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试说明:《高级财务会计》形考共有5个任务,给出的5个任务的答案为标准答案。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01任务
一、论述题(共 5 道试题,共 100 分。)
1.
2006年7月31日甲公司以银行存款960万元取得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份额的80%。甲、乙公司合并前有关资料如下。合并各方无关联关系。
2006年7月31日 甲、乙公司合并前资产负债表资料单位:万元
答案:
(1)合并日甲公司的处理包括:
借:长期股权投资960
贷:银行存款 960
(2)写出甲公司合并日合并报表抵销分录;
①确认商誉=960一(1100×80%)=80万元
②抵销分录
借:固定资产100
股本 500
资本公积 150
盈余公积 100
未分配利润 250
商誉80
贷:长期股权投资960
少数股东权益220
2006年7月31日合并工作底稿单位:万元
2.
A、B公司分别为甲公司控制下的两家子公司。A公司于2006年3月10日自母公司P处取得B公司100%的股权,合并后B公司仍维持其法人资格继续经营。为进行该项企业合并,A公司发行了600万股本公司普通股(每股面值1元)作为对价。假定A、B公司采用的会计相同。合并日,A公司及B公司的所有者权益构成如下:
| A公司 | B公司 | ||
| 项目 | 金额 | 项目 | 金额 |
| 股本 | 3600 | 股本 | 600 |
| 资本公积 | 1000 | 资本公积 | 200 |
| 盈余公积 | 800 | 盈余公积 | 400 |
| 未分配利润 | 2000 | 未分配利润 | 800 |
| 合计 | 7400 | 合计 | 2000 |
答案:
A公司在合并日应进行的账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2000
贷:股本 6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1400
进行上述处理后,A公司还需要编制合并报表。A公司在合并日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时,对于企业合并前B公司实现的留存收益中归属于合并方的部分(1200万元)应恢复为留存收益。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应编制的调整分录:
借:资本公积l200
贷:盈余公积400
未分配利润800
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应编制的抵销分录为:
借:股本600
资本公积200
盈余公积400
未分配利润800
贷:长期股权投资2000
3.
甲公司和乙公司为不同集团的两家公司。有关企业合并资料如下:
(1)2008年2月16日,甲公司和乙公司达成合并协议,由甲公司采用控股合并方式将乙公司进行合并,合并后甲公司取得乙公司80%的股份。
(2)2008年6月30日,甲公司以一项固定资产和一项无形资产作为对价合并了乙公司。该固定资产原值为2000万元,已提折旧200万元,公允价值为2100万元;无形资产原值为1000万元,已摊销100万元,公允价值为800万元。
(3)发生的直接相关费用为80万元。
(4)购买日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3500万元。
要求:
(1)确定购买方。
(2)确定购买日。
(3)计算确定合并成本。
(4)计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处置损益。
(5)编制甲公司在购买日的会计分录。
(6)计算购买日合并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商誉金额。
答案:
(1)甲公司为购买方。
(2)购买日为2008年6月30日。
(3)计算确定合并成本
甲公司合并成本=2100+800+80=2980(万元)
(4)固定资产处置净收益=2100-(2000-200)=300(万元)
无形资产处置净损失=(1000-100)-800=100(万元)
(5)甲公司在购买日的会计处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18 000 000
累计折旧2 000 000
贷:固定资产 20 000 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 29 800 000
累计摊销1 000 000
营业外支出——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1 000 000
贷:无形资产 10 000 000
固定资产清理18 000 000
营业外收入——处置非流动资产利得 3 000 000
银行存款 800 000
(6)合并商誉=企业合并成本-合并中取得的被合并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
=2980-3500×80%=2980-2800=180(万元)
4.
A公司和B公司同属于S公司控制。2008年6月30日A公司发行普通股100000股(每股面值1元)自S公司处取得B公司90%的股权。假设A公司和B公司采用相同的会计。合并前,A公司和B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资料如下表所示:
A公司与B公司资产负债表
2008年6月30日单位:元
答案:
对B公司的投资成本=600000×90%=540000(元)
应增加的股本=100000股×1元=100000(元)
应增加的资本公积=540000-100000=440000(元)
A公司在B公司合并前形成的留存收益中享有的份额:
盈余公积=B公司盈余公积110000×90%=99000(元)
未分配利润=B公司未分配利润50000×90%=45000(元)
A公司对B公司投资的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540 000
贷:股本 100 000
资本公积440 000
结转A公司在B公司合并前形成的留存收益中享有的份额:
借:资本公积144 000
贷:盈余公积 99 000
未分配利润45 000
记录合并业务后,A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如下表所示。
A公司资产负债表
2008年6月30日 单位:元
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将A公司对B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与B公司所有者权益中A公司享有的份额抵销,少数股东在B公司所有者权益中享有的份额作为少数股东权益。抵消分录如下:
借:股本400 000
资本公积 40 000
盈余公积 110 000
未分配利润 50 000
货:长期股权投资 540 000
少数股东权益 60 000
A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工作底稿下表所示:
A公司合并报表工作底稿
2008年6月30日单位:元
5.
2008年6月30日,A公司向B公司的股东定向增发1500万股普通股(每股面值为1元)对B公司进行控股合并。市场价格为每股3.5元,取得了B公司70%的股权。假定该项合并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参与合并企业在2008年6月30日企业合并前,有关资产、负债情况如下表所示。
资产负债表(简表)
2008年6月30日单位:万元
答案:
(1)编制A公司在购买日的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52500 000
贷:股本 15 000 000
资本公积37 500 000
(2)编制购买方编制股权取得日合并资产负债表时的抵销分录
计算确定合并商誉,假定B公司除已确认资产外,不存在其他需要确认的资产及负债,A公司计算合并中应确认的合并商誉:
合并商誉=企业合并成本-合并中取得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
=5 250-6 570×70%=5 250-4 599=651(万元)
应编制的抵销分录:
借:存货 1 100 000
长期股权投资 10 000 000
固定资产 15 000 000
无形资产 6 000 000
实收资本 15 000 000
资本公积 9 000 000
盈余公积 3 000 000
未分配利润6 600 000
商誉 6 51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52 500 000
少数股东权益19 710 000
02任务
一、论述题(共 3 道试题,共 100 分。)
1.
P公司为母公司,2014年1月1日,P公司用银行存款33 000万元从证券市场上购入Q公司发行在外80%的股份并能够控制Q公司。同日,Q公司账面所有者权益为40 000万元(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相等),其中:股本为30 000万元,资本公积为2 000万元,盈余公积为800万元,未分配利润为7 200万元。P公司和Q公司不属于同一控制的两个公司。
(1)Q公司2014年度实现净利润4 000万元,提取盈余公积400万元;2014年宣告分派2013年现金股利1 000万元,无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2015年实现净利润5 000万元,提取盈余公积500万元,2015年宣告分派2014年现金股利1 100万元。
(2)P公司2014年销售100件A产品给Q公司,每件售价5万元,每件成本3万元,Q公司2014年对外销售A产品60件,每件售价6万元。2015年P公司出售100件B产品给Q公司,每件售价6万元,每件成本3万元。Q公司2015年对外销售A产品40件,每件售价6万元;2015年对外销售B产品80件,每件售价7万元。
(3)P公司2014年6月25日出售一件产品给Q公司,产品售价为100万元,为17万元,成本为60万元,Q公司购入后作管理用固定资产入账,预计使用年限5年,预计净残值为零,按直线法提折旧。
(4)假定不考虑所得税等因素的影响。
要求:(1)编制P公司2014年和2015年与长期股权投资业务有关的会计分录。
(2)计算2014年12月31日和2015年12月31日按权益法调整后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
(3)编制该企业集团2014年和2015年的合并抵销分录。(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
答案:
(1)2014年1月1日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Q公司33 000
贷:银行存款 33 000
2014年分派2013年现金股利1000万元:
借:应收股利 800(1 000×80%)
贷:长期股权投资—Q公司 800
借:银行存款 800
贷:应收股利 800
2015年宣告分配2014年现金股利1 100万元:
应收股利=1 100×80%=880万元
应收股利累积数=800+880=1 680万元
投资后应得净利累积数=0+4 000×80%=3 200万元
应恢复投资成本800万元
借:应收股利 880
长期股权投资—Q公司800
贷:投资收益1 680
借:银行存款880
贷:应收股利 880
(2)2014年12月31日按权益法调整后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33 000-800)+800+4 000×80%-1000×80%=35 400万元。
2015年12月31日按权益法调整后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33 000-800+800)+(800-800)+4 000×80%-1 000×80%+5 000×80%-1 100×80%=38 520万元。
(3)2014年抵销分录
1)投资业务
借:股本30000
资本公积 2000
盈余公积――年初800
盈余公积――本年400
未分配利润――年末 9800 (7200+4000-400-1000)
商誉1000(33000-40000×80%)
贷:长期股权投资35400
少数股东权益8600 [(30000+2000+1200+9800)×20%]
借:投资收益3200
少数股东损益 800
未分配利润—年初 7200
贷:提取盈余公积 400
对所有者(或股东)的分配1000
未分配利润――年末 9800
2)内部商品销售业务
借:营业收入 500(100×5)
贷:营业成本 500
借:营业成本 80 [ 40×(5-3)]
贷:存货80
3)内部固定资产交易
借:营业收入 100
贷:营业成本60
固定资产—原价40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4(40÷5×6/12)
贷:管理费用 4
2015年抵销分录
1)投资业务
借:股本30000
资本公积 2000
盈余公积――年初1200
盈余公积――本年 500
未分配利润――年末13200 (9800+5000-500-1100)
商誉1000 (38520-46900×80%)
贷:长期股权投资 38520
少数股东权益9380 [(30000+2000+1700+13200)×20%]
借:投资收益4000
少数股东损益1000
未分配利润—年初 9800
贷:提取盈余公积500
对投资者(或股东)的分配1100
未分配利润――年末13200
2)内部商品销售业务
A 产品: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80
贷:营业成本80
B产品
借:营业收入600
贷:营业成本600
借:营业成本60 [20×(6-3)]
贷:存货 60
3)内部固定资产交易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40
贷:固定资产--原价40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4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4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8
贷:管理费用 8
2.
乙公司为甲公司的子公司,201×年年末,甲公司个别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12 0 000元中有90 000元为子公司的应付账款;预收账款20 000元中,有10 000元为子公司预付账款;应收票据80 000元中有40 000元为子公司应付票据;乙公司应付债券40 000元中有20 000为母公司的持有至到期投资。甲公司按5‰计提坏账准备。甲公司和乙公司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均为25%。
要求:对此业务编制201×年合并财务报表抵销分录。
答案:
在合并工作底稿中编制的抵销分录为:
借:应付账款90 000
贷:应收账款90 000
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450
贷:资产减值损失450
借:所得税费用112.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112.5
借:预收账款10 000
贷:预付账款 10 000
借:应付票据40 000
贷:应收票据40 000
借:应付债券 20 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20 000
3.
甲公司为乙公司的母公司,拥有其60%的股权。发生如下交易:2014年6月30日,甲公司以2 000万元的价格出售给乙公司一台管理设备,账面原值4 000万元,已提折旧2 400万元,剩余使用年限为4年。甲公司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为10年,预计净残值为0。乙公司购进后,以2 000万元作为管理用固定资产入账。乙公司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为4年,预计净残值为0 ,甲、乙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均为25%,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抵消分录时除所得税外,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要求:编制2014年末和2015年末合并财务报表抵销分录
答案:
(1)2014年末抵销分录
乙公司增加的固定资产价值中包含了400万元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
借:营业外收入4 000 000
贷:固定资产——原价4 000 000
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计提的折旧 400÷4 × 6/12 = 50(万元)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500 000
贷:管理费用500 000
抵销所得税影响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875000(3500000×25%)
贷:所得税费用 875000
(2)2015年末抵销分录
将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予以抵销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4 000 000
贷:固定资产——原价4 000 000
将2014年就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计提的折旧予以抵销: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500 000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500 000
将本年就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计提的折旧予以抵销: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1 000 000
贷:管理费用 1 000 000
抵销2014年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对2015年的影响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875000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875000
2015年年末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4000000-500000-1000000)×25%=625000(元)
2015年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625000-875000=-250000(元)
借:所得税费用25000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250000
03任务
一、论述题(共 4 道试题,共 100 分。)
1.
资料: 甲公司出于投机目的,201×年6月1日与外汇经纪银行签订了一项60天期以人民币兑换1 000 000美元的远期外汇合同。有关汇率资料参见下表:
| 日期 | 即期汇率 | 60天远期汇率 | 30天远期汇率 |
| 6月1日 | R6.32/$1 | R6.35/$1 | |
| 6月30日 | R6.36/$1 | R6.38/$1 | |
| 7月30日 | R6.37/$1 |
答案:
(1)6月1日签订远期外汇合同
无需做账务处理,只在备查账做记录。
(2)6月30日30天的远期汇率与6月1日60天的远期汇率上升0.03,(6.38-6.35)×1000000=30000元(收益)。6月30日,该合同的公允价值调整为30000元。会计处理如下:
借:衍生工具——远期外汇合同30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30000
(3)7月30日合同到期日,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相同,都是R6.37/$1。甲企业按R6.35/$1购入100万美元,并按即期汇率R6.37/$1卖出100万美元。从而最终实现20000元的收益。
会计处理如下:按照7月30日公允价调整6月30日入账的账面价。
(6.38-6.37)×1000000=10000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00
贷:衍生工具——远期外汇合同10000
按远期汇率购入美元,按即期价格卖出美元,最终实现损益。
借:银行存款(6.37×1000000)6370000
贷:银行存款(6.35×1000000)6350000
衍生工具——远期外汇合同20000
同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30000–10000=20000(收益)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0000
贷:投资收益20000
2.
资料:按照中证100指数签订期货合约,合约价值乘数为100,最低保证金比例为8%。交易手续费水平为交易金额的万分之三。假设某投资者看多,201×年6月29日在指数4365点时购入1手指数合约,6月30日股指期货下降1%,7月1日该投资者在此指数水平下卖出股指合约平仓。
要求:做股指期货业务的核算。
答案:
(1)6月29日开仓时,
交纳保证金(4365×100×8%)=34920元,
交纳手续费(4365×100×0.0003)=130.95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衍生工具----股指期货合同34920
贷:银行存款34920
借:财务费用130.95
贷:银行存款130.95
(2)由于是多头,6月30日股指期货下降1%,该投资者发生亏损,需要按交易所要求补交保证金。
亏损额:4365×1%×100=4365元
补交额:4365×99%×100×8%-(34920-4365)=4015.80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4365
贷:衍生工具----股指期货合同4365
借:衍生工具----股指期货合同4015.80
贷:银行存款4015.80
在6月30日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中,“衍生工具----股指期货合同”账户借方余额
=34920–4365+4015.8=34570.8元
为作资产列示于资产负债表的“其他流动资产”项目中。
(3)7月1日平仓并交纳平仓手续费
平仓金额=4365×99%×100=432135
手续费金额为=(4365×99%×100×0.0003)=129.。
借:银行存款432135
贷:衍生工具----股指期货合同 432135
借:财务费用129.
贷:银行存款129.
(4)平仓损益结转
借:投资收益4365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4365
3.
A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对外币业务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折算,按月计算汇兑损益。2015年6月30日市场汇率为1美元=6.25元人民币。2015年6月30日有关外币账户期末余额如下:
项目外币(美元)金额折算汇率折合人民币金额
银行存款1000006.25625000
应收账款5000006.253125000
应付账款2000006.251250000
A公司2015年7月份发生以下外币业务(不考虑等相关税费):
(1)7月15日收到某外商投入的外币资本500000美元,当日的市场汇率为1美元=6.24元人民币,投资合同约定的汇率为1美元=6.30元人民币,款项已由银行收存。
(2)7月18日,进口一台机器设备,设备价款400000美元,尚未支付,当日的市场汇率为1美元=6.23元人民币。该机器设备正处在安装调试过程中,预计将于2015年11月完工交付使用。
(3)7月20日,对外销售产品一批,价款共计200000美元,当日的市场汇率为1美元=6.22元人民币,款项尚未收到。
(4)7月28日,以外币存款偿还6月份发生的应付账款200000美元,当日的市场汇率为1美元=6.21元人民币。
(5)7月31日,收到6月份发生的应收账款300000美元,当日的市场汇率为1美元=6.20元人民币。
要求:
1)编制7月份发生的外币业务的会计分录;
2)分别计算7月份发生的汇兑损益净额,并列出计算过程;
3)编制期末记录汇兑损益的会计分录。(本题不要求写出明细科目)
答案:
1)编制7月份发生的外币业务的会计分录
(1)借:银行存款($500000×6.24)¥3120000
贷:股本¥3120000
(2)借:在建工程¥2492000
贷:应付账款($400000×6.23)¥2492000
(3)借:应收账款($200000×6.22)¥1244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244000
(4)借:应付账款($200000×6.21)¥1242000
贷:银行存款($200000×6.21)¥1242000
(5)借:银行存款($300000×6.20)¥1860000
贷:应收账款($300000×6.20)¥1860000
2)分别计算7月份发生的汇兑损益净额,并列出计算过程。
银行存款
外币账户余额=100000+500000-200000+300000=700000
账面人民币余额=625000+3120000-1242000+1860000=4363000
汇兑损益金额=700000×6.2-4363000=-23000(元)
应收账款
外币账户余额=500000+200000-300000=400000
账面人民币余额=3125000+1244000-1860000=2509000
汇兑损益金额=400000×6.2-2509000=-29000(元)
应付账款
外币账户余额=200000+400000-200000=400000
账面人民币余额=1250000+2492000-1242000=2500000
汇兑损益金额=400000×6.2-2500000=-20000(元)
汇兑损益净额=-23000-29000+20000=-32000(元)
即计入财务费用的汇兑损益=-32000(元)
3)编制期末记录汇兑损益的会计分录
借:应付账款20000
财务费用32000
贷:银行存款23000
应收账款29000
4.
资料
某资产出售存在两个不同活跃市场的不同售价,企业同时参与两个市场的交易,并且能够在计量日获得该资产在这两个不同市场中的价格。
甲市场中出售该资产收取的价格为RMB98,该市场交易费用为RMB55,资产运抵该市场费用为RMB20。
乙市场中出售该资产将收取的价格为RMB86,该市场交易费用为RMB42,资产运抵该市场费用为RMB18。
要求:(1)计算该资产在甲市场与乙市场销售净额。
(2)如果甲市场是该资产主要市场,则该资产公允价值额是多少?
(3)如果甲市场与乙市场都不是资产主要市场,则该资产公允价值额是多少?
答案:
根据公允价值定义的要点,计算结果如下:
(1)甲市场该资产收到的净额为RMB23(98-55-20);乙市场该资产收到的净额为RMB26(86-42-18)。
(2)该资产公允价值额=RMB98-RMB20=RMB78。
(3)该资产公允价值额=RMB86-RMB18=RMB68。甲市场和乙市场均不是资产主要市场,资产公允价值将使用最有利市场价格进行计量。企业主体在乙市场中能够使出售资产收到的净额最大化(RMB26),因此是最有利市场。
04任务
一、论述题(共3道试题,共100分。)
1.
A企业在201×年6月19日经人民宣告破产,破产管理人接管破产企业时编制的接管日资产负债表如下:
接管日资产负债表
编制单位:A企业201×年6月19日单位:元
除上列资产负债表列示的有关资料外,经清查发现以下情况:
(1)固定资产中有一原值为660000元,累计折旧为75000元的房屋已为3年期的长期借款450000元提供了担保。
(2)应收账款中有22000元为应收甲企业的货款,应付账款中有32000元为应付甲企业的材料款。甲企业已提出行使抵销权的申请并经过破产管理人批准。
(3)破产管理人发现破产企业在破产宣告日前2个月,曾无偿转让一批设备,价值180000元,根据破产法规定属无效行为,该批设备现已追回。
(4)货币资金中有现金1500元,其他货币资金10000元,其余为银行存款。
(5)2800278元的存货中有原材料1443318元,库存商品1356960元。
(6)除为3年期的长期借款提供了担保的固定资产外,其余固定资产的原值为656336元,累计折旧为210212元。
请根据上述资料编制破产资产与非破产资产的会计处理。
答案:
(1)确认担保资产
借:担保资产——固定资产450000
破产资产——固定资产135000
累计折旧75000
贷:固定资产——房屋660000
(2)确认抵销资产
借:抵销资产——应收账款——甲企业22000
贷:应收账款——甲企业22000
(3)确认破产资产
借:破产资产——设备180000
贷:清算损益180000
(4)确认破产资产
借:破产资产——其他货币资金10000
——银行存款109880
——现金1500
——原材料1443318
——库存商品1356960
——交易性金融资产50000
——应收账款599000
——其他应收款22080
——固定资产446124
——无形资产482222
——在建工程5522
——长期股权投资36300
累计折旧210212
贷:现金1500
银行存款109880
其他货币资金l0000
交易性金融资产50000
原材料1443318
库存商品1356960
应收账款599000
其他应收款22080
固定资产656336
在建工程5522
无形资产482222
长期股权投资36300
2.
请根据题1的相关资料对破产权益和非破产权益进行会计处理(破产清算期间预计破产清算费用为625000元,已经过债权人会议审议通过)。
答案:
(1)确认担保债务:
借:长期借款450000
贷:担保债务——长期借款450000
(2)确认抵销债务:
借:应付账款32000
贷:抵销债务22000
破产债务10000
(3)确认优先清偿债务:
借:应付职工薪酬19710
应交税费193763.85
贷:优先清偿债务——应付职工薪酬19710
——应交税费193763.85
(4)确认优先清偿债务:
借:清算损益625000
贷:优先清偿债务——应付破产清算费用625000
(5)确认破产债务:
借:短期借款362000
应付票据85678
应付账款139018.63
其他应付款10932
长期借款5170000
贷:破产债务——短期借款362000
——应付票据85678
——应付账款139018.63
——其他应付款10932
——长期借款5170000
(7)确认清算净资产:
借:实收资本776148
盈余公积23767.82
清算净资产710296.48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510212.3
3.
资料:
1.租赁合同
2012年12月10日,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租赁合同。合同主要条款如下:
(1)租赁标的物:××生产线。
(2)租赁期开始日:租赁物运抵甲公司生产车间之日(即2013年1月1日)。
(3)租赁期:从租赁期开始日算起36个月(即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
(4)租金支付方式:自租赁期开始日起每年年末支付租金1000000元。
(5)该生产线在2013年1月1日乙公司的公允价值为2600000元。
(6)租赁合同规定的利率为8%(年利率)。
(7)该生产线为全新设备,估计使用年限为5年。
(8)2014年和2015年两年,甲公司每年按该生产线所生产的产品——微波炉的年销售收入的1%向乙公司支付经营分享收入。
2.甲公司对租赁固定资产会计制度规定
(1)采用实际利率法确认本期应分摊的未确认融资费用。
(2)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3)2014年、2015年甲公司分别实现微波炉销售收入10000000元和15000000元。
(4)2015年12月31日,将该生产线退还乙公司。
(5)甲公司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可归属于租赁项目的手续费、差旅费10000元。
3.其他资料:(PA,3,8%)=2.5771
要求:
(1)租赁开始日的会计处理
(2)未确认融资租赁费用的摊销
(3)租赁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和核算
(4)租金和或有租金的核算
(5)租赁到期日归还设备的核算
答案:
(1)甲公司租赁开始日的会计处理:
第一步,判断租赁类型
本题中,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为2577100元(计算过程见后)大于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的90%,即(2600000×90%)2340000元,满足融资租赁的第4条标准,因此,A公司应当将该项租赁认定为融资租赁。
第二步,计算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确定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
最低租赁付款额=各期租金之和+承租人担保的资产余值
=1000000×3+0=3000000(元)
计算现值的过程如下:
每期租金1000000元的年金现值=1000000×(PA,3,8%)查表得知:
(PA,3,8%)=2.5771
每期租金的现值之和=1000000×2.5771=2577100(元)小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2600000元。
根据孰低原则,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应为其折现值2577100元。
第三步,计算未确认融资费用
未确认融资费用=最低租赁付款额一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
=3000000—2577100=422900(元)
第四步,将初始直接费用计入资产价值
账务处理为:
2013年1月1日,租入××生产线:
租赁资产入账价:2577100+10000=2587100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2587100
未确认融资费用 422900
贷: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3000000
银行存款 10000
(2)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的会计处理
第一步,确定融资费用分摊率
以折现率就是其融资费用分摊率,即8%。
第二步,在租赁期内采用实际利率法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
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表
2013年1月1日 单位:元
*做尾数调整:74070.56=1000000-925929.44
925929.44=925929.44-0
第三步,会计处理为:
2013年12月31日,支付第一期租金: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100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00
2013年1~12月,每月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时,
每月财务费用为206168÷12=17180.67(元)。
借:财务费用 17180.67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17180.67
2014年12月31日,支付第二期租金: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100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00
2014年1~12月,每月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时,
每月财务费用为142661.44÷12=11888.45(元)。
借:财务费用 11888.45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11888.45
2015年12月31日,支付第三期租金: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100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00
2015年1~12月,每月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时,
每月财务费用为74070.56÷12=6172.55(元)。
借:财务费用 6172.55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6172.55
(3)计提租赁资产折旧的会计处理
第一步,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见表8—2)
租赁期固定资产折旧期限11+12+12=35(个月)
2014年和2015年折旧率=100%/35×12=34.29%
表8-2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折旧计算表(年限平均法)
2013年1月1日 金额单位:元
第二步,会计处理
2013年2月28日,计提本月折旧=812866.82÷11=736.98(元)
借:制造费用——折旧费 736.98
贷:累计折旧 736.98
2013年3月~2015年12月的会计分录,同上
(4)或有租金的会计处理
2014年12月31日,根据合同规定应向乙公司支付经营分享收入100000元:
借:销售费用 100000
贷:其他应付款——乙公司 100000
2015年12月31日,根据合同规定应向乙公司支付经营分享收入150000元:
借:销售费用 150000
贷:其他应付款——乙公司 150000
(5)租赁期届满时的会计处理
2015年12月31日,将该生产线退还乙公司:
借:累计折旧 2587100
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2587100
05任务
讨论主题专题讨论
讨论内容网上讨论题目:
1、我国会计准则中为什么以经济实体理论取代母公司理论?合并理论的改变对以合并财务报表反应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什么影响?
2、怎样认识汇兑损益的两种确认方法(当期确认法与递延法)?
3、什么是有序交易?非有序交易的情形包括哪些?
4、简要说明衍生工具需要在财务报表外披露的主要内容。
答案:
1、我国会计准则中为什么以经济实体理论取代母公司理论?合并理论的改变对以合并财务报表反应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什么影响?
从整体看,我国目前的合并会计报表侧重点是母公司理论。但是从长期发展来看,实体理论是我国的必然选择。首先,从美国合并理论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实体理论取代母公司理论将是大势所趋,这一点也可以在国际上其他国家对合并理论的选择上得到验证。其次,从我国加入WTO以来,会计准则在逐渐进行国际化趋同,实体理论正是国际合并会计准则发展的方向。此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越来越多的企业外部主体对企业合并会计报表信息披露产生强烈需求,如企业集团的债权人及其他相关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就需要通过合并会计报表来了解整个企业的综合情况。实体理论所倡导的开放型合并会计报表编制目的恰与我国目前会计信息需求的实际情况相适应,而其他合并观念所阐述的合并会计报表目的则过于封闭。再次,从少数股东权益和少数股东损益的性质认定看,实体理论的立场与我国会计要素的定义相吻合。在实体理论下,少数股东权益是合并股东权益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对合并主体而言,少数股东权益并不是一项义务,也不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同样,少数股东损益也不是一项费用,而是对合并主体实现的合并净利润的一项分配。相比之下,所有者理论和母公司理论对少数股东权益和少数股东损益性质的认定与我国对会计要素的定义是不相容的。
2.合并范围的确定。确定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控制权是确定合并范围的前提基础。控制是实际意义上的控制,而不是仅仅法律形式的控制。在某种情况下,虽然某一方具有形式上的控股权,但是根据公司章程或其他协议合同规定,可能这一方并没有实际的控制权,这时就不应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相反,虽然某一方没有控股权,但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对投资对象却具有实际的控制权且能取得相应的控制利益,这时也应编制合并报表。所以在我国,会计报表合并范围应采用质量标准原则,即实际拥有一个企业经营、财务决策及获益的权利时,才将其纳入合并范围。
3.合并方法的选择。全面取消权益结合法是合并会计报表方法发展的未来趋势,但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权益结合法在一定范围存在仍有其合理性。首先,权益结合法操作简便,会计处理相对简单,降低了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和难度,在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的情况下不失为可行之法。其次,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在换股合并时采用购买法很难取得被并购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而权益结合法按账面价值计量就解决了这一难题。但是权益结合法在企业并购过程中按账面价值计量被并购企业净资产时易被人为操纵,导致资产价值低估。购买法将企业合并视为一个企业取得另一企业的净资产交易,这种交易属于购买性质。在购买法下,被购买企业的资产按购买日的公允价值重估,购买成本超过重估后净资产的差额作为合并商誉。从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及真实计量被并购企业资产角度来看,我国目前合并方法应整体上以购买法为主,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采用权益结合法,但必须严格权益结合法的使用条件,以防止对权益结合法的滥用。
4.外币会计报表折算模式的选择。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经营活动开展得较晚,资本市场也不发达,国家对外汇市场进行管制,人民币的汇率一直比较稳定。我国目前仍是资本输入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国内公司对外投资的规模和数量不会在总资本中占很大比重,且这些公司的国外子公司的经营活动大都限于销售母公司的产品、汇回货款等活动,相当于母公司在国外的延伸,因此适合采用时态法进行折算。
5.合并价差的处理。与美国相比,我国会计合并价差处理的缺陷在于合并价差的定义不明确,摊销方法不准确。笼统的定义使理论上合并价差的性质模糊不清,也使实务中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在合并价差的处理方面,我国应参照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即将合并价差进行细化分类,按其归属性质,分别在可辨认资产、负债和商誉项目上体现。此外应针对合并价差的不同组成部分制定不同的摊销方法,以便更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
会计理论的研究发展始终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我们既要认真借鉴国外合并会计报表准则的优点,把握国际合并会计报表准则研究发展的方向,同时也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努力解决我国目前合并会计报表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2、怎样认识汇兑损益的两种确认方法(当期确认法与递延法)?
对外币交易业务的会计处理,涉及到外币的账务处理和外币项目的报告,而处理的方法则取决于对外币交易业务的不同理解和所持观点。对此,国际上存在着两种观点,即单项交易观点和两项交易观点。
1.单项交易观。单项交易观又称一笔交易观,它是将某项交易的发生和随后的账款结算视为一项交易的两个阶段,该交易只有在清偿有关应收、应付外币账款后才算完成,在此过程中,由汇率变动而产生的折合为记账本位币的差额应调整该项交易的成本或收入,而不应另作当期汇兑损益处理。
2.两项交易观。两项交易观又称两笔交易观,它是将某项交易的发生和随后的结算视为两项的交易处理,该交易在结算时由于汇率变动而产生的折合成记账本位币的差额,不应调整原来的成本或收入。在这种观点下,对于已实现的汇兑损益单独设置“汇兑损益”账户进行核算(我国会计实务中,可以不单独设置“汇兑损益”账户,而通过“财务费用”账户核算),计入当期损益,但对于未实现的汇兑损益又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当期确认法,另一种是递延法。
当期确认法是指将未实现的汇兑损益计入当期损益。
递延法是指将未实现的汇兑损益反映在“递延汇兑损益”账户,递延到以后各期,待外币账款结算时,再将递延的汇兑损益转入当期。
3、什么是有序交易?非有序交易的情形包括哪些?
有序交易,是指在计量日前一段时期内相关资产或负债具有惯常市场活动的交易。清算等被迫交易不属于有序交易。
4、简要说明衍生工具需要在财务报表外披露的主要内容。
①企业持有衍生工具的类别、意图、取得时的公允价值、期初公允价值以及期末的公允价值。
②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和停止确认该衍生工具的时间标准。
③与衍生工具有关的利率、汇率风险、价格风险、信用风险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期限可能产生影响的重要条件和情况。
④企业管理当局为控制与金融工具相关的风险而采取的以及金融工具会计处理方面所采用的其他重要的会计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