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显庆岱岳观造像记碑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12:35:06
文档

显庆岱岳观造像记碑

显庆岱岳观造像记碑 显庆六年六月廿二日,敕使东岳先生郭兴真,弟子陈兰茂、杜知古、马知止,奉为皇帝、皇后七日行道,并造素像一躯,二真人夹侍。 【说明】 此碑原立泰山老君堂院内,“”期间移岱庙保存,现存岱庙碑廊。碑立于唐显庆六年(公元661年),为唐高宗以后六帝一后来泰山建醮造像的记事碑。碑座方形,高40厘米。碑身由二石并成,高皆236厘米,厚皆22厘米,左石宽50厘米,右石宽49厘米。顶覆高50厘米的屋脊形石盖,将二碑身束在一起,故称鸳鸯碑或双束碑。铭文刻于碑身四周,每面刻四五层,每层刻l首
推荐度:
导读显庆岱岳观造像记碑 显庆六年六月廿二日,敕使东岳先生郭兴真,弟子陈兰茂、杜知古、马知止,奉为皇帝、皇后七日行道,并造素像一躯,二真人夹侍。 【说明】 此碑原立泰山老君堂院内,“”期间移岱庙保存,现存岱庙碑廊。碑立于唐显庆六年(公元661年),为唐高宗以后六帝一后来泰山建醮造像的记事碑。碑座方形,高40厘米。碑身由二石并成,高皆236厘米,厚皆22厘米,左石宽50厘米,右石宽49厘米。顶覆高50厘米的屋脊形石盖,将二碑身束在一起,故称鸳鸯碑或双束碑。铭文刻于碑身四周,每面刻四五层,每层刻l首


显庆岱岳观造像记碑
 

显庆六年六月廿二日,敕使东岳先生郭兴真,弟子陈兰茂、杜知古、马知止,奉为皇帝、皇后七日行道,并造素像一躯,二真人夹侍。

 

【说明】

 

此碑原立泰山老君堂院内,“”期间移岱庙保存,现存岱庙碑廊。碑立于唐显庆六年(公元661年),为唐高宗以后六帝一后来泰山建醮造像的记事碑。碑座方形,高40厘米。碑身由二石并成,高皆236厘米,厚皆22厘米,左石宽50厘米,右石宽49厘米。顶覆高50厘米的屋脊形石盖,将二碑身束在一起,故称鸳鸯碑或双束碑。铭文刻于碑身四周,每面刻四五层,每层刻l首或2首不等,共刻文30首。其中唐代6帝1后计刻文26首,宋代题名刻辞4首,皆正书。武后则天在位期间共刻6首,其铭文中的“天”作“”,“地”作“”,“人”作“”,“圣”作“”,“年”作“”,“月”作“”或“”,“日”作“乙”,“授”作“”,“初”作“”,凡数字作壹贰叁肆捌玖等。铭文多清词醮章,作功德,言符应,非大雅之作,书法亦非名笔。但其形制特殊,造型别致,所记6帝1后前后130余年建醮造像的情节比较详细,且正史礼志很少记载,实为难得的史料。兹将其余29首刻辞著录于下。

 

仪凤画像记

仪凤三年三月三日,大洞三景法师叶法善等,奉勅于此东岳修斋,设河图大醮。所有镇彩等物,敬造壁画元始天尊、万福天尊两铺。功德既毕,勒石纪年。祗承官、朝散郎、行兖州都督府军事、摄功曹房希圣,祗承官、登仕郎、行兖州都督府录事刘怀□。    

 

【说明】

此铭文刻于北碑东面第二层。仪凤三年,即公元678年。

 

大周天授造像记

大周(天授)二(年),岁次辛卯,二(月)癸卯朔十乙(日)壬子,

金台观主中岳先生马元贞,将弟子杨景(初)、郭希元、内品官杨君尚、欧阳智琮,奉(圣)神皇帝敕,缘大周,令元贞往五岳四渎投龙作功德。元贞于此东岳行道,章醮投龙,作功德一十二乙夜。又奉敕敬造石元始天尊像一铺,并二真人夹侍,永此岱岳观中供养。祗承官、宣德郎、行兖州都督府仓曹参军事李叔度。

 

【说明】

此记刻于南碑东面第一层。天授二年即公元690年,所谓大周,系指武则天废唐而建国号大周,自己即位大周皇帝。

 

万岁通天造像记

大周万岁通(天)贰(年)岁次丁酉,东明观三洞道士孙文亻隽奉(天)册金轮 (圣)神皇帝肆伍乙(日)敕,将侍者姚钦元诣此岳观,祈请行道事毕,敬造石(天)尊像壹躯,并贰真人夹侍。庶兹景福,永集(圣)躬,聊纪其(年),用传不朽。专检校博城县主簿关彦博,录事张则上,护军涂雨钧。

 

    【说明】

    此记刻于北碑东面第一层。万岁通天二年即公元697年。

 

圣历造像记

 

    大周(圣)历元(年),岁次戊戌,腊(月)癸巳朔贰乙(日)甲午,大宏道观主桓道彦、弟子晁自揣,奉敕于此东岳,设金  宝斋河图大醮,漆日行道,两度投龙,遂感庆云三见。□斋醮物,奉为(天)册金轮(圣)神皇帝,敬造等身老君像壹躯,并二真人夹侍。兖州团练使、都虞侯、银青光禄大夫、试卫尉卿、上柱国高晃,兖州团练使押牙、忠武将军、守左武卫大将军、上柱国赵俊,专当官、博城县尉李嘉应。

 

    【说明】

此记在北碑西面第一层。圣历元年即公元698年。    

 

久视斋醮记

 

久视贰年太岁辛丑,正(月)乙卯朔二日丙辰,神都清元观主麻慈力亲承(圣)旨,内赍龙璧、御词、缯帛及香等物,诣此观中斋醮。功毕,伏愿我皇万福,宝业恒隆。敬勒昌龄,冀同砺而不朽。侍者道士麻宏倩。

 

    【说明】

    此记刻于北碑东面第二层。久视二年即公元701年。

           

               马友鹿题诗

早春陪敕使麻先生祭岳,行博城县令马友鹿。

我皇盛文物,造化(天)(地)先。  

鞭挞走神鬼,玉帛礼山川。

忽下玄州使,来游紫洞前。

青羊得处所,白鹤怪时重(年)。  

虔恳飞龙记,昭彰化鸟篇。    

晨风半山中,垆气总云烟。

光抱升中乙(日),霞明五色(天)。  

山横翠微外,  在绿潭边。缇幕灰(初)暧,焚林火欲燃。

(年)光着草树,春色换山泉。

 

伊水来何乙(日),嵩岩去几千。    

山疑小天下,(人)是会神仙。    

叶令乘凫入,浮丘驾鹤旋。

麻姑几(年)岁,叁见海成田。  

 

显庆岱岳观造像记碑拓本局部

 

  

【说明】

    此诗刻在南碑侧第一层,刻于久视二年(公元701年)。

 

长安造像记

    长安元(年)岁次辛丑,十二(月)己亥朔廿三乙辛酉,道士金台观主赵敬同,侍者道士刘守真、王怀亮等,奉十一(月)七乙敕,于此泰山岱岳观灵坛,修金篆宝斋三乙 (日)三夜。又于观侧灵场之所,设五岳一百廿槃醮礼,金龙玉璧并投山讫。又用镇彩纹缯敬造东方玉宝皇上(天)尊一铺,并二真(人)仙童玉女夹侍,□□□□供养。其乙祥风暂息,瑞雪便停,香烟氤氲,乙明朗,神灵降祉吉祥。事毕,故刻石纪时,勒石题日。都检校官、奉议郎、兖州□都督府户曹参军王杲,专当官、宣议郎、行博城县丞公孙杲,专当斋并检校像官、博城县主簿、登仕郎董仁智。

 

    【说明】

    此记刻于南碑东面第二层。长安元年即公元701年。

 

长安斋醮记

    大周长安四年岁次甲辰玖(月)甲申朔捌乙 (日)辛卯,敕使内供奉、襄州神武县云表观主、玄都大洞叁景弟子中岳先生周元度,并将弟子贰(人),金州西城县玄宫观道士梁悟元,奉叁贰拾玖乙敕令,自于名山大川投龙璧,修无上高元金元玉清九转金房度命斋叁乙叁夜行道,陈设醮礼,用能埊(天地)清和,风云静默,神灵效祉,表(圣)寿之无穷者也。专当官、朝散郎、行参军、墩煌张浚并书。专当官、文林郎、守博城县主簿韩仁忠,专当官、宣德郎、行□□□刘元机。

 

【说明】    

此记刻于北碑西面第二层。长安四年即公元704年)。

 

长安造像写经记

    大周长安四(年)岁次甲辰,十一(月)癸未朔十五乙 (日)丁酉,大宏道观威仪师那虚应,法师阮孝波,承议郎、行宫□丞刘怀哲、邵□□等,奉敕于东岳岱岳观中,建金箓大醮四十九乙行道,设醮奏章投龙荐璧,以本命镇彩物,奉为皇帝敬造石玉宝皇上(天)尊一铺十事,并壁画天尊一铺十三事,敬写本际经一部,度(人)经十卷。以兹功德,奉福(圣)躬。其(月)四乙 (日)以前行道之时,忽见日彩扬光,加以抱戴,俄顷之际,云色稍殊,遂有紫霞,间起黄云顿兴,遍覆坛场,并成舆盖。睹斯嘉瑞,敢不书之。斋醮既终,勒文于石。专当官、宣德郎、行兖州都督府参军事王处广,专当官、岳令刘元机,专当官、守博城县主簿韩仁忠,岱岳观主伦虚白。

 

    【说明】

此记刻于北碑东面第三层。    

 

神龙造像记

大唐神龙元年,岁次乙巳,三月庚辰朔廿八日丁未,大宏道观法师阮孝波、道士刘思礼、品官杨嘉福、李立本等,奉敕于岱岳观建金篆宝斋四十九人九日九夜行道,并设醮投龙。功德既毕,以本命镇彩等物,奉为皇帝、皇后,敬造石元真万福天尊像一铺。给事郎、试太子中允刘秀良书。

 

    【说明】

    此记刻于南碑东面第三层。神龙元年即公元705年。

 

景龙造像记并颂

    大唐景龙二年,岁在戊申,二月甲子朔十二日乙亥,大龙兴观□□□□□,奉敕往东岳陈章醮,荐龙璧,以其月廿七日辛卯,于岱岳观并□□□□□设金箓行道九日九夜,烧香燃灯□□,并设五岳名山河图等醮□三座。功德事毕,奉用本命纹缯及余镇彩,敬造镇国□□□铺。□□皇猷永固,与灵岳而恒安,国祚长隆,等玄都而自久。朝议郎、行兖州□□□军事王干,朝散郎、行兖州都督府参军□□,上柱国、兼真安乐公主府□□□□,乾封县令、上柱国张怀贞,儒林郎、行乾封县主簿、骑都尉韩仁忠等,恭承睿旨,沐浴身心,虔拜灵坛,勤亦至矣。稽首无上而为之颂曰:

泰山岩岩兮凌紫氛,中有群仙兮乘白云。    

陈金荐璧兮□□□,□□□□□□□□。    

 

【说明】

    此记在南碑东面第四层。景龙二年即公元708年。

 

景龙斋醮记

    大唐景龙三年,岁次己酉,三月戊午朔十九日景子奉敕令,虢州龙兴观主杜太素、蒲州丹崖观监斋吕皓仙、京景龙观大德曹正一等三人,于此泰山岱岳观建金箓大斋,报赛前恩,济兖等州大德四十九人七日七夜转经行道,设河图大醮,更祈后福,以申告请。七日之中,遂呈四瑞。白鹤腾辉,拂霞庄而矫色;黄云覆彩,映岩穴以通光。丝雨飞祯,家示九年之蓄;乌曦抱戴,寿延千载之君。纪时日于青郊,勤奇工于翠珉。夹绮像一铺十一事,二圣本命彩修造。户曹卢延□,县令张怀贞,主簿韩仁忠。

 

    【说明】

    此记刻于南碑东面第一层。景龙三年即公元709年。

 

道士杨太希烧香刻辞

景云二年六月二十三日,皇帝敬凭太清观道士杨太希,于名山斫烧香供养。惟灵蕴秘凝真,含幽综妙,类高曼之亭育,同厚载之陶钧。蓄泄烟云,蔽亏日月,五芝标秀,八桂流芳。翠岭万寻,青溪千仞。蚬裳戾止,恒为碧落之庭;、鹤驾来游,即是玉京之域。百祥覃于远迩,五福被于黎元,往帝所以驰心,前王由其载想。朕恭膺宝位,嗣守昌图,恐百姓之不宁,虑八方之未泰。式陈香荐,用表深忠,实冀明灵,降兹休祉。所愿从兹以后,浃宇常安;朕躬男女六姻,永保如山之寿;国朝官僚万姓,长符击壤之欢;鸟鱼遂性于飞沉,夷狄归心于边徼。实希灵鉴,用副翘诚,今因炼师遣此不悉。

 

【说明】

 此段文字系睿宗皇帝手敕,刻于南碑西面第二层。文中提到“恐百姓之不宁,虑八方之未泰”,“朕躬男女六姻,永保如山之寿,国朝官僚万姓,长符击壤之欢”等,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当时韦氏反逆,中宗被弑,且倦倦及于官僚百姓。故此文词旨悱恻,较之其他饰美之词大不相同。

 

景云斋醮记

 大唐景云二年,岁次辛亥,八月癸卯朔十四日景辰,蒲州丹崖观上坐吕皓仙,奉今年闰六月十九日敕,往东岳及莱州东海投龙,并道次灵迹修功德,将弟子二人,蒲州灵仙观道士杜含光,丹崖观道士王元度,道士孙藏晖,于此三日三夜四十九人金箓行道,设斋醮并投龙□□□。朝议郎、行仓曹参军陆大鹣,朝议郎、行兵曹参军高圾,通直郎、行参军袁干时,宣义郎、行瑕邱县丞裴遇等,奉都督齐国公崔处分,令此起居吕尊师。时属仲秋,谨题斯记。

 

【说明】

此记刻于北碑西面第三层。景云二年即公元711年。

 

开元兴造记

岁□月,我皇有意于神仙,敕使正议大夫、内给事梁思陀、寺伯俱元明等,与道士任无名,于东岳泰山投龙合练,宠以紫缚,送以绀钱,皇皇焉,济济焉,乘传而来矣。都督韦君,仰祗帝命,远挹使车,爰择干明,式经构葺。朝议郎、行功曹盖寡疑,宣德郎、行参军李烈,恭行君命,届岱岭,因泰山之木,用近土之人,凿碧岩,垒丹灶,列星柱,亘虹梁,匠无宿舂,农不下垄,尝未浃日,厥功已成,栋宇以来,莫筹其速。乾封主簿赵春,持剧务以应诺,总群事而趋走,恪勤不懈,不遑自宁。息徒庀工,刻词贞石。于时开元八年,岁次庚申,七月壬子朔廿日辛未,毕此工也。瑕邱尉摄此县卢昊。

 

【说明】

此记刻于南碑西面第三层。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刻。

 

开元修斋记

开元十九年十一月,都大宏道观主张游雾,京景龙观大德杨琬□□□□,于此修斋三日三夜。专当官、朝散郎、曲阜主簿上官宾,登仕郎、乾封县尉王去非。

 

【说明】

此记刻于南碑西面第二层。    

 

敕使胡寂等题名

开元二十年二月□日,敕使内侍省内谒者监胡寂,判官掖庭局监作宁君爱,□上骑都尉王元湛,专知官、登仕郎、行乾封县尉王去非。

 

【说明】

此记刻于南碑西面第四层,左读。开元二十年即公元732年。

 

大历斋醮记

大唐大历七年太岁壬子,正月癸未朔二十三日乙巳,奉敕于岱岳观修金录斋醮,及于瑶池投告事毕,故题记。修功德中使内侍魏成信,判官、文林郎、守内府丞刘元载,判官、掖庭局丞杨彦镶,小使、掖庭局丞魏贵珍,使内供奉、道士申升元,使翰林供奉、道士王端静,山人王昌宇,弟子道士李日荣,骆真运大叔法澄,行官陈□同,勾当官、朝议郎、乾封县尉郭谬,专知斋醮检校官、朝议郎、行兖州参军王楚典,李□晟,张守琏,行官郭元光,刘仙蚬。大历七年正月廿三日检□文乘记。  

  

【说明】

此记刻于北碑西面第四层。大历七年即公元772年。

 

刘难陀等题名

乾封县令刘难陀,守郓州县丞、权知岱岳令毕从劝,羊希俊,天师下行官边阿秀,张友朝,大道弟子郑仙芝,岱岳观主、道士赵昌元,使下行刘伯川,石□,潘仙观、万岁观主、道士□□□,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弟子□□微,真君庙院主、检校道门道士卜皓然,岱岳观三洞法师尹澹□。

 

【说明】

此题名刻于北碑侧第三层。    

 

大历造像记

大历八年,岁次癸丑,九月癸酉朔廿八日庚子,修功德中使、正议大夫、守内侍□内侍、员外同正员、上柱国魏诚信,判员、文林郎、守内府丞刘元信,小使、文林郎、守掖庭局丞魏贵珍,内供奉道士申升元,翰林供奉、道士王端静等,奉八年六□□日敕,于东岳修金箓行道七日七夜,及(以下缺九字)高宗、玄宗修封纪号,□□并造碑楼六所,并因此记。专知官、昭武校尉、左金吾卫□□□,专知检校醮祭官、文林郎、兖州瑕邱县尉□□,同检校官、宣义郎、行乾封县尉□□□,承奉郎、守乾封县令刘难陀,上柱国□□□,山人刘日济,山人王昌宇,随使修碑□□□。

 

【说明】

此记在北碑东面第四层,左读。大历八年即公元773年。

 

王圆等题名

淄州刺史王圆,□□□冯殉,山人王昌宇,大历十四年二月廿七日同登泰岳。时真君道士卜皓然、万岁道士郭子微,各携荼果相候于回马岭,因憩于王母池,登临之兴无所不至。驱使官乐瑰题记。

 

【说明】

此题记刻于南碑西面第四层。文中以“荼”为茶,古时“茶”、“茶”本是一字,梁以后始有“茶”字,故此文仍以“荼”为“茶”。

 

敬謇等题名

平卢淄青度支判官、中大夫、检校尚书、工部郎中、兼侍御史敬謇,节度押牙、中大夫、试殿中监冯殉,文林郎、守兖州府兵曹参军田浩,朝散大夫、行任城县令、权知乾封县令杨序,节度驱使官、朝散郎、试光禄寺主簿明干,文林郎、任城县尉高锽,山人吕滔。唐建中元年二月二十九日,登岱岳,因访瑶池,故志之。

 

【说明】

此题名刻于南碑侧第二层。建中元年即公元780年。

 

建中祭岳题名

鸿胪□□□偃□,祭岳使驱使官左□,率府兵曹参军□门下令□□奭,节度逐要官、太□事舍人郭□,山人王昌寓,左金吾曹参军□□,太常卿李□超,祭岳使给□□□亚献,观察□□□终献,礼部□□□侍御史、兖州刺史□□节度押牙、殿中侍□□节度都游奕使□□事□□济南□□兖州司马高萧,团练判官前章□□。建中元年(以下缺数字)。

 

【说明】

此题名刻于北碑及南碑西面第五层,字多剥落。

 

公孙杲题诗

五言赠诸法师宣义郎、行博城县丞公孙杲。

驾鹤排玄雾,乘鸾入紫烟。    

凌晨味潭菊,薄暮玩峰莲。    

玉叶低梁下,金飗列窗前。    

啸傲云霞际,留情鳞羽年。    

大历七年五月。

 

【说明】

此诗刻于北碑侧第二层。

 

任要等祭岳题名并诗    

检校尚书、驾部郎中、使持节都督兖州诸军事、兼兖州刺史、侍御史、充本州团练使任要,贞元十四年正月十一日立春祭岳,遂登太平顶宿。其年十二月廿一日立春再来致祭,茶宴于兹。同游诗客京兆韦洪,押牙王迁运,乾封县令王怦,尉邵程,岳令元宾,造车十将程日升后到续题。

 

腊月中,与韦户曹游发生洞,徘徊之际,见双白蝙蝠一二飞灵洞,时多异之,同为□号:

 

山翠幂灵洞,洞深玄想微。   

一双自蝙蝠,三度向明飞。    

虽言有两翅,了自无毛衣。    

若非饱石髓,那得凌□□。    

偶见归堪说,殊胜不见归。    

任要

欲验发生洞,先开冰雪行。    

窥临见二翼,色素飞无声。    

状类白蝙蝠,幽感腾化精。    

应加五马来,启蛰游春荣。    

露冕□之久,鸣驺还慰情。    

韦洪

 

【说明】

此题名及诗刻于南碑东面第三层和第四层。清道光《泰山志》称,任要等题名及诗刻于贞元十四年正月,从其内容分析,此题名及诗当刻于贞元十四年十二月,《泰山志》所载有误。

 

宋禧题名

转运使、尚书工部郎中宋禧,因巡历游岱岳观。皇祜四年三月二十有二日题。时奉符宰、殿省丞张周偕行。

 

【说明】

此题名刻于双束碑顶盖东面,已残缺。

 

李陟题名

州从事李陟,因干事至邑,率巡山供奉何怀智、前巡山侍禁李安龚、邱簿胡稷臣、符离进士张淑屡游。时皇祐壬辰岁仲夏月十有十日,李陟题石,观主王归德,道正李若清。    

 

【说明】

此题名刻于双束碑顶盖南面。

 

董元康题名

长清董元康权宰奉高,受代将归,同王彦文游。政和胃午重九日,崇道继至。

 

【说明】

此题名在双束碑北侧第一层,左读。

 

高季良等题名

徂徕山人高季良,岱岳山人王宇,渤海高晖,岱岳观上座董太虚,岱岳寺主良素。    

 

【说明】

此题名刻于双束碑北侧第二层,无年月可考,与董元康题名相类,故录于此。

文档

显庆岱岳观造像记碑

显庆岱岳观造像记碑 显庆六年六月廿二日,敕使东岳先生郭兴真,弟子陈兰茂、杜知古、马知止,奉为皇帝、皇后七日行道,并造素像一躯,二真人夹侍。 【说明】 此碑原立泰山老君堂院内,“”期间移岱庙保存,现存岱庙碑廊。碑立于唐显庆六年(公元661年),为唐高宗以后六帝一后来泰山建醮造像的记事碑。碑座方形,高40厘米。碑身由二石并成,高皆236厘米,厚皆22厘米,左石宽50厘米,右石宽49厘米。顶覆高50厘米的屋脊形石盖,将二碑身束在一起,故称鸳鸯碑或双束碑。铭文刻于碑身四周,每面刻四五层,每层刻l首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