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各句加点的字注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共同的鉴赏能力与博(bó)学多识使他们两人常常是一拍即(jì)合。
B.斑羚们发现自己陷入了进退维(wéi)谷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蹿(cuàn)跳。
C.人类是大自然的模(mó)仿者,但他模仿得很拙(zhuó)劣。
D.一个衣服褴褛(lán lǚ)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qiào)开牡蛎。
2.下列语句中书写完全准确的一项是( )
A.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张,我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劳的。
B.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
C.不一会,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了天空,倾刻间,雷声隆隆。
D.他们怏怏不乐地在阿蒙森的胜利旗帜旁边插上英国国旗——一面珊珊来迟的“联合王国的国旗”。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成都地铁的修建者们在迷宫般的坑道中探索道路,在地下深处作业,并
乐此不疲,甚至忘记了岁月是怎样流逝的。
B.如何突破公司目前的困境,大家意见杂陈,莫衷一是。
C.晚自习课上,老师又教了我们一种思路,重蹈覆辙地将这道题做了一遍。
D.美丽的画面与逼真的音响效果相得益彰,使这部影片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回首三年的初中生活,我们再一次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勤奋、踏实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B.随着成都地铁3、4号线的投入使用,使成都人的生活与地铁密不可分。
C.许多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正在逐渐被推广和发现。
D.今日审理了一起案子,违约经营的小张被判赔偿原告好运来商贸公司经济损失和诉讼费共3000元。
二.文言文阅读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土膏微润 膏:肥沃
B. 柔梢披风 披:
开、分散
C. 风力虽尚劲 劲:猛,强有力
D.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浃:
通,彻
6.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红装而蹇者 而此地适与余近
B.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 曝沙之鸟
C. 山峦为晴雪所洗 贤能为之用
D. 于时冰皮始解 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7. 文中划线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译文:娇艳明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发髻一样。
B.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文:(我)才知道郊野之外的春天没有开始,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C.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文:不会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在山石草木之间流连忘返的,只有这个官儿罢了。
D. “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译文: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录(出游的文章)?
8.下列选项中,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用烘托、反衬的手法,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
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B.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其中“波色乍明,鳞
浪层层,清澈见底”绘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画出春山之态。
C.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一句回应首段,
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D. 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若脱笼之鹄”把人比作
物,“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麦田浅鬣寸许”是以物比人。
三.古诗文默写
9. 默写古诗文的名篇名句。
(1)请补写出下列诗文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两句,如三句都写,按前
(2)请默写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或朱熹的《观书有感》,在答题卷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四.阅读理解
微课与慕课
①微课的概念,在国内,最早是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在2 011年
提出的,他认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这个阶段对微课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资源建设,而忽略了其应用性、互动性和扩展性等特征。
②但随着国内微课发展和建设昀逐步推进,胡老师又在201 2年对这一定义做了更进一步的解释:“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突出了微课不仅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更是基于某个知识点/环节的一个简短而完整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活动”。这个定义无疑要准确很多,微课资源不再是静态的,而是生长发展的,不断完善的。
③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起初微课是应在线学习而产生的。2 004年夏天,美国的萨尔曼·可汗开始用雅虎的一款绘图软件作为共享记事本,再加上电话辅导异地的表妹学习数学。后来在①上录像,继而在2 007年辞职创立可汗学院,并最终把其发展成为一家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 00多部各类学科教学视频的教育性非营利组织。这位的美国人用一共不超过300美元的视频设备通过录制1 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网上供世界各地的人们免费使用。与此同时,英国教师电视网也开始了微课视频资源的建设。从2 004年的7年间开发了35 00个2 0分钟(主要授课过程大约1 0分钟)左右的精品微课视频,受到来自全世界范围的众多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喜欢。
④可以说早期的英美微课主要是以上传视频供需要的人在线观看使用为主,类似于网络视频公开课,或者说就是一种“短而精”的视频公开课。而真正把微课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是被戏称为“一分钟教授”的美国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教授。目前该学院已经推广应用了“微课”这一教学形式。他们主要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录制一系列1-3分钟的教学视频,突出关键的概念、主题和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根据所提供的资源和活动,建构自己需要的知识。 (选自《科学大观园》,有删改)
【注】①是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网站。
10.请简要列出“微课”的两个主要特征。
11.按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请说出第①段中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简要分析第③段括号中加点词的作用。
12.请简要分析选文的说明思路。
五.作文(60分)
亲爱的同学,初中生活,我们在语文的天地尽情徜徉,在文字的世界一次次停驻。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对“故乡”的苦苦找寻;我们陶醉在陶弘景对“山川之美”的无尽追寻中;我们折服于雨果对“人道主义”理想的毕生探寻……人生,就是一次次的寻觅。
请以“寻觅”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②字数不少于700字。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B卷(共50分)
一、诗歌鉴赏(共4分)
阅读诗歌,完成后面习题。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阅读全诗,请你说说“缓”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2.请简要分析诗歌三四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孟子)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齐宣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①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愬,fù shuò,奔走求告;上诉。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抚:安抚B.寡固不可以敌众 固:坚持
C.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方:方圆D.盍亦反其本矣
本:根本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译文:
(2)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译文:
5.选文中孟子说齐宣王的“大欲"比“缘木求鱼”“有甚”,原因是什么?孟子认为齐宣王怎样做才能实现愿望?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答: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
(2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1题。
母亲与照片 祝勇
①透过母亲的斑斑白发和满面病容,已找不出这张照片的痕迹。所
以我对这家照相馆充满感激。应该是一架老式双反相机,一位戴眼镜的
老摄影师,微笑着,钻在黑布里面,看母亲年轻的倒影。快门开合的声
音十分轻微,未曾惊动母亲的笑容。
②然后,母亲骑着单车回家。
③应该是一个下午,有细腻的风和阳光——从衣着上看,我相信那是
春天。新的季节正通过它的每一个细节一点点展开它的叙事。母亲是春
天叙事的一部分。
④12岁,或者14岁的她,穿着干净的学生装,从春天下午的阳光中
穿过。
⑤那个下午后来被层层叠叠的下午湮没了。很多年后,不再有人能
够察觉它的存在。不可能把它从无数的下午中捡选出来。时间粘连在一
起,像雨季的阁楼上粘成纸饼的书简。
⑥我却从成摞的照片中捡选出这一张。我闻到了那家小照相馆陈旧
的气息。我听到母亲和摄影师的轻声交谈。然后是轻轻的“咔嚓”一响,
我在这一响中进入那个下午,见证了我出生以前的时光。
⑦青春,曾经牢牢地攥在母亲手里。
⑧母亲患上骨癌,在病床上辗转反侧,通过表情来掩饰痛苦。她的
骨骼X光片被医生办公室的灯板照亮,我面对着它,呆若木鸡。这可能
是她一生的最后照片。那张恐怖的照片像一扇漆黑的大门封锁了她的未
来。X光片上,癌细胞正在策划对她脆弱骨骼的攻势。疾病使身体成为
负面的存在,每一寸肌肉都是对痛苦的证明。
⑨医生告诉我,再发展下去,癌细胞的侵蚀可能使她的脊柱折断。
那样,她将截瘫。
⑩我没有流泪。只希望她离去的道路平坦,不要穿越一片荆丛和沼
泽。
⑾时间是流动的,但它有时会给人造成停滞的错觉。照片加深了这
种错觉,因为它具有截取时间的能力。但是停滞毕竟是错觉,在照片之
外,每个人都在日益衰老。
⑿母亲的少女时代并不顺利。过早丧母,我外公长期在服役,注定了她成长期里亲情的缺席。她很美,她的照片早就向我们透露了这一点,但没有透露的,是她的痛苦与艰辛。这种家庭的艰辛使她15岁就参军,开始了漫长的服役生涯。而她所有的痛楚,都被照片掩瞒了。
⒀时间的延续性在照片中丧失了,对于前一天或者后一天的事情,我一无所知——是什么使经济拮据的她决定去照相馆,她是否会因这张照片而引起什么麻烦?我无从得知。我只对她不幸的过往略有耳闻,却从来不愿碰触她的伤痛记忆。这张照片一直挂在我家老屋的墙上,每当我面对它,我都会被她的笑容所感染。在笑容里,她好像看见了自己的未来。照片掩饰了生命中的不堪与挫折,并唤发对于已逝岁月的美好想象。
⒁在那一时刻,青春不是追忆,而是可以触摸的现实。青春藏在她的笑容、发辫和血液里,对她许下了若干关于将来的诺言。
⒂我用轮椅把母亲推到院子里。秋天午后的阳光已经含蓄了许多。门口的许多老人坐在轮椅里,围着花坛聊天。我把母亲推到树阴下,我想和她静静呆一会儿。我知道,这样的机会,不多了。
⒃我想给她拍一张照片。(母亲不知多久没有拍过照片了)但我不忍。疾病已经扭曲了她的面容,她目光浑浊,表情死板,口水不时从呆滞的唇边无意识地流下。更重要的,她的记忆正在一点一点丧失,也许过不了多久,她就不再记得我是谁了。想到这里,我心里很难过。她和当初那个年轻而有活力的少女已经被分隔在时间的两岸,再也不能相聚。她们是同一个人吗?我时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⒄如果有一天母亲离开我,我会想她。但我放弃了为最后时刻的她拍照的想法。我们对照片的依赖是因为它具有不可比拟的真实性,但有些时候,这种真实性,恰恰是我们希望回避的。我更愿意面对母亲少女时代的笑容。如果说,所谓的永葆青春只是一种假想,那么,我心甘情愿地接受它的欺骗。
⒅从医院出来,穿越纷乱的城市街景,回到母亲不可能再回来的家。当年那家小照相馆,或许正隐身于某一条小巷里,在我的身后,一闪而过。
(选自《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有删改)8.文中写了有关母亲的两张照片,照片分别记录了母亲那一时刻怎样的生命状态,照片在母亲生命中分别有怎样的意义?请简要概括。(4分)9.第⑦段“青春,曾经牢牢地攥在母亲手里”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10.第⑿段插入母亲的少女时代的相关内容,有什么作用?(4分)
11. 作者为什么以“母亲与照片”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四、语言运用(共12分)
12.继央视播出《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文化综艺节目后,东方卫视推出《诗书中华》。请按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1)下面是《光明日报》的相关评论,请概括其主要观点。(不超过15个字)(4分)
央视正在热播文化综艺节目《朗读者》,几天前,《诗书中华》的文化综艺节目开始在东方卫视播出。各大电视台将会出现文化综艺节目扎堆的景象。《朗读者》等节目确实带火了文化综艺市场,我们乐见这种变化,也希望能以文化综艺节目助力全社会形成重视传统文化的风气。然而,就此断定文化综艺节目的“春天”来了,似乎还言之过早。《朗读者》等文化综艺节目的成功,与观众对明星真人秀、亲子等类型的综艺节目产生审美疲劳有关,与这些节目制作精良有关,更是顺应时代发展的结果。但是,当同质化节目扎堆出现,观众的新鲜感逐渐消退,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何进一步发展,值得考量。观众看这些“清流”节目时的心态,就跟吃惯了大鱼大肉的人偶尔吃一碟青菜一样。文化综艺节目只有持续接地气、创新节目形式、制造新的看点,才能获得持续的吸引力。《朗读者》等节目的成功,证明传统文化也能很时尚。
(2)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飞花令便是酒令的一种。《中国诗词大会》将飞花令简易化后作为一种比赛形式,现以“月(月亮)”为题的飞花令,假如你是参赛者乙,请写出
含“月”的诗句。(4分)
第一轮
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分。
第二轮
甲: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乙: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第四轮
规则(不超过18个字):
花明是对迷失的告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豪迈的告别。告别是结束,也是开始。
五、课外读物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①,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②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