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级专业:
姓名:
实验五 太阳能电池综合特性研究
1、实验目的
1.了解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2.测量太阳能电池的输出特性;
3.观测从光能到电能的能量转换过程。
2、实验原理
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的基础是半导体PN结的光生伏特效应。所谓光生伏特效应就是当物体受到光照时,物体内的电荷分布状态发生变化而产生电动势和电流的一种效应。当太阳光或其他光照射半导体的PN结时,就会在PN结的两边出现电压,叫做光生电压。
当光照射到pn结上时,产生电子--空穴对,在半导体内部P-N结附近生成的载流子没有被复合而到达空间电荷区,受内部电场的吸引,电子流入n区,空穴流入p区,结果使n区储存了过剩的电子,p区有过剩的空穴。它们在p-n结附近形成与势垒方向相反的光生电场。光生电场除了部分抵消势垒电场的作用外,还使p区带正电,N区带负电,在N区和P区之间的薄层就产生电动势,这就是光生伏特效应。
当把能量加到纯硅中时(比如以热的形式),它会导致几个电子脱离其共价键并离开原子。每有一个电子离开,就会留下一个空穴。然后,这些电子会在晶格周围四处游荡,寻找另一个空穴来安身。这些电子被称为自由载流子,它们可以运载电流。将纯硅与磷原子混合起来, 只需很少的能量即可使磷原子(最外层五个电子)的某个“多余”的电子逸出,当利用磷原子掺杂时,得到的硅被成为N型(“n”表示负电),太阳能电池只有一部分是N型。另一部分硅掺杂的是硼,硼的最外电子层只有三个而不是四个电子,这样可得到P型硅。P型硅中没有自由电子。
3、实验仪器
本实验采用金属卤灯作为光源,能够保证光照稳定,且这种光源的光谱很接近太阳光谱,俗称“小太阳”。在此光源最近距离照射下,太阳能电池板输出开路电压为3.2V左右,短路电流500~600mA。
实验采用的测试仪拥有三个区域,区域1是电流表部分,包含两个档位,2A档和200mA档;两个测量通道;都可以通过档位切换开关进行选择。区域2是电压表部分,具有20V档和2V档,可通过电压档位切换开关选择合适的档位。区域3是恒流源部分,可以提供一个从0~350mA的可变恒流源。
可变负载:可变范围0.1~999.9Ω,最小间隔0.1Ω
4、实验内容
1、将电流表测量端口与可变负载串联后接入太阳能电池的输出端,将电压表并联到太阳能电池两端。打开金属卤灯进行预热,等待太阳能电池输出稳定。
2、保持光照条件不变,改变可变负载的大小,测量太阳能电池输出的电压值和电流值,同时计算输出功率。
3、根据测量结果,作出太阳能电池的伏安特性曲线;作出电池输出功率随输出电压的变化曲线。
5、实验结果
| 输出电压 | 输出电流 | 输出功率 |
| 3.32 | 3.7 | 12.284 |
| 3.26 | 4.1 | 13.366 |
| 3.25 | 10.9 | 35.425 |
| 3.24 | 32.4 | 104.976 |
| 3.23 | 35.9 | 115.957 |
| 3.22 | 40.3 | 129.766 |
| 3.21 | 53.5 | 171.735 |
| 3.2 | 204.8 | |
| 3.19 | 79.4 | 253.286 |
| 3.16 | 105 | 331.8 |
| 3.11 | 154 | 478.94 |
| 2.69 | 2 | 710.16 |
| 2.45 | 265 | 9.25 |
| 2.18 | 265 | 577.7 |
| 1.92 | 266 | 510.72 |
| 1.66 | 267 | 443.22 |
| 1.41 | 268 | 377.88 |
| 1.13 | 269 | 303.97 |
| 0.87 | 270 | 234.9 |
| 0.6 | 271 | 162.6 |
| 0.33 | 272 | .76 |
由图像可知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约为3.47V,短路电流约为277mA,最大输出功率约为710mW,最大工作电压2.70V,最大工作电流265mA,则可知
FF=Um*Im/Uoc*Isc=0.7387
由图像还可以发现,太阳能电池在最大工作电压以下工作时功率随输出电压线性增长,超过最大工作电压则会快速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