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本次的公开课中,信息组第一阶段所有教师均在组内上了课,大家都在课前充分准备,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规范指导,采取学生跟着教师步骤一起操作,让学生先去感受操作过程,接着再自己练习操作,由感受到实践,让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重温操作步骤,从而更牢固地掌握操作内容,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第二阶段,因为李力立老师外出学习,罗信霖老师借调市教育局,杨臻老师要组织开展云岩区的教研工作,剩下组内的老师为了更好的服务公开课,运动会,调试好相关设备,为上公开课的老师做好服务工作,经请示学校领导,未参加第二阶段的公开课。
现在总结如下:
1.方案设计
(1)首先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大家确定同一主题:清华大学出版社七年级上册(彩色版)第3单元第10课《文明礼仪——标签类文档的制作》
(2)集体备课
为了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全组老师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同课异构的基础是“同课”,即同一教学内容。只有确定这一主题,才能保证教师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进行比较式的研讨。共性与个性是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客观联系,比较的过程追求“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没有了“同课”这一“同”,比较就失去了基础。
(3)个人设计
这一环节要求每个组员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先揣摩教材编排体系、编排意图和编排的指导思想,之后谈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再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智力特点、兴趣爱好及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每位老师谈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分析教学的重点、难点,交流自己对突破教学重难点的设想和疑问,交换可利用资源,把单一封闭的个人研究模式转向互动的群体研究模式。值得高兴的是,我们组所有老师没有把此环节变成一个人的工作,而是互相交流,在备课时积极参与讨论,没有把集体备课,变成一人单干。
教师对教材有了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后,根据教研组内讨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进行了筛选,开始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经验、知识背景、情感体验,构想出了能呈现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预案。这一过程是教师个体备课的过程,最终我们可以看到针对同一主题的教学设计有了更多的灵感、更多的文本解读、更多的教学和学习的方法。
3.方案修正
每位准备执教老师在听取了组上老师的建议之后,反思自己的得与失,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作进一步修改完善,使教学设计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完善教学设计后,执教教师都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得到充分的体现。
4.撰写材料,资源共享
最后,所有老师把自己撰写的教学设计、教育反思等共享在我们群的QQ群共享中,以便全体信息技术组教师日后的借鉴,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