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整合与发展的实施意见
(2006-2010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工业强省”战略部署,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中医药产业基地,依据国家和我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四川省工业优势产业整合与发展规划(2005---2010年)》的要求,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整合与发展,特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四川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四川历来就是国家布局的重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也是我国重要的中药之库、医药生产大省。“十五”以来,、省顺应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将电子信息、医药特别是中医药列为优先重点发展的产业,经过五年的长足发展,四川已形成除海洋产业外,包括高新技术产业所有领域的较强产业基础,特别是在电子信息、医药领域已具有一定的产业特色和竞争优势。
(一)发展成为我省优势产业
2005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7.7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8.2%;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67.3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7.8%;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22.5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7%;实现出口交货值7.8亿美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22.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0年末的234户发展到441户。我省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的重点领域已初步形成从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到营销服务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形成沿成都、绵阳、德阳、乐山布局的产业集聚区,其工业增加值和利税,均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9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对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引领作用,使其发展成为全省四大优势产业之一,对我省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显现较强的产业特色
我省具有较好的资源禀赋和人才、技术优势,在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领域拥有专业高校、学院30余所,国家级专业研究所和企业技术中心33家。“十五”以来,电子信息产业共获国家科技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1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7项,累计获国家受理和公告的专利技术1488项。全省申报国家中药新品种、新剂型198个,居全国第一,其中80余个获准临床试验,78个中药新药获准生产。
军事电子装备与系统研发生产规模居全国第一;拥有国家数字视听产品产业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建有国家软件基地,大型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数字娱乐软件等发展势头迅猛;英特尔等国际大公司建有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项目,成为国内发展集成电路的热点地区之一;移动通信终端、路由器、网络设备,以及3G产品研发发展势头良好。
我省有中药材资源6000余种,入药中药材品种占全国的80%以上。四川是我国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形成了心血管用药、中药针剂、中药提取物等知名的中医药产品;血液制品、生物芯片等在生物医药领域也有重要影响;抗生素原料和制剂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新材料领域,我省在冶金、化工、医药、建材等产业的纳米级材料研发上具有一定优势。
(三)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和医药产业发展虽有一定的先行优势,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发展速度、技术水平上的差距在拉大,某些领域的竞争力有所下降。
产业规模偏小。“十五”期间,我省电子信息和医药产业的发展速度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总量上看,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只是广东的十四分之一、江苏的八分之一、上海的五分之一,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在全省工业经济总量中,其比重也明显偏低,对工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引领作用不够明显,作为优势产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还远远不够。
组织结构不优。我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仅150户,其中上100亿元的企业1户、上10亿元的企业6户,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较弱。医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220户,上10亿元的企业仅2户,难以在优势产品上形成规模效益。从产业集聚发展看,虽然企业在地理上相对集中,但并未形成显著的产业集聚效应。
竞争力不强。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和医药产业核心技术少,一些有特色的产品大都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支撑,一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业化步伐缓慢,仅有少数企业有国内知名品牌。总体上看,我省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营销方式尚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整体技术与产品水平处于中低端。因此,电子信息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较低,医药产品在省内市场的中标率也不高。虽然电子信息产品在我省出口产品中的比重正在上升,但是产品能出口的企业数量较少,出口交货值较小;医药产业主要是原料药的出口,中药急需通过标准化、现代化改造提升,提高市场占有率。
二、发展趋势与目标
(一)产业发展趋势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客观上要求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按照《国家科学和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我国将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使高新技术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10%左右,占外贸出口总额的35%左右,初步建成信息产业强国、生物产业大国。因此,未来五年以至于更长时间,我国将出现一个大规模高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历史时期,将会出现一个旺盛的国内市场需求,并成为承接世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我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客观上要求坚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做大做强医药产业,紧跟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全面提高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范围仍将保持平稳发展,但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保持高速发展, 这为我省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化特征日益明显,发达国家纷纷将其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省作为西部地区承接世界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高地地位日益突出。产业技术导向特征日益突出,不从源头上开展创新,很难打破现有垄断的竞争格局,集成电路、软件、新型元器件成为信息技术的核心领域。这要求我省的信息产业,要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总体趋势,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产业,重点培育数字化音视频、新一代移动通信及网络设备等信息产业群;要求我省在继续保持引进国内外信息产业大企业的良好势头基础上,从分散开发向产业链集聚发展的方向发展,逐步向集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生产基地为一体的方向发展。
医药产业特别是中医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解决我国面临的食物、健康、环境等突出问题的重要产业。“十一五”期间,该产业面临大规模产业化、产业国际化分工的重要机遇,我省医药产业将迎来一个提高产业层次、快速增长的新时期。但是,基于我省医药产业在基本完成GMP改造后,普遍面临资金短缺、产能闲置、发展缓慢等现实问题,客观上要求我省医药产业必须走自主创新的新药开发之路,必须进一步加快中药现代化步伐,必须按照国际标准生产低成本仿制药,加大产业链整合,扩大规模集聚效应,争取我省医药产业实现新一轮的快速增长。
(二)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家自主创新的战略部署和、省“工业强省”的战略决策,按照产业整合、集聚发展的总体要求,不断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和医药产业的规模发展和优化升级,努力提高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由外延型向内涵型、加工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形成以本土企业为主体、自主知识产权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努力将四川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药产业基地。
(三)总体发展目标
1.产业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超过390亿元,年均增长18.4%,占当年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8.7%,在2005年基础上再翻一番。其中,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业达到268亿元,年均增长20%;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增加值达到122亿元,年均增长15.3%。
2.企业规模结构目标
到2010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形成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的企业1户,超过100亿元的企业1户,超过20亿元的企业7户;全省医药产业形成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1户,超过20亿元的企业3户。培育一批产品上规模、质量上档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3.技术创新目标
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龙头、重点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5%;30%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拥有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自给率力争达到40%左右;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达到50件。产业链的龙头重点企业的主要技术装备水平到达国内先进水平并全部建立起企业技术中心。
4.产业布局目标
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向成都?绵阳?乐山产业带集中。其中,成都重点发展软件、集成电路、网络及通信设备、电子元器件;绵阳重点发展数字视听产品及配套产业;乐山重点发展表面贴装元器件及材料;广元等地重点发展军事电子产品。医药产业主要向成都?德阳?乐山产业带集中。其中,成都重点发展抗生素原料、生物制药、中成药、医药制剂;德阳重点发展中药提取物、中成药;乐山重点发展抗生素原料、中成药;绵阳、内江等地重点发展医疗器械。到2010年,培育形成10个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重点领域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产业集群。
三、产业链发展重点
(一)电子信息产业
积极培育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数字家电、集成电路、网络及通信、软件和军事电子产业链。
1.数字家电产业链
主要由显示器?专用芯片、软件等核心单元器件/模块?整机和设备等环节构成。
产业链发展重点。以长虹、九洲为龙头,抓住我国及我省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改造的契机,带动数字电视终端、机顶盒、广播电视设备、显示器件、嵌入式软件及芯片设计等的发展。数字视听产品显示器件:促进长虹发展PDP或LCD等平面显示器件。支持安成公司背投管及背投管玻壳、菲斯特公司背投影显示屏幕、奥晶公司投影镜头等方面的技术升级与技术改造。数字电视设备、网络产品及集成:促进九洲、川嘉、前锋、汇源、索贝、康特等公司在数字电视设备、网络产品及集成方面发展一批新项目,重点是数字电视信号编辑、处理、传输等设备,为数字电视网络提供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其他配套元器件类产品:促进恒力、旭光科技、旭光股份等发展磁性元器件、数字高频头、大功率发射管及天线、图像处理芯片设计等产品。
产业链弥补环节和方向。围绕数字视听整机产品,大力推进嵌入式软件、音视频处理芯片技术、网络接口技术的研发;力争在大尺寸薄膜液晶显示器件(TFT-LCD)、等离子显示器件(PDP)、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等新型平板显示器件方面取得突破。
重点抓好长虹PDP(等离子显示器)、九洲数字电视终端、地面数字电视缓存同步播出系统、成都三零凯天IPTV、TCL数码工业园等项目。
2.集成电路产业链
主要由IC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构成,并可向上拉动多晶硅、单晶硅以及专用设备、仪器等的制造。
产业链发展重点。以英特尔、中芯国际、成都宇芯及成芯等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及芯片制造企业为龙头,带动集成电路设计、多晶硅、单晶硅以及专用设备、仪器等的制造。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及芯片制造:抓好英特尔、中芯国际、成都宇芯在建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项目建设,促进成芯集成电路芯片制造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将成都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集成电路生产集中区域。集成电路设计:以摩托罗拉软件中心、华为成都软件工厂、华微、虹微、国腾等为依托,大力发展移动通信、网络设备、数字电视、IC卡等专用芯片设计。专用设备及上游产品:加快乐山1000吨多晶硅项目建设,促进爱发科、南光发展真空获得设备、真空溅射镀膜设备等产品。
产业链弥补环节和方向。以深亚微米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为重点,逐步建立、健全CMOS集成电路单元库;以微波集成电路为特色,进一步改善生产工艺,开发更多军工及民用产品;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芯片制造。
重点抓好英特尔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成都宇芯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成芯芯片制造、新光硅业多晶硅等项目。
3.网络及通信产业链
主要由光纤、光缆、光电器件?光传输及网络交换设备、接入网设备?终端等生产环节构成。
产业链发展重点。以长虹、迈普、大唐等省内企业以及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华为、中兴等国内外大公司在川设立的研发、生产机构为依托,以培育龙头企业为主要任务,以3G和NGN、NGI为方向,以通信终端为切入点,发展网络及通信产品产业链。终端产品:抓好长虹3G手机发展,尽快形成规模化。网络设备及配套产品:以大唐光通信、迈普、中电集团三十所等为主体,大力发展3G移动通信设备、安全路由器及基于Ipv6的路由器和交接设备、大容量数字交叉连接设备、光分插复用设备、高性能路由器、软交换设备等。支持中住、大唐、汇源、中康等企业搞好光纤、光缆方面的技术进步。
产业链弥补环节和方向。重点开发3G移动通信、无线宽带接入、Ipv6路由器等技术;支持下一代光网络的技术研究。
重点抓好天奥实业的IT智能交通产品、通信导航产品、数字视听,南山之桥的千兆线速防火墙芯片、内容检测芯片及高性能路由交换平台,汇源集团塑料光纤产业化延伸技改,九洲的光纤传感系统,迈普的高中低端路由器/综合接入设备/IP语音产品等项目。
4.软件产业链
主要由软件研发体系?规模生产体系?服务体系(包括系统集成、咨询、服务)等环节构成。
产业链发展重点。以抓好国家(成都)软件基地建设为龙头,以培育大中型软件企业为核心。基地建设:进一步抓好国家(成都)软件基地建设,使之成为我省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吸引国际大公司落户,推动成都构建软件外包基地,积极探索国际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软件业的道路。加快成都数字游戏产业园建设,加快软件开发、游戏营运等相关企业的聚集和整合,促进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加快培育软件龙头企业:以神州数码、迈普、银海、索贝、摩托罗拉软件中心等为依托,以应用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为方向,尽快扩大规模,形成我省软件产业的龙头企业。促进华为成都软件工厂尽快开工建设。加快服务体系保障建设:加快建立公用软件平台,充分利用现有或新建一批开放实验室,向省内企业开放,促进中小企业合作与发展。建立软件测评中心,鼓励软件测试,提高我省软件产品的质量与竞争力。积极推行ISO9000、CMM等认证工作,加快软件开发的工程化、产业化进程。加强和规范软件行业协会的建设,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为软件企业提供服务。
产业链弥补环节和方向。积极开发基于开放系统的集成平台,因特网应用的软件工具,嵌入式软件及应用系统,中文化与多媒体平台软件,面向典型应用的数据库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软件质量保障平台;积极扶持发展软件外包。
重点抓好成都国信安的产业园区企业服务管理平台、企业数字资产安全保护系统、政务信息化协同平台,长虹的嵌入式软件产业化、成都凌成科技的游戏软件、九洲的信息感知和数据融合技术开发平台能力建设等项目。
5.军事电子产业链
主要由军用元器件?整机?军事电子系统装备等研发生产环节构成。
产业链发展重点。发挥我省在军事电子方面自主研发能力强、配套生产能力强等优势,以型号工程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军用整机系统装备、元器件、军事电子等研发生产环节的联系及整合。系统与整机:以中电集团十所、二十九所、三十所、九洲、081为龙头,大力发展航天电子、航空电子、雷达系统、电子对抗系统、保密通信、“北斗”终端等军用整机和系统装备。配套元器件:以宏明、国光、亚光、旭光股份、星光、中电集团9所、华丰等为主体,重点发展军用连接器、敏感元器件、微波器件、磁性材料等军用元器件。
产业链弥补环节和方向。以型号工程为重点,在新型元器件、整机设计、可靠性等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
重点抓好的项目(略)。
(二)医药业
积极培育具有资源优势、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现实优势、潜在竞争优势的中药和化学药产业链,搭建新药研发和评价平台。
1.中药产业链
主要由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提取物?中成药及相关健康产品生产等三个环节构成。
产业链发展重点。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院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积极推广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养殖)。以乐山、眉山黄连和阿坝州虫草、红景天、川贝母以及凉山、江油附子等种植基地为重点,以雅安三九、三勒浆药业、禾邦药业、峨眉山现代中药、华神药业、川西制药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川芎、黄连、麝香等道地药材和优势药材品种种植,形成一批绿色优质品牌药材生产基地。以地奥集团、雅安三九、华西药业、升和制药、康弘制药、中汇制药为重点,利用我省丰富的薯蓣、黄芪、银杏、白芷等药材资源,培育发展地奥心血康胶囊、参附注射液等心血管疾病用优势产品。以光大制药、康弘制药、保宁制药、金鼎药业为重点,利用我省丰富的板蓝根、金银花、鱼腥草等药材资源,培育发展抗病毒颗粒、一清胶囊、洁尔阴泡腾片、妇乐颗粒、痛经口服液等抗病毒及流行疾病用优势产品。以三勒浆药业、泰华堂制药、金鼎药业、南充制药等企业为重点,利用我省丰富的地黄、麦冬等药材资源,培育发展三勒浆口服液、六味地黄胶囊等中药优势产品。
产业链弥补环节和方向。运用现代生物技术解决濒危、稀缺药用动植物及其优质种源的繁育问题和大宗药材的基地化绿色种植生产问题,运用现代工艺技术进行传统饮片的改良;加强重要中药品种的二次开发及其产业化,鼓励应用先进的提取、分离、制剂和生产控制技术及先进装备,推进中药材提取物中间体的商品化,逐步建立现代中药工业体系;推动我省中药的国际化,使中药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紧紧围绕中药标准体系、中药靶效应物质基础、中药安全性评价方法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大力推进中药研制、开发和生产工艺技术的现代化。利用现代技术开展濒危珍稀中药种植、药用动物的繁育和种质资源的研究,加强野生药材变家种、家养研究,研究中药材的育种栽培、规范化种植、加工炮制及贮存技术;加强中药提取、分离、纯化技术研究;建立和完善符合中药自身特点的中药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体系。
重点抓好科伦药业的金银花、黄栀子、姜黄等药材种植,三勒浆集团的GAP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国家(成都)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GLP)建设,康神药业的栀淋清颗粒,同人泰药业的青蒿素提取和制剂扩能技改,志远广和的中药新药胆宁胶囊研究开发、辛芩颗粒二次开发,逢春制药的国家级新药?即配型非PVC双室注射液研发等项目。
2.化学药产业链
主要由化学原料药?化学成品药及生物生化制剂两个环节构成。
产业链发展重点。在生物化学药研制和生产方面加强国际合作,吸引国外知名医药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来川设立分支机构和生产企业。重点发展血液制品及生物制剂(人血白蛋白、免疫球蛋白、静免丙球、胸腺肽、乌体林斯、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乙型脑炎灭活疫苗等血液制品及生物制剂),加快生物信息导向药物抗菌多肽的研发。同时,充分发挥国家(成都)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GLP)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我省各类新药的研发和通过国家认定,使我省医药生产企业在普遍进行GMP认证后,形成一个新的发展格局。
产业链弥补环节和方向。围绕临床加强创新药物、手性药物、诊断试剂,包括仿制创新药物的研制开发,逐渐优化化学药物的产品结构,以机制新、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的产品,替代疗效低、毒副作用大的产品,重点开发抗肿瘤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抗病毒感染药物、神经系统药物、降血糖药物、老年病药物等化学药新产品。加强高新技术成果在药品研究开发及生产中的应用,重点研究开发控释缓释技术、靶向技术、树脂吸附技术、超微粉碎技术、CO2超临界萃取技术、膜分离技术、分子蒸馏技术、纳米技术等在药品生产领域的运用。
重点抓好华神集团公司的单克隆抗体药物中试研发平台建设,康弘药业集团的彭州生产基地扩建工程、国家一类新药康复剂和溴泰君、文拉法辛控释片,维奥制药的米格列醇原料及制剂、醋酸亮丙瑞林注射剂、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原料及制剂,科伦药业的大输液,资阳世红生物的猪白细胞干扰素生产线扩建,绵阳金星药业的草分枝杆菌生物制药生产线,绵阳利尔化工的新药辛伐他丁、氨氯地平等中试及产业化开发,成都联邦制药的克拉维酸钾等项目。
四、措施
(一)推动产业链整合,提高产业组织水平
切实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及其若干配套和《四川省工业优势产业整合与发展规划(2005-2010年)》,加大支持力度,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链整合和发展的良性机制。抓好七大重点产业链的整合发展,创造链内科研机构和企业资源整合的平台,以重点企业为龙头,联系上下游配套企业,提高企业的技术管理和经营管理水平,形成专业化、社会化的产业体系。
大力推进以长虹为龙头企业的数字视听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促进成都市和印度软件业协会开展全面合作,建立我国重要的软件产业基地;以国际知名大公司的封装测试项目为基础,推动形成芯片设计、制造为主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以地奥集团、华神集团等为龙头企业,建立中药材产业基地,研发川产道地中药新药,提高中药单体提取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中药现代化优势产业。
加快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力吸引国际知名大公司入驻成都发展,加快其本土化步伐,促进其与省内企业的联合。电子信息产业要重点支持以整机生产以及主要部件生产为主的企业扩大生产和营销规模,通过资产重组、强强联合等方式,迅速发展为大企业。医药产业要以具有知名品牌、开发能力强、上下游带动作用强的企业为主,通过强有力的整合措施,培育一些较大规模的医药企业集团。
切实抓好产业链招商,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电子信息产业以产业基础较好、人才资源较丰富的成都、绵阳等地为重点,围绕集成电路、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下一代互联网、平板显示器件等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加大对国际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医药产业进一步整合产品、技术、市场资源,采取参股、转让经营权、出让股权、兼并重组等方式吸引境内外大公司、大集团投资。鼓励企业走“仿创结合”的路子,到境外建科研、生产、营销基地。
(二)抓好特色园区建设,推动集聚发展
以成德绵高新技术和现代制造业产业带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特色工业集中区为载体,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和医药产业向园区集中,形成集聚发展的优势。抓好国家级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国家信息软件基地、信息安全基地、数字娱乐基地、中药现代化基地等特色工业园的发展;支持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电子元器件产业园建设;加大对国家级绵阳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数字视听产品产业园的支持力度。壮大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区、广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医药产业集群。支持园区建设技术研发及信息化、现代物流中心和产品营销展示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园区档次和水平。
(三)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性技术联盟,鼓励企业进行竞争前的合作研发,支持大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进一步加强以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改造等为主体的产业创新能力和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加快产业的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化步伐,支持自主标准的开发,以企业为主导推进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以技术标准的“国际化”带动产业的国际化,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应用的机制。
梳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组织有关企业高效配置、综合集成科技资源联合开发,将关键、共性技术转化为产业主流技术,逐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关键性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以生产过程信息化、优势产品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电子商务应用为重点,组织实施重点企业信息化专项计划,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联盟的发展,梯次推进企业信息化,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四)拓宽投融资渠道,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认真贯彻实施《四川省企业技术创新条例》,建立起以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和创业投资为支撑、境外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以解决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金颈瓶。省、市(州)财政和有条件的县(市、区)都要适时设立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项目和创新能力建设,促进产业链整合与特色园区的发展。积极争取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争取国家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的风险补贴。
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联动,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等方式直接融资,鼓励重点企业寻求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的性软贷款支持,鼓励企业更多地通过票据融资、贸易融资、保理等多种信用工具融资。
(五)改革完善市场机制,发展各类营销模式
电子信息产业以产业链内龙头重点企业为主体,支持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积极推进综合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宽带信息通信网络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为企业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提高竞争能力创造条件。围绕电子信息产品整机配套,大力推行以网络营销方式为主的各类现代营销模式,加快构建为龙头重点企业服务的区域性物流中心。积极支持和鼓励产业链上协作配套中小企业进入龙头重点企业的供应网络,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的省内配套率。
加快医药流通改革步伐,建立适应市场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现代物流要求的医药流通体系。鼓励医药企业、医药流通企业之间按市场原则相互参股、控股或战略联合,调整产品结构、营销策略和经营方式,拓宽销售渠道,降低交易成本。推动建立“工、商、卫”新型营销联盟,构建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营销平台。支持和鼓励对原辅材料、特别是大宗原辅材料进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积极推动医药流通企业GSP认证,提高代理配送、零售连锁、现代物流配送能力。
(六)落实财政税收优惠,建立完善人才培养吸引机制
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税前抵扣力度,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用。切实贯彻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进口规定范围内的科研和技术开发用品,实行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及创业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
逐步完善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吸引机制,采取持股、技术入股、提高薪酬等更加灵活的吸引国内外专业人才。建立知识产权评估体系,规范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的认证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完善知识产权的转让、抵押、处置制度,保护其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