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17:24:36
文档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

新安县富安煤业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煤炭资源整合技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报送单位:新安县富安煤业有限公司编制单位:中煤国际工程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二00六年十一月1总则1.1环评任务的由来根据河南省煤炭铝土矿资源整合领导小组办公室文件,豫资源整合办[2005]2号文“关于对洛阳市煤矿资源整合初步实施方案的批复”,新安县富安煤矿和新安县桂田煤矿整合为一个矿井,更名为新安县富安煤业有限公司。富安煤矿和桂田煤矿位于新安煤田普士山井田浅部,均采用一对煤层顶板穿层斜井开拓,主采二1煤,原生产能力0.06
推荐度:
导读新安县富安煤业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煤炭资源整合技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报送单位:新安县富安煤业有限公司编制单位:中煤国际工程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二00六年十一月1总则1.1环评任务的由来根据河南省煤炭铝土矿资源整合领导小组办公室文件,豫资源整合办[2005]2号文“关于对洛阳市煤矿资源整合初步实施方案的批复”,新安县富安煤矿和新安县桂田煤矿整合为一个矿井,更名为新安县富安煤业有限公司。富安煤矿和桂田煤矿位于新安煤田普士山井田浅部,均采用一对煤层顶板穿层斜井开拓,主采二1煤,原生产能力0.06


新安县富安煤业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煤炭资源整合技改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 

报送单位:新安县富安煤业有限公司

编制单位:中煤国际工程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

二00六年十一月

1总则

1.1环评任务的由来

根据河南省煤炭铝土矿资源整合领导小组办公室文件,豫资源整合办[2005]2号文“关于对洛阳市煤矿资源整合初步实施方案的批复”,新安县富安煤矿和新安县桂田煤矿整合为一个矿井,更名为新安县富安煤业有限公司。富安煤矿和桂田煤矿位于新安煤田普士山井田浅部,均采用一对煤层顶板穿层斜井开拓,主采二1煤,原生产能力0.06Mt/a,两矿井边界为李村断层。根据河南省煤炭资源整合的要求,该矿生产能力需达到0.15 Mt/a。 

桂田煤矿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并且自2003年以来因井下透水淹井停产至今(目前静止水位标高+256m,采空区积水量约30.6万吨),目前剩余的可采储量均在水淹区以下,因此桂田煤矿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不宜进行开采活动,本次技改工程只对富安煤矿进行了技术改造设计。

技术改造后富安煤业有限公司采用一立两斜单水平下山开拓方式,新上一条立井作为主井,原富安煤矿副斜井作为风井,原富安煤矿主井作为安全出口井。主井落底于+93m水平(二1煤层顶板),运输大巷布置在+93m标高,单水平下山开拓,布置两条下山,一次做到井田下部边界,形成排水系统。配备1个回采工作面,2个掘进工作面。整合后弃用原来的工业广场,采用新的工业广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令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的有关规定,该建设项目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为此,新安县富安煤业有限公司于2006年10月委托中煤国际工程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进行该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接受委托后,我院立即组织有关环评人员赴现场进行实地踏勘,对评价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工业企业及村庄和人口情况进行了解,收集了当地水文、地质和气象等资料,编制完成了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

1.2评价目的

本次评价将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环境现状监测,试验和类比调查,力求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本项目对环境的影响。针对煤炭地下开采的特点,对可能产生的各种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针对本项目对环境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可逆影响和不可逆影响、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开展全面评价,并对污染总量进行分析。按照环境保护目标的要求,从环保角度论证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并对可研中提出的环境措施进行分析论证。根据评价结论,提出科学、经济、合理、可行的环保措施,为决策部门和建设设计提供依据。

1.3评价依据

1.3.1任务依据

新安县富安煤业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原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委托书,2006年10月。

1.3.2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19.12.26);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

(3)《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1996.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7.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

(6)《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4月修订);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10.1);

(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10);

(9)《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6);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86.3);

(11)253号文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

(12)国发【2000】38号《全国生态保护纲要》;

(13)《关于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函【1998】5号)(1998.1);

(1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国家环保总局15号令(2002.10.13);

(15)《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规划》(2001);

(16)《煤炭工业“十五”规划》;

(17)国土资发【1999】36号“关于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

(18)环发【2002】26号《燃煤二氧化硫污染防治技术》;

(19)环发【2004】24号《关于加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意见》;

(20)《河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

1.3.3评价技术规范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T2.1-93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T2.2-93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T2.4-1995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HJ/T2.3-93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

(6)《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2004

1.3.4项目依据

《新安县富安煤业有限公司技术改造初步设计(说明书)》(郑州煤炭工业(集团)设计有限公司,2006年5月)。

1.4评价标准

1.4.1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其修改单(环发[2001] 1号)二级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1、2类标准

1.4.2污染物排放标准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Ⅱ时段二类区标准

《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表2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Ⅰ类标准(老工业场地)、Ⅱ类标准(新工业场地)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

《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Ⅰ类标准

《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表5

1.5控制污染和环境保护目标

1.5.1控制污染

根据本项目及其周围环境特点,本次评价控制污染的主要目标是:锅炉废气污染物排放达到《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Ⅱ时段二类区标准;矿井水与生活污水排放达到《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表2;工业场界噪声达到《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Ⅰ类标准(老工业场地)、Ⅱ类标准(新工业场地)。同时,根据该项目的特点控制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储煤场与矸石场扬尘污染及资源开发可能引起的地表沉陷等。

1.5.2环境保护目标

矿区周围无自然景观、风景名胜、人文景观、历史遗迹等保护设施,也无重要社区,确定环境保护目标为场地周围的村庄、河流、周边浅层地下水、评价区内自然和人工植被。评价区内的村庄主要有李村、晁庄、郭庄、荒坡等,环境空气保护级别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其修改单(环发[2001] 1号)二级,声环境保护级别为《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1、2类,本工程的纳污水体为涧河支流磁河,其地表水保护级别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

1.6评价工作等级

1.6.1环境空气

本项目所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为烟尘、SO2等,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T2.2-93)关于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原则和计算方法,经初步工程分析,对环境空气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判别结果见表1-1。

表1-1      环境空气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判别

项目烟尘SO2

备注
采暖期排放量(t/h)

0.0004570.002821.烟尘采用GB3095-82二级标准任何一次浓度限值。

2. SO2执行GB3095-1996二级标准一小时平均浓度限值。

标准限值(mg/m3)

1.00.4
等标排放量(Pi,m3/h)

4.57×105

7.05×106

等标排放量范围Pi<2.5×108

评价等级三级
结合本项目工程区周围环境敏感点分布稀疏、分散及新工业场地周围无其他工业污染源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将环境空气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为三级。

1.6.2水环境

该项目所排污水主要是矿井水与生活污水,其特点为污水排放量大(矿井正常排水量123 m3/h,最大为369m3/h),但水质简单,矿井排水与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流经自然冲沟流入磁河,最终汇入涧河。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HJ/T2.3-93)关于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原则,结合本项目特点及工程区周围水环境特点,将本次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定为三级。

1.6.3声环境

本项目地处丘陵区,居民居住分散、稀少,原有居民经协调后都搬到离工业场地较远的地方,据调查,离新工业广场最近的晁庄也有410m,其余的居民区均距新工业场地在500m以上,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T2.4-1995)关于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原则,结合本项目工程区周围环境敏感点的分布情况综合考虑,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为三级。

1.6.4生态环境

根据本工程及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初步分析,本项目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造成局部(新工业场地)植被破坏及水土流失加剧;生产期由原煤开采所引起的地表变形对生态环境亦会造成局部的短暂不利影响。工程影响范围约1.88km2,小于20km2,并且评价区没有珍稀动植物,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中关于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原则,确定本次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1.7评价重点及范围

1.7.1评价重点

根据煤矿工程的特殊性,本次评价以煤炭开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主线,以工程建设、矿井开采所引起的地表沉陷及煤矿、矸石堆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矿井疏干开采对水环境的影响为评价重点,对废气排放、生产噪声等对环境的影响做一般性分析。

1.7.2评价范围

环境空气:以新工业场地为中心,以东西向为主轴,南北向为副轴,取边长4km的正方形,总评价范围为16km2。

地表水:煤矿污水冲沟汇入磁河口上游100m至冲沟汇入磁河口下游600m。

地下水:评价范围为全井田,重点是井田范围内李村的井水、工业场地的地下水。

声环境:以新、老工业场地边界外100m为限,兼顾周围敏感点。

生态环境:自新、老矿井井田边界向外延伸1km,面积约11.36 km2。

2建设项目概况及周围环境简况

2.1建设项目概况

2.1.1项目概况

建设项目名称:新安县富安煤业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煤炭资源整合技改项目;

项目建设地点:河南省新安县南李村乡,项目地理位置见图2-1;

项目建设性质:技改;

项目建设规模:矿井生产能力为15万吨/年;

项目总投资:2038.95万元;

项目建设期:12月;

项目服务年限:6.3年。

2.1.2矿山开发现状

新安县富安煤业有限公司由原有新安县富安煤矿和新安县桂田煤矿整合而成。富安煤矿和桂田煤矿位于新安煤田普士山井田浅部,均采用一对煤层顶板穿层斜井开拓,主采二1煤,原生产能力0.06Mt/a,两矿井边界为李村断层。根据河南省煤炭资源整合的要求,该矿整合后生产能力需达到0.15 Mt/a。

桂田煤矿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并且自2003年以来因井下透水淹井停产至今(目前静止水位标高+256m,采空区积水量约30.6万吨),目前剩余的可采储量均在水淹区以下,因此桂田煤矿在目前的技术条

             图2-1 富安煤业有限公司交通位置图        比例:1:80万

件下不宜进行开采活动。

富安煤矿位于整合后矿区的北部,1998年10月筹建,2000年12月投产,开采二1煤层,原设计生产能力3万吨/年。2001年7月经技术改造,生产能力达到6万吨/年。原矿区面积0.3526km2。2003年9月,该矿申请煤层深部扩界,并获批准,扩界面积0.11km2。

富安煤矿采用一对煤层顶板穿层斜井片盘式开拓,主、副斜井口位于井田东部边界,主井斜长0m,坡度平均21°(井口以下240m为28°)。主斜井装备单码1.3吨矿车串车提升,铺设18kg道轨,井口装备2JT1600/824绞车,功率95kW。副井斜长850m,坡度21°(井口以下230m为28°),装备单码1吨矿车串车提升,铺设18kg道轨,井口装备JT1000/800绞车,功率45kW。通风方式为并列抽出式,主井进风,副井回风,副井口装备两台BK54-4-NO.10轴流风机,功率15kW。主井与风井间距38.7m。矿井采用双回路供电,一回路引自李村变电所李铁线(10kV),另一回路引自李村变电所江南联线(10kV)。

富安煤矿深部2003年扩界0.11km2,本次资源整合又扩充0.484km2,扩界垂深约130m。

2.1.3技改项目组成

富安煤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整合技改项目以原富安矿为主,桂田煤矿关闭。技改项目充分利用原富安煤矿的已有井筒,原主斜井作为安全出口,副井保留继续使用,作为风井,技改项目组成见表2-1。 

技改后,矿井主要建设工程见表2-2。

表2-1  富安煤业有限公司整合前后项目组成表

序号矿名整合前工程内容整合后利用情况备注
1桂田煤矿主斜井封闭已闭井
副斜井封闭
2富安煤矿主斜井保留主要用作安全出口
副井保留回风用
新上主立井提煤、运料、上下人员、运矸

表2-2  矿井整合后工程项目组成表

序号类别工程组成工程内容备注
1主体工程井筒

工程

主立井井筒深度308m,净直径4.5m,装备双码1吨罐笼,配备GKT2×2.5×1.2-11.5型绞车。

安全出口井(原主井)井筒长度为910m,料石砌碹或木棚支护,原有2JT1600/824绞车留用,用于两条斜井的维修。

斜风井(原副井)井筒长度为882m,料石砌碹,备有行人台阶。
井下工程巷道硐室总长度3382m,掘进体积为25157m3

新建
井底车场设有主井煤仓、变电所、主排水泵房、井底水仓、调度室、爆破材料库、消防材料库、机车修理硐室等。新建或改造
2辅助工程坑木加工房、材料库、机修车间、消防材料库、油脂库、器材库、主井绞车房、副井绞车房(已有)、风井绞车房、空气加热室充分利用原有的的设施
4储运工程矸石场、储煤场、排水沟、砖砌围墙
5行政福利设施浴室等联合建筑、办公室、食堂、单身宿舍、招待所、探亲房等
6主要环保工程矿井水处理采用斜管沉淀池处理,处理能力为200m3/h

新建
生活污水处理生活污水产生量为101m3/d,采用1台埋地式污水处理设备生化处理处理能力为10m3/h

锅炉烟气处理2台2t锅炉,使用旋流板脱硫除尘器

新建
2.1.4 矿井概况

2.1.4.1矿井境界及储量

井田东西(倾斜)长度390~2139m,南北(走向)长度1708~378m,面积约1.88km2,主采二1煤层,煤层底板标高为+320m~-370m。

矿井采矿许可证批准的范围由15个坐标点圈定,各拐点坐标如表2-3所示:

表2-3      富安煤业有限公司矿区范围拐点坐标一览表

点号X坐标

Y坐标

点号X坐标

Y坐标

1、

3839324376042939、

383823037602925
2、

38394103760428610、

383885837604656
3、

38394743760403411、

3836637604619
4、

38394403760352712、

383912237604757
5、

38395783760342613、

383925237604708
6、

38392923760295714、

383923837604528
7、

38399143760284615、

383941837604470
8、

383970037602500
储量依据的是河南省地质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调查大队提交的《新安县富安煤业有限公司二1煤层资源储量核查报告》(2005年10月),经核查富安煤业有限公司煤矿范围内煤炭资源储量为498万t,其中动用(111b)46万t,保有煤炭资源储量为452万t ,保有资源储量中(111b)为143万t,(333)为309万t。

2.1.4.2总平面布置图

总图平面布置的原则:尽量利用原有建筑物,减少投资;满足生产使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简化生产系统,便于使用、管理。

本次改扩建设计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场地以及地面房屋、设施,通过改造,使该工业场地满足矿井扩建后生产、生活的需要,并尽量缩小新主井工业场地,使之占压煤柱最小。目前老工业场地面积0.0134km2, 本次改扩建新增主井工业场地0.0204km2。  

主副井天轮架为钢结构,主副井井口房等为砖混结构。绞车房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变电所、空气加热室、水泵房、锅炉房、器材库及机修车间等应尽量为混合结构。主井煤场区四周为片石挡墙砌筑,墙高6m。碎石硬化后作为煤场与临时矸石场区。矿井的厂房辅助建筑如表2-4所示,行政公共建筑面积如表2-5所示。

具体布置详见图2-2、图2-3。

表2-4  矿井辅助厂库房建筑面积表

序号项目名称采用指标(m2)

计算面积(m2)

实际面积(m2)

应增加面积(m2)

备 注

1车库0.15Mt/a2000200新建
2器材库0.15Mt/a3000300新建
3消防材料库0.15Mt/a24024新建
4油脂库0.15Mt/a30030新建
5坑木加工房0.15Mt/a90090新建
6机修车间0.15Mt/a3000300新建
7炸药雷管库40400原有
8锅炉房80080新建
9风机房及值班室35350原有
10变电所72072新建
11主井绞车房2160216新建
12井口房44044新建
13空气加热室30030新建
14井上下消防、降尘、水池300m3

0300m3

新建
15生活水池50m3

050m3

新建
16水泵房30030新建
17沉淀池70m3/h

070m3/h

新建
18水外理间80080新建
19合计751496
表2-5     行政公共建筑面积表

序号项目名称计算

人数

采用指标

(m2)

计算面积(m2)

现有面积

(m2)

应增加面积(m2)

备注
1办公楼3030.8m2/n

2420242三者联建
2培训中心3030.5 m2/n

1520152
3招待所3030.2m2/n

61061
4任务交待室3030.6m2/n

1820182新建
5浴室、更衣室及矿灯房3031.3m2/n

3940394与灯房联建
6矿灯房3030.3m2/n

91091新建
7职工食堂(与文化娱乐联建)3030.65m2/n

1970197新建
备注:n—原煤生产在籍人员

2.1.4.3场内地面运输

本矿井场内运输采用公路运输和窄轨铁路运输两种方式。

(1)公路运输:场外材料及场内煤炭用汽车运入、运出工业场地。场区内道路为碎石路面,路面宽6.0m,最小拐弯半径为6.0m。

(2)窄轨铁路运输:主井为混合提升,主要提升煤与人员、矸石、材料。矿井所需下井材料及设备运至主井装矿车下井,铁路轨距为600mm,钢轨15kg/m,轨枕1500根/km。主井区铺设窄轨总长340m。主井煤炭提至井口车场后,经翻煤架卸至煤场。

2.1.4.4劳动定员、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制度

矿井全员工效为1.5t/工,生产工人工效1.67t/工,全矿井在籍总人数为333人。具体劳动定员及劳动生产率指标见表2-6和表2-7所示。

矿井年工作日为330天,工作制度采用“三、八制”,两班生产、一班检查维修。

表2-6 劳动定员表

序号人员类别出勤人数在籍系数在籍人数
一班二班三班合计
原煤生产人员1119594296300
原煤生产工人989191280280
1井下工人7878782341234
其中:采掘工人4848481441144
采煤工人3636361081108
2地面工人2013437137
管理人员13432020
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1155
服务人员13872727
其他人员22266
全矿井合计333
表2-7     劳动生产率指标

项目单位指标
矿井年工作日330
矿井年产量Mt/a0.15
矿井日产量t/日

455
回采煤比例0.9
全员工效t/工日

1.5
生产工人工效t/工日

1.67
井下工人工效t/工日

2.14
采掘工人工效t/工日

3.47
回采工人工效t/工日

4.63
2.1.5现有工程概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2.1.5.1现有工程概况

富安煤矿目前正处于整合期,已经停止生产,原工业场地副斜井作为风井,主井作为安全出口井。新工业广场在老工业广场西南方向约500m处,目前正在施工。计划在新工业广场建一条立井作为将来生产用主井,主井落底于+93m水平(二1煤层顶板),运输大巷布置在+93m标高,单水平下山开拓,布置两条下山,一次做到井田下部边界,形成排水系统。配备一个回采工作面,两个掘进工作面。

新工业广场除主井建设外,地面建筑目前正在施工中。新工业广场地处新宜公路和村村通公路之间,交通便利,不用再修建新的运煤道路。

2.1.5.2现有工程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原桂田煤矿2003年已经闭矿,对周围的环境影响较小;富安煤矿处于停产中,新工业广场的地面建筑正在施工中,主井建设还没有动工。因此,目前对环境的主要影响在于建筑施工期的噪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及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对大气有影响的扬尘、粉尘等污染物。

2.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简况

2.2.1自然环境

2.2.1.1地形地貌

根据地貌形态,富安煤矿井田及其周边地貌类型分别为剥蚀低山黄土丘陵和冲积河谷平原。其中:

剥蚀低山黄土丘陵:分布在井田内的大部分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逐渐降低趋势,海拔标高365~460m,相对高差95m,属低山丘陵区;大部分地表被第四系中更新统亚粘土所覆盖,西部出露有小面积的二叠系砂岩和页岩,中部出露有多处三叠系砂岩、页岩。地形坡度10~40°,冲沟较为发育,沟宽20~150m,呈“U”型,沟壁较陡,最大切割深度达15m;丘陵地带植被贫乏。

冲积河谷平原:分布在井田西南角,面积很小,河床为第四系全新统卵砾石组成,河漫滩为全新统亚砂土、亚粘土。河谷宽500~1000m,河床宽100~200m,陡坎高约1~3m,发育有宽80~200m的一级阶地。

2.2.1.2地质构造

该矿区位于新安煤田普士山井田浅部,井田地层属华北地层区渑池-确山小区,本区揭出露地层从老到新有: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第三系、第四系。具体包括寒武系上统固山组、石炭系上统本溪组、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迭系下统山西组、二迭系下统下石盒子组、二迭系上统上石盒子组、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其中二迭系下统山西组、二迭系下统下石盒子组和二迭系上统上石盒子组为主要含煤地层。

本井田位于新安煤田普士山井田浅部,地质构造简单,为一平缓的单斜构造。地层走向188~333°,倾向278~243°,倾角12~35°。据生产巷道揭露情况,矿区内部小皱曲较发育。富安煤矿南部边界为李村断层,区外北西部发育有普士山断层。桂田煤矿南部发育有青石山断层。2004年山西煤田地质勘探114队利用直流电测法勘探时发现桂田矿中部存在一条规模较大断层。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属五级地震区,震中烈度为Ⅵ~Ⅶ度。

2.2.1.3工程地质

本井田工业场地位于第四系冲积成因形成的粉土、粉质粘土和碎石土层,以及二叠系砂质泥岩地层,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现状条件下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危险性小。井田伪顶为炭质泥岩、黑色泥岩,有时为灰黑色粉砂质泥岩。直接顶为大占砂岩。底板为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或细砂岩。

2.2.1.4水文地质

含水层包括奥陶系灰岩含水层、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灰岩含水层、二迭系山西组砂岩含水层、下石盒组砂岩含水层、第三系含水层和第四系含水层;隔水层包括石炭系上统本溪组隔水层、石炭系太原组中段隔水层、二1煤层底板隔水层、二1煤层顶板隔水层和下石盒子组隔水层。

2.2.1.5水文气象

(1)水文

井田内河流属涧河水系。据调查,井田内无大河流,多为季节性山间溪流。

涧河发源于陕西观音堂镇段岩村马头山东麓,流经本井田西南端,在洛阳市兴隆寨注入洛河。据涧河新安站水文观测资料,涧河最大洪流量1446.5m3/s(1958年),最小流量0.1 m3/s(1981年)。

(2)气象、气候特征

新安县属于北暖温带性季风气候区。据当地气象站观测统计资料,该区年平均降雨量为598~670.1mm,集中于7、8、9三个月,占全年降雨量的50%左右,年平均蒸发量为1866.2~2571.1mm,多年平均降雨量2.4mm,多年平均蒸发量2093mm;年平均气温14.1℃,历年最高气温44℃,最低气温-17℃,霜期年平均142.6天,最大冻土深度18cm。由于地形影响,春冬两季以西风、西北风为主,夏秋两季以东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为2.73m/s,最大风速19 m/s。

本井田区内农业生产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干旱少雨等气象灾害是当地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已成为制约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2.2.2社会环境

2.2.2.1区域社会经济

新安县地处豫西丘陵山区,受自然条件制约,农业基础条件薄弱。区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矿种主要有煤、铁、硫铁、铝土及耐火粘土、石英岩等20余种,其中煤炭总储量10亿吨,为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

近年来,由于“工业兴县”战略加速了县城社会经济发展,目前该县已规划建成了洛新工业园、万基工业园、万山湖经济园以及畛北矿产资源等工业开发区,发展形成了以新安电力集团为龙头,以能源、化工、建材、冶金等四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工业格局。

截止2003年底,该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9.5亿元,财政收入达到3.0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36元/年,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市)排序中已跃居第13位。

据调查,井田内乡镇经济结构以农业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和薯类,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豆类,经济林木有苹果、枣、柿等。其中李村乡由于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工业兴乡,农牧富民”的经济发展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发展乡镇企业,以及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将逐渐形成以采煤、化工、耐火材料加工、建材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可极大的促进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2.2.2.2行政区划与人口分布

富安井田按照行政区划隶属于南李村乡管辖,其中老工业场地位于李村东南600m处,新工业场地位于李村西南870m处。根据现状调查,评价区内有李村、郭庄、荒坡和晁庄4个村庄,涉及760户3478人。 

2.2.2.3文教卫生

目前井田内各行政村或大的自然村分别设有村办小学,在李村乡建有中学,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李村初级中学和村办小学设施齐全,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此外,李村乡设有卫生院,各村设有医疗诊所;据了解,评价区内无地方病史。

2.2.2.4交通状况

新安县富安煤业有限公司位于李村东南600m,北距新安县城6km。新宜公路,铁磁公路在其附近通过。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及310国道都经县城通过,交通便利。交通位置详见图2-1。

2.2.2.5电力与通讯

评价区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目前“电力线、电话线、有线电视”三线入地工程发展较快,广播、电视、移动通讯人口覆盖率达92.3%;电力负荷主要依靠区内李村35kV变电站和江庄35kV变电站。

矿井电力负荷依靠新设计在主井工业广场的一座10kV变电所,该变电所实行双回路供电:一回路来自李村35kV变电站,电压10kV,导线LGJ-120,供电距离3km;另一回路来自江庄35kV变电站,电压10kV,导线LGJ-120,供电距离5km。另外风井电力利用原主副井工业广场10kV变电所,高压电源引自主井10kV变电所。

2.2.2.6文物古迹

经调查,评价区内尚未发现文物、名胜古迹,也未发现有价值的自然景观和稀有动物植物物种等需要特殊保护的对象。

2.2.3工业污染源调查

据现状调查,本井田所在评价区内产业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主,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具体情况见表2-8。

表2-8  富安煤矿评价区污染源调查表

污染源名称主要污染物
李村三和石材厂大气粉尘、噪声、固体废弃物
锐临工贸有限公司废水
姜村煤矿粉尘、废水、生态影响

3.初步工程分析

3.1井田开拓与开采

3.1.1井田开拓方式

采用一立两斜单水平下山开拓,在2003年扩界区附近新上一条立井作为主井,双码罐笼提升,用于提升煤炭、材料、人员和矸石,兼进风井。对应地面标高+401m,落底标高+93m,井深308m,落底处距二1煤层顶板15m,布置刀把式车场,在煤层顶板沿北20°方向开拓运输大巷。原副井作为风井兼安全出口,延伸至+85m水平,与回风大巷连接。原主井作为安全出口,下端与回风大巷相通。运输大巷布置在+93m水平。在+93m水平沿煤层向正西方向做两条下山至井田下部边界。

采用单水平下山开拓,运输大巷布置在+93m标高,沿煤层顶板布置,长114m。目前井下已采至+100m水平,下山采区垂高140m,可划分正规壁式7个工作面。

3.1.2采区划分及开采顺序

下山采区垂高200m,划分为一个采区。开采顺序:两条下山掘至井田下部边界,两翼布置工作面,区段间采用跳采。移交生产时有1个回采工作面(12010),2个掘进工作面。工作面采用走向布置,后退式回采。

3.1.3通风方式

矿井通风方式为边界式,通风方法为机械抽出式。主井进风,风井回风。回采工作面采用“U”型全负压通风。

3.1.4采煤方法

矿井主采二1煤层,煤层平均2.58m,煤层倾角12~35°。矿井水文地质为三类二亚类二型。二1煤层顶板均为砂质泥岩、泥岩,力学强度低,工程地质条件较差。根据以上条件,考虑矿井目前的生产管理水平,设计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后退式开采,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3.1.5井下排水

富安煤业有限公司整合后矿区正常涌水量预计123m3/h,最大涌水量369m3/h。原系统在副斜井底+109水平建立了一个水泵房,安装了三台D46-50×7水泵,扬程H=322m,流量Q=50m3/h,功率75kW,还有两台D155-30×10水泵,扬程H=300m,流量Q=155m3/h,功率220kW,安装两趟3吋和一趟6吋排水管路。只有一个水仓,水仓容量600m3。本次技改在井底车场下帮开水仓和泵房,设两条环行水仓,两个汲水井。

下山排水路线为:工作面涌水→平巷→采区下部水仓,经排水泵和管路沿轨道下山输送至井底水仓,再由主井输送至地面。

3.1.6主要设备配备

表3-1 主要机械设备配备表

序号设备名称型号及规格功率(kW)

单 位

数  量

1单体支柱DZ22-30/100460
2π型顶梁2.4m190
3刮板输送机SGB-420/30302
4胶带输送机SSJ650/30222
5回柱绞车JH—87.51
6液压泵站XRB2B(A)80/20

37两泵一箱
7煤电钻ZMS-12A1.54
8小水泵KWQB12-45-442
9上巷运料绞车JD-11.411.42
10主井提升机GKT2×2.5×1.2-11.5

1801
11轴流式通风机BDK54-6-№14

30×2

2
12安全出口绞车2JT1600/82495kW1
13下山绞车JTB1.6×1.2-20

90kW1
14排水泵D280-43×9

450kW3
该矿的的主要机械设备配备见表3-1。

3.2地面生产系统

地面生产系统包括主井生产系统、副井生产系统、矸石系统和辅助设施等。 

3.2.1主井生产系统

主井垂深308m,直径4.5m,断面积15.9m2,混凝土浇注。装备GKT2×2.5×1.2-11.5型单绳缠绕式双滚筒绞车,设计新选电机JR138-10型电动机,Ne=180KW,Nd=585r/min,Ve=380V,配电采用PLC控制。提升方式采用双码单车单层罐笼提升,用于提升煤炭和矸石,上下人员,兼进风井。

井下煤炭装入矿车,经主立井罐笼提升至地面,经车道至煤场翻煤笼卸入地面储存。矸石落地,汽车外运填沟。

储煤场配有轮式装载机,用于疏集煤炭和装车。

储煤场面积约2000m2,可储煤约6000t。

煤炭外运采用汽车运输。

煤炭的计量采用SCS-308型60T无基坑式电子汽车衡。

提升系统配设必要的安全设施:斜井防跑车装置、阻车器、电器保护装置等。

3.2.2排矸系统

技术改造期间掘进矸石主要用于铺垫工业场地和乡村道路,生产中井下巷道多为煤巷,矸石量较少,故不设矸石山及专用排矸设施,少量矸石由主井罐笼提升至井口后,人工将矿车推出,沿轨道推至矸石场排卸,再用汽车外运填沟,填平后覆土造田,造福乡梓。

3.2.3辅助设施

根据矿井生产的需要,本次技改设有机修车间、坑木加工房、器材库、主井绞车房等生产辅助设施。

3.3 项目给排水平衡、采暖供热与供电

3.3.1 给排水

3.3.1.1水源

根据矿区水源现状,采取生活、生产供水分开原则:生活用水由李村乡自来水公司铺设巷道直供矿区生活用水;地面生产系统及井下防火消尘供水,利用井下排出水为水源,经过滤沉淀,流入静压水池,经地面和井下管网系统供给,满足生产和防尘灭火用水需求。

3.3.1.2用水量

根据矿井人数及生产,生活需要水量进行用水量计算,矿井生活最高日用水量为101.22m3/d,最高日最大时用水量为19.55m3/h,矿井生产最高日用水量为135m3/d,最大日最大时用水量为9.9m3/h,矿井生活、生产最高日用水量为236.22m3/d,最高日最大时用水量为29.45m3/h。矿区的用水量如表3-2所示。

表3-2 矿区用水量表

序号用水项目用水定额用水量
最高日m3/d

时变化系数最大量m3/h

秒流量L/s

生活用水量
1生活用水25L/人.

8.333.01.040.29
2淋浴用水540L/h.个

27.210.93.7
3洗脸盆用水100L/h.个

1.00.40.11
4浴池用水池面积乘0.7m

25.51.04.171.15
5洗衣用水60L/kg.干衣

12.081.51.50.42
6锅炉补水10.240.700.19
7未预见水量20%16.870.840.23
8小计101.2219.556.09
生产用水量
1井下降尘洒水906.51.81
2地面防尘洒水、绿化453.40.94
小计1359.92.78
合计236.2229.458.87
消防用水火灾延续时间6小时

4327220
3.3.1.3排水

矿井废污水主要来源为井下排水和工业场地生产、生活废污水。

(1)井下排水

矿井设计中的正常涌水量为2952m3/d,设计中矿井水经斜管沉淀池处理后,一部分(135m3/d)用于工业场地降尘、绿化及井下的降尘洒水等生产用水,一部分用作农业灌溉(1771.2m3/d),其余(1045.8m3/d)排入磁河。综合利用率为.57%。矿井水处理工艺见图3-1。

(2)工业场地生产、生活废污水

矿井生产、生活废污水产生量为101.22m3/d,经处理设施处理后与矿井排水一并排入附近的磁河。

本项目水量平衡图见图3-2。

3.3.2 供热及耗煤量

工业场地的办公楼,充灯房、浴室等建筑物内设置集中采暖,采暖热煤为95/70℃;浴池、更衣室等采用铝串片散热器,其他建筑物均采用铸铁散热器。

浴室洗浴用热水由0.3Mpa表压饱和蒸汽经混合加热器将冷水加热至40℃,一般送到浴池供应洗浴用水。

供职工饮用的开水采用0.3Mpa表压饱和蒸汽将冷水加热至100℃,开水器设在锅炉房内,用保温开水箱由矿车送到井下,供井下工人饮用。

工业场地设置锅炉房,供给需要热源的建筑物,锅炉房采用本矿生产的原煤,其煤质分析结果为:二1煤层属中灰、中高硫、特低磷、粉状焦煤。

采暖期总耗热量1520.1kw,非采暖期总耗热量576.37kw,根据本矿煤质特点,选用DZL2-1-A型锅炉两台,单台额定蒸发量为2t/h,采暖期两台运行、非采暖期一台运行。锅炉给水需要软化,软化处理设备采用LNN-500/02型程控自动离子交换器一台,流量为2.5t/h。

采暖期最大耗煤量为0.6t/h,灰碴0.15t/h,非采暖期最大耗煤量为0.19t/h,灰碴量0.05t/h,与煤采用手推车至炉前,由上煤机送煤至炉前煤斗。

3.3.3供电

整合技改后的富安煤业有限公司在主井工业广场建一座10kV变电所,双回路供电:一回路来自李村35kV变电站,电压10kV,导线LGJ-120,供电距离3km;另一回路来自江庄35kV变电站,电压10kV,导线LGJ-120,供电距离5km。由于风井与主井相距稍远,所以,利用原主副井工业广场10kV变电所,高压电源引自主井10kV变电所。

3.4 场内外道路

新安县富安煤业有限公司位于李村东南300m,北距新安县城6.5km。新宜公路、铁磁公路在其附近通过。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及310国道都经县城通过,交通便利。

本矿新主井工业场地紧邻新-宜公路,厂区道路直达新-宜公路,厂内道路路面为砼路面,路面宽6.0m;由煤场距场外公路为砼路面,路面宽6.0m,主要用于煤炭外运。本次技术改造增加场内道路0.31km,碎石路面,方便运输。

3.5建设期环境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

3.5.1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

3.5.1.1大气污染源

施工期的大污染源主要为施工期场地、道路路基剥离表土后裸露地表在大风气象条件下的风蚀扬尘,建筑材料运输、装卸中的扬尘,土方运输车辆产生的扬尘,临时物料堆场产生的风蚀扬尘,混凝土搅拌站产生的水泥粉尘等。污染物大多为无组织排放,难以定量。

3.5.1.2水污染源

施工期水污染源主要为主井施工中产生的泥浆废水和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等,泥浆废水中泥浆含量较高,主要污染物为SS,废水产生量为65m3/d;生活污水量较少,产生量为36m3/d,主要污染物为SS、COD等。

3.5.1.3噪声污染源

施工期噪声污染源主要为施工过程中的机械噪声与交通运输噪声。如混凝土搅拌机、提升机、挖掘机、用于凿井的临时风机及材料运输过程产生的机械及振动噪声等。

3.5.1.4固体废弃物

施工期主要的固体废弃物是主井掘进抛出矸石,以及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

3.5.1.5生态影响

建设项目占地0.0204km2,建设中场地平整、地基开挖、堆填土石方、弃土弃渣的临时堆放等将会破坏地表植被,占压土地,在短期内将会加剧水土流失面,对局部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3.5.2施工期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

3.5.2.1缩短工期,尽早恢复场地植被,干燥季节施工采取洒水降尘措施。

3.5.2.2施工过程使用的水泥及其它易飞扬的细颗粒散体材料,储存在库房内或密闭存放,运输时防止漏洒和飞扬。

3.5.2.3施工排泥浆水集中处理后用于场地防尘和灰土拌和用水,不外排,生活污水经过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农灌。

3.5.2.4优化施工方案,控制作业时间,避免夜间施工噪声扰民。

3.5.2.5施工期的岩土和煤矸石主要运至矸石场处置。

3.5.2.6制定施工期环保规章制度,加强施工人员环保意识。

3.6生产营运期环境影响因素及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3.6.1环境空气污染源及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

煤矿地面生产和辅助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空气形成的污染可分为:(a)锅炉燃烧时排放的烟尘和SO2;(b)露天储煤场煤堆、矸石场等固定污染源的风蚀扬尘;(c)煤炭在装卸运输过程中的扬尘三大类。

3.6.1.1工业场地锅炉房

富安煤业有限公司锅炉房锅炉配置DZL2-1-A型锅炉2台,锅炉燃用本矿原煤,年耗煤量约930吨。配置除尘效率为98%的旋风除尘器一台,烟囱高度30m,经除尘器除尘后烟尘排放浓度为81.6mg/m3,SO2为503.9mg/m3,满足《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二类区Ⅱ时段标准(烟尘排放浓度<200mg/m3,SO2排放浓度<900mg/m3)要求。

3.6.1.2储煤场、矸石堆场风蚀扬尘

本矿井工业场地设储煤场,对于储煤场煤堆风蚀扬尘及装运过程中的煤尘的控制,设计中考虑在其四周分别布设摇臂喷头定期进行喷雾洒水,以拟制粉尘飞扬。对矸石堆场采用人工洒水的方式减轻扬尘污染。

3.6.1.3运输道路扬尘

为了控制工业场地及路面扬尘,本设计选用CS4型洒水车一辆,定期对场地和路面进行洒水,并配以人工清扫。在煤炭运输时严格运煤车辆管理,不超载,装车时煤炭压实并进行表面洒水,对运煤的车辆限速、限载,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运输车辆均应加盖蓬布,防止物料飞扬、抛洒;以此减少工业场地及路面扬尘和运煤车辆对环境的影响。

3.6.2水污染源、污染物排放量及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本矿井废水包括矿井排水,工业场地生产、生活废水等。

3.6.2.1矿井排水

矿井排水量为2952m3/d,主要污染物为SS和COD。设计中采用斜管沉淀池沉淀处理后,一部分(135 m3/d)用于工业场地降尘、绿化及井下的降尘洒水等生产用水,一部分用作农业灌溉(1771.2m3/d),其余(1045.8m3/d)排入磁河。

3.6.2.2生产、生活废污水

工业场地生产、生活废污水排放量为101.22m3/d,主要污染物为COD和SS等。该部分废污水经接触氧化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后,排入附近的磁河。外排水质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78-1996)表4二级标准要求。

3.6.3固体废弃物及处置措施

3.6.3.1煤矸石及锅炉灰渣

矿井建成后,生产期排矸量约0.75万t/a,锅炉灰渣排放量约为333t/a。类比同一煤层同一矿区的矸石浸出试验,确定该矿的矸石为第Ⅰ类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矿井生产期产生的矸石及锅炉灰渣可以用来填坑、铺路或回填采空区。

3.6.3.2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主要由工业场地的联合建筑、食堂、职工宿舍等部门排放。生活垃圾排放量为109.t/a,生活垃圾定期用垃圾车运至新安县垃圾处理场处置。

3.6.4噪声污染源及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

矿井地面主要噪声源有通风机房、主副井提升机房、空压机房、锅炉引风机房、坑木加工房以及水泵房等处,这些设备噪声源大部分是宽频带的,且多为固定噪声源,设计中拟采取的噪声防治措施为:

3.6.4.1在设备选型上,尽量选用运行平稳可靠、噪声小的设备。

3.6.4.2在锅炉鼓风机、引风机进出口均安装消声器。

3.6.4.3设备与基座之间设置减振垫。

3.6.4.4加强厂区绿化,植树种草,在厂界外种植绿化带消声降噪。

3.6.4.5井口房的驱动机四周设隔声板围护降噪;提升机房、运煤皮带走廊、锅炉房、机修车间等的门窗均采用隔声材料。

3.6.5地表沉陷及生态保护措施

3.6.5.1地表沉陷影响分析

井下开采破坏了岩体内部原有的力学平衡状态,使地表产生变形,变形波及和影响位于开采范围内的村庄、道路、农田及冲沟等,导致原有生态环境的改变,甚至造成危害。

3.6.5.2地表沉陷预防与生态保护

(1)对建筑物的保护措施

富安煤矿开采地表沉陷涉及到的村庄及居民点共有4个。对矿井工业场地和附属物、构筑物,以及较大的村庄,采用留设永久保护煤柱的方法,对井田内破坏严重的村庄及零散居民点,按采区接替顺序、分期、分批搬迁到井田外无煤地带或不可采地带。

(2)其他保护措施

对沉陷区的治理主要应从恢复土地功能出发,采用矸石回填、土地平整、倒运等办法恢复耕地质量。沉陷前期地表尚未稳定,沉陷盆地边界亦在不断发展,此时宜着重维持土地的可耕种性,待沉陷稳定后再全面整治。

3.7污染物排放估算

富安煤业有限公司污染源排放状况见表3-3。

表3-3   富安煤业有限公司污染源排放状况表

项目污染源类别污染物产生情况污染物排放情况拟采取的环保措施污染物预期消减情况
浓度产生量浓度排放量去除率消减量消减比例
废水矿井排水废水量381717 t/a381717 t/a采用混凝沉淀、过滤、净化等处理后,供工业场地生产生活用水外,剩余排入磁河
COD124 mg/L47.33 t/a62 mg/L23.67 t/a23.66t/a50%
SS214 mg/L81.69 t/a.2 mg/L40.84 t/a24.51t/a70%
生活废污水废水量26722 t/a26722 t/a采用地埋一体化处理工艺处理后,排入磁河
COD85.7mg/L2.29 t/a42.85mg/L1.15 t/a1.14 t/a50%
SS68mg/L1.82 t/a34mg/L0.909 t/a0.911 t/a50%
废气锅炉废气量1.71×107 m3/a

1.71×107m3/a

经旋流板脱硫除尘器除尘后,由30m高烟囱排放,除尘效率98%,脱硫效率80%

000
采暖期烟尘4080.23mg/ m3

41.13 t/a81.6mg/ m3

0.823 t/a98%40.307t/a98%
SO2

2519.52mg/ m3

25.40t/a503.9mg/ m3

5.08 t/a80%20.32 t/a80%
非采暖期烟尘4081.9mg/ m3

28.80 t/a81.mg/ m3

0.576t/a98%28.224t/a98%
SO2

2520.9mg/ m3

17.79t/a504.18mg/ m3

3.56 t/a80%14.23t/a80%
固废煤矸石建井期1.5万t

0部分平整场地、做路基,剩余排入矸石场1.5万t

安全处置
生产期0.75万t

00.75万t

锅炉灰渣废渣233t/a233t/a送往新安县垃圾处理场
生活垃圾生活垃圾109. t/a0109.t/a
噪声通风机房通风机85 dB(A)65 dB(A)隔音间
绞车房提升机80 dB(A)80 dB(A)
空压机房空压机95 dB(A)65 dB(A)隔音间
坑木加工房木工锯100 dB(A)70 dB(A)室内顶棚、门窗分别采取吸声、隔声处理,并禁止夜间运行
机修车间普通车床80 dB(A)60 dB(A)
泵房排水泵85 dB(A)65 dB(A)隔音间
4专题设置及工作内容

4.1专题设置

根据项目建设特点,本次评价共设置16个专题,具体如下:

(1)总则

(2)建设项目概况

(3)工程分析

(4)建设项目矿区周围环境概况

(5)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6)建设期环境影响分析

(7)生产期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8)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9)生产期环保措施可行性评述与建议

(10)项目选址可行性分析

(11)清洁生产分析

(12)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13)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4)公众参与

(15)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16)结论

4.2工作内容

4.2.1总则

包括评价任务的由来、评价依据、评价目的与指导思想、评价标准、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评价重点、环境保护目标、污染控制目标和总量控制指标等。

4.2.2建设项目概况

建设项目矿山开发现状、建设条件、矿井概况等。

4.2.3工程分析

    按施工期和生产期分别叙述:

4.2.3.1生产工艺分析

根据有关资料,分析矿井采煤的生产工艺,重点分析煤炭开采、给排水及主要生产环节等。

4.2.3.2污染源分析

在生产工艺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生产过程的排污环节,各污染源排放规律。明确主要污染物种类、排放强度、排放量、排放方向,设计中拟采用预防治理措施及效果。

4.2.3.3污染源强分析

采用经验系数法或类比法确定大气污染源强,采用类比法确定排水水质,采用物料平衡和类比调查法确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采用类比法确定噪声源强。

4.2.3.4资源开证

根据该煤矿煤炭资源储量,设计开采规模及设计服务年限,改证本项目开采强度与合理性。

4.2.4建设项目矿区周围环境概况

4.2.4.1自然环境

建设项目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水文气象等。 

4.2.4.2社会环境

建设项目区域社会经济、行政区划与人口分布、文教卫生、交通状况、电力通讯、文物古迹等。

4.2.4.3工业污染源调查

通过对评价区内现有工业企业分布及污染源排放污染物情况的调查与分析,确定评价区内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4.2.4.4区域环境功能划分

评价区环境空气质量划为二类区;地表水环境属于Ⅲ类水域;地下水环境执行Ⅲ类标准;声环境功能执行Ⅰ、Ⅱ类标准。

4.2.5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2.5.1大气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

(1)监测布点

评价区内多年最多风向为西北西风,次多风向为西风,根据当地气象特征,按风向布点原则,并根据工程大气污染源及环境保护目标分布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本次大气环境现状监测在新工业场地周围共设置6个监测点,各监测点的分布情况见表4-1及图4-1。

表4-1  环境空气监测点布设情况一览表

监测点距工业场地布点原则
方位距离(m)

富安矿区//工业场地中心
李村NNE870敏感点
李村一中ENE1500下风向、敏感点
(2)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

监测项目为TSP、NO2、SO2三项,并同时测量风向、风速、气温、气压。各因子监测分析方法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大气部分)》执行。具体见表4-2。

(3)监测时间及频率

连续监测5天,其中TSP日均浓度监测采样时间为12h;NO2、SO2日均浓度监测时间为18h,小时浓度监测时间为每天5次(02:00、

07:00、10:00、14:00、19:00),每次45min。

表4-2   监测分析方法一览表

项目采样方法采样仪器分析方法方法依据
TSP滤膜捕集法TH-120大气采样器

重量法GB6921-86
SO2

甲醛吸收法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GB/T15262-94
NO2

盐酸二乙胺吸收法Saltzman法

GB/T15435-95
(4)现状评价

对现状监测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列出各监测点及评价区的污染物浓度范围及各种污染物的达标、超标情况、超标率及最大超标倍数。

依据评价标准,采用评价指数法对评价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进行评价,说明评价区内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4.2.5.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与评价

(1)监测布点与方案

监测共设5个断面,详细情况见表4-3和图4-1。

表4-3地表水环境现状监测布点情况及监测方案表

断面断面位置布点原则时间频率检测因子
Ⅰ1

矿井排污口/连续监测3天,每天各断面各取一个混合样

pH、水温、CODCr、BOD5、氨氮、SS、氟化物、硫化物、流量

Ⅰ2

冲沟入磁河口上游100m

背景断面
Ⅰ3

冲沟入磁河口下游600m混合断面
(2)现状评价

评价标准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采用标准指数法进行评价。

4.2.5.3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与评价

(1)监测布点与方案

在井田内共设2处监测点,均为水井,具体位置见表4-4和图4-1。(2)现状评价

评价标准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Ⅲ类标准,评价方法为标准指数法。

表4-4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布点情况及监测方案表

监测点功能布点原则时间频率检测因子
富安矿水井矿用井工业场地附近连续监测2天,每天采样一次,全部取自潜水

pH、总硬度、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氟化物、高锰酸盐指数、井深
老李村水井民井井田境内
4.2.5.4声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

(1)监测布点与方案

具体布点情况及方案见表4-5和图4-1。

表4-5  声环境现状监测布点情况及监测方案表

监测点布点原则时间频率检测因子
工业场地四个厂界工业场地噪声背景值监测时间为1天,昼夜各一次

等效A声级

李村关心点
(2)现状评价

对现状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照评价标准对声环境现状进行评价。

4.2.6建设期环境影响分析

对项目施工期产生的扬尘、污水、噪声、建井期排矸等污染因素进行分析,预测施工期对环境及周围敏感点的影响,并提出防治措施,说明预期效果。

4.2.7生产期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4.2.7.1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1)燃煤锅炉废气排放对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由于锅炉废气排放量小,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较小,故不对锅炉废气做预测,只通过类比分析说明锅炉废气对环境空气的影响程度。

(2)储煤场扬尘对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①预测因子及预测范围

根据工程排污特点,预测因子确定为:TSP。

关心点与预测范围:把现状监测点作为关心点,同时考虑本项目对周围敏感点的影响,预测范围为评价区范围。

②预测模式

本评价煤堆起尘量的计算模式采用国内已进行的风洞模拟实验模型及煤尘扩散模式,模式如下:

式中:Q尘——煤堆起尘量(mg/s);

      G——露天储煤场原煤储量(t);

      V0——煤堆起尘风速(m/s);

      V——50 m高空风速(m/s);

      W——煤堆表面含水率(%);

煤堆风洞模拟试验与虚拟点源源强关系如下:

当X≤1000m时,Q0=(0.37+0.63x/1000) Q尘

当X>1000 m时,Q0=Q尘

煤尘扩散模式采用后置虚拟点源的倾斜烟羽模式。储煤场下风向TSP地面浓度预测模式如下:

      

      

式中:Q0——虚拟点源源强(mg/s);

      Vg——颗粒物在空气中的沉降速度,m/s;

      ——颗粒物的地面反射系数;

      ——第K级粒径颗粒物的百分比%;

      N——颗粒物粒径百分数;

      X——沿下风向距离,m;

      d ——颗粒物的直径,m;

      ——颗粒物的密度,kg/dm3;

      g ——重力加速度,m/s2

         u——计算风速,m/s;

      ——空气动力粘滞系数,kg/(ms);

      L——面源在Y方向的长度,m;

      H——面源平均高度,m。

③预测内容

包括源强、储煤场下风向TSP地面小时平均轴线浓度。

④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根据预测结果,采用评价指数法进行评价,说明项目建设对环境空气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3)矸石场扬尘对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根据矸石场位置、容量、地形地貌条件及矸石堆存方式,通过类比分析说明矸石场扬尘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

4.2.7.2水环境影响分析

(1)水污染源评价

根据工程分析所确定的排水水质,依据国家有关标准对水污染源达标状况进行评价。

(2)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①预测因子:初步确定为CODCr、S2-。   

②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采用河流完全混合模式预测新建矿井污水排放对磁河的影响。河流完全混合模式如下:

根据影响预测结果,对煤矿污水排放对地表水的影响进行评价。

(3)地下水影响分析

根据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矸石场地形地貌特征,定性分析矿井疏干开采及矸石场淋溶水下渗对矿区地下水的影响程度及其可能出现的问题。

(4)矿井排水综合利用方案

分析论证矿井水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

4.2.7.3声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工程分析和类比调查,确定主要噪声源与源强,按导则推荐的声传播衰减模式预测该矿井投产后厂界噪声影响值。预测模式如下:

所有声源发出的噪声在同一受声点的影响,其计算模式为:

参数详见导则。

根据厂界噪声影响预测结果,对照评价标准说明矿井生产对周围环境及敏感点的影响程度及范围。

4.2.7.4固体废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1)固体废物排放量预测

根据项目建设方案,对固体废物排放量进行预测。

(2)矸石场选址和理性分析

根据矸石场位置及自然条件特征,对其选址和理性进行分析论证。

(3)固体废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从矸石自燃、矸石风蚀扬尘等方面分析矸石、灰渣排放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4)矸石综合利用

提出本矿煤矸石综合利用方向和途径。

4.2.7.5煤炭运输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分析煤炭运输对沿线环境的影响,并对运煤路线选线合理性进行分析。

4.2.8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4.2.8.1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对评价区基本生态条件与特征、土壤类型及土地利用状况、动植物的种类及分布、农作物种植结构、产量以及当地农业生产情况等进行调查,并绘制评价区内土壤类型分布图、评价区植被分布图、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4.2.8.2水土保持方案

结合该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对以下几方面进行评述:

(1)评价区内水土流失总体现状及防治情况;

(2)简述水土保持方案上已考虑采用的水土流失工程防护措施,并分析其防治效果;

(3)结合工程防护措施,从生态保护角度分析水土保持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及建议。

4.2.8.3建设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4.2.8.4生产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采用类比调查及模式预测计算的方法分析该项目建设对评价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4.2.8.5退役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4.2.8.6矿井开采引起的地表变形影响分析

(1)基本情况综述

简述矿区地质特征、井田开拓方式、矿区内敏感点分布等概况。

(2)地表移动与变形预测

本评价重点对首采区的地表变形进行分析预测,然后对全井田的地表下沉进行估算。本次采用概率积分法对本井田的地表移动变形进行预测。概率积分法预测模型如下:

任意一点的地表移动变形预测模式:

在充分采动的情况下,最大移动变形预测模式如下:

最大下沉值: 

最大倾斜值: 

最大水平移动值: 

最大水平变形值: 

最大曲率值: 

式中:-i单元开采引起地表(x,y)点的下沉值;

      -地表(x,y)点的下沉值;

      D-开采煤层区域;

      Kx-走向方向曲率值(10-3/m);

      Ky-倾斜方向曲率值(10-3/m);

      Ux(x,y)-走向方向水平移动值(mm);

      Uy(x,y)-倾斜方向水平移动值(mm);

      -走向方向水平变形值(mm/m);

      -倾斜方向水平变形值(mm/m);

      -开采影响传播角,°;

      M-煤层开采厚度,mm;

     α-煤层倾角;

      q-下沉系数;

      b-水平移动系数;

      r-主要影响半径,m,r=H/tgβ;

  H-煤层埋深,m。

(3)地表变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根据地表移动变形预测结果,重点分析地表移动变形对矿区地面建筑物、地形地貌、地表水体、地下水及农田水利设施等的影响。

4.2.9生产期环保措施可行性评述与建议

对生产期污染防治措施进行可行性分析,提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建议。

4.2.10项目规模、工艺与选址可行性分析

根据产业和相关规划,对项目的规模、工艺合理性进行分析,同时对工程选址、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得合理性进行分析。

4.2.11清洁生产分析

按照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自然资源和能源利用的合理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环境危害的最小化等方面对本项目进行清洁生产分析。

4.2.12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在坚持污染源污染物达标排放的前提下,提出本项目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建议。

4.2.13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根据项目特点和采取的环保措施,对项目实施后所产生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进行简要分析。

4.2.14公众参与

4.2.14.1公众参与调查对象

根据该项目特点,本次评价拟选取新、老工业场地附近居民、运煤道路沿线群众及评价区可能受到该项目影响的群众为走访调查的对象。

4.2.14.2公众参与调查方式

本次评价拟采取发放调查表(200份)的方式进行,公众参与调查表见表4-6。

4.2.14.3公众参与调查结果分析

对公众参与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掌握群众对项目认识程度和关心事项,集中公众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最大限度减少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4.2.15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根据本行业要求,明确提出本项目环境管理机构设置及环境监测计划建议。

4.2.16结论

根据以上各章节分析的内容,得出评价区环境质量现状及本项目实施后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同时针对存在的环境问题,按照国家环保、法规的规定和要求,提出污染防治对策和建议。

表4-6 新安县富安煤业有限公司技术改造公众参与调查表

姓名年龄文化程度
性别职业居住区域
新安县富安煤业有限公司为年产15万吨原煤的资源整合技改项目,该矿位于李村东南600m,北距新安县城6km,有新宜公路,铁磁公路在该矿附近通过,交通便利。该项目从开工建设到矿井投产竣工的建设工期约为12个月,施工期间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扬尘、噪声、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营运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地表沉陷、噪声等也不可避免地对周围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但该项目建成后经济效益良好,能够解决附近村民的一部分就业问题,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该项目生产期间,在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后,煤矿储煤场及矸石场的扬尘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煤矸石等固体废物用于垫地、填沟,后期用于回填井下的采空区,矿井废水经过处理后可以达标排放,满足农灌要求。

希望您能认真填写下表(在对应项打“√”),以便我们将您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最大限度地减少项目上马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

1.您认为该项目建设对您的生活有何影响?   有利 □    不利 □    无影响 □

2.您认为当地目前的环境状况怎样?   很好 □    较好 □    一般 □    较差 □

3.您认为当地目前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空气 □   水体 □  噪声 □  生态 □  其它 □

4.您认为该项目建设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空气 □  水体 □  噪声 □   占用耕地 □   生态平衡 □    其它 □    不知道 □

5.您认为该项目建设有哪些有利影响?  改善交通 □   促进经济发展 □   其它 □

6.您对本项目建设的态度?    支持 □      反对 □      无所谓 □

7.您对该项目建设有什么顾虑?

8.您对该项目环境保护有什么具体建议和要求?

5.组织分工、评价费用估算、提交成果

5.1评价工作组织分工

本评价工作由中煤国际工程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负责编制完成。 

5.2评价费用估算

按照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环境保护局“计价格[2002]125号”和河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河南省环境保护局“豫计收费[2002]454号”文“关于规范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中的收费标准,核定收费金额。

5.3提交成果

5.3.1《新安县富安煤业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煤炭资源整合技术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5.3.2相关图件:

5.3.2.1地理位置图;

5.3.2.2项目周围环境状况图及图片;

5.3.2.3区域水系图;

5.3.2.4土地利用现状分布图;

5.3.2.5井田境界、监测布点及敏感点分布图;

5.3.2.6生态环境评价相关成果图等。

5.3.3附表

5.3.3.1工程项目组成内容

5.3.3.2环境保护目标

5.3.3.3环保治理措施

5.3.3.4验收清单一览表

说明:

1、补充项目建设与矿区总体规划、产业等符合性分析;

2、补充风险评价相关内容;

3、采用新标准: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

文档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

新安县富安煤业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煤炭资源整合技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报送单位:新安县富安煤业有限公司编制单位:中煤国际工程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二00六年十一月1总则1.1环评任务的由来根据河南省煤炭铝土矿资源整合领导小组办公室文件,豫资源整合办[2005]2号文“关于对洛阳市煤矿资源整合初步实施方案的批复”,新安县富安煤矿和新安县桂田煤矿整合为一个矿井,更名为新安县富安煤业有限公司。富安煤矿和桂田煤矿位于新安煤田普士山井田浅部,均采用一对煤层顶板穿层斜井开拓,主采二1煤,原生产能力0.06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