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2期
作为教材重要不成部分的课后习题,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还是整个语文教学环节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课后习题叫做“研讨与练习”,这说明课后习题既应包含对习题的研究讨论也应有对习题的练习。
一、对于教师的作用
1.帮助教师设计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
语文课后习题在设置中,对教师给学生的指导提供参考,让教师明白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注重对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的引导性,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后习题对语文教学进行设计,以突出授课意图。同时课后习题对于三维目标的设定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思路。作为距离选文最近的习题,研讨与练习部分可以直接作为测试题来检测教学成果,这样既可以检测教师的授课情况,也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这样方便教师及时找到授课的疏漏和学生的接收情况,对学生给予辅导,查缺补漏,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课后习题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必修四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研讨与练习”的第四道题“这两首词和以前学过的《赤壁赋》都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试将这三篇作品比较一下,看看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异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育的高目标,这样题目的设置既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又学习了更多的语文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如果将这样的题目设计在自己的教案中,那么语文课将会更加丰富多彩,学生也会更喜欢语文课,语文成绩也会随之提高,语文核心素养也逐渐形成。
2.帮助教师使语文课更具有系统性
课后习题作为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又可以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及时掌握语文课程的知识点,课后习题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之间的纽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媒介。语文课后习题的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注重学生对语文的自学,意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文素养,所以课后习题和选文合为一体,形成系统,从而让教师的授课更具条理性,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新课改对学生自主学习非常重视,所以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的设置上,对于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题目比重相应有所增大,还提供了许多与课文相关的参考资料,这使得学生自主学习语文成为一种可能。对于语文的学习,增设课后习题可以让整个教材系统更加完整,更具目标性和指向性。
3.帮助教师延伸拓展语文知识
从题型来看,人教版语文研讨与练习部分主观题型比较多,对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有较高的要求。此外,课后习题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写作创新能力,自主表达能力等,对知识的迁移和延伸有较高的要求。所以,语文教师在利用课后习题讲课时,可以对课文进行延伸拓展。比如必修五第二单元第5课《滕王阁序》“研讨与练习”的第二道题“骈文十分讲求语言形式美,基本上由对偶句构成,四六句式,多用典故,词彩华美。音韵和谐。本文有凌云之气,言随意遣,如泉源之涌。请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好的骈句,体味其艺术效果,说说为什么好。建议仿写一两联。”这样的题目,既解析了课文的题材又拓展了讲课的思路和教师鼓励学生去动手实践和提高自学的能力,使知识得到迁移,并让学生在积累中进步,增强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和文化底蕴。
二、对于学生的作用
1.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
教材作为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最根本的联结者,催化着语文教师对课堂的把握,在语文教育的各个环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材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一个整体,课后习题是基于对文本的解读的基础上来设计的,课后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面对教材的主题内容——课文,课后习题作为辅助选文的系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使课文中和课堂中获得的知识更加固化。顾黄初、顾振彪的《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一书这样解释练习系统的作用:从消极方面说,是有助于教师检测教学成果和学生自测学习效果,从积极方面说,是有利于学生消化基础知识,实现知能转化,形成语文能力。课后习题对于学生了解作者,品味文章,体会情感等方面都有指导意义。
2.提高学生的自主自学能力
课后习题可以帮助学生预习、复习课文,也能从中提前获取课文的知识点、重难点等信息,这样就会减轻学生语文学习的负担,也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跟进教师的步伐,抓紧文本的脉络重点。学生也可以根据课后习题进行自我检测,找出自己没有掌握好的知识点,及时查缺补漏。通过学生的课后习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等都能得到及时的反映,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语文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人教版必修五第六课《逍遥游》一课的课后习题第一题“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示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诵读课文,谈谈你对文中的想象的理解。”这样的练习题既能体现作者其人,也能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的主要思路和主要内容,学生也可以从习题中找出本课的重难点,顺着思路理清文章脉络。
3.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编写者有意识地将课后习题来融入语文课的教学中,其设计和编写也体现出人文内涵。作为语文教科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后习题是语文知识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活动,从而训练语文能力的重要平台。课文后习题因有其训练目标指向,可以帮助教师更容易地确定从而落实教学目标。课文后习题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系起来,动态地将语文课程内容及语文教材内容挖掘出来。课文后习题因其有一定的答案可以成为教学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自学效果。因此,课文后习题的设置还是促进师生教学互动,实现教学相长的重要操作平台。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文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课后习题在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获得语文能力的同时也发展语文思维,培养着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比如人教版必修五第七课《陈情表》这篇课文的第三道课后习题“本文层层推进,推辞委婉,情真意切地陈说了自己不能应命的理由。请从中找出后世常引用的文句,加以体味,并尝试写一段话,陈述自己某种无奈之情。”这样的题型在人教版必修教材中有许多,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大意,又可以自己操作,找出文章的精华,又可以自己尝试创作,开阔视野,做到了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的统一。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学科教学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