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教师编重要人物以及理论口诀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12:36:33
文档

教师编重要人物以及理论口诀

中外主要教育家及其重要理论及观点中国一、孔子春秋鲁国人1、《论语》:“学”“思”“习”“行”2、为人师表(榜样示范):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巩固性教学原则4、“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个别教学形式5、《论语》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式教学6、最早提出“因材施教”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二、孟子1、性善论2、教育的目标在于明人伦,大丈夫。3、个人本位论。
推荐度:
导读中外主要教育家及其重要理论及观点中国一、孔子春秋鲁国人1、《论语》:“学”“思”“习”“行”2、为人师表(榜样示范):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巩固性教学原则4、“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个别教学形式5、《论语》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式教学6、最早提出“因材施教”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二、孟子1、性善论2、教育的目标在于明人伦,大丈夫。3、个人本位论。
中外主要教育家及其重要理论及观点

中  国

一、孔子  春秋鲁国人

1、《论语》:“学”“思”“习”“行”

2、为人师表(榜样示范):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巩固性教学原则

4、“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个别教学形式

5、《论语》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式教学

6、最早提出“因材施教”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孟子

1、性善论

2、教育的目标在于明人伦,大丈夫。

3、个人本位论。

三、荀子

1、性恶论 

2、外铄论(个体身心发展的诱因)。 

3、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 

4、教育目标:基本层次:贤能之士;理想层次:圣人。俗人、俗儒、雅儒、大儒。  

5、学习过程:闻见思行  

6、强调尊师。

四、墨家 

1、兼爱、非攻。

2、教育作用:人性素丝说 

3、教育内容:政治道德教育、科技教育、文史教育、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用技术。突破了儒家六艺的范畴。 

4、论‘强力而行’,重视道德行为的锻炼,刻苦磨练精神。 

5、知识的来源:亲知、闻知、说知(依靠类推与明故的方法来获得知识)

五、道家

1、道法自然  遵循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发展

2、“绝学、愚民” 

3、教育目的:培养上士,隐君子。 

4、教学原则:“用反”“虚静”,等充满辩证法的原则。 

六、《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乐克正

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第一本教育学专著,成文于战国时期。

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 而是移风易俗。体现社会本位论。

2、“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意为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其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观。

3、“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正课的教学,课外作业。

4、“师严然后道尊”

体现师道尊严。

5、“君子之教,喻也”

启发性教学原则。

6、“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启发性教学原则。

7“学不躐等”

躐 liè 超越。学不躐等意思是学习不能超越次第,应循序渐进。

8、“教学相长”

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体现新型师生观。

9、“不陵节而施”

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10、“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七、董仲舒  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兴太学以养士 

3、重视选举,选用贤能

4、“性三品说”—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

5、道德教育是教育思想的核心 内容:“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八、扬雄    西汉    

1、“师者,人之模范也”

九、王充   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

1、唯物主义思想家,对神学的批判  《论衡》

2、培养“鸿儒” 治国人才

3、①学知与闻见(知识来源)②思考与求是(学习过程)③问难与距师(学习方法) ④效验(学习效果)

十、颜之推  汉人,儒家

1、《颜氏家训》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家庭教育著作,主要包括儿童家庭教育与士大夫的教育

2、治国之才 德与艺

3、论家庭教育①及早施教②慈与严相结合③均爱原则④重视语言和道德教育

十一、韩愈  唐

1、唐代上、中受教育,下用刑罚

2、论尊师重道

3、人才培养和选拔思想:整顿国学,改革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范围,不拘一格得选拔人才

十二、朱熹  宋

1、《四书章句集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论衡》

2、存天理、灭人欲

3、圣人、贤人、中人(君子,小人)

4、“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记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十三、王守仁 明代

1、明代心学唯心主义集大成者 主要成就是提出良知说和知行合一说

2、学说流行达150年之久 形成阳明学派 是明朝灭亡的思想因素之一

3、其思想后传入日本 并成为显学 对明治维新思想革新有积极意义

十四、张之洞 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洋务派代表人物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内篇:中学,纲常名教 外篇:西学,西艺西政

十五、康有为 晚清维新运动

1、①废八股,改试策论 ②兴学校,培养科学技术人才 ③派留学,翻译西书 ④提倡平等,重视女子教育 万木草堂:11,广州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

2、《大同书》中的教育理想:人人享受免费教育,重视学龄前教育,男女平等教育“公养公治”的教育体系:①人本院②育婴院和慈幼院③小学院、中学院和大学院 

十五、梁启超  清朝光绪

1、培养“新民”: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质 

十六、严复★★ 近代

1、“三育论”:“鼓民力”,“开民智”, “新民德”(德智体)

意义:德智体三者兼施的教育体系,无论从结构还是内容看,都是确立了中国教育目标体系的现代文化模式。   

2、“体用一致”文化观:构建一种融汇东西、兼备体用的新文化体系 

3、维新派中对西学认识较全面的一个。

十七、蔡元培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㈠改革北京大学:  

1、抱定宗旨,改变校风:①改变学生观念②整顿教师队伍③发展研究,扩张图书④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2、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3、学科与教学改革:改变轻学重术,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4、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①全校最高立法和权力机构是评议会②最高行政执行机构是行政议会③各学科教务管理机构是教授会 

5、“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①军国民教育②实利主义教育③公民道德教育④世界观教育⑤美育教育 代宗教说

6、教育思想:①经费②行政③学术内容④脱离宗教

7、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

8、被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同时代我国著名的近代教育家有杨贤江、蔡元培、陶行知、黄炎培、徐特立)

十八、杨贤江

1、是我国第一个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理论家

2、《教育史ABC》是中国第一部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史

3、《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世界第一本 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

十九、陶行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1、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2、崇尚科教救国的思想

3、“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教育的进程。

4、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二十、黄炎培

1、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标志着以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思潮的形成

2、“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3、敬业乐群 利局众后 责在人先 

4、职业教育的要旨:“为个人谋生之准备”、“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职业教育的理论价值)

二十一、晏阳初 三大方式 四大教育 平民教育家 乡村改造运动  (阳光普照大地)

1、“四大教育”:文艺教育(愚)、生计教育(穷)、卫生教育(弱)、公民教育(私)

2、“三大方式”: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

二十二、梁漱溟  创造新文化 改造旧农村 (小溪边的农村乡村改造)

1、中国的问题是“文化失调” 建设问题应是“乡村建设”

2、山东乡村建设研究所--邹平

二十三、陈鹤琴   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 (鹤是一种动物是活的,儿童喜欢)

二十四、廖世承   1924年《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二十五、章志光  

1、1990年提出品德形成的三维结构理论模型 

即品德是一个动态过程,可以从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定型结构来认识

二十六、李吉林 

1、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外   国

一、苏格拉底 古希腊

1、美德即知识

2、苏格拉底方法(问答法、产婆术) 讽刺、助产、归纳、定义

3、美德是否可教

二、柏拉图   古希腊   哲学王、回忆说、理念论   

1、《理想国》——教育应当因人而异。(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理想国》与《爱弥儿》、《民主主义与教育》合称西方教育史上的三大里程碑;(爱国民) 

2、“遗传决定论”的儿童发展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3、按照智、情、意的发展优势规划培养目标

三、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 百科全书 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

1、第一个提出按年龄进行教育(即第一个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

2、将心理学引入教育的第一人

3、灵魂论 《论灵魂》

四、昆体良  古罗马   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

1、《雄辩术原理》世上第一部研究系统的教学方著,被公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的伟大教育家,是第一位教学理论家和教学法专家。

2、最早提出分班教学的思想西方第一位教学理论方法专家。

五、夸美纽斯  捷克 (级智夸大)

主要著作:《大教学论》、《世界图解》、《母育学校》

核心概念: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泛智论、班级授课制

1、“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2、神学的教育目的论(从宗教立场出发)

3、最先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奠定了现代班级授课制教学基本形式的基础。

4、《大教学论》1632年,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学科的标志。

5、“教师是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

6、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奠基人之一

6、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

六、卢梭  (卢梭爱自然)法国  

1、《爱弥儿》 

2、性善论 

3、教育的任务“归于自然“,自然主义教育。   

4、教育目标:培养与公民、国民对立的自然人。

5、教育目的:个体本位论,培养忠诚的爱国者。

6、学生观:儿童中心论

7、把儿童成长分为 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和青春期。

七、康德  (康德大学讲)

1、“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对象“   

2、教育目的:自由  

3、教育万能论。 

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学者之一,特普拉第一位教育学教授。

八、佩斯泰洛奇  《林哈德和葛笃德》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

1、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2、要素教育论 

3、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

4、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的其他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和萨特。

九、洛克 英国 (洛克画白板 )

1、“白板说” “教育万能论” 1693年出版《教育漫画》“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之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2、绅士教育论。

十、赫尔巴特(“五四三民,巴普传教,伦心科规”)统觉

1、五四:五段四阶教学法;.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预提联合用)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冥想同房)

三:三中心;①教师中心②课堂中心③教材中心

2、民:培养公民;普:普通教育学;传:传统教育学之父(现代:杜威);教:教育性教学原则;伦心:伦理学心理学;科:科学教育学之父;规:规范。

1、《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教育科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2、第一个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

不承认“无教育的教学”,提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道德,即德育的教育性。

3、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    提出统觉,即新旧观念的同化吸收过程 

十一、

文档

教师编重要人物以及理论口诀

中外主要教育家及其重要理论及观点中国一、孔子春秋鲁国人1、《论语》:“学”“思”“习”“行”2、为人师表(榜样示范):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巩固性教学原则4、“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个别教学形式5、《论语》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式教学6、最早提出“因材施教”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二、孟子1、性善论2、教育的目标在于明人伦,大丈夫。3、个人本位论。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