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1月10日,本市小学六年级上学期数学学习目标检测卷由南安市初教科、教师进修学校统一命题, 各中心小学自行组织监考及评卷。现根据检测情况和各单位送交的质量分析综合简析如下;
一、试卷简析
本试卷以《数学课程标准》和北师大版教材的要求为依据,试题内容涵盖了本学期所学的主要知识[数与代数领域:百分数的应用、比的认识,共21页,占30.4%。空间与图形领域:圆、图形的变换、观察物体,共27页,占39.1%。统计与概率领域:统计,共6页,占8.6% 。综合应用领域:数学与体育、生活中的数、看图找关系,共15页,占21.7%]。在试卷中四个领域的内容比例为44:28:8:20,基本符合各领域内容在教材中的比例,试题内容的难易程度比大约为8:1:1,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挑战性。
亮点有五:
内容全面:从整体上看,试题涵盖本册四大领域内容,既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重视考察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数学发展史的了解 。
体现人文: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较好地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选择的情境富有童趣。如:第三大题“精心选择”的第6小题“红蚂蚁和黑蚂蚁赛跑”;第四大题“动手动脑”的第2小题的“找小偷”;第六大题“解决问题”的第3小题的“互寄贺年卡”等。尤其是“合理填空”第10题,能较好地将学生从对自我世界的关注引向对周围更为广阔的现实世界的关注。
注重应用:命题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注重测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在生活中应用,避免知识的简单机械记忆。如:分针的尖端1时所走的路程(圆的周长)、乾隆古币的实际面积(圆的面积和正方形的面积)、菜地三种蔬菜面积的计算(比、百分数、图形的面积综合应用)等。
重视操作:命题注重考查学生的操作能力,突出数学活动的实践性,考查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践操作能力。如:“动手动脑”的4小题,考查了学生画圆、画活动区域、画立体图形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根据图形的三种基本变换方式画过程图的能力。
适当灵活:命题者善于合理、灵活地设计试题,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对数学的不同追求,进而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选择题的第4题“图形的缩放”,改变了以往的等比的填空,而附于直观的数学背景,通过数形结合,进一步检测学生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解决问题的第3题,通过“比赛场次”和“互寄贺年卡”两个情境问题的对比解决,能较好地反映出学生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检测学生分析问题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前一问题是“组合”问题,后一问题是“排列”问题)。
附:试卷双向细目表:
| 领域 | 题 序 | 内 容 | 分值 | 合计 (分) | ||
数与代数 | 一、合理填空 | 1 | 百分数、分数、除法、小数的关系 | 4 | 44 | |
| 2 | 百分数乘法意义的应用 | 2 | ||||
| 3 | 百分率的应用 | 2 | ||||
| 5 | 百分率的应用 | 2 | ||||
| 6 | 比的意义 | 2 | ||||
| 二、仔细计算 | 1 | 化简比 | 3 | |||
| 2 | 整数、百分数、分数四则运算 | 6 | ||||
| 3 | 解方程 | 4 | ||||
| 三、精心选择 | 4 | 比的应用 | 2 | |||
| 5 | 生活中的比 | 2 | ||||
| 六、解决问题 | 4 | 百分数的应用 | 5 | |||
| 5 | 百分数的应用 | 5 | ||||
| 6 | 比的应用 | 5 | ||||
| 空间与图形 | 三、精心选择 | 1 | 圆周率的发展史 | 2 | 28 | |
| 2 | 图形的对称轴 | 2 | ||||
| 6 | 圆的周长的应用 | 2 | ||||
| 8 | 观察物体 | 2 | ||||
| 四、动手动脑 | 1 | 画圆 | 3 | |||
| 2 | 观察的范围 | 3 | ||||
| 3 | 观察物体 | 3 | ||||
| 4 | 图形的变换 | 3 | ||||
| 六、解决问题 | 1 | 圆周长计算的应用 | 4 | |||
| 2 | 圆面积计算的应用 | 4 | ||||
| 统计与概率 | 一、合理填空 | 7 | 根据情境选择相应的统计图 | 2 | 8 | |
| 五、统计应用 | 1 | 画条形统计图 | 4 | |||
| 2 | 看图获取信息 | 2 | ||||
| 实践与综合应用 | 一、合理填空 | 4 | 生活中的数(正负数) | 2 | 20 | |
| 8 | 看图找关系 | 3 | ||||
| 9 | 数字的用处 | 2 | ||||
| 10 | 数据世界(数的估算) | 4 | ||||
| 三、精心选择 | 3 | 生活中的数(温差) | 2 | |||
| 7 | 成员间的关系 | 2 | ||||
| 六、解决问题 | 3 | 数学与体育(比赛场次) | 5 | |||
全市13846名学生参加测试,经抽样14个单位统计7272名学生(占52.5%)检测成绩,总分为620633.6分,平均分为85.35分;及格人数6806人,及格率为93.59℅。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较好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数学学习任务,掌握了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达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但我们也看到了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学生之间的发展还不平衡。
三、答题分析
(一)“合理填空”(25%)。本题共10小题,得分率约81.6%。
| 题序 | 一 4分 | 二 2分 | 三 2分 | 四 2分 | 五 2分 | 六 2分 | 七 2分 | 八 3分 | 九 2分 | 十 4分 | 合计 25分 |
| 应得分 | 1600 | 800 | 800 | 800 | 800 | 800 | 800 | 1200 | 800 | 1600 | 1000 |
| 实得分 | 1432 | 702 | 674 | 696 | 690 | 616 | 770 | 859 | 607 | 1118 | 81 |
| 得分率(%) | .5 | .8 | 84.3 | 87 | 86.3 | 77 | 96.3 | 71.6 | 75.8 | 69.9 | 81.6 |
第2题的得分率约.8%。这是百分数的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大部分学生能正确理解“铅笔原来的长度”为单位“1”,“ 用去12厘米”直接对应“用去60%”,用方程解或算术解求出正确答案。小部分学生的答案是“30”,说明还有小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第3题的得分率约84.3%。多数学生能正确理解“降价了( )%”是求降价的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应该用降价的除以原价。约15%的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它的含义,典型错误是:9÷12=75%或(12-9)÷9=33.3%。这可能与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有关,还可能与教师平时对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有关,类似这样的题目,平时练习时应多让学生说说实际是求的是()是()的百分之几,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第4题的得分率约87%。大部分学生能正确理解“0”的相对意义和正负数具有相反意义,并用正负数表示上升或下降的情况。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计算马虎,错算成(4)。从抽查的试卷中我们还发现,部分学生做题较细心,答案中有带上单位“米”,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写上单位,这与试题的语言表述有关,试题中的语言表述“上升到55米时用+3表示”,+3也没写上单位。
第5题的得分率约86.3%。多数学生能正确理解“含盐率”的概念,用盐的质量5克除以盐水的质量50克得含盐率10%。少数学生用5除以45得11.1%,这部分学生有的可能是粗心大意,缺乏严谨思维,有的可能对“含盐率”概念理解模糊不清。
第6题的得分率约77%,学生完成的情况不是很好。典型错误是:需要加水(80)毫升。主要是学生对“浓缩液”概念不理解,学生不知道90毫升是浓缩的洗洁精液或稀释后的洗洁精液。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 。
第7题的得分率约96.3%。是本试卷得分率最高的一道题,大部分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并根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作出正确的选择。
第8题的得分率约71.6%。学生完成的情况不是很好。典型的错误:①时间共用(2时)或(1时30分)。这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审题(题中要求的是从出发地到场馆3共用的时间),而这部分学生把它算成了从出发到回来共用的时间,或把到场馆3的时间“8:50”错看成“9:00”。②速度最快的是(),学生错选了第1或第2个答案。本题如果仅直观地观察折线的倾斜度,较难判断哪段路的速度最快,较为准确的方法还必须根据三段路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来判断速度的快慢。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耐心,或无从下手,或理解有误。说明学生看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还有待培养。
第9题的得分率约75.8%。大部分学生能按给定的编码规则正确解读编码的意义,并根据给出的信息编码。小部分学生没按编码的统一要求,仅用6位数进行编码,答案错写成(118431)。说明这部分学生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弱。这题班级数超过10个,虽然学生是8班的,但为了编码的统一性,还是需要用两位数“08”表示班级。
第10题的得分率约69.9%,是本大题中得分率最低的题目。题中以“实验报告”为载体,提供了一组鲜活的实验数据,可是学生对于这些数据间的关系理解较为模糊,尤其是“1昼夜滴水()升”学生的错误率更高。原因主要有四:一是对“昼夜”这个词的理解模糊,以为是12时;二是时间的转化出现错误;三是数量关系不理解;四是计算缺乏耐心,计算失误。
(二)“仔细计算”(13%):本题共3小题,得分率约.9%。
| 题序 | 一、3分 | 二、6分 | 三、4分 | 合计 13分 |
| 应得分 | 1200 | 2400 | 1600 | 5200 |
| 实得分 | 1098 | 2154 | 1425 | 4677 |
| 得分率% | 91.5 | .8 | .1 | .9 |
第2题的得分率约.8%。本题的得分率比较高,说明学生能熟练地进行整数、分数(百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并能根据题中数据的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率进行简算。
第3题的得分率约.1%。本题的得分率也较高,说明学生能正确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技能。出现的错误集中在第2题,主要是等式的性质运用错误或计算马虎。
综合上面三题的答题情况,可能看出学生的计算能力整体较好。
(三)“精心选择”(16%)。本题共8小题,得分率约84.4%。
| 题序 | 一 2分 | 二 2分 | 三 2分 | 四 2分 | 五 2分 | 六 2分 | 七 2分 | 八 2分 | 合计 16分 |
| 应得分 | 800 | 800 | 800 | 800 | 800 | 800 | 800 | 800 | 00 |
| 实得分 | 623 | 746 | 697 | 734 | 676 | 536 | 660 | 730 | 5402 |
| 得分率% | 77.9 | 93.3 | 87.1 | 91.8 | 84.5 | 67 | 82.5 | 96 | 84.4 |
第2题的得分率约93.3%。绝大部分学生能理解“对称轴”的意义,并对圆有无数条对称轴这个知识印象深刻。
第3题的得分率约87.1%。大部分学生能正确理解“温差”。课程标准中并不要求学生在本学段进行正负数的运算,对于“温差”的理解,平时教师更多的应是借助数轴或温度计让学生进行直观观察得出结论。从测查结果看,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存在知识缺漏,说明他们积累的感性经验还不够丰富,这与教师平时强调的程度有关。
第4题的得分率约91.8%。多数学生能通过半径比正确算出面积比。本题学生在练习中经常做到,所以印象深刻,正确率高。
第5题的得分率约84.5%。本题较为灵活,很多学生错选了①24或②16。本题需要学生在充分理解比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其它两个长方形中长和宽的比的发现规律,再求出第二个长方形中长X的值。可见学生灵活运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须进一步提高。
第6题的得分率约67%。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计算红蚂蚁和黑蚂蚁行走的路程(圆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再比较谁先走完一周。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数学思维习惯不好,缺乏严谨思维的习惯,算出周长后,就选了得数较大的红蚂蚁。
第7题的得分率约82.5%。本题学生完成得不够理想,对于图所刻画的成员间的关系缺乏有条理的思考。错选的答案集中的第一个答案,把最小的当成最大的。
第8题的得分率约96%。绝大多数学生能正确辨认三个立体图形从左面观察到的形状,一小部分学生审题马虎,没有注意到题中“不是”这个词,错选了答案。
(四)“动手动脑”(12%)。本题共4小题,得分率约为87%。
| 题序 | 一、3分 | 二、3分 | 三、3分 | 四、3分 | 合计12分 |
| 应得分 | 1200 | 1200 | 1200 | 1200 | 4800 |
| 实得分 | 1141 | 1080 | 1017 | 937 | 4175 |
| 得分率% | 97.3 | 96 | 86 | 79 | 87 |
第2题的得分率约96%。多数学生能通过将观察点、视线与观察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作图过程来解释小偷可以活动的范围,还能用斜线或阴影来表示这个范围。小部分学生审题不注意,以小偷为观察点,画出了可活动的范围。但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忘了标明小偷可活动的范围,这与其平时的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第3题的得分率约86%。多数学生能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并画出观察到的草图。错误集中在右面看到的图形 ,学生错画成了 或 或
,说明这部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比较薄弱。
第4题的得分率约79%。本题是操作题中得分率最低的题目,大部分学生能根据“图形的三种基本变换方式”正确画出过程图。但约有21%的学生在这道题出现错误,错误集中在“以图形C的中心为旋转中心逆时针旋转90°”,错误的类型主要有:一是错找旋转中心,以图C的一个端点为旋转中心;二是旋转方向错误,做成了顺时针旋转90°。这可能与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有关,可能与本题的语言表述有关(建议分步骤提要求),还可能与教师平时练习的设置有关(平时的练习多以图形的一个端点为旋转中心)。
(五)“统计应用”(6%)。本题共2小题,得分率约94.4%。
| 题序 | 画条形统计图4分 | 获取信息2分 | 合计6分 |
| 应得分 | 1600 | 800 | 2400 |
| 实得分 | 1525 | 740 | 2265 |
| 得分率 | 95.3 | 92.5 | 94.4 |
第2题的得分率约92.5%。多数学生能从直观图中获取最多、最少或相等的数量关系,有的学生还能刻画其中较为隐性的关系。小部分学生观察马虎,导致失分。
(六)“解决问题”(28%)。本题共6小题,得分率约84.5%。
| 题序 | 一4分 | 二4分 | 三5分 | 四5分 | 五5分 | 六5分 | 合计28分 |
| 应得分 | 1600 | 1600 | 2000 | 2000 | 2000 | 2000 | 11200 |
| 实得分 | 1382 | 1338 | 1532 | 1716 | 1783 | 1714 | 9465 |
| 得分率% | 86.4 | 83.6 | 76.6 | 85.8 | .2 | 85.7 | 84.5 |
第2题的得分率约83.6%。大部分学生能用圆的面积减去正方形的面积来计算乾隆古币的实际面积。这题学生的失分主要是单位换算失误,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计算圆的面积时把直径当成半径。说明这部分学生对于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和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熟练程度不够。
第3题的得分率约76.6%。本题的第一个问题是教材中的“比赛场次”问题,在抽查的学生中,正确率100%。错误主要集中在第二个问题“如果每两人互相寄一张贺卡,一共要寄几张贺卡?”。这个问题在2010年的毕业考试卷中就出现,当时在抽样的100张卷中,官桥中心小学的正确率仅12.5%。这学期相似的题型再现,在抽样的100卷中,正确率已提高到61.3%。虽然北师大版教材和练习中没有这一块的数学知识,但通过上个学期的质量分析研讨活动,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教师的关注,所以正确率有所提高,而且学生有多样思维,列式为:45×2=90或(1+2+3+4+5+6+7+8+9)×2=90或10×9=90。但是从正确率来看,还没有充分引起大家的共识和足够的重视,这需要广大教师共同来填补教材的这一片空白。
第4题的得分率约85.8%。多数学生能正确理解单位“1”和“两项支出相差1200元”的含义,用方程解或算术解解题。少数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数量关系,套用平时的列式,列式为:1200÷(52%+12%)或1200÷(1-52%-12%),说明这部分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
第5题的得分率约.2%。本题学生失分的原因主要是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尽管命题者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对“补助13%”给出了解释,但孩子的失分仍然在这里。
第6题的得分率约85.7%。本题是百分数、比和长方形的面积的综合应用,大部分学生能综合分析数量关系,并正确解答。学生的错误主要是把“30%种西红柿的面积”再按2:1分配,算黄瓜和茄子的面积,没有理解题中“剩下的”含义。说明学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
四、反思与建议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综观抽样的试卷,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学生审题马虎、计算粗心导致失分的现象大量存在。所以,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多以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在平时的审题中多让学生说说想法(如;题中的重点词语、数量关系的理解等),或者让学生说说本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当然,学生学习习惯方面的细节还包括书写、检查等,教师应在平时注意指导和帮助。
2、重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在生活中用数学,而检测学生的数学能力不能仅仅看数学试卷上的分数,还要看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用数学的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还小,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教师对他们在生活中用数学的能力不好把握,所以教学中,教师可以多联系并创设一些鲜活的生活问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出发,力争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情境中学数学和用数学,这样学生才能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真正的数学能力。
3、加强直观教学和学生的动手实践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直观作用,多用只管教具演示,多让学生操作实践,如观察物体的知识,应让学生在充分摆和观察的基础上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然后自然而然地形成抽象能力,发展想象能力。善用图解,如百分数的应用、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等,通过画图,能有效地帮肋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4、制定有效的“帮困”方案。
虽然教师经常对“学困生”给予更多的帮助,但还是有相当部分学生对“双基”掌握得不够理想,仍有一部分学生成绩不合格。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有的后进生的辅导应重点指导计算方法,加强计算训练,提高计算技能。有的除了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外,还应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另外,教师要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利用课间或课余休息时间,有计划地进行辅导。
5、发挥研讨的互启和辐射作用。
通过同一问题两年的正确率比较,我们发现研讨在教学教研中的重要作用,它可以发挥教师群体力量,弥补教师个体的不足,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定期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在教师之间形成一种研究性气氛,使教师朝着研究型方向发展,从而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6、加强教师个体的学习和研究
教师平时要养成学习的习惯,遇到教学问题要多查阅相关的教材和学习相关的理论,必要时还需要对教材、理论进行整合,如“互寄贺卡”类的数学知识,北师大版教材没有这块知识,而人教版却对“排列”和“组合”知识作了较好的对比。如果教师及时发现并整合教学,将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本质量分析综合官桥中心小学、石井中心小学、东田中心小学、码头中心小学、诗山中心小学等来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