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 | |||
| 适应的课程标准: 从生活的实际问题出发,概括算法的概念与特征,并运用恰当的描述方式和控制结构表示简单的算法。 | |||
| 所针对的教材内容:2.1算法的概念及描述 | |||
| 教室环境:多媒体录播教室 | |||
| 预计课时:1课时 | |||
| 教学目标: ●从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出发,获得解决问题的算法思维,归纳理解算法的定义,了解算法的描述方式。 ●初步掌握应用算法思维建立求解模型,完成项目任务,解决项目问题,总结算法具有的五大特征。 | 所指向的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根据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加工、表达、交流信息的自觉性。 ●计算思维:培养学生能够根据抽象问题,建立结构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组织。 ●社会意识和责任感:通过讨论环节,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分享精神,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 ||
| 评价设计 | |||
| 过程性评价: ●观察学生是否认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学生的思考过程是否顺畅,及时给与干预和帮助。 ●评估学生在解决手机防摔问题过程中所表现的思维方式、所采用的方法技能。 ●通过学生对各个项目问题的算法描述,发现个别的理解误区,有针对性的点评。 ●评价学生任务项目完成情况。 | 终结性评价: ●学生理解算法是将问题的描述方式从无结构的描述,一步一步地归纳为一系列清晰准确的步骤过程 ●学生能准确理解算法的五大特征,并对算法的描述方法有清晰的认识。 | ||
| 学习活动设计(1课时) | |||
| 教学环节 | 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 |
| 前测 | 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谈一谈自己对算法的认识 | 了解学生基本情况 | |
| 导入新课创设情景 | 1.从同学们经常使用的手机入手,提出手机防摔设计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设计思路。 2.观看手机防摔设计相关视频 3.总结设计思路流程,导入算法概念 | 通过常见问题的导入及视频的观看,激发学生思考兴趣,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理解算法的概念,认识算法的描述。 | |
| 知识讲解 | 1.提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假设自己是某公司一名手机质量评估员,公司想测试出最新生产的手机在几楼下落会被摔坏?目前你有一个100层楼的测试环境,公司还为你提供了两部一样的手机,你会用什么方法去测试?(假设下落过程中手机只有两个状态,坏或没坏。) 2.学生描述算法过程,梳理流程图,归纳设计算法的必要条件。 3.教师提炼、补充、总结出算法的五大特征(可行性、有穷性、确定性、输入、输出) | 引导学生能够归纳出在探索实例的过程中体现的共性,教师总结,并进行知识讲解 | |
| 项目自主练习 知识内化 | 1、任务项目:提出两个任务项目 项目一:找出开关的对应关系 一个密闭的房间中有3个白炽灯泡,有一扇不透明的门,门外有一组开关,上有3个按钮,每个开关对应一个灯泡,但顺序未知,假设门只能开一次,操作完开关后打开门便不能再触动开关,如何确定开关与灯的对应关系? 项目二:猜猜“谁是凶手” 某地发生了一件谋杀案,通过排查确定杀人凶手必为4个嫌疑犯的一个。以下为4个嫌疑犯的供词。 A说:不是我。 B说:是C。 C说:是D。 D说:C在胡说 已知3个人说了真话,1个人说的是假话。 现在请根据这些信息,写一个程序来确定到底谁是凶手。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两大组,每大组再分成几小组,以大组为单位各负责一个项目任务,让学生依据学案提示,通过组内或组间讨论,自主完成算法设计及描述。 3、教师辅助学生探讨算法特征的具体体现,归纳出算法描述的几种方法(自然语言、流程图、伪代码)。 | 1、通过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算法思维的认知,完善对算法特征的理解,进一步体会算法描述的3种方法。不断的在实践中,实现对新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2、在组内和组间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分享的精神,实现信息共享的价值,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3、学生从无结构的描述、补充描述、分组描述、自主描述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掌握问题分析描述 | |
| 复习总结 | 做练习:以练习题的形式,帮助学生回忆课程的知识内容,同时对学生掌握情况具有一定的了解。 主要涉及以下知识: 1、算法的定义 2、算法的特征及描述方法 作业:寻找被污染的药丸 有四个装了药丸的罐子,每个药丸都有一定的重量,其中有一个药罐被污染了。每片被污染的药丸比污染前增重1克。只允许称量一次,判断出哪个罐子的药被污染了。 | 通过习题的练习,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更好的认识,同时也方便教师对学生有更好的掌握。 | |
| 归纳展望 |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理解算法的主要特征,体验算法设计的基本思路,感受算法的效率;并且,通过同学们之间的合作共享解决问题,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 | 归纳课程内容,同时使学生意识到分享的价值,继续去分享有价值的信息。 | |
| 对差异化教学的考虑 | |||
| 1、导入新课中的案例问题,是开放式的,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认知和想法回答问题,合理即可。 2、任务项目练习中,不同的个体的思考重点不同,想法不同,通过组内和组间讨论的方式,可以相互借鉴和完善。 | |||
| 教学设计思路 | |||
| 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为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本节课意在引导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归纳总结算法的概念、特征及描述方式、体会算法思维、在交流和合作中解决问题。 关于教材分析,第二章算法与问题解决共有3节,还有一个综合项目,分配了4课时。每节1课时项目1课时,这是比较常规的分配方法。从重难点来看,算法的概念与描述是基础;算法的控制结构及项目学习是重点;只有在充分理解算法的基础上,才能应用算法解决问题。所以重新分配的课时如下,2.1节:1.5课时:2.2节:1课时:2.3节:1.5课时:项目学习:1 课时。 接下来,我开始重点准备2.1节的教学。其中,关于算法的概念偏向事实性知识,要点清晰,可处理成导入,通过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算法的概念。第二部分算法的特征和描述,引入实际问题求解过程,引导学生能够归纳出在探索实例的过程中体现的共性,教师的作用是在学生用自 已的语言进行阐述时,帮助补充,进行知识讲解并归纳总结, 算法的特征和描述方式。 随后,项目自主练习,知识内化,通过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算法思维的认知,完善对算法特征的理解,进一步体会算法描述的3种方法。不断的在实践中,实现对新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在组内和组间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分享的精神,实现信息共享的价值,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学生从无结构的描述、补充描述、分组描述、自主描述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掌握问题分析描述 最后,通过习题的练习,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更好的认识,同时也方便教师对学生有更好的掌握。 综上所述,本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算法的概念特征和描述,理解算法对于日常或者解决问题的意义。下堂课,我会用分享和点评学生作业的方式引出算法的要素(数据、运算、控制转移)。 | |||
| 针对核心素养培养的设计考虑 | |||
|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或能力。这里可以融入三类核心素养的培养,以下分析各个核心素养的具体落点: 一是信息意识:落点在“对信息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遇到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问题时,做到在较为复杂的信息情境中,能确定信息的关键要素,发现内在关联 ,挖掘核心价值。针对“手机防摔”、“手机质量测试”等问题的实例,进行算法思考。 二是计算思维:落点在“能够采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在本节课中,根据抽象问题特征,学生从无结构的描述、补充描述、 分组描述再自主描述的过程中,一步步地掌 握针对复杂的信息问题进行需求分析,综合 判断信息,确定解决问题路径的方法。 三是社会意识和责任感:通过讨论环节,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分享精神,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