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序号 | 风险类别 | 风险指标 | 风险管控措施 | 管控形式 | 责任人 | 备注 |
| 1 | 人员 | 每班充装人员及持证检查人员不符合要求 | 1.每个充装地址持证充装人员每个班次不少于2人,在气瓶充装作业时,不得同时兼任检查人员; 2.每个充装地址持证检查人员每个班次不少于1人 | 日管控 | 安全员 | |
| 2 | 未按规定配置技术负责人、安全总监、相应数量的安全员、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气瓶作业人员 | 1.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管理制度; 2.按规定配备相关人员,建立台账 | 月调度 | 主要负责人 | ||
| 3 | 作业人员无相应的资格证书或证书超期的 | 定期检查作业人员证件 | 月调度 | 主要负责人 | ||
| 4 | 未对从业人员进行相关能力知识的培训和考核 | 对从业人员进行相关能力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并且考核合格 | 月调度 | 主要负责人 | ||
| 5 | 管理 | 超许可范围充装的 | 加强许可管理,严禁超范围充装 | 日管控 | 安全员 | |
| 6 | 未对气瓶进行检查和维护保养 | 对气瓶进行检查和维护保养 | ||||
| 7 | 未对不合格的气瓶进行处理 | 对存在严重事故隐患、经检验不合格或者应当予以报废的不合格气瓶进行消除使用功能的报废处理 | 日管控 | 安全员 | ||
| 8 | 超量、超压充装 | 严格按规定要求充装 | 日管控 | 安全员 | ||
| 9 | 移动式压力容器未严格执行卸载前后检查、卸载过程控制,装卸记录不规范 | 1.根据安全技术规范与企业实际情况编制卸载检查记录表并实施; 2.编制卸载作业规程并严格实施 | 日管控 | 安全员 | ||
| 10 | 未建立气瓶充装质量追溯信息系统 | 1.按安全技术规范要求建立并使用气瓶充装质量追溯信息系统及气瓶充装电子档案; 2.气瓶充装及检查的相关信息应上传到气瓶信息平台上保存 | 日管控 | 安全员 | ||
| 11 | 未建立、健全安全技术档案 | 建立健全安全技术档案 | 周排查 | 安全总监 | ||
| 12 | 未设置气瓶待检区、不合格瓶区、待充装区和充装合格区,无明显隔离措施,且不符合安全技术要求 | 按安全技术要求合理设置气瓶待检区、不合格瓶区、待充装区和充装合格区等明显隔离措施 | 周排查 | 安全总监 | ||
| 13 | 发现异常情况未按规定采取应急措施,隐患未及时整改 | 1.查明异常发生原因,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和消除隐患; 2.制定整改计划,明确整改措施及责任人 | 周排查 | 安全总监 | ||
| 14 | 无充装许可资质、许可证超期的,未及时办理变更手续。 | 1、立即停止充装,并严格按照规定取得许可; 2、加强许可管理,及时变更 | 月调度 | 主要负责人 | ||
| 15 | 未建立、健全或有效实施相关安全管理制度,未及时修订质保手册、更新相关法律法规标准 | 1.建立健全并有效实施相关安全管理制度; 2.根据资源条件变化及时修订质保手册、更新相关法律法规标准 | 月调度 | 主要负责人 | ||
| 16 | 未建立、健全操作规程 | 建立健全操作规程 | 月调度 | 主要负责人 | ||
| 17 | 未及时办理使用登记,每年未及时报送气瓶基本信息汇总表和年度安全状况 | 1.及时办理使用登记,对气瓶台账进行动态维护; 2.每年及时报送气瓶基本信息汇总表和年度安全状况 | 月调度 | 主要负责人 | ||
| 18 | 气瓶检验有效期届满前一个月,未向气瓶定期检验机构提出定期检验申请,并且送检气瓶。 | 气瓶检验有效期届满前一个月,向气瓶定期检验机构提出定期检验申请,并且送检气瓶 | 月调度 | 主要负责人 | ||
| 19 | 未制定应急预案或进行演练 | 应建立应急预案,按要求定期开展演练 | 月调度 | 主要负责人 | ||
| 20 | 未落实安全事故报告义务,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 1.落实气瓶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2.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 月调度 | 主要负责人 |
| 21 | 设备 | 信息标志、警示标签、漆色不符合要求 | 1、在充装检查合格的气瓶上,牢固粘贴充装产品合格标签,标签上的内容应符合相应规定; 2、在充装气瓶上标示警示标签,式样、制作方法和使用应当符合相关要求。燃气气瓶警示标签上应当注明“人员密集的室内禁用”字样; 3.充装气瓶的漆色应符合相关规定 | 日管控 | 安全员 | |
| 22 | 充装前(后),未逐只对气瓶进行检查.并且填写检查记录的。 | 充装前(后),逐只对气瓶进行检查.并且填写检查记录。 | 日管控 | 安全员 | ||
| 23 | 充装过程中,未进行检查,并且填写充装记录的。 | 充装过程中,进行检查,并且填写充装记录 | 日管控 | 安全员 | ||
| 24 | 充装改装、翻新、报废、超期未检、超过使用年限的气瓶 | 1.加强管理,严格落实充装前检查制度; 2.对介质进行回收处理,气瓶隔离送检、报废 | 日管控 | 安全员 | ||
| 25 | 充装未在本单位办理使用登记的气瓶(车用气瓶、非重复充装气瓶、呼吸用气瓶除外) | 1.加强管理,严格落实充装前检查制度; 2.严格按要求充装本单位办理使用登记的气瓶以及登记机关同意充装的气瓶 | 日管控 | 安全员 | ||
| 26 | 移动式压力容器直接向气瓶进行倒装或气瓶直接对其他气瓶倒装 | 严格作业控制,除应急救援情况外,禁止移动式压力容器直接向气瓶进行倒装以及气瓶直接对其他气瓶倒装 | 日管控 | 安全员 | ||
| 27 | 装卸用管不符合有关要求 | 1.装卸用管定期进行耐压试验; 2.装卸用管材质与介质相容; 3.加强连接部位的检查 | 日管控 | 安全员 | ||
| 28 | 未配备符合要求的气瓶充装装置 | 1.充装装置应当能够有效防止气体错装,必要时应当先抽真空再进行充装; 2.充装高(低)压液化气体、低温液化气体以及溶解乙炔气体时,所采用的称重衡器的最大称量值以及校验有效期应当符合相关计量规范或标准的要求; 3.充装压缩气体、混合气体的压力计量仪表校验有效期应当符合相关计量规范或标准的要求 | 周排查 | 安全总监 | ||
| 29 | 未按要求装设紧急切断系统 | 装设紧急切断系统并定期调试 | 周排查 | 安全总监 | ||
| 30 | 所使用的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未办理使用登记的,超过使用年限的,超过检验有效期的,安全附件超过校验有效期的 | 对所使用的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办理使用登记证和落实定期检验、校验 | 月调度 | 主要负责人 | ||
| 31 | 易燃有毒气体充装未配备气瓶识读锁功能 | 易燃有毒气体的充装设施应具备识读本单位经使用登记气瓶功能,非本单位气瓶应锁定充装 | 月调度 | 主要负责人 | ||
| 32 | 安全泄压装置及安全附件 | 气瓶安全泄压装置不符合有关要求 | 1.及时更换安全泄压装置; 2.安全阀定期校验 | 日管控 | 安全员 | |
| 33 | 气瓶安全仪表及安全附件不符合有关要求 | 及时更换仪表及安全附件 | ||||
| 34 | 环境因素 | 在禁止卸载作业情境下(如恶劣天气、异常工况等)继续作业 | 1.建立完善操作规程; 2.加强人员培训并组织实施 | 日管控 | 安全员 | |
| 35 | 气体浓度监测报警装置不符合相关要求; | 配备符合相关要求的气体浓度监测报警装置并定期校验 | 周排查 | 安全总监 | ||
| 36 | 充装区域通风不畅、未遮阳 | 按安全技术要求确保充装区域通风、遮阳 | 月调度 | 主要负责人 | ||
| 37 | 未配备消防设施,消防通道不明确、不通畅,安全间距不足 | 按安全技术要求配备消防设施,明确消防通道并通畅 | 月调度 | 主要负责人 | ||
| 38 | 易燃易爆气体充装场地、设施、电器设备未按要求配置防雷、防爆、防静电设施 | 易燃易爆气体充装场地、设施、电器设备按要求配置防雷、防爆、防静电设施 | 月调度 | 主要负责人 | ||
| 39 | 未按所充装介质特性配备相应的保护用具和用品 | 按所充装介质特性配备相应的保护用具和用品 | 月调度 | 主要负责人 | ||
| 40 | 未配备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涉及的应急工、器具 | 配备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涉及的应急工器具 | 月调度 | 主要负责人 | ||
| 41 | 未告知进站须知、安全警示标识不全的 | 告知进站须知、安全警示标识应齐全 | 月调度 | 主要负责人 |
| 42 | 监督、通报、预警 | 发现不合格项 | 记录,整改 | 周排查 | 安全总监 | |
| 43 | 投诉举报 | 发现不合格项 | 记录,整改,消除安全隐患 | 日管控 | 安全员 | |
| 44 | 舆情信息 | 发现不合格项 | 记录,整改 | 日管控 | 安全员 | |
| 45 | 压缩气体充装专项 | 未制定充装温度与最高充装压力对照表,未按要求控制 | 1.制定充装温度与最高充装压力对照表 2.充装后的压力(换算成20℃)不得超过气瓶的公称工作压力 | 日管控 | 安全员 | |
| 46 | 氧化性压缩气体阀未采用余压保持装置(充装采用先抽后充工艺的阀除外);充装氧气或其他强氧化性气体的气瓶,其瓶体、瓶阀沾染油脂或其他可燃物 | 按照相应规定配备余压保持阀,氧化性气体充装瓶体、瓶阀禁油 | 日管控 | 安全员 | ||
| 47 | 充装氟或者二氟化氧的气瓶,最大充装量大于5kg,充装压力大于3MPa(20℃时) | 充装氟或者二氟化氧的气瓶,最大充装量不得大于5kg,充装压力不得大于3MPa(20℃时 ) | 日管控 | 安全员 | ||
| 48 | 采用电解法制取氢气、氧气的充装单位,未装设自动测定氢、氧纯度的化学分析仪器和超标报警装置 | 1.必须装设自动测定氢、氧纯度的化学分析仪器和超标报警装置,并定期对氢、氧浓度进行人工检测; 2.当氢气中含氧或者氧气中含氢量超过0.5%(体积比)时,须停止充装作业,并查明原因采取有效处理措施 | 日管控 | 安全员 | ||
| 49 | 有抽真空工艺要求的,未设置抽真空装置或未进行抽真空 | 有抽真空工艺要求的,应设置抽真空装置或进行抽真空(氧气充装所配置的抽真空设备应当使用氧专用油脂或无油脂润滑) | 周排查 | 安全总监 | ||
| 50 | 未按照有关要求装设防错装接头 | 按照有关要求装设防错装接头 | 周排查 | 安全总监 | ||
| 51 | 高(低)压液化气体充装专项 | 充装前未逐瓶称重(车用气瓶除外) | 充装前逐瓶称重(车用气瓶除外) | 日管控 | 安全员 | |
| 52 | 未设置复检衡器,对充装量逐瓶复检;自动化充装对,未按照批量抽样有关规定进行复检;充装超量对气瓶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 | 1.设置复检衡器,对充装量逐瓶复检; 2.自动化充装对,按照批量抽样有关规定进行复检; 3.充装超量对气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 | 日管控 | 安全员 | ||
| 53 | 液氨、液氯等毒性气体充装,不具有回收或处理瓶内余气的装置,未安装在可防止充装时气体溢出的负压操作 系统上 | 1.液氨、液氯等毒性气体充装,应具有回收或处理瓶内余气的装置; 2.安装在可防止充装时气体溢出的负压操作系统上 | 周排查 | 安全总监 | ||
| 54 | 衡器未装设超装报警或者自动切断气源的装置 | 衡器应装设超装报警或者自动切断气源的装置 | 周排查 | 安全总监 | ||
| 55 | 液化天然气充装,在用于移动式压力容器的卸液装置液相管道上未装设切断阀和止回阀,气相管道上装设切断阀 | 在用于移动式压力容器的卸液装置液相管道上应装设切断阀和止回阀,气相管道上装设切断阀 | 周排查 | 安全总监 | ||
| 56 | 低温液化气体充装 | 汽化器出口未装设温度、压力控制报警系统和联锁停泵装置 | 1.安装规定要求对汽化器出口装设温度、压力控制报警系统和联锁停泵装置; 2.定期对汽化器出口的温度、压力控制报警系统和联锁停泵装置进行检查和调试 | 周排查 | 安全总监 | |
| 57 | 溶解气体充装专项 | 超量、超温、超速充装 | 1.充装前,应当测定溶剂和气体的补加量并按照测定量补加; 2.充装时,气瓶瓶壁温度不得超过40℃,充装溶解气体的容积流速应当小于0.015m3/h.L | 日管控 | 安全员 | |
| 58 | 未设置抽真空、测量瓶内余压、确定剩余溶剂和吸附气体介质量的装置 | 1.按照技术规范要求设置抽真空、测量瓶内余压、确定剩余溶剂和吸附气体介质量、补加溶剂和吸附气体介质量的装置; 2.按照要求对计量器具进行定期检验或校准 | 月调度 | 主要负责人 | ||
| 59 | 未设置冷却喷淋和紧急喷淋装置 | 按照技术规范要求设置冷却喷淋和紧急喷淋装置,并定期进行调试 | ||||
| 60 | 混合气体气瓶充装专项 | 未按规定确定混合气体的气体组分量以及充入顺序 | 1.确定混合气体的安全性; 2.确定混合气体组分与材料的相容性; 3.确定要充入气瓶的气体组分量以及充入顺序 | 日管控 | 安全员 | |
| 61 | 充装每一气体组分之前,未使用待充装的气体对充装装置和管道进行置换 | 充装每一气体组分之前,应当使用待充装的气体对充装装置和管道进行置换 |
| 62 | 车用气瓶充装 | 充装场所未严格执行禁烟禁火规定,充装时司乘人员未离车 | 现场设置醒目安全警示标志,加强司乘等外来人员管控,严格落实充装站区禁烟禁火防爆要求 | 日管控 | 安全员 | |
| 63 | 充装装置缺少识读汽车车牌及气瓶电子标识标志的功能 | 配置具有识读功能、符合规定的充装装置 | 月调度 | 主要负责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