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心理学研究的内容:A)心理过程:指人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它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1)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意义和作用的揭露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心理现象。 感觉是最低级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曾经接触过的对象和现象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一种高级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指在西安市吃紧物的影响下在头脑里对旧形象加工改进,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2)情感过程:在活动中产生的喜、怒、哀、乐、爱、恶等表现为主观态度体验的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3)意志过程:是根据预定目的制定计划、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B)个性心理:是在个人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和后天环境的作用下,通过社会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1)个性倾向性:是个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意向的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人在实践中形成的稳固的心理特点。C)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关系:既区别又有联系,个性心理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也只有通过心理过程才能表现出来;同时,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又制约着心理过程。
3.心理的实质: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原因是:A)心理现象是人脑的机能。B)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2)心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3)社会生活时间对人的心理起着制约作用。
4.高等教育:是指学制体系中的第三阶段,亦即最高阶段,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专业教育的总称。
5.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种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6.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A)围绕着高校教学工作的心理学内容。包括情感的、注意的组织、记忆的优化、思维的培养以及能力的开发。B)围绕着高校育人工作的心理学内容。包括性格的塑造、品德的培养、社会化的提高、人际交往的调适及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
7.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A)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建立。 B)有助于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C)有助于科学育人。 D)有助于身心健康。
8.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原则:客观性的原则、教育性的原则、系统性的原则。A)观察法:在自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详细地记录被观察者活动的各种表现,并分析、判断被观察者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研究方法。B)实验法: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引起某种心理现象产生,从而对它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有两种: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C)调查法:以问题的方式对被试进行查询,以了解其心理特点的方式。D)教育经验总结法:运用心理学知识有目的地整理教育工作的经验,总结教育过程中所觉察到的心理活动情况和规律的一种方法。E)心理测验法:对人心理的个体差异的测量或诊断的科学方法。
9.什么是注意: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指的是选择与确定心理活动的特定和范围。集中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离不开一切无关事物而深入到所选择的对象或活动中去,并且对与对象或活动无关甚至有碍的活动进行抑制。注意的对象既可以是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也可以是我们自己的行动、观念或内心状态。注意不是一种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着心理过程存在的独特的心理现象。注意保证了人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和作出更准确的反映。
10.注意的外部表现:A)适应性运动 B)无关运动的停止 C)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11.注意的功能:A)选择功能 B)持续功能C)调节功能
12.注意的种类: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
13.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A)客观原因。引起无意注意的客观原因主要是刺激物的特点:1)刺激物的强度2)刺激物的新异性 3)刺激物之间的对比4)刺激物的活动变化B)主观原因。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观原因主要是人的主观状态:1)需要的兴趣2)情绪状态3)健康状态
14.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有注意的区别和联系:A)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三种注意是不可分割、统一和共存的。B)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三种注意是相互转化和更替进行的。
15.注意的品质:A)注意的广度:指一定时间内能够把握的注意对象的数量。影响广度的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和注意广度的大小。B)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C)注意的分配:指一个人把自己的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或活动。D)注意的转移:指一个人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16.大学生注意的特点:A)注意的品质不断优化。B)有意注意不断加强。 C)引起大学生学习注意不集中的原因很特殊。
17.大学生注意的组织:A)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1)合理发挥刺激物的作用。 2)教学内容要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3)教学方法要生动、灵活和多样。B)努力培养大学生的有意注意。1)明确学习目的任务,正确组织教学。2)创设“问题情境”。3)正确运用间接兴趣。4)此外还可采取以下方法促使大学生注意听讲:给予信号、邻近控制、提出问题、提出批评。C)充分运用几种注意相互交替和转化的规律。
18.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识忆、保持、回忆和再认三个环节,三者是彼此密切联系的统一完整过程。
19.记忆的种类:A)根据记忆内容分:1)形象记忆:对对过去感知的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记忆。2)逻辑记忆:也叫意义记忆或语词逻辑记忆,是通过语言的作用和逻辑思维的过程表现出来。3)情绪记忆:对过去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4)运动记忆:对过去做过的运动或动作的记忆。B)根据记忆中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分:瞬间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指客观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其印象在人脑中保持很短时间的记忆。特点:信息的保存具有形象性;保持时间很短;保持量大。2)短时记忆:指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的储存保持在1分钟左右的记忆。特点:保存时间很短;广度有限;易受干扰;不易恢复。长时记忆:指信息在记忆中储存超过1分钟以上的记忆。特点:信息保存时间长;容量没有限度;记忆中的信息是有组织的知识系统。
20.记忆的品质:A)记忆的敏捷性 B)记忆的正确性 C)记忆的持久性D)记忆的准备性
21.识记:指识别和脊柱某种事物或活动,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种类可划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或划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22.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A)识记的目的和任务B)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C)对识记材料的理解度D)识记方法
23.什么是遗忘?如何克服遗忘?遗忘是对于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和重现,或者错误的再认或重现。避免或减少遗忘,必须正确的复习:A)复习要及时 B)复习必须多样化 C)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D)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24.大学生的记忆特点:A)逻辑记忆力得到显著提高 B)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C)更多地运用有意记忆 D)掌握了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25.大学生记忆的优化:A)明确的目的和任务B)指导大学生掌握正确的识记方法,注意几点:1)少用机械重复的方法,多发展意义识记和理解识记的能力2)避免使用单一感官记忆,注意使用“多通道协同记忆法”,把听看读写等都利用起来。3)对特别抽象的材料,可用“形象记忆法”,以增强识记效果。4)对于机械的无内在联系的资料,可引导大学生用恰当的“记忆术”强记。C)组织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D)充实和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经验。E)培养良好的记忆品质。
26.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本质及内部规律性。具有两个特征:A)概括性:指思维能够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或本质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B)间接性:指思维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某些媒介物或头脑加工进行反映。
27.思维的种类:A)根据思维过程的抽象程度不同分:1)直观动作思维:依赖于事物的直接感知,以实际动作解决问题的思维。2)具体形象思维:指离开具体刺激而在头脑中运用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进行的思维。3)抽象逻辑思维:指能摆脱具体事物和形象的遵循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则的思维。B)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不同分:1)常规思维:又叫习惯思维,指凭借知识、应用慣常的方法和固定程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2)创造思维:指突破过去知识经验的,应用全新的方法、程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28.思维的形式:A)概念: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性的地位形式。B)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C)推理:是从一个或数个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28.问题解决:是指由于一定的情景所引起的,按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识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心理活动阶段,是问题得以解决的活动过程。 解决问题是思维活动最一般的形式。
29.问题解决的基本阶段:从逻辑分析来看,问题解决分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等四个阶段。发现问题是认识问题的存在,并发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动机。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要求和条件,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关系,把握问题的实质,确定问题解决方向。提出假设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并按一定的原则、方法和途径去解决问题。严正假设是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所提出的假设是否符合实际、符合真理。
30.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A)问题情境: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也就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事物所具备的条件,超过了人们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而构成了问题的情境。B)定势:是有心理操作形式的模式所引起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C)功能固着与变通。D)动机。E)情绪。
31.大学生思维的特点:A)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B)发展对思维的思维。主要表现在:1)能直接地思考自己的认识活动。2)逐渐加强其内省活动。3)产生“第二等级”思维,亦称对运算的运算。C)发展非线性思维。D)思维的品质不断提高。
32.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A)知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 B)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C)改进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33.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的态度体验,是伴随认识活动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
34.情绪与情感的区别:A)情绪比情感更为广泛。B)情绪带有较大的情景性和不稳定性。C)情绪通常具有较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而情感则比较深沉和含蓄。
35.情绪与情感的联系:A)情绪依赖于情感。情绪往往受到情感的制约和影响。B)情感也依赖于情绪。情感是在情绪基础上形成的,而又在变化着的情绪中表现出来。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而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36.情绪和情感的功能:A)动机功能B)适应功能C)信号功能
37.情绪的种类:A)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久的、蔓延性的情绪状态。B)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C)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突发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38.情感的种类:A)道德感:是人根据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客观现实与主体的道德需要之间的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分为:政治道德感、对他人行为及人际关系的道德感、个人行为的道德感。B)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索知识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意愿是否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C)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9.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A)认知对勤学产生的决定性作用。认知在情绪中的作用在于判断估计刺激物是否符合个体的需要,从而产生肯定的或否定的情绪。B)情绪、情感对认知的影响。明显表现在心竞岁对认知的影响上,其影响是弥散性的。
40.大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A)丰富性和狭隘性共存。B)稳定性与波动性共存。C)外显性与波动性共存。D)强烈性与细腻性共存。
41.大学生情绪、情感的方法:A)自我激励法B)言语暗示法 C)注意转移法D)脱敏疗法E)咨询渲泄法 F)行为补偿法
42.引发动机的基本要素:A)需要:是被感受到的对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各种条件的要求和追求,是个体缺乏某种事物的状态,即对个体和社会的客观要求的反映。B)诱因:是指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即动机的定向目标。
43.动机的功能:A)激活功能B指向功能C)维持和调整功能
43.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原因,并能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的原动力。
44.学习动机的分类:A)根据学习动机的内容、性质,可以分为正确的与错误的动机或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B)根据动机的作用和持续的时间可以分为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和间接的远景性动机。C)根据动机产生的条件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D)根据动机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作用大小可以分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45.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A)家庭和社会的影响。B)教师的影响。 C)同伴与班风的影响。D)成功与兴趣的作用。
46.大学生的几个重要学习动机:A)学习自觉性。B)认识兴趣:是人力更深入地了解周围世界的积极认识倾向。C)交往动机:是人的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D)成就动机: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人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力求达到完美地步的内在动力。
47.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A)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多元化特点。 B)大学生学习动机的间接性特点。C)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社会性特点。D)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职业化特点。
48.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A)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启发学习的自觉性。B)培养学习的兴趣。C)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
49.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A)创设问题情境,启发积极思维。B)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C)合理组织竞赛。D)适当运用奖励与惩罚。
50.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它是影响活动效果的基本因素。能力表现在人所从事的各项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能力高的人之所以取得叫好的效果,是因为他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与活动的要求相符合。能力是人顺利地进行活动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并非是唯一的条件。能力强弱是效果差异的直接的重要的原因。
5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A)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知识是人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结晶,技能是在训练的基础上形成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而能力是在顺利进行活动时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B)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发展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即知识、技能是发展能力的条件。另一方面掌握知识、技能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能力制约着掌握知识、技能的难以、速度和巩固程度。
52.能力的种类:A)按发挥作用的领域不同分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B)按创造性大小分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53.能力的机构学说:A)因素说:(美国,桑代克)认为人的能力是有许多的成分或因素构成的。B)二因素说:(英国,斯皮尔曼)认为人的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种是一般因素或普遍因素(G因素),它是人的基本的心理潜能,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另一种是特殊因素(S因素),是保证人们完成某种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需的。C)三维结构说:(美国,吉尔福特)认为所有智力活动都可分为操作、内容和结果三个方面,而每个方面又由一些有关因素组成。
54.能力差异的表现方面:A)从量上看,有能力高低之分,表现在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B)从质上看,一项活动的完成,不同人以不同能力及其不同结合为基础,表现出能力的类型差异。C)从发展上看,有能力成熟早晚之分,表现为能力表现早晚差异。
55.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A)先天因素,指遗传因素。B)后天因素,指环境、教育及活动的影响。1)产前环境 2)早期经验 3)学校教育
56.大学生能力的特点:A)能力水平较高。B)能力差异较小。
57.大学生能力的开发:A)优化大学生的智能结构。智能结构是指人所具有的智力和能力所构成的多因素、多层次的动态综合体。包括自学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科研能力等。B)增强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C)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开扩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知识掌握的概括水平;提高所掌握知识的组织程度。D)重视智力技能的培养。E)将发展智力与培养优良个性品质结合起来。F)学会科学用脑。
58.心理测验:是一种对可以表现人的个别差异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客观的标准化测定的方法。就是用一些经过选择的、加以组织的、可以反映人的心理特点的刺激,让受试者做出反应。
59.心理测验的特点:A)心理测验的间接性。B)心理测验的相对性。C)心理测验的客观性。
60.心理测验的种类:A)按测验的功能分:能力测验、人格测验、学绩测验。B)按测验人数分:个别测验、团体测验。C)按测验材料分: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D)按测验目的分:描述性测验、诊断性测验、预示性测验。E)按测验的难度和时限分:速度测验和难度测验。F)按测验的要求分:构造性测验和投射性测验。
61.如何正确对待和使用测验:A)正确对待心理测验。B)严格实施心理测验。C)慎重解释心理测验。
62.高等教育工作中常用的心理测验:A)智力测验B)人格测验C)心理健康测验
63.心理测验的实质: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量化、标准化的方法对人的行为反应进行确认,再根据行为推断人的心理状态。
.十六种人格因素问卷能了解大学生的人格方面: A因素——乐群性;B因素——聪惠性;C因素——稳定性;E因素——恃强性;F因素——兴奋性;G因素——敏感性;H因素——敢为性;I因素——敏感性;L因素——怀疑性;M因素——幻想性;N因素——世故性;O因素——忧虑性;Q1因素——实验性;Q2因素——性;Q3因素——自律性;Q4因素——紧张性。
65.考试命题的基本要求:A)明确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B)抓住课程的主要内容。C)注意主要内容和一般内容的结合。D)着眼于检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E)选择合适的题型。F)命题应当有较高的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消度。
66.考试命题的基本步骤:A)确定考试的目的。B)确定考试内容。C)设计试卷蓝图细目表。D)根据考核目标和蓝图细目表选择试题形式、编制试卷。E)编制试卷。
67.考试命题的质量指标:A)难度:是指试题对考生知己水平的适合程度。客观题:P= 答对该题的人数 / 受试总人数。 主观题:P= 该题平均分数 / 该题总分。B)区分度:是指试题对考生水平差异的鉴别能力。D= 高分组通过该题人数的比例Ph — 低分组通过该题人数的比例Pl 。C)信度:指考试的可靠性或稳定性。采用一分半法。D)效度:指考试的正确性。主要有内容效度(常用)、构想效度和效标效度。
68.性格:指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
69.性格的结构:A)性格的态度特征1)对社会、集体、他人态度的性格特征。2)对劳动、工作、学习态度的性格特征。3)对自己态度的性格特征。B)性格的意志特征1)对行为目的的明确程度的意志特征。2)对行为自控水平的意志特征。3)对紧急或困境中表现的意志特征。4)在决策执行中的果断性的特征。C)性格的情绪特征1)情绪强度方面的性格特征。2)情绪稳定性方面的性格特征。3)情绪持久性方面的性格特征。4)主导心境方面的性格特征。D)性格的理智特征1)感知方面的特征。2)记忆方面的特征。3)思维方面的特征。4)想象方面的特征。
70.性格的类型:A)机能类型说:按理智、情感和意志所占优势的程度分: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B)向性类型说:按个人心理活动倾向内部或外部世界分:内向型、外向型和中间型。C)文化社会类型说:按人类社会生活的不同方式分: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政治型、社会型和宗教型。D)顺从类型说:按个体程度分:型和顺从型。
7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和联系:A)区别:1)气质是先天的更多受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影响,是在人的情绪和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征,而性格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更多受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是态度体系和行为方式的结合而表现出来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2)气质无好坏,性格有好坏之分。3)气质的可塑性小,变化小,而性格的可塑性大,变化大。B)联系:1)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同一种气质类型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气质类型的人都可能形成某些性格特征,并可以使性格带上个人色彩,具有不同的表现风格。2)气质可影响某些性格特征的形成。性格也能影响气质,已经形成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掩盖或缓慢地改造着气质。
72.性格与能力的联系:A)性格特征对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表现为良好的性格特征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良好的性格特征可补偿能力中的相对弱点和能力发展的各种缺陷。B)能力对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能力水平低的人可能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征。
73.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A)性格形成的生物学条件B)社会生活环境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C)自我意识、自我教育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74.大学生的性格特点:A)大学生性格的发展随着社会化过程的加速而加速,随着社会化的相对稳定而相对稳定。B)大学生性格发展的整体性更加明显。C)大学生性格发展与其心理规程和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更加明显。D)大学生对性格的自我认识与自我控制水平提高了。E)大学生性格特征的外部表现更为丰富复杂了。F)大学生的各种性格的表现突出程度不同。
75.培养和塑造大学生良好性格的方法:A)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B)正确分析自己的性格特征。C)塑造良好的环境条件。D)教育大学生进行良好性格的自我锻炼。E)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76.品德:道德是一种分辨善恶的尺度,它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品德即道德品质,是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品德是一个人按照社会规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性或倾向。品德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个性心理的重要方面。品德是一种特殊的个性心理,是个性心理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品德是现实社会的关系与道德规范在人脑中的反映。
77.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构成成分以及这些成分之间的关系。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A)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B)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C)道德意志:指一个人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D)道德行为:指一个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对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78.品德形成与发展的特点:A)品德心理成份的多层次性。B)品德心理形成的多阶段性。C)影响品德形成因素的广泛性。D)品德发展的动态性。
79.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A)道德认识的形成1)道德知识的掌握,2)道德信念的确立,3)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B)道德情感的形成:分直觉的道德情感、形象性的道德情感和伦理性的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的形成D)道德行为的形成
80.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沟通信息的过程,即人们运用语言、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的交流规程,是人类活动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81.人际交往的功能:A)有助于信息交流B)有助于协调人际关系 C)有助于身心健康 D)有助于自我认识和提高。
82.人际交往的需求类型:A)包容需求:表现为愿意与人交往,希望与他人建立并维持相互容纳的和谐关系。B)控制需求:表现为希望与他人建立和维持在权力与影响方面的良好关系。C)情感需求:表现为希望和他人建立并维持情谊之间的良好关系。
83.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是由认识、情感和行为三个相互联系的心理成分组成的。
84.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A)人际交往的标准和指南B)人际交往的横向和纵向C)人际交往的愿望与情感D)人际交往的内容和形式
85.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调适:A)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1)平等尊重原则2)真诚相待的原则3)互惠互利的原则4)宽容忍让原则B)大学生人际关系调适的具体方法1)丰富大学生生活,促进人际交往 2)增强品德教育,塑造良好个性。3)克服知觉偏见,尊重他人人格。4)正确对待生活,提高交际艺术。
86.冯特:德国人,(1832——1920),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也被世界心理学界公认为是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专业心理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