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Journal of T ransport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In formation T echnology
V ol 17N o 14August 2007
文章编号:100926744(2007)0420013206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论坛
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3
张国强
1,2
,王庆云1,张 宁
2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通运输司,北京100824;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 将交通运输发展理论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交通运输的发展机制、发展效率和
发展模式选择的理论.在这个意义上,系统地回顾了国内关于中国交通发展研究的文献,并将国内的研究归为两类:一是综合交通发展理论,包括运输布局和运输系统分析,研究运输系统资源配置问题;二是运输适应性、运输演化及运输结构理论,研究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从研究的问题、理论和方法及理论发展的制度与经济背景做了分析和评价.关键词: 交通运输发展理论;运输适应性;运输结构中图分类号: U1文献标志码: C
R evie w of T raffic and T 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Theory Study of China
ZHANG G uo 2qiang
1,2
,WANG Qing 2yun 1,ZHANG Ning
2
(1.Department of T ransportation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 ommision ,Beijing 100824,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mt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 In this paper ,the theory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is defined as the optional theory -which focuses on developing mechanism ,efficiency and m odes of the national or regional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T o this extent ,the references of domestic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re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and are placed into tw o categ ories :one is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developing theory for stud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 res ource ,which including transportation arrangement and system analysis ;the other categ ory is the theory of transportation adaptation ,transition and structure for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por 2tation and economy.The subjects and theories of this study ,the system of theory development ,and the economic background are analyzed and evaluated in this paper.
K ey w ords : theory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transportation adaptation ;transportation structure C LC number : U1
Document code : C
收稿日期:2007205230
作者简介:张国强(1966-),男,湖北潜江市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综合交通运输.E 2mail :guoqiang -zhang66@s ohu.com
3本论文属个人学术讨论,不代表作者所属机构的观点和意见.
0 引 言
交通运输发展不仅仅是运输规模的增长,还有
伴随运输规模增长的运输质的增长.从运输质的
增长的观点看,运输系统的发展机制和发展效率是
1 综合交通理论及其发展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是现代经济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然而,作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经济发展长期面临着运输基础设施短缺及运输供给总体能力不足的压力,所谓发展中的“瓶颈”约束尚未得到根除.在资源有限及资本相对稀缺的约束下,中国交通发展必须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有效地建立适应中国空间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问题,围绕此问题的研究形成了综合交通理论的一个理论分支,即中国交通运输布局与规划理论.二是如何妥善地处理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各种运输方式发展的相互关系,需要研究交通运输系统的构成及其结构问题,围绕此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中国综合交通发展理论的另一理论分支,即交通运输系统分析理论.
20世纪80至90年代,王德荣等在系统地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运输布局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运输业的产业性质、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及合理使用范围,研究了中国客货运的流量流向问题,特别是大宗物资和交通干线的货流分布,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管道以及城市交通运输的运输网布局等(王德荣等,1986;张之, 1988;张务栋,1993).张文尝等(1992)对中国空间运输联系的生成机制、客、货运空间分布和交流特征,提出了定量研究的方法和数学模型及评价指标.中国运输布局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与经济的空间联系,是基于生产力布局的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布局理论,该理论基于中国的自然地理、自然资源分布(包括运输的自然资源)以及经济的空间布局等特征,考察中国的运输网络布局及相应的运力供给问题.从方上看,中国运输布局理论以描述性研究和需求预测研究为主,其主要论点是生产力布局和自然资源布局决定客货运输需求的空间布局,从而决定运输资源的布局.运输布局理论较早地对中国运输资源配置问题做出了探索,特别是对中国的运输通道和运输枢纽布局等问题的研究,为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研究提供了历史和经验的借鉴.
中国运输布局理论着重研究中国交通运输与空间经济的发展关系,但不能从理论上解决交通运输系统内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发展关系等结构性问题.针对中国交通运输体系的构成及其结构问题的研究,张国伍等在借鉴和吸纳了国外关于交通运输系统分析的理论成果基础上,结合中国的交通发展实践,提出了交通运输系统分析理论.包括交通运输系统的构成、功能及结构、交通运输布局和规划的系统分析、交通运输网络、通道和枢纽的系统分析,以及各种运输方式的系统分析等理论(张国伍,1991,2005,2006).王庆云(2002)则从发展实践的角度研究了中国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与发展的基本问题.从各种运输方式基础设施布局规划和运输系统分析的双重因素考察,胡思继(2005)和陈汝龙(19)比较系统地归纳和总结了综合交通研究的理论范畴、框架及内容.交通运输系统分析从系统论和系统工程的观点研究了交通运输系统结构和运输资源的物理配置问题,并基于运输系统工程理论提出了运输管理中的协调问题,具有综合交通发展理论的方理论特征.
20世纪90年代初,由中国国家计划委员会和世界银行联合开展了长江三角洲综合运输规划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综合运输规划研究课题组, 1992).宗旨是设计一个适应经济环境和技术发展的综合运输规划方案,以指导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交通运输投资安排;通过研究运价、运量分配、技术现代化和空间布局,提出提高运输效率的.课题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运输流、运输系统、运输需求、规划思路、运输和投资方案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建立了运输规划模型,估计了运营成本和运价费率,对项目进行了投资效益评价和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分析.长江三角洲综合运输规划研究将运输布局和运输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与运输规划的调查研究进行了完美的结合,是国内综合交通发展理论和综合交通规划研究的一个典范.
从现有文献研究分析,中国运输布局理论和交
41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7年8月通运输系统分析理论总体上都是从运输供给能力(生产力)发展方面考察问题,不妨将中国的运输布局理论和交通运输系统分析理论称为传统的综合交通理论,其理论逻辑是各种运输方式具有各自的技术经济优势,客观上存在各种运输方式的互补性,包括技术上的互补性和经济上的互补性,因此交通运输发展需要各种运输方式在系统意义上的综合,即建立支撑经济发展的综合交通系统,综合运输规划成为传统综合交通理论的核心问题.传统的综合交通理论反映了中国交通发展进程的内在逻辑.在交通基础设施供给严重短缺的发展阶段,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主题是尽快提高运输生产力水平,特别是扩大运输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但是当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存量和运输总量积累达到一定规模后,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压力得到释放,运输发展的主要矛盾将从单纯解决供给短缺的矛盾转化为提高交通运输发展效率和实现可持续交通的矛盾;而发展模式选择关键在于交通运输集约式和内涵式的增长.因此,以运输生产力为导向的运输布局理论和交通运输系统分析理论就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交通运输的内涵式发展问题,这又正好为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契机.
王庆云(2004)将理论焦点从运输生产力转到市场经济制度环境下中国交通发展效率方面,提出了一个中国交通发展研究的理论框架,这个理论框架包括交通运输供给与需求、运输管理中的综合与协调、运输市场的规制与竞争、交通运输发展的效率与公平及可持续性等范畴,认为中国交通发展需要制定一个集速度、效率、平等和环境目标为一体的交通发展战略,以交通发展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这个理论框架实际上从综合的、系统的和发展的观点对中国交通运输发展进行了多方位的审视,较全面地地阐述了中国交通发展面临的现实矛盾和发展模式问题.王庆云及合作者(2006)进一步对中国交通发展战略、规划、问题进行了研究.面对中国交通运输发展中存在的运输总供给短缺、运输效率低、服务质量差以及创新能力薄弱等旷日持久的结构性问题,他们开始探索如何发挥和市场两类机制来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他们提出,以运输通道和运输枢纽等运输资源的优化衔接为主导,有效地发展全国性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系统,逐步建立起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的、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的理论观点.这类研究几乎为中国的交通发展提供了一个广角镜式的视野.这个研究从战略上提出了交通发展的制度设计和交通运输发展的经济成本问题,从基础设施网络发展上,将综合交通重新定义为综合运输通道及枢纽上各种运输方式的结构优化和系统衔接,基于不同交通方式在技术经济属性上的比较优势、以实现各运输方式从局部最优到整体最优、从技术互补性到经济互补性,并从总体上实现交通运输系统的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使综合交通网的发展成为转变交通运输增长方式、优化运输资源配置、实现各种运输方式功能“放大”效应的载体.可以说,这些研究成果显示,在经济全球化和供应链管理时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理论研究从传统上以运输生产力为导向正向以运输效率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转型.中国交通发展理论更需要现代经济学和其他方科学的理论要素,从概念体系、理论基础和方法等方面发展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分析性理论框架.
2 经济发展中的运输适应性、运输演化和运输结构理论
2.1 运输发展的经济适应性问题
运输发展的经济适应性,实际上是从经济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运输发展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具有具体的经济发展背景.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的1949至1957年,为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快速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国建成了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其中,交通运输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成为投资建设的重点,交通基础设施也得以大规模建设,不仅为新中国国民经济体系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运输基础设施,也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1999:308-311).然而,在随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即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直到90年代中期的发展阶段,由于中国经济未能处理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比例关系,中国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投资滞后,导致交通运输长期处于缓慢增长或被制约状态,交通运输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中国经济运行中的运输紧张的局面始终未能得到很好地解除(杨叔进, 2001:10-18).在这样的背景中,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来自国内主要运输研究机构和一些高等院校的研究者首先展开了对交通运输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大讨论,研究交通运输供给和需求
51
第4期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理论研究综述问题,提出了交通运输发展的耸应性概念(雷汀等, 1987;中国科学技术协会,1990).这个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交通运输在经济系统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交通运输发展如何适应经济社会需求,核心问题则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他们明确提出,交通运输网络是经济社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需要适度超前发展等重要理论观点.但该研究主要是对基本国情、经济地理、资源环境、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生产力空间布局等影响交通运输发展的宏观因素的描述性分析,缺乏交通运输发展微观机制等深层次问题的理论探究,因而对中国交通运输发展不适应现象及所表现的宏观运行中的问题难以给出理论上的解释.
在适应性的研究方面,张宁和张国强等(2006)融合系统科学和现代经济科学的基本原理及数理统计理论,对交通运输的经济适应性问题进行理论和经验研究.他们的适应性研究嵌入了系统、演化和经济学的观点,从网络适应性、组织适应性及制度适应性等三个范畴对交通运输系统的经济适应性给出分析性定义,提出交通运输的经济适应性指数和时间周转量指标,构造了一个运输能力适应性的分析框架,构建了运输承载能力及等级判定的适应性分析指标、模型及估计方法,并结合中国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及城市交通的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从研究的方考察,这个研究虽然从研究本身的概念定义、理论推理、模型及经验分析,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但也仅仅是从宏观的视野对中国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总量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没有从成本效率的角度对中国交通运输发展模式和发展效率问题进行研究.
在适应性的经验研究方面,张风波(1987)较早地在国内采用经济计量方法,将历史趋势和经济计量相结合,对中国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问题做了开拓性的实证研究,包括对中国货物运输结构、货运、客运与国民经济关系、地区货运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交通运输价格和中国交通体系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经济计量分析,特别是建立了综合交通体系的经济计量模型,而作者提出的中国交通的动态分析和模拟等概念和观点,时至今日仍值得借鉴.但张风波的中国交通经济分析,所研究的主要是结构问题而非机制问题,因而其模拟缺乏微观经济基础的支撑.
2.2 经济发展中的运输演化问题
20世纪90年代,国内的运输发展研究领域开始研究与经济发展关联的运输发展形态问题.荣朝和(1993)研究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特别是工业化过程前后的运输发展的宏观形态,提出了运输化理论.该理论划分了与前工业化、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相对应的三个运输发展阶段,即前运输化阶段、运输化阶段、以及后运输化阶段,并对各个阶段的运输问题,包括运输工具、货物运输对象、运输总量变化以及运输资源消耗量等特征趋势做了历史考察和归纳总结.
在运输化理论的基础上,韩彪(1994)又提出了“脉冲式”的运输发展理论.该理论将现代运输业发展分为“渐变”和“剧变”两种形态,两种形态的交替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所谓“脉冲式”发展形态.熊永均(1997)又以铁路的发展历史为例,从成本的角度提出了运输成本的阀值理论,以运输成本变化来解释运输化和经济增长.荣朝和(2001)对运输化理论及其发展而来的“脉冲式”理论、运输成本阀值理论等进行了回顾,这里将他们的理论统称为运输发展的运输化理论系列.
从研究的规范性、系统性和累积性衡量,运输化理论系列无疑是国内运输发展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运输化理论的贡献在于从运输发展史和生产方式演变的视角,考察了运输的结构性变化及其趋势特征,论述了运输随经济演化而必然发生总量和结构性变迁的规律.其中,“脉冲式”理论实际上仍然是从运输技术史的角度考察运输发展的趋势特征问题,没有考察运输化形成的微观机制以及管理和组织等软技术对运输系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阀值理论为运输化理论加入了成本因素,即运输化发展阶段是突破运输成本阀值的结果.客观上看,交通运输是现代经济增长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现代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要素禀赋、资本积累、人力资本、制度变迁和创新等因素高度相关,运输成本的逐渐下降是多种因素,特别是技术和管理不断创新的结果.
本文认为,运输化理论所定义的运输化现象,实际上是工业化与运输发展相互作用的表现,即运输的工业化和工业化的运输相互促进.从更广泛的经济意义上,运输结构性变化是经济结构演化的必然结果,即商品交易活动的范围和规模的扩张必然带来运输业的发展,专业化和分工经济对降低交
61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7年8月易成本和提高交易效率提出了内在要求.在一个交易效率不断增长的开放经济中,运输规模有可能持续扩张,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全球贸易额和国际运输的持续增长,可以给出经验支持.运输规模最终的收敛,与运输的相对重要性无关,而很可能是经济和人口规模本身收敛的结果.总体上讲,运输化理论系列的研究方法偏重于描述运输技术周期和运输发展的历史形态,忽视了对运输系统的发展机制的分析研究,不能解释具有类似经济背景的经济体为什么会呈现运输发展的结构性差异等问题,如工业化国家的运输结构和发展模式的差异.
2.3 经济发展中的运输结构问题
经济发展中的运输结构问题是运输发展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赵一平(1993)比较系统地考察了运输结构演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特别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运输基础设施网络结构演变规律.赵认为,经济“先行国”运输网的演变是一个自然生长过程,每种运输方式的运网经过诞生、成长、成熟到衰退四个阶段,表现出明显的平稳性和完整性,经济“后发国”的运网演进存在明显的“加速”现象,各种运输方式运网的演变存在相互影响和制约,运输基础设施和运输工具相对饱和水平较低.赵还较早地研究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交通结构和农产品物流问题.赵的研究认为,农业与交通运输同属基础产业,都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农村经济包括农业和非农业经济两大部分,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带来城市与农村、乡村与乡村之间的经济联系发生变化,由此引起农村货运和客运结构的变化(赵一平,1994).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中国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农村交通运输和农产品物流问题将越来越重要,如何推进农村交通发展和提高农产品运输的效率,有待更多学者进一步研究.
魏际刚(2001,2003)分析了制度激励与中国运输结构变迁问题.魏的研究认为,在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不发生重大改变的情况下,运输市场深层次的竞争不是技术竞争,而是市场化进程中因制度激励不同导致价格、服务水平、发展速度及供给水平差异上的竞争,因而提出了运输制度结构的“非均衡(均衡)”概念;认为运输制度结构的“非均衡”是导致20世纪90年代中国运输结构变迁最重要因素,中国运输结构变迁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制度安排的结果.魏的研究提出了制度激励在运输发展中的重要性,但并没有科学地界定什么是制度的“均衡”与“非均衡”,如何衡量交通运输系统的制度“均衡”呢?如果将制度视为经济行为的博弈规则,如果缺乏一个评判“均衡”性的科学标准,要界定、判定若干制度的“均衡”程度抑或制定“均衡”的制度体系至少存在技术上的困难,从而对这个理论的经验检验带来了困难.
3 结论性评论
从文献研究来看,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理论研究范畴基本上可以归纳两类问题,一是研究基于运输生产力的运输资源配置理论,即包括运输布局和运输系统分析的综合交通发展理论;二是研究经济与运输之间的发展关系,包括经济发展过程中运输的经济适应性、运输演化和运输结构变迁等问题.从理论的发展来看,国内交通运输发展理论更注重应对中国经济和交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的对策研究,研究明显具有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制度背景特征.改革前的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经济资源配置受计划控制,交通运输业由国家投资建设并委托国有企业进行运营管理,国有运输企业按照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组织和实施运输生产.在计划经济的制度环境中,由于市场机制的缺失,运输的供需关系缺乏市场反馈,交通运输发展问题表现为如何适应经济计划,如何执行和完成运输生产计划,运输活动是生产力布局和生产计划实施的逻辑结果.这决定了中国的运输发展理论的传统范式是以供给为导向的运输供给配置问题,缺乏对运输发展的微观机制及发展的成本效率的研究,在这个背景下,形成了以运输的空间布局理论和运输系统分析为主导的综合交通理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深化,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交通运输行业所面临的经济和制度环境发生了质的转变,运输发展面临着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手段的转型:选择什么交通发展战略、遵循什么交通发展模式以及如何利用和市场两种手段有效地降低运输系统的经济成本,实现可持续的交通运输,成为中国交通运输发展中的不可回避的历史性课题,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经济适应性、运输演化和运输结构等问题的研究被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市场经济逐步深
71
第4期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理论研究综述化,运输系统发展的成本效率对企业和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中国交通发展理论有待于从以运输生产力为取向的理论向以运输系统发展效率为取向的问题、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从对宏观发展现象的对策研究向对微观发展机制的理论探究转型.
参考文献:
[1] 王德荣.中国运输布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2] 张之.运输布局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8.
[3] 张务栋.交通运输布局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3.
[4] 蔡庆麟,张秀芝,刘艳琴.运输布局学[M].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5] 张文尝,金凤君,荣朝和,唐秀芳.空间运输联系
———理论研究・实证分析・预测方法[M].北京:中国
铁道出版社,1992.
[6] 张国伍.交通运输系统分析[M].成都:西南交通大
学出版社,1991.
[7] 张国伍.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科的创建与钱学森的
系统科学[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5,5
(6):3-9.[ZH ANG G uo2wu.F oundation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discipline and Xuesen Qian’s systems
science-commem orating the50th anniversary of profess or
Qian’s returning China[J].Journal of T ransportation Sys2
tems Engineering and In formation T echnology,2005,5
(6):3-9.]
[8] 张国伍.我国综合交通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分析
[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6(2):1-7.
[ZH ANG G uo2wu.Analysis on s ome issues of compressive
transport system of China[J].Journal of T ransport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In formation T echnology,2006,6
(2):1-7.]
[9] 陈汝龙.综合运输系统工程[M].济南:山东科学技
术出版社,19.
[10] 胡思继.综合运输工程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11] 长江三角洲地区综合运输规划研究课题组.长江三
角洲地区综合运输规划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
版社,1992.
[12] 王庆云.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与发展[J].交通运输
系统工程与信息,2002,2(3):56-60.[W ANG Qing2
yun.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ssive transportation system
[J].Journal of T ransport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In formation T echnology,2002,2(3):56-60.]
[13] 王庆云.关于综合交通网规划的方法与实践[J].交通
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5,5(1):11-15.[W A NG Qing2
yun.M eth od ology and practice of com prehensive trans port
netw ork planning[J].Journal of T rans portation S ystems Engi2
neering and In formation T echn ology,2005,5(1):11-15.] [14] 王庆云.中国交通发展问题研究:交通发展观[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5] 王庆云.交通运输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6] .新中国经济50年[M].北京:中国计划出
版社,308-311.
[17] 杨叔进[美].中国:改革、发展与稳定[M].北京:中
国发展出版社,2001,1.
[18] 雷汀.2000年中国的交通运输[M].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7.
[19]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交通发展战略与研究
[R].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协会,1990.
[20] 张宁,张国强.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
理论与实证[C]ΠΠ载王庆云交通运输发展理论与实
践.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1] 张风波.中国交通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87.
[22] 荣朝和.论运输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3.
[23] 荣朝和.运输发展理论的近期进展[J].中国铁道科
学,2001,22(3):1-8.[RONG Chao2he.From transport
development to sustainable transport[J].China Railway
Science,2001,22(3):1-8.]
[24] 韩彪.交通运输发展理论[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
出版社,1994.
[25] 熊永均.铁路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
社,1999.
[26] 赵一平.运输结构演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方交通大学,1993.[ZH AO
Y i2ping.S 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transportation struc2
ture ev olution and economy development in China[D].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1993.]
[27] 赵一平.我国交通运输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J].综
合运输,1994(5):2-5.[ZH AO Y i2ping.S 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transportation and rural economy develop2
ment in China[J].C omprehensive T ransportation,1994
(5):2-5.]
[28] 魏际刚.制度激励与中国运输结构变迁[C].中国
软科学,2001(7):53-57.[WEI Ji2gang.Institutional
incentives and ev olution of China’s transportation struc2
ture.China S oft Science,2001(7):53-57.]
[29] 魏际刚.中国运输结构变化的制度分析:以铁路市
场份额为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8):
30-33.[WEI Ji2gang.Institutional analysis on structural
changes of china’s transportation:take the change of rail2
way market share for example[J].The Journal O f Quanti2
tative&T echnical Economics,2003(8):30-33.]
81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7年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