教学方著,被公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的伟大教育家,是第一位教学理论家和教学法专家。
2、最早提出分班教学的思想西方第一位教学理论方法专家。
五、夸美纽斯 捷克 (级智夸大)
主要著作:《大教学论》、《世界图解》、《母育学校》
核心概念: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泛智论、班级授课制
1、“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2、神学的教育目的论(从宗教立场出发)
3、最先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奠定了现代班级授课制教学基本形式的基础。
4、《大教学论》1632年,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学科的标志。
5、“教师是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
6、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奠基人之一
6、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
六、卢梭 (卢梭爱自然)法国
1、《爱弥儿》
2、性善论
3、教育的任务“归于自然“,自然主义教育。
4、教育目标:培养与公民、国民对立的自然人。
5、教育目的:个体本位论,培养忠诚的爱国者。
6、学生观:儿童中心论
7、把儿童成长分为 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和青春期。
七、康德 (康德大学讲)
1、“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对象“
2、教育目的:自由
3、教育万能论。
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学者之一,特普拉第一位教育学教授。
八、佩斯泰洛奇 《林哈德和葛笃德》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
1、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2、要素教育论
3、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
4、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的其他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和萨特。
九、洛克 英国 (洛克画白板 )
1、“白板说” “教育万能论” 1693年出版《教育漫画》“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之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2、绅士教育论。
十、赫尔巴特(“五四三民,巴普传教,伦心科规”)统觉
1、五四:五段四阶教学法;.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预提联合用)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冥想同房)
三:三中心;①教师中心②课堂中心③教材中心
2、民:培养公民;普:普通教育学;传:传统教育学之父(现代:杜威);教:教育性教学原则;伦心:伦理学心理学;科:科学教育学之父;规:规范。
1、《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教育科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2、第一个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
不承认“无教育的教学”,提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道德,即德育的教育性。
3、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 提出统觉,即新旧观念的同化吸收过程
十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