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词】 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黄胶囊;温脾汤;中医药综合疗法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各种肾脏病的最终结局,到尿毒症期需要替代治疗,但由于高昂的费用,多数患者无力承担。因此,延缓肾衰的进展更具有重要意义。我院近5年来采用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观察4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早中期患者,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慢性肾功能衰竭诊断标准参照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1],分为慢性肾功能不全代偿期、失代偿期、肾功能衰竭期及尿毒症期。中医辨证分型参照《中药新药临床 研究 指导原则》制定的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分为本虚标实证。本虚分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标实证分为湿浊证、水气证、血瘀证。选择符合西医诊断标准的前三期及中医辨证标准,血肌酐(scr)133-707μmol/l、年龄15岁以上者。排除合并有心血管、肝脏、血液系统疾病者,排除因感染、失水、严重高血压等引起的慢性肾脏病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
1.2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来源于近5年来的住院和门诊病例,随机分为中医药综合疗法组(a组)40例及西药对照组(b组)40例。a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18-69岁(平均57.8岁),病程0.5-6年(平均4年);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32例,高血压肾病4例,糖尿病肾病4例。b组:男女各20例,年龄21-63岁(平均56.3岁),病程0.5-6年(平均3.8年);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30例,高血压肾病5例,糖尿病肾病4例,痛风性肾病1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原发病因及中医证型等基本相似,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p>0.05)。
2 治疗方法
2.1 一般治疗 各组病例均采用优质低蛋白、低磷饮食,并保证能量的供给,同时对症治疗(包括抗感染、降血压、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调等)。
2.2 施加治疗 a组:①在此基础上加服大黄胶囊(主要由大黄等组成,每粒含生药0.3g),每次1-2粒,每日2-3次,根据大便情况调整,保持大便2-3次。②温脾汤加减作结肠透析。取制附子、大黄、蒲公英各15g,牡蛎30g,甘草9g,煎汁200ml,每晚1次灌肠,每次保留50min以上。③中医分型辨证治疗:脾肾气虚者用香砂六君子汤合二仙汤加减。处方:党参20g,木香10g,砂仁6g(后下),茯苓15g,白术15g;脾肾阳虚者用实脾饮加减:党参20g,木香10g,茯苓15g,白术10g,干姜10g,淫羊藿15g;脾肾气阴两虚者用参芪地黄汤加减:太子参15g,黄芪15g,山药15g,茯苓15g,女贞子15g;肝肾阴虚者用六味地黄汤加减:熟地黄15g,山茱萸12g,山药15g,何首乌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脾肾阴阳两虚者用肾气丸加减:生地黄15g,山茱萸12g,山药15g,泽泻15g,肉桂3g,仙茅15g,淫羊藿15g,茯苓15g;湿浊证加用砂仁6g(后下),陈皮10g,半夏12g;水气证加用茯苓30g,泽泻30g,猪苓15g;血瘀证加用桃仁10g,红花6g;并有湿热者加用蒲公英15g,车前子15g。每日1剂,加水500ml,煎成300ml,分2次口服。b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予包醛氧淀粉,每次1包,每日3次。2组疗程均为8周。
2.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临床症状评分、实验室查血常规、肾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直接回归 分析 等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均以±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率的分析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统计软件运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