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本信息 | ||||
| 课题 |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太阳》教学设计及反思 | |||
| 作者及工作单位 | 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旅游区上清中心学校泉源小学 朱芸 | |||
| 教材分析 | ||||
| 《太阳》是四年级语文的一篇常识性课文。主要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数字、假设、比较、比喻等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二部分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从太阳和动、植物的生存,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及太阳光可防治疾病等方面表现出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密切。 | ||||
| 学情分析 | ||||
| 本班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很活跃,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较强,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课外知识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 根据我班学生这一学习特点,我感到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怎样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是能否让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关键。
| ||||
| 教学目标 | ||||
| 在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的,同时了解到列数字、作比较等写作方法,并能将其写作方法运用到练笔中去 | ||||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
| 重点:是让学生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 难点:是判断生活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 ||||
| 教学过程 |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 一 导入 | 师写一个”日”的象形字,让学生说出最早这个字指的是什么?(师板书:太阳。) 师引导学生说出课前查找的有关太阳的资料。 师随机鼓励引入下一环节:同学们对太阳的了解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太阳的课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会对太阳有更多的了解。
| 收集资料 回答问题:太阳 |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同时也让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了交流。 | |
| 二、整体感知课文。 | 1.) 师让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问:看看通过阅读你能读懂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师:谁想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师:《太阳》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它的特点和与我们的关系这两方面来写的。现在我们就先来学习太阳的特点。 | 自由读课文 思考问题 | 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 | |
| 三、学习太阳的特点。 | 1.太阳公公听说我们要了解它,很高兴,特意赶来了,你们听—— (课件播放:动画画面、太阳公公说话的录音及文字。) “同学们,我离你们很远、很远,我很大、很大,我的温度很高、很高。现在,你们对我了解清楚了吗?” 这时,一学生站起来说道:“我只知道太阳的三个特点是:远、大、热,但它远、大、热到什么程度并没有说清楚,所以我觉得太阳公公说的话不清楚。(师进行鼓励,进入下一环节。) 2.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1~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三个特点写清楚的,选一个你最喜欢的特点进行阅读。 3.分组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个喜欢的特点进行重点学习,并分为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学习。结果,想学习“远”的分为一组,想学习“大”的分为一组,想学习“热”的分为一组。 4.汇报。 学习“远”的学生汇报: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学生将课文中的内容读了出来。) 师引导:不错,你读出了重要的部分,能不能就这个内容说一说课文是怎样把这个内容说清楚的。(学生不知该怎么说。) 师用课件演示、引导:一亿五千万公里有多远?课文中怎样说的? 走——三千五百年,飞——二十几年。 学生看课件做口头练习: 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 引导学生发现( )里面填的是数字,通过数字具体说明,我们对太阳的“远”就了解了。所以我们知道了:在说明某一事物的时候,列出一些具体的数字,可让我们更好地来理解,但数字必须是精确的,有科学依据的。这就是列数字的方法。 师板书:列数字 师:写太阳“远”这个特点还用了其他什么方法,找找看。 | 读课文与思考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
| 学生在对知识的学习上有了选择性,这样他们不仅乐意去学,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 |
| 板书设计 | ||||
| 可能性 一定 可能性: 可能 不可能
| ||||
|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 ||||
| 选取月亮的两三个特点写一写,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争取把月亮的两个特点说清楚。 | ||||
| 教学反思 | ||||
| 反馈与反思 课后,我对学生的小练笔进行批改时,发现全班学生的练笔写得都不错,不仅将月亮的特点说得很清楚,而且条理清晰。有的学生将“嫦娥奔月”这一传说写进了自己的练笔中,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还有一个学生在写到月亮的体积时,不仅与地球进行了比较,还通过自己的演算,与太阳进行比较,更进一步说明了月亮的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得到了体现。从练笔的整体结构看,学生用词很准确,在写到月亮与地球的距离时,如果要到月亮上去,引用了“日夜不停”。在“嫦娥奔月”的这一传说与月亮的实际资料过渡时用上了“确实”、“的确”等词语,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交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态度由“厌学”变为“愿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我还觉得将课文中的内容提炼为学生练笔的内容,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读”与“写”融会贯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 ||||
